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民居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6
重庆的建筑特色重庆,这座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川渝交界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和特色。
今天,我们将探索重庆建筑中的一些独特之处,其中包括悬挂式建筑、山城楼阁、森林城市等。
悬挂式建筑是重庆建筑的一大特色。
由于地理上的限制,重庆的山地常常导致土地资源有限。
因此,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化利用空间,建筑师们发明了悬挂式建筑的设计方案。
这种建筑常常将建筑物的一部分悬挂在悬崖峭壁上,或者利用高坡地、斜坡地进行建筑,使建筑物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融为一体。
著名的洪崖洞、解放碑步行街等都是重庆悬挂式建筑的代表。
除了悬挂式建筑,重庆还以山城楼阁为特色。
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这座城市的建筑常常是依山势而建,形成了以楼阁为主的建筑风格。
这些楼阁常常利用山地起伏的优势,将建筑物分层错落,给人一种仿佛在云端漫步的感觉。
而重庆最具代表性的山城楼阁则是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它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博物馆建筑与山体融为一体,展现了重庆深厚的革命历史。
此外,重庆还以森林城市为特色。
虽然是一个繁忙的大都市,重庆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
在改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重庆将绿色植被融入了城市规划中,大量的公园和绿地使得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片绿色的海洋。
像南山植物园、花卉园等自然风景区就是重庆森林城市的典型代表。
总结起来,重庆的建筑特色可以归纳为悬挂式建筑、山城楼阁和森林城市。
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与重庆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契合,彰显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而这些建筑特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居住和生活需求,更是展现了重庆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正因如此,重庆的建筑特色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山城的魅力与深度。
文末附注:1. 本文所述内容是对重庆建筑特色的概括性描写,涵盖的重点特色仅供参考;2. 内容以描述性为主,不涉及具体建筑案例或人物;3. 内容纯属虚构,如与现实存在的建筑物或特色相似,纯属巧合。
建筑设计依据的分析——之重庆吊脚楼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
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吊脚楼是一种古风建筑,反映的是最真实,最百姓话的风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4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根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重庆的建筑往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巧妙地利用坡地及高差,争取建筑空间,形成了重庆一种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吊脚楼。
重庆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冬暖夏热,春早秋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云雾多,日照少,风力小。
气候特征可归纳为“高温、高湿、多雨、风缓”。
为了适应这个气候,建筑底层架空体现了吊脚楼对气候特征的适应性,采取底层架空形式能很好地解决潮热气候下对房屋的隔湿和通风的要求,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做到了居住的舒适性。
重庆的民居特色:巴渝文化遗产--重庆的吊脚楼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
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
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
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
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
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重庆石板坡吊脚楼是重庆吊脚楼群保存较好的,现在又修葺一新。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体会他的意义,但一些老年人却会对他倍感亲切。
青砖墙、石板路、川东民居……重庆主城区建筑的“重庆味”越来越浓。
山水深处的渝东南土家族民居之基本形制及其智慧一山水深处的人家1质朴而优雅的土家族民居——吊脚楼走出满是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喧嚣城市,涉过重山复水,来到渝东南地区(重庆市行政市域东南部)的山水深处,不时会看到丛山树影中一个个依山而建、架空而立的黑灰色瓦木建筑,那就是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吊脚楼(图1)。
与躁动的都市建筑相比,它们显得是那样的自在闲淡,质朴中不失优雅。
2调研区域与背景(1)区域。
湘鄂渝黔四省(市)结合部是土家族传统聚居地域,这次调研的渝东南地区是这个地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渝东南地区包括重庆黔江、彭水、石柱、酉阳、秀山五个土家族自治县。
(2)土家族。
土家族先民可追溯到殷商时的古代巴人,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酉阳、秀山才开始进行民族身份确认,所以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
(3)土家族民居。
与地域民族生活紧密相联的就是独特的土家族民居,它们散布于山间溪畔、坡角田边,正是这里的山地环境和气候特征,决定了土家族民居形成以“吊脚楼”为典型特征的住宅形态,所以我们又称土家族民居为吊脚楼。
所谓吊脚楼,是指民居厢房部分楼台悬空,其下数柱落地,就像是人吊着脚而站立,因此得名“吊脚楼”。
吊的形式分单吊、双吊、二屋吊、平地吊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均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民居与土家人相依相伴,里里外外几乎无处不有神灵,特别是其注重龙脉、人神共处的宇宙化观念,渗透在从开工到落成的复杂仪式中,意味深远,可以说土家族民居是土家人内心的深情依赖。
然而,处于山水深处的土家族民居那份与生俱来的自在与闲静、质朴与优雅,在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地区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是否还能够独然自持呢?(4)建筑学人来此停一停。
当我们调研小组还在行车的公路上时,路边的乡村民居已和外界没有多大区别了,所看到是面砖墙、混凝土预制板,水泥地不加区分地蔓延。
到了不能行车的山岭小道,步行翻山一、二个小时后,才真正开始感受到不同一般的意境。
传统吊脚楼民居越来越多,沿路风景越来越美。
万州古民居
万州老城四方井、三元街一带的民居建筑,是渝东地区的一大独特景色,它尽现了古老万州商埠的兴衰和变迁。
万州古民居房屋的构建特色,其体现出的地域性、民俗性、人文性特征,在三峡库区已被淹没的城市中极具代表性。
万州民居建筑大体上分为明、清、民国及十九世纪西方建筑,从构造上看,有木楼、土木结构的吊脚楼、土坯瓦屋、砖木结构的三合院、四合院及江南民居改型后的古窟屋。
这些建筑都融入了万州人的生活习性、风情习俗和个人兴趣,极具文化底蕴。
这些住宅除土坯瓦屋外,大都是几家、十几家合住一个院落,具有三峡地区淳朴的民风和互助同乐的居住特征。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两江汇合之处,形如半岛;又位于大巴山的分支华蓥山余脉的山区。
地势特别,从而使重庆的建筑具有山城的特色。
1.竹木结构的吊脚楼“重屋垒居”由于重庆山崖错落,地面狭窄,地势起伏,平民人家建房无处立基。
又加之地基多为泥质页岩(人称石谷子),建房不需深埋基础,重庆气候湿热,风力不大。
于是用杉杆、楠竹为吊脚支撑的竹木捆绑建筑便在这里广为使用。
沿着山崖层层修建,只要有立锥之地基,用杉杆、楠竹的吊脚便可立撑,经过严实的捆绑,无须深埋,上面建起竹木楼。
虽然四面透风,在重庆这个山城火炉中,这种建筑与气候相适应,吊脚楼是平民栖身之所。
其使用时限,少则3—5年,多则10余年。
于是,草民们在地势错落的山崖上“重屋垒居”,成为了十分特别的建筑景观。
但自古以来,这种“重屋垒居”的吊脚楼,因其材料的易燃,因其居室的密集,火灾为一大公害,真是一遇火灾,遍及千家,草民苦不堪言。
2.传统木结构的大型民宅由一个和多个四合院组成。
富户人家讲究聚居大家庭为美满荣耀,建筑群体多达数十间,天井、花台,与数重院房错落相间,按需要建成,重庆市区的五世同堂院子即是代表。
江北的“尹半城”,尹氏宅院房舍毗连而建,多达江北城中民居房宅之一半,被誉为“尹半城”。
3.天官府、韩府明代蹇府——天官府。
巴县在明代登进士及第的达112人,清代26人。
在巴县明代最为荣耀显贵的就是以蹇义为代表的蹇氏,官至吏部尚书,兼领太子詹事,后又升少师,得皇帝赐其在渝建大夫第(住宅)一座,按王爵规模修建。
阶有纳陛,瓦用琉璃,赐厂特烧,该厂在巴县凤居沱,后称蹇家琉璃厂。
府中堂有宣宗匾额“一个臣”,门联“祈天永命天官府,与国休戚国老家”,皆为宣宗亲笔。
吏部尚书又称天官,因而蹇府有美誉“天官府”。
该王爵规格的大夫第,在封建社会不可多得,清代仍受到敬重,得以保存其古建筑(建立在城西南通远门与南纪门间的斜坡顶上)。
清代韩府。
即韩成总兵的府第,其子孙官至提督,韩府规模远比不上天官府。
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摘要】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其建筑结构以木材和青砖为主要材料,结构坚固耐用。
风格和装饰方面注重简约而不简单,多采用传统的装饰图案和色彩,体现了山地地区的文化特色。
在环境融合方面,建筑多依山就势,巧妙地融入周围自然环境中。
材料运用方面,重庆山地传统民居以石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布局上,多为四合院式布局,中间庭院为主要核心,形成独特的空间氛围。
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充分展现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体现了山地建筑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点,结构,风格,装饰,环境融合,材料运用,布局。
1. 引言1.1 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因地制宜,融汇了当地的地形、气候和文化特点,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和艺术风格。
其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现了重庆山地民居的独特魅力。
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风格和装饰、环境融合、材料运用和布局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以及其在当地民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
2. 正文2.1 建筑结构的特点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的特点上。
这种建筑结构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结构以木梁、木柱和瓦片为主要材料,使用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使整个建筑具有较强的承重能力和抗震能力。
这种结构的特点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符合山地地形的特点,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
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结构也注重内外空间的分隔和连通。
建筑物的布局多采用多进制的形式,前后相连的院落或者厅堂之间通过走廊或者廊道相连,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重庆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山城特色”和“山城风格”。
重庆的建筑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山城特色建筑风格:由于重庆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因此建筑风格多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山城特色。
这种风格的建筑多采用坡屋顶、石板路、石墙等传统材料,以及现代的玻璃幕墙、钢结构等材料,形成了独特的山城风格。
2. 欧式建筑风格:重庆的欧式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了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影响。
这种风格的建筑多采用古典的柱廊、拱门、花岗岩等材料,以及现代的钢结构、玻璃幕墙等材料,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3. 现代建筑风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重庆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现代化建筑。
这些建筑多采用玻璃幕墙、钢结构、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及流线型、曲线型等现代设计手法,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
总的来说,重庆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山城特色和中西合璧的特点,同时也融合了现代建筑的元素和设计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浅谈重庆群山地形条件下居民建筑特色重庆是典型的山城,对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的考量是建筑当地民居的基础。
因此,本文通过对重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的分析,从而试图寻找当地居民建筑的特色,以此对当地居民建筑特色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撑。
结合重庆典型的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和气候特点来论述重庆的建筑策略。
标签:重庆;居民建筑;自然环境;人文生态1、引言重慶地区地理环境独特,是典型的山地地区。
山城、雾都、江城都是重庆的代名词,正是因为重庆地区的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气候特点使居民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产生了依山建城,独具特色的山地建筑文化。
人类因适应自然而使自己而使自己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得到保障,进而才能适应社会文化。
相比较而言,自然因素对居民建筑的影响是形成其特色的最根本原因,而自然因素又是人文生态产生的基础。
于此形成的建筑文化是自然因素和人文生态共同影响的结果。
因此,研究重庆居民建筑特色要依据重庆地区自然因素与人文生态的分析相结合。
2、重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建筑特色在重庆地区建筑特色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地形与气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是形成建筑地域特征的主要的动因。
2.1地形特征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重庆的地形特征可以用群山环绕,河流众多来概括。
从地理位置来看,重庆位于四川盆地,自然条件极为复杂,具有中国东西、南北交界性和过渡性的显著特点。
这种特点使重庆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地势高低起伏,相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各种地貌齐全,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60%,丘陵约占30%,平原约占10%。
显而易见,重庆是一个山丘分布广,平原面积狭小的地区。
另外,由于其高低起伏的地势特点,水域的分布也是相当广泛。
大中型河流与小型河流数量众多。
正是由于水文密布,形成了川渝独有的码头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部分重庆建筑的特点。
居民大多选择依水而居,再加上重庆山地广布,所以往往形成了重庆依山傍水的居住模式。
由于滨水地带易产生洪涝灾害,水边的民居多用底部架空的方式,沿着水岸修建,沿着水岸线向上延展,形成独特的水岸风光。
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我国山地传统民居具有建设历史悠久、保存价值高等优势,受特殊的山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民居艺术特征。
有“山城”之称的重庆市,由于山地地形的影响,许多传统民居的艺术特征比较明显,其中,中山镇龙塘村的古民居古庄园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对其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开发。
但是目前对于这些民居艺术特征的研究相对不足,主要是侧重于开发保护的研究,而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才是保护开发的基础,因此对其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试图通过对龙塘村概况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划定其民居的平面和剖面类型,分析构架、墙体、小木作等建筑特色,提出审美情趣,以促进龙塘村民居保护与开发的发展,从而为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新思路。
1 中山镇龙塘村的区位特点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集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大城市和民族地区多位一体,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国家已经加大对重庆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重庆作为西部战略高地,必将掀起更高的开发热潮。
在这股开发热潮中,重庆村镇必将会加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逐渐得到提高,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利用也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其中,中山镇龙塘村传统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并制定出保护开发的措施。
中山古镇是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它坐落在云贵高原末端,人称江津的老山界。
这个天赐的蓝宝石镶嵌在贵州、四川、重庆的交界处,风光秀丽,文化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
《中山建制史》记载,原来的中山本是一个地形名称,就是现在的龙塘村、岩口村,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
因为是由原老场、龙洞场、马桑垭3个场镇合并而成,所以又称三合场。
龙塘村位于中山镇东部,东面与蔡家镇接壤,西连四合村,北挨鱼塆村,南临常乐村。
村所在地紧邻中山镇镇政府,距离江津城区57公里,距离重庆市中区97公里。
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原理
重庆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山地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重庆市江津、綦江、长寿、潼南等地。
其建筑原理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差适应性:重庆地处山区,地势复杂,多为丘陵和山地。
吊脚楼建筑采用“脚吊起头,掏房仗墙”的方式,利用地势高差,将住宅的上层悬挑于下层之上,形成吊脚楼的独特景观。
这种建筑方式有助于充分利用山地资源,适应山地地形的起伏。
2. 极简结构:吊脚楼采用木结构或钢结构,结构简单。
一般以墙柱梁结构为主,由立柱承重,再通过横梁和木制楼板连接各层。
因地势高差大,需要考虑抗震和坡度问题,吊脚楼的结构设计更加注重它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3. 空间布局:吊脚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面是住宅,下面是作为车库、储藏间、饲养家禽等用途的底层。
水平空间通常按照山地地势设置,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同时,为了保证住宅楼之间的通行,会在吊脚楼前架设一些木头或石头所制成的通道或者廊道。
4. 古老风格:重庆吊脚楼建筑风格受到传统山地民居的影响,注重木材的应用,建筑外观一般采用木质结构和青瓦,延续了古老的建筑风格。
同时,为了适应山地气候的特点,吊脚楼的外墙常常使用钓石和砖石结构,以增强保暖效果。
总的来说,重庆吊脚楼通过吊起住宅的方式来适应山地地形,采用简单的木结构或钢结构,同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古老的建筑风格,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它不仅是山地人民居住的场所,更是体现了山地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摘要】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建筑结构、装饰风格、色彩运用、材料选用和布局设计等方面。
这些特征在传统建筑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之处,并从中汲取启示,继续创新和发展当代建筑。
保护传统民居建筑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让这些具有特殊艺术价值的建筑得以永续传承,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征、建筑结构、装饰风格、色彩运用、材料选用、布局设计、艺术价值、当代建筑、保护、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重庆山地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是当地独特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山地地形特点和地方文化传统,体现了重庆山地人民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生活方式。
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重庆山地地区的建筑结构特征、装饰风格特征、色彩运用特征、材料选用特征和布局设计特征,都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念。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内涵和历史价值,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启示和参考。
在当代社会,保护和传承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传承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促进当地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发展。
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2. 正文2.1 建筑结构特征重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结构特征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坡屋顶结构:重庆山地地势险峻,多为山坡地,因此传统民居建筑常采用坡屋顶结构,便于排水和抵御风雨。
坡屋顶下部常常有横梁支撑,使整个房屋更加稳固。
重庆民居文化
1)院落空间型制特点
重庆一般民居院落十分窄小,形成极小的天井,仅供采光通风所用,易保持阴凉,且因势就形,占地面积较小,布局相对自由。
只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有一些名门望族较大的院落。
在较大的民居院落中,敞廊、敞厅较多,并成为居民生活中交往的场所。
重庆民居建筑结合地形,其底层下部为架空的干阑式吊脚楼结构,或者根据地形形成多层出入的多层民居。
民居中
"筑台"、"悬挑"、"吊脚"、"拖厢"、"梭厢"和"爬山"等手法使用很多。
(2)传统建筑的材料使用
重庆传统民居多采用抬梁、穿斗等木结构形式。
木构部分多为木料本色,柱涂黑色,门窗涂浅褐色或枣红色。
建筑墙体材料多采用木板、竹笆夹泥等夹壁墙体,或版筑土墙,白色外墙,少使用砖石墙体。
屋顶多使用小青瓦,出檐以及山墙出挑深远,不仅使得屋前有回廊,也使得墙体避免雨淋。
(3)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重庆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干阑式、寺庙式、园林式、西洋式的多个过程。
重庆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建筑颜色较为暗淡,形式朴素,空间幽深。
民国期间,由于抗战所造成的大量内迁,使得重庆民居中出现了许多西洋式的建筑与园林式的别墅公馆,特别是在市郊地区。
2020·08民居是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
我国的民居建筑种类多样,造型各异,在众多民居建筑中,重庆的吊脚楼可谓别具一格。
依山而建,是我们对重庆吊脚楼的总体印象。
“吊脚”一般是指建筑物的一部分架在下吊的脚柱上从而使底部悬空,是适应山地地形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通常这种建筑的一部分直接倚在坡坎上,形成接地的平房,另一部分根据地势接柱架空,形成楼房。
由于整座建筑的底部像是吊着几根柱子,人们习惯地将它称为“吊脚楼”(图1)。
重庆的吊脚楼数量较多,尤其是近代时期的吊脚楼广泛地留存下来。
因为在那时,两江环抱的重庆以水路交通为主,江河沿岸建立了许多便于人们出行以及货物运输的航运码头。
而以码头为中心,集聚了大量以航运及相关产业为生的底层劳工,为求栖身之地,这些底层劳工在靠近码头的滨江坡地上搭棚造屋。
于是,沿江两岸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棚户区”。
不仅如此,抗战时期大量人口迁至重庆,致使本身用地紧张的山城房价上涨。
而迁至重庆的民众多是底层劳动人民,只能靠打工糊口,根本置不起业、租不起房,只好在坎旁岩边搭建遮风蔽雨的临时住房。
所以,搭建简便且能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吊脚楼大量兴建。
可见,重庆吊脚楼民居的修筑实际上是为了顺应山地地形以及迫于艰苦生活条件的无奈之举。
然而,人们意外地发现这样的建筑形式带来了生活便捷与视觉美感。
因此,本文从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建筑构造、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因地制宜———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重庆吊脚楼独特的造型结构与这一地区的地形、气候、建筑材料以及人身安全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地理因素重庆地形地貌以丘陵、山脉为主,在这“地无三尺平”的地方修建吊脚楼,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节约土地,并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重庆的水文条件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洪涝隐患,“吊脚”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气候特点重庆地处盆地,潮湿闷热是这里显著的气候特征,霉变等常有出现。
重庆的民居特色:巴渝文化遗产--重庆的吊脚楼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
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
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
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
”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
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
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
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
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重庆石板坡吊脚楼是重庆吊脚楼群保存较好的,现在又修葺一新.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体会他的意义,但一些老年人却会对他倍感亲切。
青砖墙、石板路、川东民居……重庆主城区建筑的“重庆味”越来越浓。
到底什么元素最能代表“重庆建筑风格”?今日下午,记者走访了重庆天地、中山四路,探寻重庆建筑的未来走向。
在渝中区化龙桥建起的“重庆天地”,青砖墙小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点缀在竹林、芭蕉林、黄桷树林间,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径爬坡上坎,路的尽头、树林里不经意间藏着一扇门,推开一看,竟是颇具小资情调的茶餐厅、酒吧。
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来到这儿,会忍不住感慨:“好像回到了小时候,但却多了份现代气息。
”让外国人感觉很“重庆”,让重庆人感觉很“洋气”,这就是重庆天地追求的建筑风格。
重庆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高低不平的地势也是“重庆建筑风格”的重要一环。
有些建筑设计仅仅关注小青瓦、坡屋顶、白灰墙、雕花窗,却忽视了重庆作为山城的最大特点——爬坡上坎。
“虽然现在用技术‘造’一块平地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样建起来的重庆建筑也会少了一些‘重庆味’。
”在渝中区中山四路,沿街建筑外立面已初现“老重庆”风貌。
桂园、周公馆、戴公馆、周恩来铜像等抗战名人遗址都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青砖、勾缝、骑廊,还原出抗战时期的重庆风貌。
该名负责人认为,“重庆建筑风格”就是指在川东民居、抗战建筑及其它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基础之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重庆地方传统(自然地理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建筑风格。
符合这样风格的建筑“外衣”,在低调中不失华丽、简约中又富含韵味。
川东,即四川省的东部。
从宽泛的地域范围讲,它主要包括以华蓥山为核心的重庆市的东北部,湖南、湖北省的西部,和四川省的东北部广大地区,但重点是指四川盆地的东北部地区。
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在650米左右。
盆周山峰绵延,海拔相对较高。
四川盆地东部以华蓥山为核心的广大地区,海拔约高于盆地平均海拔;华蓥山主峰高登山海拔1704米,为峭然挺拔的盆中山。
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四川盆地东部地貌多以浅丘槽谷兼及平坝为其主要地貌特征。
居住其间的广大民众世代以来多以农业种作和牧养及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生产生活主要来源和生存方式。
在相沿了袭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以来积淀下丰富生动的农耕文明习尚。
长期的农耕文明生活中,又形成为川东人民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居住形态上,就形成了和表现为以院落建筑为其主要的居住方式。
所谓院落居住形式,就是以家族和宗嗣为其生产生活的群组单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生活形态,建成为相对闭封独立的三合、四合院落的居住形式。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不断强化和推进,院落民居在川东广大民众间成为一种普遍和适应的居住形式,并形成为较为普遍的规模。
以至于人们在民间口语中指示某个地名都会指称为“张家院子”、“李家院子”或“周家院子”。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表示院落民居的“院子”几乎成为川东地区广泛普通的居住形式。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院子,不仅是川东地区广大民众在居住形式上的选择,更是其经济发达富裕、地位尊卑方面的体现。
在典型农业社会形态发展中,人们总以能够修建十分漂亮典雅的院落来展示能力和财富,也对外表现着实力和创造。
从某个侧面说:不够富裕和没有能力的庄户人家,一般都以单个居住为主,叫住单家独户。
从居住形式上就显现出孤单、落后和经济不发达;而不象建造院落的大家那样,显出气派、殷实、高贵和团结。
因此,这种由于长期生产生活影响形成的院落建筑,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经济实用成分,而且包含着十分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可以说,川东院落民居是一个内容丰富生动的农耕社会文明发展的承载体。
首先,从川东院民居的建筑格局上考察,它具有其他民居不同的特征。
川东院落民居在建筑格局上表现为一定的定式和格局,表现为独特的川东院落民居建筑特征。
按照建筑的规模来分,川东院落民居建筑,中等院子和小院子之分。
大院子指的是以宗嗣和家族繁衍为核心从而形成为数个或数个十家庭居住在一起,甚至有的上百人,聚居的院落建筑。
如人们指称为有名的“108道门”的院子,就是院子的典型。
这种通过开门多少来指称院子的大小,可看出其规模是不比一般的。
中等院子:俗语中也简称为连尔院子。
它往往由一个院子再连上一个院子构成,院子与院子相接相通,从规模上以区别于小院子。
中等院子没有大院子的多院落、多或功能组合的格局,往往就是两个院子相连相通。
并且在建筑格局上也相对于小院子的独门独院,会显得稍为大一些。
小院子的规模和格局往往比较简单,常常是中间为堂屋,作为会客、议事和集聚的地;两旁为侧房,往往是主人和次主人的居所。
转角处大多是厨房或生畜饲养屋,也有的是子女等后辈居住房。
相对于正堂屋两侧的叫偏房或横房,一般是供后人居住或供收捡储藏和临时用房、生产用房使用。
在功能上都是围绕着生产生活来考虑的。
川东院子都是一般都是青瓦粉墙、排列穿逗构造为主。
在建筑形式上都为单檐斜山式居多。
一般院落民居较少有双檐的。
有双檐的往往是排列结构的两层或多层式楼房,往往叫书楼或读书楼,或者供女儿住的就叫闺房。
尽管川东院落的楼房多层、双檐或花窗,显得气派,但由于楼房相对于建于地面的平房来层高显得狭小低矮一些,加之上楼的楼梯一般都比较狭窄,因此,主人大多以居地面平房为主或居多。
因此,院落的层楼往往又叫阁楼。
它常常使院落房屋高耸气派,但并不增加居住的多少使用价值。
川东院落建筑,把房屋的纵深叫进深。
进,作为量的单位是把纵深的房屋的间叫为进,一间就是一进,两间就是两进。
一般的院落房屋纵深均在两进上下,超过三进的就很特殊。
因为两进正好前后开门开窗透风采光;三进房中间的一进间透风采光就比较困难或差一些。
川东院落建筑,把房屋的排列间数称为间;对间的量化称为开间;开间多少就是房屋横宽有多少尺。
开间大小一般不超过4米,俗称一丈二。
这样既宽敞明亮,又适中实用。
一般说来,好象这一丈二的开间或一丈五的进深成为了川东院落的黄金规则。
把川东院落与祖国各地的典型民居进行比较,更能看出川东院落民居建筑的特点。
和祖国北方民居比较来看,北方民居比如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它高墙、大门、深院建筑虽然宏伟气派,但从北方严寒风大的生活需要出发,在建筑布局和风格上,它显得封闭一些、内敛一些。
乾隆游江南回北京后要在颐和园仿修苏堤,表现的不仅是对美景的向往,更表达了生活于北京社会里的人,对南方宽泛自由和开放生活形态的向往。
北京院落高大、坚挺、气势恢宏,但它在精神意志上表现着内敛和闭守。
它具有高庭大院的全部特征。
而川东院落民居相对于北方庭院来,它显得低矮、宽敞,整个地显得纵放一些。
虽然它也在院落建筑格局上有三合、四合形式,显得封闭、保守,但川东院落民居绝没有北方庭院的高墙阔门、坚闭内敛。
北方庭院和川东院落虽然都在建筑格局上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或居多,但川东院落民居在三合院、四合院的规模要求、形式讲究上并不如北方庭院那么严密。
在院落建筑的结构上,川东院落也不象北方庭院那么严丝密缝。
而是往往在院落的正门、大门之外,还有分为不同用途的侧门、小门。
在正房之外还有厢房、横房,主屋外有辅屋、侧屋。
就是这样一座座四合、三合院落,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一个院落往往具备了农耕生产生活的全部功能,从而自成一体,相对独立和完备,完全适应了农耕生产生活自给自足的需要,成为了一个个独立完备、功能齐全的农耕社会生活细胞,成为了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单位。
川东院落民居与我国中原地区如河南河北地区的庄集式建筑相比,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
中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气候干燥,不潮湿,居住择地的难度相对于川东浅丘槽谷来说,要容易得多。
并且中原地区它无须也无法利用地势等条件来掩蔽北风,抵挡风寒。
由于中原地区地势平坦、阳光充足,不潮湿,从而在建筑上首先不需要挡风避雨,民居朝向选择的价值不大,为满足中原人们大面积、远距离的耕种作业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因而,它往往聚众而居。
相对于川东院落民居的聚族而居或以宗嗣为轴心的居住形式要相对弱一些。
即是说,相居于一个庄院或庄集的不一定就是严密的家庭血缘或宗嗣关系。
中原庄集式民居在建筑结构上,它也不讲究绝对统一整齐,往往是聚而不散的庄集式居住格局。
如河北省新东式东五镇儿里庄,一个村庄居住人口一千三百多人,村庄十分巨大,村内功能齐全,全部具有了集市的功能特点,这是典型的庄集式民居。
因此,中原民居在建筑规模和布局上与川东院落民居比较起来,表现得更为自由一些,开放一些,纵散一些。
川东院落民居与江南一带如江苏、安徽、江西的民宅民居相比较也有很大的不同点。
江南的庭院民居建筑一般都比较考究。
从现存的民居遗存看,它显得典型气派、舒适,一般以院为单位相对集中,单门独户的民居较少。
而一个院又相聚居住较众。
在居住格局上也不象川东院落民居那样比较一律地形成为标准的院的格局,往往在大的院中套着小院,以一个嗣堂或庭堂为中心发展为多个院落。
这些以一个中心庭堂为中心发展开去的院落表现出特有的人文情怀,是江南庭院民居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