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正常值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30.99 KB
- 文档页数:3
肌电图报告单正常值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用于测量肌肉电活动的检查方法,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来评估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肌电图报告单是医生根据患者接受肌电图检查后所做出的结果报告,其中包括了肌电图波形图和相关参数的分析,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肌肉和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医生会将肌电图电极置于患者的肌肉上,通过记录肌肉在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电活动情况,来评估肌肉的功能状态。
在肌电图报告单中,通常包括了多个参数的分析,例如肌电图波形、肌电图幅度、肌电图频率、肌电图时程等。
正常情况下,肌电图波形应该呈现出稳定、规则的特征,肌电图幅度和频率应该在正常范围内,肌电图时程也应该符合正常的生理规律。
下面是肌电图报告单中一些常见参数的正常范围值:1. 肌电图波形,正常情况下,肌电图波形应该呈现出稳定、规则的特征,没有异常波形出现。
2. 肌电图幅度,肌电图幅度是指肌肉电活动的振幅,正常情况下,肌电图幅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不应该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3. 肌电图频率,肌电图频率是指肌肉电活动的频率,正常情况下,肌电图频率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不应该出现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4. 肌电图时程,肌电图时程是指肌肉电活动的时程特征,正常情况下,肌电图时程应该符合正常的生理规律,不应该出现异常情况。
在肌电图报告单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肌电图波形图和相关参数的分析,来判断肌肉和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如果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说明患者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功能正常;如果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出现异常,那么可能意味着肌肉或神经系统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分析对于评估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肌电图报告单中参数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异常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因此,及时进行肌电图检查,并认真对待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肌电图部分正常值
运动单位电位(MUP)
时限:儿童5~12ms, 成人7~17ms。
60岁以上老人可较成人再延长2ms。
波幅:200uV~1mV之间。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上肢>45m/s,下肢>37.5m/s 波幅:>5uV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上、下肢均>45m/s 波幅:>5mV
运动神经潜速率:上、下肢均>30m/s 波幅:>5mV
末稍潜伏期:正中神经(腕――拇短展)<4.2ms
尺神经(腕――第一骨间肌)<4.6ms
尺神经(腕――小指展肌)<3.9ms
腓总神经(踝――趾短伸肌)<5.5ms
尺神经肘上5cm――肘部传导时间<1.0ms
尺神经肘下5cm――肘部传导时间<1.0ms
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传导时间<1.3ms
(腓骨小头上2.5cm—腓骨小头下2.5cm)
H反射:
预测值:H反射潜伏期(ms)=-1.1+0.16×身高(cm)+0.06×年龄
标准差(SD)=1.4ms
正常值范围:预测值+/-2SD(2.8)
H反射:一般身高、中青年<33ms
F反应:F-M<26ms。
肌电图的正常值严格地说,每个实验室应有自己的正常值。
目前尚未建立有自己的正常值的单位,可参考表1—3中所列的正常值,但应力求检查方法一致。
B.3.1 肌电图正常值B.3.1.1插入活动:针极插入后放电持续不超过2s。
B.3.1.2安静时一般不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波、正锐波)。
(约4.3—10%的正常肌肉可于一个部位出现自发电位。
)B.3.1.3运动单位平均时限:20个运动单位的平均时限的正常值见表B1。
表B.1 20个运动单位平均时限正常值ms注:表中各栏正常值分别来自[1]Ludin HP(汤晓芙等译):实用肌电图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2]汤晓芙等:10名正常人的肌电图所见。
中华医学杂志1984,64(2):91B.3.1.4 多相电位百分数:运动单位的位相在5相或5相以上者为多相电位。
一般肌肉的多相电位不超过20%,三角肌不超过25%,胫骨前肌不超过35%。
B.3.1.5 大力收缩时呈干扰相。
B.3.1.6 影响运动单位电压的因素较多,可根据各实验室的正常值进行判断。
B.3.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见表B2B.3.3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见表B3B.4 神经源性损害的判断标准B.4.1 肌电图B.4.1.1 在一块肌肉3个部位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波、正锐波)。
B.4.1.2 小力收缩时20个运动单位平均时限较相应年龄组正常值延长20%以上。
B.4.1.3 小力收缩时多相电位百分数增多,一般肌肉20个运动单位中超过20%,三角肌超过25%,胫骨前肌超过35%。
B.4.1.4 大力收缩时呈混合相或单纯相。
以上4项中必须具备头2项之一,参考其它两项,方可定为神经源性损害。
B.4.2 神经传导速度具备下列之一者,可定为神经源性损害:B.4.2.1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B.4.2.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或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肌电图部分正常值
运动单位电位(MUP)
时限:儿童5~12ms,成人7~17ms.
60岁以上老人可较成人再延长2ms.
波幅:200uV~1mV之间.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上肢>45m/s,下肢〉37。
5m/s 波幅:〉5uV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上、下肢均〉45m/s 波幅:〉5mV
运动神经潜速率:上、下肢均〉30m/s 波幅:〉5mV
末稍潜伏期:正中神经(腕――拇短展)〈4.2ms
尺神经(腕――第一骨间肌)〈4。
6ms
尺神经(腕――小指展肌)<3。
9ms
腓总神经(踝――趾短伸肌)〈5.5ms
尺神经肘上5cm――肘部传导时间<1.0ms
尺神经肘下5cm――肘部传导时间〈1.0ms
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传导时间〈1.3ms
(腓骨小头上2。
5cm—腓骨小头下2。
5cm)
H反射:
预测值:H反射潜伏期(ms)=-1.1+0.16×身高(cm)+0.06×年龄
标准差(SD)=1.4ms
正常值范围:预测值+/-2SD(2.8)
H反射:一般身高、中青年<33ms
F反应:F-M<2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