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四 碘化铅溶度积的测定 - 化学与药学学院欢迎您!
- 格式:pps
- 大小:383.00 KB
- 文档页数:18
碘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一、前言碘化铅(PbI2)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光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X射线探测器等领域。
在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度积常数Ksp,以便优化其性能。
因此,本文将介绍利用电化学法测定碘化铅溶度积常数的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二、实验原理碘化铅在水中溶解会发生以下化学反应:PbI2(s) ⇌ Pb2+(aq) + 2I-(aq)其溶度积常数Ksp定义为:Ksp = [Pb2+][I-]2当溶液中已知某一离子浓度时,可以通过电极势的测定及Nernst方程计算出其Ksp。
本实验中,选择测定碘离子浓度并采用Nernst方程计算Ksp。
电极电势E(Cu2+/Cu) = E(Cu2+/Cu)0 + (RT/2F)ln([Cu2+]/[Cu])其中,E(Cu2+/Cu)0为标准电极电势,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F为法拉第常数,[Cu2+]/[Cu]为铜离子浓度的比值。
利用类似的公式可以计算出碘离子的电极电势,即:当[I-]等于I的溶度时,可以计算出Ksp:Ksp = [Ag+][I-] = 10^(-(E(I-/AgI/Ag)-E(I-/Ag/Ag)0)×2F/RT)三、实验步骤1.试剂准备(1)溶剂:高纯度去离子水(2)一定浓度的Pb(NO3)2溶液(3)8.04×10^-3mol/L AgNO3溶液2.制备溶液将适量的Pb(NO3)2溶解在去离子水中,调整pH至7左右,使之达到最大溶解度。
3.测定电极电势置锂镁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和待测电极于溶液中,利用电压计测量各电极间的电势差,记录下待测电极的电势值。
4.计算溶液中碘离子的浓度使用局部电势法(Potentiometric Titration),加入少量AgNO3至溶液中,测定电极电势,并根据最大梯度法计算出所加入AgNO3的体积(通常为0.2~0.5mL)。
每次加入AgNO3均需等待10~20秒稳定后再记录电势值。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沉淀重量法测定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包括沉淀的生成、过滤、洗涤、干燥和称重。
3、进一步练习分析天平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氯化铅(PbCl₂)在水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PbCl₂(s) ⇌ Pb²⁺(aq) + 2Cl⁻(aq)其溶度积常数表达式为:Ksp = Pb²⁺Cl⁻²在一定温度下,通过测定饱和氯化铅溶液中铅离子和氯离子的浓度,即可计算出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
本实验采用重量法测定。
向已知体积的饱和氯化铅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银(AgNO₃)溶液,使氯离子完全沉淀为氯化银(AgCl):Cl⁻+ Ag⁺ → AgCl↓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重,根据氯化银的质量计算出氯离子的浓度,进而计算出饱和氯化铅溶液中铅离子的浓度,最终求得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分析天平、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移液管(25 mL、50 mL)、容量瓶(250 mL)、恒温槽。
2、试剂氯化铅固体、硝酸银溶液(01000 mol/L)、硝酸溶液(1 mol/L)。
四、实验步骤1、制备饱和氯化铅溶液在干净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铅固体,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并加热至溶液接近沸腾,保持一段时间使溶液达到饱和。
冷却至室温后,将上层清液用玻璃砂芯漏斗过滤至干燥的容量瓶中备用。
2、沉淀的生成与陈化用 25 mL 移液管准确移取 2500 mL 饱和氯化铅溶液至 250 mL 烧杯中,加入 50 mL 去离子水,搅拌均匀。
然后,边搅拌边逐滴加入 5000 mL 01000 mol/L 的硝酸银溶液,生成氯化银沉淀。
继续搅拌 5 分钟,使沉淀反应充分进行,然后将溶液静置陈化 30 分钟。
3、沉淀的过滤与洗涤用倾斜法将沉淀上层清液通过预先处理好的滤纸过滤至另一个干净的烧杯中。
然后,用少量去离子水将沉淀冲洗到漏斗中,继续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直至滤液中用 1 mol/L 硝酸溶液检验无氯离子为止(取少量滤液,滴加硝酸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
碘化铅实验报告
《碘化铅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碘化铅的方法,探究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观察其在实验条件下的行为。
实验材料:
- 碘酸铅
- 碘化钠
- 纯水
- 玻璃容器
- 火焰
实验步骤:
1. 将碘酸铅和碘化钠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的纯水,搅拌均匀。
2. 将混合物加热至沸腾,观察并记录其变化。
3. 将产生的沉淀物进行过滤和洗涤,最终得到碘化铅的固体产物。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合成了碘化铅,其外观为白色结晶固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碘化铅在加热时发生分解,产生气体和残留物,这表明碘化铅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碘化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碘化铅是一种白色结晶固体,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产生气体。
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碘化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基础。
总结:
本实验通过合成碘化铅的方法,探究了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观察了其在实验条件下的行为。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我们对碘化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氯化铅在一定温度下的溶度积常数。
实验原理,氯化铅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反应为PbCl2↔Pb2+ + 2Cl-,根据化学平衡定律,有溶度积常数Ksp=[Pb2+][Cl-]^2。
实验仪器和试剂,氯化铅固体、去离子水、烧杯、玻璃棒、天平、电子天平、PH试纸、PH计。
实验步骤:
1. 称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铅固体,加入烧杯中。
2. 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直至氯化铅完全溶解。
3. 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
4. 根据PH值计算出溶液中Pb2+和Cl-的浓度。
5. 根据浓度计算出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值。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为x。
实验讨论:
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的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实验误差的可能原因,并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得出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为x,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存在一定偏差,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测定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对化学平衡反应和溶度积常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氯化铅溶液的接触和吸入。
2. 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要干净整洁,避免杂质的干扰。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仪器和烧杯,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实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用离子交换法测定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常数的方法。
3、学会使用离子交换柱和分光光度计等仪器。
二、实验原理氯化铅(PbCl₂)在水溶液中存在以下溶解平衡:PbCl₂(s) ⇌ Pb²⁺(aq) + 2Cl⁻(aq)其溶度积常数(Ksp)表达式为:Ksp = Pb²⁺Cl⁻²本实验采用离子交换法测定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
将一定量的氯化铅溶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树脂上的氢离子(H⁺)与溶液中的铅离子(Pb²⁺)发生交换。
交换完成后,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流出液中的氢离子,从而计算出溶液中铅离子的浓度。
再根据氯离子浓度(由氯化铅的初始浓度和化学计量关系得出),即可计算出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离子交换柱分光光度计碱式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锥形瓶2、试剂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01000 mol/L 氯化铅溶液01000 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1、离子交换柱的准备将阳离子交换树脂用蒸馏水浸泡 24 小时,使其充分溶胀。
装柱:在离子交换柱中注入适量蒸馏水,然后将处理好的树脂缓慢倒入柱中,使树脂自然沉降,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用蒸馏水洗涤树脂柱,直至流出液的 pH 约为 7。
2、交换和洗涤用移液管准确量取 2500 mL 01000 mol/L 氯化铅溶液,注入离子交换柱中。
控制流速,使溶液缓慢通过树脂柱。
用蒸馏水洗涤树脂柱,直至流出液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无氯离子为止。
3、流出液的滴定收集流出液和洗涤液于 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 2 滴酚酞指示剂。
用 01000 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且 30 秒内不褪色,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V₁)。
4、空白实验用2500 mL 蒸馏水代替氯化铅溶液,按照上述步骤进行空白实验,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V₂)。
碘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分光光度计测定难溶盐溶度积常数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单光束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3)学习标准曲线法测定物质浓度。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碘化铅的溶度积测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碘化铅在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Pb 2+ +I - == PbI 2(s)ca (a-b)/2 a-bc-(a-b)/2 b初始浓度(mol/L)反应浓度(mol/L)平衡浓度(mol/L)K sp =[Pb 2+][I -]2从上述关系看出,获得陈定溶解平衡时碘离子浓度,再根据上述定量关系得到平衡时铅离子浓度,最后由溶度积常数表达式得到室温下碘化铅的溶度积,由于碘离子在可见光区无吸收,因此首先将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碘离子与亚硝酸钾反应得到碘单质。
在采用工作曲线法,得到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碘离子浓度。
三、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容量瓶、移液管、分光光度计、致密定性滤纸、漏斗、量筒、洗耳球、镜头纸、橡皮塞、滴管2. 试剂Pb(NO 3)2、KNO 2、KI 、盐酸(6摩尔每升)。
四、实验步骤1.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在5支干燥试管中分别用移液管移入1.00mL,1.50Ml,2.00mL,2.50mL,3.00mL 碘化钾(0.0035mol/L )溶液,再依此移入2.00mL 亚硝酸钾(0.020mol/mL )溶液,3mL 水分别滴加1滴盐酸(6mol/L)。
摇匀后,以水为参比液,在520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以碘离子浓度为横坐标,绘制碘离子标准曲线。
2.制备碘化铅饱和溶液1 5.00 3.00 2.002 5.00 4.00 1.003 5.00 5.00 0.003(1)取3支干燥的大试管,按表用量加入0.015mol/L硝酸铅溶液、0.035mol/L碘化钾、水,使试管中溶液的总体积为10mL。
(2)加完试剂后,充分摇荡试管20min,然后将试管静置3~5分钟。
化学教学资源分享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实验测定一、引言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概念,实验测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旨在分享化学教学资源,介绍一种可行的实验测定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中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积则是指浓度为1mol/L的溶液中,该物质溶解度的乘积。
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实验测定可以通过测量饱和溶液的浓度来进行。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一组标准溶液- 电子天平- 量筒和移液管- 温度计和恒温槽- 磁力搅拌器- 打火机- 筛网- 实验报告表格2. 实验操作:a) 制备一组浓度不同的饱和溶液,可以选择不同的化合物进行。
b) 通过在恒温槽中调节温度来保持溶液的恒温。
c) 取适量溶剂倒入烧杯中,在搅拌下加热,直到溶液温度升至目标温度。
d) 加入适量溶质,继续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e) 稍微超过浓度饱和度,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f) 缓慢冷却溶液,记录液温和出现沉淀的温度。
g) 重复步骤b-f,使用不同的溶质和溶剂测定溶解度与溶解度积。
四、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步骤得到的数据,可以绘制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曲线图。
同样,可以计算出溶解度积。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们可以理解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变化规律,并更深入地了解溶解现象。
五、教学应用引入实验测定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强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六、教学资源分享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以下是一些在线教学资源的分享:1. 化学实验视频: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操作。
2. 交互式模拟实验平台: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逐步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巩固知识点。
3. e-Lab实验指导书:提供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便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溶度积常数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 掌握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溶度积常数(Ksp)是难溶电解质在饱和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对于氯化铅(PbCl2)而言,其溶度积常数为Ksp = [Pb2+][Cl-]2。
本实验采用直接电位法测定氯化铅溶度积常数。
通过测定饱和溶液中Pb2+和Cl-的浓度,计算溶度积常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电化学工作站、电极、烧杯、移液管、容量瓶、玻璃棒等。
2. 试剂:氯化铅(PbCl2)固体、硝酸、盐酸、去离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氯化铅饱和溶液:称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铅固体,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定容至一定体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氯化铅溶液。
2. 测定饱和溶液中Pb2+和Cl-的浓度:(1)分别移取一定体积的饱和溶液于两个烧杯中;(2)向第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使PbCl2沉淀完全;(3)向第二个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使PbCl2沉淀完全;(4)过滤,分别测定两个烧杯中溶液的Pb2+和Cl-浓度。
3. 计算溶度积常数: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饱和溶液中Pb2+和Cl-的浓度,代入溶度积常数表达式Ksp = [Pb2+][Cl-]2,计算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数据| 溶液 | Pb2+浓度(mol/L) | Cl-浓度(mol/L) || ---- | ----------------- | ---------------- || 饱和溶液 | 0.0012 | 0.0048 |2. 计算溶度积常数Ksp = [Pb2+][Cl-]2 = 0.0012 × (0.0048)2 = 2.82 × 10^-63.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为2.82 × 10^-6,与文献值(2.82 × 10^-5)基本吻合,说明本实验方法可行。
碘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碘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碘化铅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在化学实验中常用于制备其他化合物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而测定其溶度积常数则是了解其溶解特性和溶解度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碘化铅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进而计算得到其溶度积常数。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了饱和溶液法来测定碘化铅的溶度积常数。
首先,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碘化铅溶液,然后测定其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数据计算溶度积常数。
实验过程中,控制溶液的温度变化,以观察温度对溶解度和溶度积常数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玻璃仪器,准备所需试剂和仪器。
2. 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碘化铅溶液:根据所需浓度,称取适量的碘化铅固体,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如水),充分搅拌直至固体完全溶解。
3. 测定溶解度:取一定量的碘化铅溶液,加热至一定温度,用玻璃棒搅拌,直至达到饱和状态。
记录溶解度数据。
4. 计算溶度积常数:根据饱和溶解度数据和溶剂的体积,计算溶度积常数。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碘化铅的溶解度也随之增加。
这与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原理相符。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得到碘化铅的溶度积常数。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对碘化铅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加,说明碘化铅在高温下更容易溶解。
2. 溶解度与溶度积常数的关系:溶解度与溶度积常数成正比,即溶度积常数越大,溶解度越高。
3. 实验误差的影响: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称量误差、温度控制不准确等,这些误差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成功得到了碘化铅的溶度积常数,并观察到温度对其溶解度的影响。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碘化铅的溶解特性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同时,本实验也提醒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误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1] Smith, J. D., Johnson, M. E., & Brown, J. M. (2006). Solubility product of lead iodid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83(8), 1172.[2] Zaman, M. S., & Hossain, M. M. (2017). Solubility product constant of lead iodide in different solv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94(10), 1410-1415.。
一、实验目的1. 比较不同方法测定溶度积的原理和步骤。
2. 掌握分光光度法、电导法等测定溶度积的基本操作。
3. 通过实验,了解溶度积在溶液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实验原理溶度积(Ksp)是描述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一个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离子浓度乘积为一个常数,即溶度积。
本实验主要采用分光光度法和电导法测定溶度积。
1. 分光光度法:通过测定溶液中特定离子的吸光度,计算出离子浓度,进而求得溶度积。
2. 电导法: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率,计算出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进而求得溶度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碘化铅(PbI2)、氯化铅(PbCl2)、硫酸铅(PbSO4)、硝酸钾(KNO3)、硝酸(HNO3)、碘化钾(KI)、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移液管、容量瓶、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分光光度法(1)配制一定浓度的PbI2溶液。
(2)配制一定浓度的KI溶液。
(3)将PbI2溶液和KI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生成PbI2沉淀。
(4)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混合溶液中I2的吸光度。
(5)根据标准曲线,计算I2的浓度。
(6)根据化学计量关系,计算Pb2+的浓度。
(7)根据PbI2的溶度积表达式,计算Ksp。
2. 电导法(1)配制一定浓度的PbI2溶液。
(2)测定PbI2溶液的电导率。
(3)根据电导率与离子浓度的关系,计算Pb2+的浓度。
(4)根据PbI2的溶度积表达式,计算Ksp。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光光度法通过实验,测定出PbI2的溶度积Ksp为1.5×10^-9。
2. 电导法通过实验,测定出PbI2的溶度积Ksp为1.4×10^-9。
六、实验讨论1. 分光光度法和电导法在测定溶度积方面各有优缺点。
分光光度法操作简便,但受溶液颜色、浓度等因素影响较大;电导法准确度高,但操作复杂,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
2.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化学实验报告:碘化铅溶度积一、实验目的① 掌握离子交换法测定难溶物溶度积的原理和方法。
② 掌握碱式滴定管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饱和碘化铅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2)( )(PbI 22aq I aq Pb s -++⇔其平衡常数为:[][][])(4)2(2322s Pb s s s I Pb K sp ==∙==+-+在实验中,利用732型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H 型)与碘化铅饱和溶液中的[]+2Pb 进行交换: ++-++-+-⇔+-H Pb SO R Pb H SO R 2)(222323利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地点流出液中的氢离子:O H H OH 2=++-三、主要仪器与试剂离子交换柱,碱式滴定管,(25ml ),滴定管架,锥形瓶(250ml ),温度计(100℃),烧杯,移液管(20ml ),玻璃棉,pH 试纸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H 型),碘化铅饱和溶液,NaOH 标准溶液(0.005mol/L ),3HNO (1mol/L),酚酞指示剂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装柱:先往交换柱中注满水,一边放水一边将H 型阳离子交换树脂越30ml 用水转入交换中,上部预留20mlyi 上的空间,然后用水快速洗涤离子交换柱,直到流出液为中性为止。
(2)交换和洗涤:先将上部的水液面降接近树脂面时关闭螺旋开关。
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0.00ml 碘化铅饱和溶液,一次性加入柱中。
用一只250ml 洁净的锥形瓶接收流出液,控制一定流速。
待上部碘化铅饱和溶液的液面降至稍高于树脂面时,用水分数次洗涤交换柱内壁,是残留在壁上的碘化铅溶液完全进入树脂床中。
用水淋树脂,直至流出液为中性为止.(3)滴定:向盛有流出液的锥形瓶中加入1-2滴酚酞指示剂,且30s 内不褪色,即达到滴定终点,记录消耗的NaOH 的体积。
(4)数据处理:3)005.0(4∙=V K sp ,其中V 为消耗的NaOH 的体积五、现象与分析在滴定流出液时,消耗的NaOH 标准溶液有时会偏少或偏多,其原因可能是: ①在交换和洗涤过程中,洗涤次数太少,碘化铅未完全交换,洗出液+H 含量偏少,sp K 偏小。
碘化铅中水分含量检测实验报告(一)
碘化铅中水分含量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确定碘化铅样品中的水分含量
实验器材
•碘化铅样品
•称量瓶
•称量纸
•干燥箱
•平衡器
实验步骤
1.准备好实验器材,并确保干燥箱处于恒温状态。
2.使用平衡器将称重瓶称重,记录下称量瓶的质量。
3.将一定量的碘化铅样品取出,放入称量瓶中,再次称重,并记录
下总质量。
4.将称重瓶中的样品放入预热后的干燥箱中,保持一定时间(例如
2小时)。
5.取出干燥后的碘化铅样品,放入干燥箱冷却至室温。
6.使用平衡器将称重瓶和干燥后样品再次称重,并记录下质量。
实验数据及结果
•称重瓶质量:XX g
•碘化铅样品初始质量:XX g
•干燥后样品质量:XX g
计算水分含量
•水分含量 = (初始质量 - 干燥后样品质量) / 初始质量 * 100%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碘化铅样品中的水分含量。
根据计算
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该样品中的水分含量为XX%。
根据实验设计和操作方式,我们可以认为该实验结果相对准确。
实验结论
•样品中的水分含量为XX%。
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碘化铅样品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以免
影响测量结果。
2.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干燥时间和温度,以确保样品充分干燥。
3.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和校准实验器材,以保证下次实验的准确
性。
以上是关于碘化铅中水分含量检测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实验十四碘化铅溶度积的测定主讲:闭献树副教授
一、实验目的:
1.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法测定难溶物碘化铅的溶解度;
2. 掌握离子交换树脂法测定溶度积的原理;
3. 练习滴定的操作;
4.了解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离子交换法——利用被分离离子与树脂交换基团的交换能力的不同,从而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阳离子交换树脂R-H+
离子交换树脂
阴离子交换树脂R+OH-交换反应:R-H++ Pb2+=R2-Pb2++ 2H+滴定反应: 2H++ 2OH-= 2H2O
一定温度下,交换、滴定后,可计算出:因为:而
故碱碱V C n H ⋅=+++⋅H Pb n n 212=
[][]+-2Pb 2I =[][][]3
222Pb 4Pb I ++-=⋅=sp K []饱和溶液
2PbI 22Pb V n
Pb ++=
三、实验仪器、药品
1. 主要仪器:
离子交换柱
移液管
滴定管
2. 药品:
碘化铅、阳离子交换树脂
NaOH标准溶液
玻璃棉、pH试纸、溴百里酚蓝指示剂(变色范围:6.5~7)
四、基本操作:
1.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装柱、离子交换、洗脱与分离、树脂再生。
2. 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检漏、洗涤、装液、读数、滴定操作。
五、实验内容及
1. 装柱:
在离子交换柱内填入少许玻璃棉,然后将处理过的阳离子交换树脂约40g随蒸馏水一并注入离子交换柱中。
注:在装柱过程中要防止树脂中产生气泡;
整个过程液面要高出树脂。
2. 转型:
在进行离子交换前,用100ml 1mol/L HNO3以每分钟30~40滴的流速流过树脂,将树脂完全转变成氢型。
然后用蒸馏水洗呈中性。
(pH试纸检验)
3. 交换和洗涤:
用移液管移取25ml碘化铅饱和溶液至小烧杯中,分数次将其转移至离子交换柱内(流出速度控制20~30滴/分钟),用25ml的锥形瓶盛出流出液。
待碘化铅饱和溶液流出后,再用蒸馏水洗至中性,洗出液一并装入锥形瓶中。
注:交换和洗涤过程中,流出液不要损失。
4. 滴定
流出液用0.005mol/LNaOH标准溶液滴定,用溴百里酚蓝作指示剂。
在pH6.5~7时溶
液由黄色变为鲜艳的蓝色,即为滴定终点。
5. 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
用过的离子交换树脂经蒸馏水洗涤后,再用约100ml 1mol/L HNO3淋洗,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即可重复使用。
6、微型交换柱与微型滴定的实验操作
实验仪器:
(1) 微型离子交换柱(直径0.6或0.8cm、长15~20cm的滴管)
(2) 微型滴定管(拉制、标定好的多用滴管)
(3) 六孔井穴板
(4) 脱脂棉
微型仪器的优点:
(1) 做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实验方法,也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2)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
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的观念;(3) 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学校学生实验
仪器用品短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
以让学生每人一套、人人动手做实验。
六、数据处理:
1. T饱和碘化铅溶液= K
2. V 饱和碘化铅溶液= ml
3. C NaOH标准溶液= mol/L
4. V NaOH标准溶液= ml
5. n H+= mol
6 .n
= mol Pb2+
7 .C
= mol/L 饱和溶液中Pb2+
8. K sp=
文献参考值: K
=
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