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大路1.传统交通工具(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1)铁路:①19世纪80年月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②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根本格局。
③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④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位、世界第四位。
⑤在机车的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大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头消失在上海等大城市。
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大路交通开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拟密集的大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9世纪70年月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开展,20世纪90年月以后开头萎缩。
2.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头。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成立初期,民航开展有限。
(4)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近代通讯(1)电报:①19世纪70年月,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 :19世纪80年月,外国开头在上海设立公司。
2.现代通讯(1)成立后,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开放以后,由浪费品变成日用品。
(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转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易错提示]1.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状况,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3、结合近代天津地方史,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方法:以五行教学法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列举现在我们常用的交通和通讯工具,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直观感受,把学生思维集中到课堂教学中,从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二)交通工具的进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的交通工具-——木船、马车、轿子,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交通工具的缺陷:速度慢,舟车劳顿。
对比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引发学生思考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以及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铁路交通材料展示:18世纪中叶煤矿已普遍使用的钢轨或铁轨。
据说,一匹马干22匹马在普通道路上所干的活。
1830年,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火箭号”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
到1870年,拥有15500里铁路。
通过工业革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引入该部分。
(1)学生自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近代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概况?(2)教师伴行,答疑解惑:①唐胥铁路材料展示:为了运输煤炭(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清朝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
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
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福建巡抚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2)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3)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到我们所享受的现代社会生活,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
(2)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通过学习,陶冶热爱科学的情操,增强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
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第5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2、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
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夥”。
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
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①扩大了商品市场②冲击了自然经济③便利了列强侵略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3、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
“津唐铁路”的修建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4、旧中国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铁路局修建的铁路轨距是1米,俗称为“窄轨”,与中国当时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
这种情况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南北地方地理环境差异显著B.重工业基础薄弱C.列强的经济侵略D.铁路建设各自为政5、“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
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材料反映了①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②交通运输出现近代化商业经营方式③近代铁路交通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①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②1872年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③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④福建第一次通了火车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7、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_____到__________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__________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建成________、______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______________、世界第四位。
(4)新中国在______________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____等大城市。
随之,外国近代____________传入中国,民国时期____________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__________________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90年代后开始萎缩。
4.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至___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____________。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建国前(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______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______,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__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______________。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______。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B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教学方法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
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
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
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一、交通工具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
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
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
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
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
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
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
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
指南车
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是古代帝王出门时,作为仪仗的车辆之一,以显示皇权的威武与豪华。
随着时间的脚步的加速前进,人们的智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有了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这也相对的促进了部落间、朝野间的交流,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循环,之后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渐成型。
1、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火车这个工业革命以后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时,引起了人们的心理震荡。
淞沪铁路从开筑到通车,历时一年半。
火车通行以前,铁路已经引起上海人极大的好奇。
用碎石夯实的路基,用钢铁制成的两根长长的“铁条”(铁轨当时被称为铁条),这些对上海居民来说,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上海人无不以先睹为快,“看铁路”成为上海人一大旅游项目。
1876年7月1日,怡和洋行铁路公司邀请华人试乘火车,应邀者凭邀请照会登车。
这是上海华人第一次乘火车,故被邀者对火车的一器一物都感到十分新鲜。
7月3日上海至江湾一段正式通车,不管是谁,只要有钱就可乘坐。
这在上海引起很大轰动,乘火车、游铁路成为上海人街谈巷议、竞相参加的一件大事。
火车的动力来源,一车拖众车的独特方式,火车的平稳、高速,都使当时的上海人感到新鲜、惊奇。
火车通行以后,淞沪间的独轮车、东洋车生意顿时清淡下来,乘火车的人日多一日,1877年2月,原有六节车厢已入不敷用,铁路公司又加挂了三节车厢。
截至1877年8月,火车乘客已达161331人次。
火车停开以后,原来已经习惯乘火车往来于淞沪间的人,顿觉极不方便,纷纷表示,“从前未见火车,亦均不知火车好处,今已行有数月,往来淞沪者均称其便,一旦停歇,殊令人皆往来不便”。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
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西起上海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东到浦东国际机场,线路全长30公里,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31公里,单线运行时间为7分20秒。
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行的高速磁悬浮铁路。
未来新的领域之内陆地交通工具的展望未来20年到50年中,陆地上平原地区的现行铁路内燃机列车,将大部分改为磁悬浮超导火车运行.时速将达500公里以上.从北京到上海3小时即可到达,人们可以住在北京乘火车去上海上班.
2 公路和汽车制造
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 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清朝雍正年间(1723一1735)蓝鼎和《鹿洲初集》云:"番人造船比中国更固。
"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
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过渡:有一幅脍炙人口的挽联这样评价他
上联: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下联: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
他于1912年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飞行表演,不幸失事,壮烈殉职;
4 航空运输:
(1)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2)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从“漂流瓶”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百年间通信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3 互联网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
本课测评: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解题关键: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思路引领:交通和通讯业受到的外来影响,中国人独立自主的发展。
交通:鸦片战争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188 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
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
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
火车机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
铁路营运居世界第四位。
公路交通方面,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一些偏远闭塞的地区也被公路联系起来。
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
目前,我国已成为航运大国。
通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察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
1900
年南京的电话局是最早的市内电话局,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