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链路实现数据实时自动远程传输
- 格式:docx
- 大小:32.79 KB
- 文档页数:10
CAN通信协议协议名称: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通信协议一、引言CAN通信协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串行通信协议,旨在实现高可靠性、实时性和高带宽的数据传输。
本协议旨在规范CAN通信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的工作方式,以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二、术语定义1. CAN总线:一种串行通信总线,用于连接多个CAN节点,支持多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2. CAN节点:连接到CAN总线的设备,可以是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
3. 数据帧:CAN通信中的基本数据单元,包含标识符、数据域和控制字段等。
4. 标识符:数据帧中用于识别发送和接收节点之间的消息类型和优先级的字段。
5. 数据域:数据帧中用于传输实际数据的字段。
6. 控制字段:数据帧中用于控制传输过程的字段,包括帧类型、错误检测和流控制等。
7. 帧类型:数据帧的类型,包括数据帧、远程帧和错误帧。
8. 远程帧:用于请求其他节点发送数据的帧。
9. 错误帧:用于指示数据传输错误的帧。
三、物理层1. 传输介质:CAN总线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其中CAN_H和CAN_L分别为CAN总线的高电平和低电平信号线。
2. 传输速率:CAN总线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包括1Mbps、500kbps、250kbps、125kbps等。
3. 电气特性:CAN总线使用差分信号传输,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特点。
4. 线路终端:每个CAN总线上必须连接终端电阻,用于消除信号反射和保持总线电平。
四、数据链路层1. 帧格式:CAN通信使用基于数据帧的传输方式,每个数据帧由标识符、控制字段和数据域组成。
2. 标识符:标识符由11位或29位组成,用于识别数据帧的类型和优先级。
3. 控制字段:控制字段由6位组成,包括帧类型、帧格式和错误检测等信息。
4. 数据域:数据域的长度可以是0到8个字节,用于传输实际数据。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是指连接多台计算机设备,通过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它通过网络协议和数据包交换技术,将分散的计算机设备和资源组织起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共享。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网络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1. 设备:计算机网络中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
这些设备通过物理连接或无线方式相互联系,组成网络节点。
2. 介质:网络中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介称为介质,包括电缆、光纤、无线信道等。
介质的选择和使用对网络性能和数据传输速率有重要影响。
3. 协议:网络通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约定,这些规则和约定统称为协议。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HTTP、FTP等,它们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格式、传输方式以及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规则。
4. 软件:计算机网络中的软件是指实现网络功能的程序和应用。
包括网络操作系统、路由器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
软件能够帮助管理和优化网络性能,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和应用。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根据规模和作用范围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和因特网(Internet)等。
1. 局域网(LAN):局域网是连接在同一建筑物或者同一地理区域内的计算机组成的网络。
通常采用以太网技术,传输速率高,适用于局部范围内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2. 城域网(MAN):城域网覆盖了较大的地理范围,连接了多个局域网,通常是通过光纤将各个局域网连接起来。
城域网主要用于城市范围内的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
3. 广域网(WAN):广域网是覆盖国家或者跨越大片地理范围的网络。
广域网通过电话线路、电信网络或者卫星链路实现数据传输。
常见的广域网有电信运营商的骨干网。
4. 因特网(Internet):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
它是由多个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而成,通过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数据通信网1. 引言数据通信网(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是指用于数据传输和通信的网络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通信网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允许各种设备和系统之间交换数据,并支持实时通信和远程访问。
本文将介绍数据通信网的基本概念、架构、技术以及应用。
2. 数据通信网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网是指由计算机和通信设备通过一定的通信线路和协议相互连接而构成的网络系统。
它可以用于在局域网内部或远程地区之间传输数据。
数据通信网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概念:2.1. 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指数据从一个设备或系统传输到另一个设备或系统的过程。
数据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传输。
数据传输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2.2. 网络拓扑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连接的方式。
常见的网络拓扑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型和网状型等。
不同的网络拓扑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2.3. 通信协议通信协议是指在数据通信过程中设备之间进行交流和协调的规则和约定。
常见的通信协议包括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等。
不同的通信协议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3. 数据通信网的架构数据通信网的架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3.1. 物理层物理层是指数据通信网中用于传输数据的物理介质和传输方式。
常见的物理介质包括光缆、电缆、无线电波等。
物理层负责将数字数据转换成物理信号,并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传输。
3.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指在物理层之上构建数据传输通道的层次。
它负责对数据进行分帧、错误检测和纠正,以及流量控制和访问控制等功能。
数据链路层使用MAC地址来标识设备,并通过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技术进行数据传输。
3.3. 网络层网络层是指在数据链路层之上构建数据传输网络的层次。
它负责路由选择、数据分组和转发等功能,将数据从源设备传输到目标设备。
网络层使用IP地址来标识设备,并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nema协议解析协议名称:NEMA协议解析一、引言NEMA(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美国国家电器制造商协会)协议是一套用于电气设备和系统之间通信的标准化协议。
本协议解析旨在详细介绍NEMA协议的结构、功能和应用,以便读者对该协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协议结构NEMA协议采用分层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 物理层物理层定义了NEMA协议在传输介质上的电气特性、连接器类型、传输速率等。
常用的物理层标准包括RS-232、RS-485、Ethernet等。
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帧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数据链路层采用帧格式进行数据传输,其中包括帧起始标识、地址字段、控制字段、数据字段和帧检验序列等。
3. 网络层网络层处理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负责将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
网络层使用IP地址来标识节点,并通过路由表来确定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4. 应用层应用层定义了NEMA协议的具体应用,包括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和命令集等。
常见的NEMA应用层协议包括NEMA 0183、NEMA 2000等。
三、协议功能NEMA协议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 数据传输NEMA协议支持设备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包括实时数据、配置数据和控制命令等。
通过NEMA协议,设备可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实时更新。
2. 设备控制NEMA协议定义了设备之间的控制命令和响应方式,支持设备的启动、停止、调节和状态查询等操作。
通过NEMA协议,用户可以方便地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3. 数据解析NEMA协议提供了数据解析的标准方法,使得接收方能够正确解析和处理发送方传输的数据。
数据解析包括数据格式的解析、数据字段的提取和数据转换等。
4. 网络管理NEMA协议支持网络管理功能,包括节点的发现、配置和监控等。
通过网络管理,用户可以对网络中的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基恩士上位链路协议手册基恩士上位链路协议手册一、引言基恩士上位链路协议手册是为了支持基恩士工业自动化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和通信而设计的一种协议。
本手册为用户提供了关于基恩士上位链路协议的详细介绍和操作手册,以帮助用户正确地配置和使用该协议,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
二、概述基恩士上位链路协议是一种基于TCP/IP网络的通信协议,用于工业自动化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它提供了高效、可靠的通信机制,能够满足工业环境的高速和实时性要求。
基恩士上位链路协议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包括以太网、串口等。
三、协议特点1.高效性:基恩士上位链路协议采用了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实现快速、稳定的数据交换。
2.可靠性:协议具有良好的错误检测和修复机制,能够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实时性:基恩士上位链路协议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可满足工业自动化设备对数据实时性的要求。
4.扩展性:协议支持扩展功能和协议扩展,可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四、协议格式基恩士上位链路协议包含了数据帧的格式和命令格式。
数据帧格式包括帧头、数据长度字段、命令代码字段、数据字段和校验字段。
命令格式是指上位链路命令的格式,包括命令代码、参数和数据。
五、协议功能基恩士上位链路协议支持以下功能:1.实时数据传输:协议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包括传感器数据、控制命令等。
2.报警和异常处理:协议支持设备之间的报警和异常信息传输,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机制。
3.设备配置和管理:协议可以实现对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包括参数设置、设备状态监测等。
4.远程操作:协议支持远程操作设备,如远程启动、停止、重启等。
5.数据存储和传输:协议支持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在设备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备份。
六、配置和使用配置和使用基恩士上位链路协议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以确保通信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基本的配置和使用步骤:1.确定通信方式: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如以太网、串口等。
2.设置网络参数:配置设备的网络参数,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
LTE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于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连接有了更高的需求。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具备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更低的时延以及更好的网络覆盖能力,成为了现代移动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
2. LTE的原理LTE基于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通过将数据分成多个子载波进行传输,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其关键技术包括:2.1 多天线技术LTE系统中采用多天线技术,包括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和Beamforming技术。
MIMO技术允许同时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通过空间复用和空间多路径效应提高了信号的传输速度和可靠性。
Beamforming技术则通过根据接收信道的信息对信号进行调整,使得信号传输更加稳定。
2.2 资源分配与调度LTE系统采用动态资源分配和调度技术,根据用户需求和网络状况动态分配网络资源,实现更好的网络性能。
资源分配包括频谱资源和时域资源的分配,调度算法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网络负载情况,在空闲资源中为用户分配资源。
2.3 链路适应技术LTE系统通过链路适应技术,根据用户的信道条件和数据需求自适应地调整传输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从而在不同的信道条件下实现高效的传输。
3. LTE的应用LTE的高速数据传输和低时延特性使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移动通信LTE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用户可以通过LTE网络实现高速的移动通信、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等应用。
3.2 物联网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各类物品相互连接并实现信息的交互。
LTE的高速数据传输和低功耗特性,使得其成为连接物联网设备的理想选择。
油田钻井现场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摘要:钻井工程是油气田企业寻找油气储藏和油气开采的重要手段,钻井过程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是提高钻井工程效率、质量和成本效益的有效途径。
信息新技术应用是近年钻井工程信息化应用的热点。
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和试油数据,对帮助油气田企业寻找油气储藏和提高油气开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对钻井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同时实时地传回后方基地对数据进行处理,满足钻井随钻研究与生产管理人员的数据需求,帮助研究人员做出对钻井工程具有指导意义的决策方案,同时实现在基地对现场施工的远程监控、动态管理,对提高钻井工程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油田钻井;钻井现场;信息化系统1油田钻井井场信息应用技术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油田勘探开发步伐的加快,增储上产任务增加,钻井工作量不断增加,特殊地理环境、油公司管理体制、复杂结构井等各种因素给油田钻井工程业务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钻井、录井、定向井等钻井服务队伍来自不同队伍,各种钻机设备、种类众多的综合录井/LWD/MWD仪器在钻井井场服务,有多个厂家生产的多种仪器,并且随时间变化大,给油田的钻井井场信息采集传输及规范管理增加了困难;三是复杂结构井所占比例增加对随钻研究及指挥决策的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钻井井场信息化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1)研究应用无线网络技术,解决钻井平台特殊地理环境及可移动特性下的数据实时、安全、高效传输需求;(2)研究解决各种综合录井/LWD/MWD仪器数据采集整理不规范,格式不统一,数据质量没法保证等问题,防止数据收集不完整,尤其是钻井施工现场一些需要人工录入的数据;(3)研究解决各钻井、录井、定向井队采用的数据传输方式各不相同,数据采集传输的及时性、稳定性不能满足油田钻井生产管理、随钻研究业务需求的问题;(4)研究解决生产管理、科研人员同时面对多个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数据共享利用水平低、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建立油田统一的管理平台对钻井井场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为生产管理与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数据共享与应用平台。
Gige标准作为工业相机传输接口的一种重要标准,对于工业自动化和视觉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Gige标准的总体框架和层级进行讲解,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Gige标准梳理。
二、Gige标准概述1. Gige标准的起源和发展Gige标准是由美国远距离电脑协会(本人A)在2006年发布的,旨在解决工业相机传输接口的标准化问题。
此后,Gige标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工业相机领域最重要的传输接口标准之一。
2. Gige标准的作用和意义作为一种高速、稳定的传输接口,Gige标准在工业自动化、机器视觉、医学影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它可以实现高清图像的实时传输和远程控制,为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Gige标准的总体框架1. 物理层Gige标准的物理层采用了基于以太网的传输技术,支持千兆以太网和百兆以太网两种传输方式。
物理层的设计可以保证图像数据的高速传输和稳定性。
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Gige标准的核心部分,它定义了数据帧的格式、数据传输的时序和协议等内容。
数据链路层的设计是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3. 网络层Gige标准采用了TCP/IP协议作为网络层的标准,通过网络层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的功能。
网络层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图像数据的远程传输和控制。
4. 应用层应用层是Gige标准的最上层,它定义了图像数据的格式、传输方式和控制指令等内容。
应用层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图像数据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四、Gige标准各层级的详细讲解1. 物理层(1)支持千兆以太网和百兆以太网两种传输方式;(2)采用光纤或双绞线等传输介质,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3)支持自适应速率和全双工传输,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数据传输需求。
2. 数据链路层(1)定义了Gige Vision数据帧的格式,包括帧起始码、帧头、图像数据和帧尾等部分;(2)采用了CRC校验和时间戳等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3)支持多个相机同时传输数据,实现多路数据复用和解复用。
数据链路层技术简介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互联网背后,数据链路层技术作为整个网络通信体系的基石,在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数据链路层技术的定义、功能和应用领域来介绍这一关键技术。
定义:数据链路层是网络协议栈中的一层,位于物理层之上,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建立了桥梁。
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将网络层传输的数据划分为更小的数据帧进行传输,同时确保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功能:1.分帧:数据链路层通过将数据划分为较小的数据帧,使数据传输更加高效。
每个数据帧都包含了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帧起始和停止标志,帧序列号和帧检验和等,以便接收方能正确地接收和解析数据。
2.帧同步:为了确保接收方正确地解析数据,数据链路层使用帧同步技术来保证接收端和发送端的节拍一致。
帧同步技术通过插入特定的比特序列,如同步帧和比特填充来维持发送和接收方的节拍同步。
3.流量控制:数据链路层通过实施流量控制来协调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速率。
当接收端的接收缓冲区容量达到上限时,数据链路层会发送控制信号给发送方,要求其降低传输速率,以免造成数据丢失。
4.差错检测和纠正:数据链路层通过在数据帧中添加校验码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的差错。
常见的纠错码包括循环冗余检测(CRC)和海明码(Hamming code),它们可以对数据帧进行误码检测和纠正,确保传输的可靠性。
应用领域:1.以太网:作为现代局域网(LAN)的主流技术,以太网使用数据链路层技术来进行数据传输。
它不仅支持高速的数据传输,还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家庭网络中。
2.无线局域网(WLAN):在无线局域网中,数据链路层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负责处理无线信号传输和接收之间的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问题,以保证无线网络的稳定和高效。
3.仪器仪表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数据链路层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中。
Lora技术中的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优化引言在现代社会的日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下,物联网(IoT)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
Lora技术作为一种低功耗广域网(LPWAN)解决方案,具有广覆盖、低功耗、长传播距离和高连接密度的特点,成为物联网应用的热门选择。
然而,Lora技术中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质量问题一直是制约其性能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Lora技术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优化方法和策略。
1. 上行链路优化上行链路是指终端设备向网络服务器传输数据的链路。
在Lora技术中,上行链路的优化对于提高网络性能至关重要。
1.1 功率和调制方案选择Lora技术采用了长距离传输的调制方案,可以在不同信噪比下实现不同的传输速率。
为了优化上行链路的性能,终端设备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功率和调制方案。
对于距离远、信噪比低的场景,可以选择较高的功率和低速率的调制方案,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而在距离近、信噪比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较低的功率和高速率的调制方案,以提高传输的效率。
1.2 网络覆盖优化Lora技术的网络覆盖是基于网关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
为了优化上行链路的质量,可以合理部署网关,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密度。
通过增加网关的数量和布局,可以有效减少信号覆盖的盲区,提高上行链路的传输成功率。
1.3 码率自适应码率自适应是指根据信道状态和传输质量的实时情况,动态调整终端设备的传输速率。
在Lora技术中,码率自适应算法可以根据反馈信号强度指示(RSSI)和信噪比(SNR)等参数,自动选择合适的调制方案和传输速率。
通过实时调整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上行链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2. 下行链路优化下行链路是指网络服务器向终端设备传输数据的链路。
在Lora技术中,下行链路的优化对于实现远程控制和数据下发等功能至关重要。
2.1 异步接收和冲突处理在Lora技术中,多个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接收来自网络服务器的下行链路数据。
特别策划国机车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CMD系统)中,如何将机车在运行中产生的大量车载实时数据、运行记录数据、视频信息及时发送到CMD地面综合应用系统,实现对机车远程实时监测和诊断,是CMD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已知GSM-R铁路移动通信专网、3G/4G移动通信网络、WLAN、卫星通信等车地无线通信技术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满足CMD系统对车地无缝数据传输的要求。
1 车地通信技术1.1 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经过GSM、3G发展到第四代(4G)的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
GSM-R铁路移动通信专网在其覆盖的铁路线路能实现车地无缝数据传输,实时性高,最高传输速率可达171 kb/s,缺点是GSM-R只覆盖部分铁路线路;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目前3G有CDMA2000、WCDMA、TD-SCDMA 三种标准,速率一般在几百kb/s以上,3G下行速率峰值可达3.6 Mb/s,上行速率峰值可达384 kb/s;与3G相比,4G通信系统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性能,提高了小区容量,降低了系统延迟,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当前无线通信领域核心技术OFDM和MIMO,4G系统能够提供下行100 Mb/s与上行50 Mb/s的峰值速率,截至2016年6月,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 网络,4G基站超过200万个。
3G/4G基本覆盖我国主要铁路线路,优点是传输速率高,缺点是在部分铁路线路(如铁路隧道、偏远山区等)存在盲区。
1.2 WLAN通信基于IEEE802.11标准的WLAN技术是当今使用最广的一种无线网络传输技术, WLAN使用ISM 2.4 GHz和5.8 GHz公共频段,使用者只要遵循工信部相关标准,即可自行组建无线局域网,无需电信运营执照,不存第一作者:王强(1973—),男,提高待遇高级工程师。
通信作者:唐国平(1971—),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RDM协议详解及其实现RDM(Remote Device Management)协议是一种用于管理远程设备的协议,它允许用户通过一个控制设备来监控和控制分布在网络上的远程设备。
RDM协议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建筑自动化、舞台灯光、安全监控等。
RDM协议的详细规范由美国协议工作组(RDM Task Group)制定,该组织由多家灯光和设备制造商组成。
RDM协议是基于DMX协议(数字多路点控制系统)的扩展,它添加了远程设备管理的功能。
RDM协议使用DMX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进行通信,通过附加的RDM数据包来进行管理。
设备的Firmware实现了RDM协议的功能,它需要支持数据链路层和RDM数据包的处理。
Firmware需要解析RDM数据包,并根据包中的命令进行相应的操作。
例如,当接收到“DISCOVER”命令时,设备的Firmware需要回复一个包含设备信息的RDM数据包。
Firmware还需要处理错误情况,如重复的UID(设备唯一标识符)或无效的命令。
此外,Firmware还需要与DMX协议进行适配,以保证RDM协议能够在DMX数据流中正确传输。
控制软件是用于管理远程设备的应用程序,它通过RDM协议与远程设备通信。
控制软件可以向设备发送命令,如查询设备信息、设置设备参数等。
控制软件还可以接收设备的响应和通知,以实时监控远程设备的状态。
控制软件通常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让用户可以方便地操作和管理设备。
RDM协议的实现还需要考虑网络拓扑和通信方式。
RDM协议支持多设备之间的通信,设备可以通过多个DMX分支进行连接,形成一个网络。
网络中的每个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UID,以便进行识别和管理。
RDM协议支持两种通信方式:单播和多播。
在单播模式下,每个RDM数据包只发送给指定的设备;在多播模式下,RDM数据包会广播到网络中的所有设备。
多播模式可以提高通信效率,但也会增加网络负载。
总结起来,RDM协议是一种用于管理远程设备的协议,它通过扩展DMX协议实现了远程设备的监控和控制。
智能水表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想要能够方便地获取和管理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和使用水资源,智能水表远程监控系统应运而生。
一、智能水表的发展和意义智能水表,也被称为远程水表,是指能够实现自动抄表和数据实时监控的一种水表。
随着人们对于智能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智能水表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应用。
智能水表的出现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很多便利,其意义也日益凸显。
智能水表可以实现自动抄表,不需要人为去记录水表读数,避免了因读数错误所带来的矛盾和纠纷。
同时,智能水表的使用也节省了许多人力物力,提高了抄水表和收费的效率。
而且,智能水表还可以实时监控水表的运行情况和用水量,可以及时发现漏水、浪费现象等问题,让人们更好地掌握水资源的使用情况。
二、1. 系统架构设计智能水表远程监控系统的架构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物理层主要是指物理结构的建设,例如智能水表的引入和安装;数据链路层是指在物理传输层基础上建立网络连接,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封装;网络层则是为用户的请求提供响应服务,并负责处理数据的传输和路由问题。
2. 系统功能设计智能水表远程监控系统功能设计包括智能抄表、数据实时监测、水表故障预警等。
其中,智能抄表是智能水表远程监控系统的一个核心功能,其采用蓝牙传输技术,能够自动采集水表数据,无需人为干预。
数据实时监测则可以通过智能水表与云端的连接工具进行数据对接,随时随地获取水表的用水情况。
同时,智能水表还具有水表故障预警功能,一旦智能水表出现故障,系统将会发出预警信号,提示用户及时进行维修处理。
3. 系统应用实现智能水表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成熟程度和用户的认可度。
其应用过程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阶段。
在前期推广中,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用户的认知度,提高用户体验和参与度,从而在后期推广中更容易获得市场支持和信任。
linkport链路层通讯协议【原创版】目录1.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概述2.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的特点3.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的工作原理4.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的应用领域5.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的发展前景正文【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概述】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通讯协议。
Linkport 协议主要应用于数据链路层,即 OSI 模型中的第二层,负责实现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该协议通过规范设备之间的通信流程,保证数据在网络中的高效、稳定传输。
【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的特点】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具有以下特点:1.可靠性:Linkport 协议通过差错控制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正确性。
2.顺序性:Linkport 协议保证数据按照发送顺序进行接收,避免了数据包的乱序问题。
3.透明性:Linkport 协议对数据包的传输过程进行管理,使得应用层协议无需关心底层传输细节。
4.面向连接:Linkport 协议采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建立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
【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的工作原理】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连接:在数据传输之前,Linkport 协议需要先在通信双方建立一个连接。
2.数据传输:建立连接后,通信双方可以开始传输数据。
Linkport 协议通过差错控制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正确性。
3.关闭连接:数据传输完成后,Linkport 协议需要关闭连接,释放资源。
【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的应用领域】Linkport 链路层通讯协议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局域网:Linkport 协议是局域网中常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可实现设备之间的高效、稳定通信。
2.无线通信:Linkport 协议也可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功能。
SQL> select * from global_name; #查看全局数据名SQL> grant create database link to hr10; #授权HR10用户建立链路权限SQL〉create database link shilei connect to hr10 identified by hr10 using ''; 在HR10用户下建立远程链路SQL> select * from tab@;链路远程查询SQL〉create table y_dept as select * from dept@; 远程复制一张表SQL> select * from user_db_links;查询链路数据字典SQL> drop database link 数据库链路名#####删除链路在SYS/SYSTEM用户下授权建立公共链路:SQL〉CREATE PUBLIC DATABASE LINK CONNECT TO hr10 IDENTIFIED BY hr10 USING'shilei';另一种写法:SQL〉CREATE PUBLIC DATABASE LINK USING 'shilei'; #操作两个同名用户中的任意实体查询公共链路信息:SYSTEMSQL〉SELECT * FROM DBA_DB_LINKS;与SQL〉SELECT * FROM USER_DB_LINKS;删除公共链路:SQL〉DROP PUBLIC DATABASE LINK 公共链路名;二、使用链路实现数据实时自动远程传输创建数据触发器:INSERDEPT(触发器名称)、EACH ROW(行级)1、数据插入触发器:SQL〉CREATE OR REPLACE TRIGGER INSERDEPT AFTER INSERT ON DEPT FOR EACH ROW BEGIN INSERT INTO DEPT@ VALUES(:NEW.DEPTNO,:NEW.DNAME,:NEW.LOC);END INSERDEPT;插入数据:SQL> INSERT INTO DEPT VALUES(60,'WWWWW','SONGYUAN');提交完成:SQL> COMMIT;显示错误:SQL〉SHOW ERRORS查询触发器数据字典:SQL〉select triggter_name from user_triggters;查询触发器代码:SQL>select triggter_body from user_triggters where triggter_name='inserdept' ;2、创建更新触发器:SQL>create or replace triggterupddept after update on dept for each row begin update dept@ setdeptno=:new.deptno,dname=:new.dname,loc=:new.loc where deptno=:old.deptno and dname=:old.dname and loc=:old.loc; end updept;SQL>/ #触发生成执行3、删除触发器:SQL〉DROP TRIGGER触发器名字;4、数据删除触发器:SQL>create or replace triggterdeldeptafter delete on dept for each rowbegin delete from dept@wheredeptno=:old.deptno;enddeldept;sql>delete from dept where deptno=40;sql>commit;5、触发器三合一:SQL>create or replace triggterchangdeptafter insert or update or delete on dept for each rowbeginifinserting then insert into dept@VALUES(:NEW.DEPTNO,:NEW.DNAME,:NEW.LOC);update dept@setdeptno=:new.deptno,dname=:new.dname,loc=:new.loc where deptno=:old.deptno and dname=:old.dname and loc=:old.loc;elsif deleting thendelete from dept@wheredeptno=:old.deptno;end if;endchangdept;SQL〉/6、查看触发器有效状态SQL〉Selecttrigger_name,table_name,status from user_triggers;7、用户审计:建立表:SQL>create table audit_info (name varchar2(30),op varchar(30),ttime date,s1int,s2int,s3 varchar2(30),s4 varchar2(30));本机创建触发器:(必须在sys/sysem下建立链路并生成触发器)SQL>create or replace trigger sys_a1after logon on databasebegininsert into audit_info@(name,op,ttime) values(user,'进入系统',sysdate);end;SQL〉/SQL>create or replace trigger sys_a2after logoff on databasebegininsert into audit_info@(name,op,ttime) values(user,'离开系统',sysdate);end;SQL〉/监控操作:create or replace triggeraudit_opafter insert or updata or delete on deptfor each rowbeginif inserting theninsert into audit_info@ values(user,'插入数据',sysdate,:new.deptno,:new.dname,:new.loc,null);insert into audit_info@@ values(user,'删除数据',sysdate,:old.deptno,:old.dname,:old.loc,null);end;三、定时自动传输快照(snapshots)主节点(master)辅节点(snapshots)语法:1、授权(辅节点)Sys/systemSQL〉Grant create snapshots to 用户名;2、创建快照(辅节点)SQL〉create snapshot 快照名;Refresh 刷新方式—complete,fast,forceNext 时间间隔With primary key(表有主键)As select 字句语法说明:Complete—完全刷新Fast—增量刷新Force—Sysdata+1(每天传一次)、sysdata+1/24(每小时传一次)、sysdata+1/1440(每分钟传一次)固定时间刷新:next_day(trunk(sysdata),’星期日’)+22/243、创建快照日志(主节点)SQL〉create snapshot log on 表名;Refresh 刷新方式—complete,fast,forceNext 时间间隔With primary key(表有主键)As select 字句##############Drop table dept cascade constraints 删除表和关联SQL〉create snapshot deptRefresh forceNext sysdate+1/1440With primary key(表有主键)As select * from dept@;创建快照日志:SQL>CREATE SNAPSHOT LOG ON DEPT;查询快照信息:SQL〉select name,master_owner,master,type,next,master_link from user_snapshots;Name :快照名Master_owner:主节点用户名Master:主节点表名Type:刷新方式Next:时间间隔Master_link:链路名删除快照:SQL〉drop snapshots 快照名;三、数据库闪回概念:数据闪回(flashback)可以实现对于过去某指定时间点数据库中数据的浏览、可以使用基表返回到过去某一时间点,实现逻辑操作错误后,数据库的自我恢复。
(一)查询闪回(查询闪回)查询过去某指定时间点节点基表中数据,恢复错误的删除,更新等SQL〉select * from emp as of timestamp to_timestamp(‘2011.09.22 09:40:00’,’yyyy.mm.ddhh24:mi:ss’);查询到结果后执行数据插入操作:SQL>Insert into empSQL〉select * from emp as of timestamp to_timestamp('2011.09.22 09:40:00','yyyy.mm.dd hh24:mi:ss');SQL〉commit;(二)基表返回指部分数据改动案例:一不小心把工资清零了。
Update emp基表返回A、设置基表允许进行行移动SQL>alter table emp enable row movement;B、实施基表返回SQL〉flashback table emp enable row timestamp to_timestamp('2011.09.22 09:40:00','yyyy.mm.dd hh24:mi:ss');(三)删除闪回显示回收站信息:showrecyclebin闪回drop删除的表:SQL〉flashback table emp to before drop;或SQL〉flashback table “回收站实体名”to before drop;或SQL〉flashback table emp to before drop rename to emp11;注意:表结构更改不能闪回建立与emp一样的emp1表:SQL〉create table emp1 as select * from emp;SQL〉Delete from emp where comm is null;---删除部分数据,不会受自由空间、可以回退SANPSHOT TOO OLD---说明回滚段太小,要删除的数据太多Set autocommit 3SQL>TRUNCATE TABLE EMP;---将删除全部数据保留表结构,回收自由空间、不可回退SQL〉drop table emp;---删除数据及表结构、回收全部空间,不可回退彻底删除表,不在保留:SQL〉dorp table emp1 purge;清除回收站:SQl〉purge recyclebin;关于数据闪回的几点说明:●系统表空间数据不能闪回(管理员所做的系统操作不能闪回)●实体在回收站保留时间不可保证,保留时间取决于系统运行状况,可能保留几秒、也可能保留几个月—---undo表空间里●闪回时建立在基表上的约束不可保证四、数据分区存储(partition);(一)数据分区:把一个表划分成多个存储区域,在创建表结构是考虑分区存储方案,在基表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列作为分区关键字,该关键字决定哪些数据存储在哪个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