教学设计及反思 (2)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8
整理与复习(二)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对20以内进位加法进行归纳,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
2.让学生经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过程,体会确定标准按规律排列的必要性,了解标准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整理办法。
初步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整理的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不仅让学生经历“观察―排列―归纳”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更要让学生体验在互相鼓励与帮助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是一种快乐的事情。
〖教材分析〗本课是对20以内进位加法进行整理。
课堂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按规律排列的必要性,完成20以内进位加法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促使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1.此时学生入校4个月,有初步的观察能力,但仍处于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他们往往只看到某个对象或某个对象的一个方面,观察事物只是凌乱的、不系统的,分不清主次,还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品质。
只有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要求,在观察过程中,其观察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2.学生能认、读、写1~20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学生已经具有整理10以内加、减法算式的体验,会根据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知识的学习,他们初步具有合理地整理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
〖教学设计〗(一)故事引入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新朋友――精灵兔,他给大家带来了一封信,谁愿意打开信?老师带来卡通玩具,请一位小朋友打开一封信,教师读信。
内容是:小朋友们新年好,我是数学王国里的精灵兔,听说你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数学知识,我是来请教小朋友的,首先请大家计算几道题好吗?8+49+47+68+52+94+77+96+8……(出示36个算式卡片,学生边算教师边随意贴在黑板上。
小学英语优秀教案《Colors》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英语教材第三册第三章《Colors》,详细内容包括对颜色单词的介绍、颜色搭配的简单讲解以及相关句型的实际运用。
具体涉及的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单词,以及“What color is it?”“It’s ”等句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颜色单词,如red、yellow、blue、green、black、white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颜色单词进行简单对话的能力,如询问和回答物品的颜色。
3. 培养学生对颜色搭配的初步认识,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颜色单词的认读和书写,以及句型的实际运用。
难点:颜色单词的拼写,以及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句型进行对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彩色笔、卡片、挂图等。
学具:彩色笔、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引导学生谈论画面中的颜色,激发学生对颜色话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呈现:利用PPT展示颜色单词,并结合图片教授单词。
然后通过师生互动,展示句型“What color isit?”“It’s ”,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颜色单词和句型。
3. 例题讲解:选取两个颜色相关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颜色单词和句型的运用。
4.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选择、连线等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颜色搭配游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列出颜色单词,右边展示句型。
颜色单词和句型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直观形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一篇关于颜色的短文,内容包括介绍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不少于5句话。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生对颜色单词和句型的掌握情况较好。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颜色搭配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
针对此问题,课后可布置一道拓展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颜色搭配实例,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你打算选取哪两个特征?
(4)有哪些事件可以用来表现这些特征?你将如何描写、刻画老师?
(5)漫画的夸张、幽默如何体现?
(6)你打算拟个什么题目?
(出示课件34-38)教师出示示例,指导学生列提纲。
学生构思列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帮助学生完善提纲内容。
七、课堂总结,动笔练习
这次习作,我们给老师“画”了一幅“漫画”。
在写作时,我们要抓住老师的特点,还要突出事件的主要内容,吸引人,把老师写得可爱又有趣,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习作中。
教师出示习作素材,学生读。
(出示课件39-48)
教师提问:你打算用上哪些词句让文章更幽默、有趣一些呢?
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你打算怎样写习作的开头和结尾呢?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拟定好的习作提纲,用上这些好的素材,完成此次成习作吧。
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写作素材的提供,可以丰富学生习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
备课”(手写)第二课时(例文赏析)
【教学过程】。
教师板书(无私奉献)(设计意图: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要通过朗读、品悟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语言不是无情物,通过品悟语言文字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升华情感;通过想象,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场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53)主题概括。
2.(出示课件54—56)课堂演练。
结束语:一排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排搭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排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排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
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继续品味搭石的深意。
3.(出示课件57)布置作业。
搜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读一读,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搭石》作为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落实“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这两个语文要素的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主要做到: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两点。
第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角度地读,感受当时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之美、声音之美、人影映入小溪中的倒影之美,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第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如在第2—4自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在阅读后体会、交流。
学生通过老人摆搭石时的动作,想象这些词语传递的生活画面及人的心理活动,感悟老人那为他人着想的心灵之美。
在第4自然段中,通过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学生感悟到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谦让、互敬互助、尊老敬老的心灵之美,这些都是透过外在的描写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人性美。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牛郎织女(二)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
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
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
(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
”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小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守岛战士的奉献精神。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奉献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奉献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守岛战士的奉献精神。
(2)提问学生对守岛战士的印象。
2.精读课文
(1)深入分析守岛战士的行为和语言,体会他们的奉献精神。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
3.写作练习
(1)让学生描写一位身边的奉献者,运用人物描写方法。
(2)分享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4.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向奉献者学习。
(2)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反思:复习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写作练习中,部分学生可能对人物描写不够细致,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搭石》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搭石》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执教者吴淑庆教材分析^p :第 21 课《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以“爱”为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那幅和谐的画面在第一时间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搭石》这篇文章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片段,但平凡中透出了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
文中有看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在学习中师生交流,可以解决疑惑,完善认识,升华感情。
教学理念: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
力求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品析语句,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充分挖掘文本内涵时,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激活阅读思维,实现语言、情景和精神的和谐共鸣,提升情感的价值。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少年闰土》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和闰土的深厚友谊。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学习四件事,揣摩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3、过渡: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以读为主,体会重点。
(一)请同学们快速成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5‵]1、生答师板:闰土: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二)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第二段,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说出来让大家学习。
然后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不懂的地方可以和老师同学讨论。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6‵]3、谁能把你刚才学到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呢?①摘闰土外貌描写的句子。
体会闰土的健康、可爱。
师出示外貌图片及外貌描写的句子。
全班同学齐读外貌描写的句子,要读得天真、可爱。
4、谁再来把你刚才学到的说给大家听。
②摘捕鸟句子。
a、学生汇报句子时,教师出示幻灯。
问:从这段话你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生答师边小结边板书:聪明能干。
对了,从闰土介绍他的捕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聪明能干的特点。
b、段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他的聪明能干呢?你能找出来吗?(生划动词)你说得真好!c、看到闰土捕鸟这么有本事,你感觉得他怎么样?你会对他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敬佩)那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注意,要读出你的敬佩之情。
《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掌声》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掌声》的音频,让学生听一遍。
2. 学生集体商讨并回答问题:这首诗有哪些特点?你对这首诗的印象是什么?展示与解读:(10分钟)1. 教师将《掌声》的诗歌内容和意义进行解读。
2. 教师提供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朗读训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朗读《掌声》,并指导学生注意抑扬顿挫、语调变化等朗读技巧。
2. 学生小组进行练习,相互指导和纠正朗读。
表演与创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创作: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选择适合的表演形式(朗诵、舞蹈、影视等),将《掌声》进行再创作和呈现。
2. 学生进行排练和表演,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进行总结:通过学习《掌声》,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反思:这个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表演能力是比较有效的。
通过让学生首先听诗歌音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再进行解读和朗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和掌握朗读技巧。
最后通过表演创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掌声》这首诗歌的理解并不深入,他们更多地只是停留在对诗歌表面的把握上,对于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无法很好地感知和理解。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对诗歌内涵的解读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受。
此外,学生在表演创作方面的展示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创作意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在表演过程中,我也应该更多地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表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