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举例子说说——认知偏差

举例子说说——认知偏差

举例子说说——认知偏差
举例子说说——认知偏差

请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有没有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并谈谈如何克服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认知偏差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和社会刻板印象,下面就一一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这些认知偏差的情况:

第一,首因效应。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江苏卫视有个十分受欢迎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设置是让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有一次一个男嘉宾上场后由于紧张语无伦次,举止奇怪,惨遭所有女嘉宾灭灯。他们都是首次见面,女嘉宾根据男嘉宾的表现,判断其猥琐、胆小、窝囊、没气质,最后选择灭灯。很多人面对上台表现都会感到紧张,一紧张就会混乱,表现得不自然,也许私下里的男嘉宾幽默风趣、大方热情、分度翩翩呢。还有一个例子,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我们初初来到一个班里上课时,都会在新面孔中寻找适合做我们朋友的人,也许恰好就有一个人让你觉得他亲切可爱、热情幽默、善良乐观,你很想和他成为好朋友,可是当你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一年以后,你忽然发现他不是你原来想象的样子,他是个斤斤计较、自私小气、脾气不好的人,这时你才感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这两个例子都是首因效应使人产生的认知偏差。我们很容易因为第一印象中,别人表现的好或坏来判断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二,晕轮效应。是指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这种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认知判断,容易对他人造成认知偏差。我们都听过“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样一句谚语,尤其是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深有体会。少男和少女恋爱了,恋爱之初,双方都尽力使自己保持完美形象,以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男女双方也都会因为热恋而忽略对方小小的错误和缺点,也许在他们眼里即使缺点那也是独一无二的,甚至缺点也会变成优点。而婚后,男方会抱怨女方不像婚前那么温柔漂亮了,女方会数落男方不像婚前那样体贴浪漫了,其实双方都没有变,只是他们婚前被热恋蒙蔽了双眼,只看到对方的优点看不好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各方面都完美无缺。再举一个例子,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会产生这种晕轮效应。老师很容易会以为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所有品质都好的,而学习不认真作业欠交爱闹事的学生就是一无是处的,这种认知会导致看不到成绩好的学生的不足,也看不到调皮学生的优点,容易使教学产生错误。

第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相对,但是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两者起作用的机制不相同而已。近因效应就是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比如,在一个公司里,一个下属做了一件错事,需要上司给其签定,这下即使这位下属以前做过一百件好事,也会无济于事,这位上司也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不重用他了。因此可见,近因效应影响着在人际交往中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妨碍着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

第四,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这是一种固定的成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我们都会认为

东北人豪爽大方不拘小节,上海人机灵聪明却有浓厚的排外思想,虽说这些认识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若我们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人具体对待的话,也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果恰好在我们班上就有一位上海人,由于我们认为他一定很排外很自傲,思想就会反映在行为上,也许我们会不敢和他接近,故意疏远他,但这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偏见,如果因为这样就缺少了一位朋友岂不太可惜了。除了对不同地方的人有一个固定认识,人们也会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也有固定认识。如人们会觉得老年人顽固保守不合群,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歧视老年人,其实老年人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他们也希望融入这个社会,有的时候只是年轻人缺乏向老年人解释新事物的耐心。

前面提到了四种导致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认知偏差的情况,我们了解这些情况,就是为了克服它以便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解决各种人际矛盾,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那么到底要如何克服由于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呢?

针对以上四个认知偏差情况,做出以下四个克服的方法。首先,不要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不以貌取人,对人要做出合理的判断。其次,看人不要只看片面,要全面客观地去评价人,注意食物个体差异,人事物常常千变万化,不要被一叶障目。再次,不要用停滞的眼光看人,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他人,全面观察他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理智地待人处事。最后,对人不要带有成见,观点要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学会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想法,紧追时代潮流。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态,言行举止,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经常留意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行为做出调整,与人交往时,不要被第一印象迷惑,懂得换位思考,宽容地对待他人,理解和体谅他人。

心理学中的十大认知偏差

心理学中的十大认知偏差 学文教育提示: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中写过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千百万年来,人们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方向,了解这些认知力偏差,也许你会更加容易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决策。 人类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认知--这种思考的行为或过程--可以使我们快捷地处理海量信息。举例来说,每当你睁开眼,你的大脑就不断地受到所见事物的刺激。你可能有意识地思考着某一具体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脑却处理着成千上万的潜意识想法。不幸的是,我们的认知并非尽善尽美,有时我们会潜意识地制造出判断偏差,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认知偏误。认知偏误不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会遇上这事。认知偏差中有些很显著,有些却不常见,但它们都趣味十足。下面列表中的认知偏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点。 第十名:赌徒谬论 赌徒谬论是指倾向于相信未来(某事发生)的几率将会由过去的事件所改变,但实际上那是扯淡。必然概率--如你投掷一枚(正常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是不会改变的。正面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即使你已经连续投出了十次背面朝上(下次投出正面的概率依旧还是50%,不会增大或缩小)。认为概率会改变是很多人都有的认知偏误,尤其是在赌博的时候。 举例来说,我玩轮盘赌博,已经连续四次转停在黑色区了,下次总该是转到红色区了吧?错!转到红色区的几率仍然是47.37%(总共38个点区,红色有18个)。这听上去似乎显而易见,但正是这种几率可变的潜意识让赌徒们输的得血本无归。 第九名:反应机能 反应机能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和观察时会表现出(与自然状态下的自己)异常的行为。在1920年代,霍桑制业(一设备制造公司)委任(研究者)研究照明度的改变是否能影响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他们得出的结论让人惊异,改变照明亮度竟然能让工作效率飙升! 不幸的是,当研究结束后,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又恢复到了平常水准。原因就在于: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是因为照明亮度而变化的,他们是因为被人关注着所以才有所变化。这正是反应机能的证明--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他人关注时,他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举止行为,一般来说都是让自己看上去更加神采奕奕。反应机能对实验会造成很大困扰,只有通过“盲人”试验来控制其所带来的问题(“盲人”是指对研究的个体隐瞒其正被拉入实验受到关注这一信息,这样对实验结果就没有太大影响了)。 第八名:幻想性错觉 幻想性错觉是指当碰到随机的图像或声音时,会下意识认为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看到白云的形状时会联想到恐龙,热熔炉之中的耶稣,或者听到声音响起时就认为来了短信,这些都是幻想性错觉。以上两点的共通之处是刺激物本身是客观中立并无任何暗示性意义的;这些意义的来源不过是观测者自己的主观认知。 有趣实例:罗夏墨迹测试利用幻想性错觉来深挖人的精神状态。测试者会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然后被要求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然后通过对测试者的回应来发掘测试者内在的想法。第七名:自验预言

认知偏差量表

认知偏差问卷 一:白姬几年前加入了一个特殊团体,她很积极的参与该团体的活动,并为其目的而努力。现在,她认识了大部分会员,还与几个成员成了好友。白姬从不认为她自己是当“领导”的料。以前上学时她也比较活跃,但不出众。她所在的小组成员觉得她的一些想法很有道理,于是就怂恿她参加下届协会主席竞选。一开始白姬很不情愿,觉得她没那份能耐,但最后终于下决心参加竞选,因为她觉得她有精力、有想法、可以做点工作。从前还没有哪位女性得到过这个职位,但朋友们觉得很有希望获胜。白姬参加了竞选,但失败了。 设身处地为白姬着想,尽量生动的想象她当时的想法与感受。 1.一听说竞选失败,你立刻: A.感到灰心,好像是土崩瓦解了。 B.摆脱掉它,觉得无关紧要 C.感到沮丧,不知道总的选票如何 D.摆脱掉它,觉得我已尽力全力 2.竞选以后,你总结到: A.我的确因为失败而感到抑郁,不过一旦恢复了热情,我仍会为既定目标而努力 B.我失败了无关紧要,因为人们对女人当政的偏见是根深蒂固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C.我干什么都不会成功,我根本不该让人们谈论我参加竞选的事 D.尽管我未被选上,这依然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 3.比较一下获胜者和你的“表演”,你觉得: A.作为初次尝试,我做的很好,许多地方优于对手 B.不管朋友们怎么说,我做得一点都不好 C.我觉得沮丧,因为我做得不好,但我知道下次怎么做了 D.我的表现显得经验不足,但作为初次尝试已相当不错了 二:丽莎和杨森近几个月来时常约会。丽莎不漂亮,也不算丑,但性格温柔。杨森爱开玩笑,常带她去上等餐馆和剧院。今晚她显得有点不高兴,他试图说些卿卿我我的话,但无济于事。他问她是不是有心事。她说工作中出了点问题,自己懒得谈,便对他的关心仍是很感激。此后她显得有点高兴了。 设身处地的为杨森着想,尽量生动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与感受。 1.考虑到两人关系的将来,你觉得: A.关系不错,我们开始互相了解 B.关系不错,大体上令人满意,尽管我觉得还存在一些问题 C.再找一个能关心我的人会很困难,所以我希望努力保持这种关系 D.这不是我真正想看到的,它令我灰心,我还要允许自己跟别的女人来往 2.你奇怪近几天丽莎为什么没有给你打电话 A.我相信我的确不知道原因,我应该去问她 B.我只能认为她根本不关心我 C.我想象她把我看的太重,有时担心会令我不耐烦,或担心把我逼得太紧 D.我对此感到扫兴,但又觉得有时事物并不完全依人的愿望而转移 3.为什么在你问她有什么心事之后她的心情变好了 A.我感到宽慰,也许我能帮助她乃至其他许多人 B.我不知道为什么,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原因,但对她心情好转我仍感到高兴 C.我闹不清她的心情,这种心情使我很烦,尽管我知道了解一个人很难 D.很难相信我能影响她,我无法让人高兴 4.你不知道她为何心情不好,并设想:

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这种原理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同样适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非理性信念 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共同组成的社会之中,人的社会行为既是朝向他人的,也是对他人行为做出的反应,所以我们将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和认知称为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人的社会行为受其内在的认知过程的支配,因此,要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就必须深入到这种内在的认知体系中去。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会经历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认知对象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只是他们的外在形式,而本质属性和特征往往被其外在的形式掩盖,因而使得人们对他的认识需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曲折过程。在认知活动上也要经历一个从感官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的大脑的思维分析和判断。在此期间,认知者和被认知者处于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而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就会产生偏差,即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

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社会认知偏差这条暗流,同样侵蚀着一座座美丽的象牙塔。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览我们的莘莘学子,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加爵的连害四位舍友,西北大学学生群情激愤怒砸日本料理事件,自残跳楼自杀更是不乏其人,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接收了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大学生身上呢?这些行为背后是什么呢?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社会行为是由偏差的社会认知导致的。那么这些行为背后潜藏的就是大学生们严重偏差的社会认知。为此,本文就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进行论述以其达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的目的。 1 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1.1主观原因 1.1.1 错误归因 情境归因。在大学生中常有一种现象,把自己的错误、失败更多的归之于情境;同时也把别人的荣誉、成功归之于情境因素。这次考试不成功那么是题太难;这次活动搞的不成功,是他人没有策划好、组织好;同学拿了奖学金,是他“瞎猫碰上死耗子”;毕业后找到了好工作,是他命真好,这种错误归因看不到他人能力或品格上的优势,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认知偏差的定义、成因和特征,梳理了有关认知偏差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认知偏差;行为金融;有限理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偏差对经济行为个体的经济决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并经常扮演核心的角色。行为金融学则认为,由于金融决策更具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投资者的认知性偏差可能更具显著性,所以研究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很有意义。认知偏差的研究和发现为解释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认知偏差与金融市场的异象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就涌现出不少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统计异象,在股票收益的历史可预测性方而,按照弱有效市场的观点,投资者无法利用历史价格信息来构造投资策略获得超额利润(按照资产定价模型进行风险调整以后的收益)。从1980年开始,有很多研究发现股票收益是可预测的证据。例如,De Bondt和Thaler(1985)发现股票长期的历史累计收益与未来的长期股票收益负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长期反转”。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显示股票中期的历史统计收益与未来的中期股票收益正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也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中期惯性”。面对传统金融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偏差的出发,为解释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重大贡献。 2.认知偏差的定义与分类 把心理研究应用到投资决策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Slovic首次在论文中论证了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再到De Bondt和Thaler正式揭开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序幕,认知偏差研究的发展经历了缓慢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许多金融学领域的学者(如:Roben Shiller,Richard Thaler.Meir Statman,Hersh Shefrin及De Bondt 等)结合心理学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研究结果,在认知偏差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知偏差概念作为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范畴,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解析,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具有局限性,个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都会产生偏差(Tversky和Kahne-man,1974)。这种认识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相吻合,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逐步将人们退化成一种依赖有限理性的决策方式来替代理性决策过程的思维主体,并据此来节约思维成本《Si-mon,1955)。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看成是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认知偏差,可以按照认知进行的四个环节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即信息识别——信息编辑——信息输出——信息反馈。王宁,茅宁(2005)按认知的信息处理过程将国内外文献中常见的26种认知偏差按照人类信息处理的过程分成分类如下:1)信息识别阶段偏差:易得性偏误,代表性偏差,文化和社会认知,小数字定理,认知失调,从众心理,过度反应,搜寻成本。2)信息编辑阶段偏差:框架依赖,保守性偏差,模糊趋避,无关效果,神奇式思考,准神奇式思考,锚定和调整。3)信息评价阶段偏差:过度自信,后见之明,原赋效果,确定效果,反射效果,后悔厌恶,归因偏差,人性好赌,损失厌恶,宿钱效应,处置效应。李心丹(2003)针对中国股市的特点提出政策依赖性偏差。 3.认知偏差的理论研究 在对认知偏差的研究基础上诞生出一些重要的行为金融模型,对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提

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通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而今天我主要要讲述的是认知偏差的几个种类并以身边例子举例说明。 首先,什么是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社会认知偏差的种类有哪些呢? 首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大一报到时,接我的是我的一个现在关系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学姐。当时我是两个大行李箱,她带我去宿舍时,我们一路聊天,聊得很开,我很喜欢她的那种爽朗不做作的性格。我住在六楼,她80斤重的瘦小女生非要帮我把行李搬到六楼,我觉着很温暖很感动。那次是第一次见面,她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非常好,所以在后来报学生会我报了她在的部门,我们是上下级,老乡,我们还是“哥们儿”“闺蜜”,在后来的交往中,我对她的感觉一直很好很好。还有一个也是新生报到时,我们宿舍只有三个人,其中一个人在我进宿舍时表现的很成熟,很舒服,所以在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关系不错,虽然我们后来很糟糕,但如果没有那很好的第一印象,我想我们压根儿不会有那么一阵子很好。相反,我的另一个室友,刚来报到时,晚上才到,一句话不说,让我感觉很古怪还有就是不容易相处,后来真正相处下来,我们关系非常非常非常好,好到我可以和他分享我每一个秘密。从身边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出,首因效应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一个人不熟时,我们很多人更倾向于对那些长相好看,举止合乎自己喜欢的人产生好映象。这也就是一直倡导面试时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做试卷答题给老师的第一印象的重要。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所谓近因效应(英文名称:recenc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还是举例说明十一时,我一个高中同学来徐州玩,作为接待,其实我很心不甘情不愿。因为我对他最近的一次映象就是,高中时他老骗我钱还不还,借我手机作弊,结果老师查到,首先说是我的。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对他的认知非常差,所以他过来玩儿时,我只能交差似的应付带他玩儿,一点激情也没有。还是宿舍问题,假如让我想我宿舍俩人,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昨晚一个人又不洗脚了即使洗脚了也是用我们打的水,另一个在熄灯前我们还有说有笑后再睡觉的。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人最近做的一件事给我们产生的印象。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社会认知偏差。 晕轮效应 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心理学术语,晕轮效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就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即月晕或称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故称之为晕轮效应。 在宿舍里,我和一个人关系很好,和一个人几乎不说话。所以当关系好的人回来,我会觉着很开心,我们可以一起打闹,一起玩笑,同吃一碗泡面。我觉着他人好,直爽,心地善良,淳朴等。但另一个,只要才听到他在楼梯上放歌的声音我就会开始觉着烦,他说话我会觉着这人好假,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尤其是打官腔时,我就会感觉更不舒服,最不喜欢拿架子打官腔的人。我知道我对我的两个室友产生了两个极端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使我们经常在认知中产生偏差,虽然我们有时知道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不仅发生在对个人的认知中,也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如在地域方面,人们有英国绅士、美国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观念保守的东方人的印象;在职业方面,人们会自然想到教师的文质彬彬、医生的严谨或地质勘探队员的粗放等等;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欢守旧等。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还是拿宿舍举例。两个室友,一个沛县人,一个淮安人。想到沛县人,我立马想到的就是一下几个,一是刘邦个无赖,二是残忍的杀狗,三是北方人的粗犷,四是我最喜欢的豪爽劲儿。想到淮安,想到的是以下,一是周总理,二是淮扬美食。提到美国人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开放,而提到中东,保守。刻板效应不仅是对个人的认知偏差,而是对一群人,一类人的认知偏差,固有

举例子说说——认知偏差

请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有没有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并谈谈如何克服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认知偏差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和社会刻板印象,下面就一一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这些认知偏差的情况: 第一,首因效应。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江苏卫视有个十分受欢迎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设置是让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有一次一个男嘉宾上场后由于紧张语无伦次,举止奇怪,惨遭所有女嘉宾灭灯。他们都是首次见面,女嘉宾根据男嘉宾的表现,判断其猥琐、胆小、窝囊、没气质,最后选择灭灯。很多人面对上台表现都会感到紧张,一紧张就会混乱,表现得不自然,也许私下里的男嘉宾幽默风趣、大方热情、分度翩翩呢。还有一个例子,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我们初初来到一个班里上课时,都会在新面孔中寻找适合做我们朋友的人,也许恰好就有一个人让你觉得他亲切可爱、热情幽默、善良乐观,你很想和他成为好朋友,可是当你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一年以后,你忽然发现他不是你原来想象的样子,他是个斤斤计较、自私小气、脾气不好的人,这时你才感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这两个例子都是首因效应使人产生的认知偏差。我们很容易因为第一印象中,别人表现的好或坏来判断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二,晕轮效应。是指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这种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认知判断,容易对他人造成认知偏差。我们都听过“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样一句谚语,尤其是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深有体会。少男和少女恋爱了,恋爱之初,双方都尽力使自己保持完美形象,以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男女双方也都会因为热恋而忽略对方小小的错误和缺点,也许在他们眼里即使缺点那也是独一无二的,甚至缺点也会变成优点。而婚后,男方会抱怨女方不像婚前那么温柔漂亮了,女方会数落男方不像婚前那样体贴浪漫了,其实双方都没有变,只是他们婚前被热恋蒙蔽了双眼,只看到对方的优点看不好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各方面都完美无缺。再举一个例子,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会产生这种晕轮效应。老师很容易会以为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所有品质都好的,而学习不认真作业欠交爱闹事的学生就是一无是处的,这种认知会导致看不到成绩好的学生的不足,也看不到调皮学生的优点,容易使教学产生错误。 第三,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相对,但是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两者起作用的机制不相同而已。近因效应就是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比如,在一个公司里,一个下属做了一件错事,需要上司给其签定,这下即使这位下属以前做过一百件好事,也会无济于事,这位上司也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不重用他了。因此可见,近因效应影响着在人际交往中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妨碍着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 第四,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这是一种固定的成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我们都会认为

社会复习题正式版

试题类型: 1. 填空(10%) 2. 单项选择(10%) 3. 概念解释(20%) 4. 简答(30%) 5. 论述(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第二节近八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 1.什么是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2.根据社会化历程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3.根据社会化内容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4.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第四章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第二节角色理论 第三节角色的行为模式 第四节性别角色差异 1.什么是社会角色? 2.简述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 3.简述社会角色的种类。 4.何为角色冲突?造成角色冲突的原因以及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哪些?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自我过程 第四节自我的认知表征 1.什么是自我意识? 2.试分析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自我增强?个体自我增强的方式有哪些? 4.什么是自我图式? 第六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第四节印象的形成 第五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社会认知的特征有哪几个? 2.举例说明,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3.简述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4.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哪些? 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是什么? 6.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几种? 第七章社会态度 第一节态度概述 第二节态度理论 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节偏见 1.什么是态度,其特点是什么? 3.简述认知不协调理论和认知平衡理论。 4.举例说明现实社会中的某一种偏见,分析其原因,并说明如何消除。 第八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人际吸引 第四节爱情 第五节人际关系的改善 1.人际关系的定义及特点。 2.简述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 3.人际关系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 4.怎样理解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联系? 5.如何理解人际吸引中的得失现象? 6.如何理解熟悉性对人际吸引的作用?

认知偏差

师生关系中的认知偏差分析 一、印象形成效应及其对教师认知的影响 (一)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或者第一印象效应。 如果一个学生给教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教师则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他可能备加关心和注意,并给予特别的帮助。 (二)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认知对象的某种品质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新鲜明的印象,以至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的判断。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人们在社会认知中,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貌、衣着与动作等外在特征来对他人进行认知,比如我们认为一个漂亮的孩子,可能也很聪明、善良。而这些主观臆断使得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以致对他人的认知往往出现以偏概全。把它称之为“晕轮效应”,是说它像月晕一样,会在真实的现象面前产生一个更大的假象。晕轮效应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晕轮效应和首因效应主要的区别在于:首因效应是从时间上来说的,由于前面的印象深刻,后面的印象往往成为前面印象的补充;而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来说的,由于对对象的部分特征印象深刻,这部分印象泛化为全部印象。所以,这两种心理定势是不一样的,是不能混同的。 如果教师不消除晕轮效应的认知偏见,那么教师对那些有明显优点的学生存在的不足看不到,对其不足不予纠正;而对那些有明显缺点的学生,则视其是一无是处,找不到优点,这就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四)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是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五)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人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移加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具有同样的特点。如,三国时的曹操,生性

行为金融认知偏差

第二章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 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性的弱点 第二节认知中生理能力的限制 第三节认知中心理偏差的影响 由于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 )、默顿·米勒(MERTON M. MILLER )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开创性的工作,分享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且具有理性预期,对未来的认知是没有任何偏差的。 然而,影响认知的因素很多:本能、生理、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等可能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通常是有偏差的。 第一节人性的弱点 市场总是被高估或低估,因为人们总是贪婪或恐惧。 ——葛洛斯(William Hunt Gross)

一切科学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戴维·休谟(David Hume)《人性论》 一、什么是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是人既定的——先天固有的以及后天习得的较为成型的本能和性质。 二、关于人性的历史观点 1、我国古人观点: ——性相近,习相远(孔子)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 ——性本恶(荀子) 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同时,将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 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jié之所同也。” ;“伪”则是人的社会属性。 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 2、西方的观点

扭曲您对现实的32种心理及社会认知偏差

扭曲您对现实的32种心理及社会认知偏差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享有自己的个人世界观。不幸的是,当涉及到解释信息和使客观感觉成为现实时,人的大脑很难做出各种精神上的错误,这些错误都会影响我们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有缺陷的人类推理,绕开这些基本的人类直觉没有简单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了解我们犯下的具体错误以及原因。 1.衰落主义: 您记得过去比过去更好,并希望未来比可能更糟。这是一个有趣的时期,因为从统计上讲,这是历史上最和平,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但是24小时的新闻周期很少反映出这一点。 2.正义世界假说: 您对正义世界的偏爱使您假设它存在。当然,认为世界不公平是不舒服的,但是通过了解这一点,您将对人和情况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3.信念偏见 如果结论支持您现有的信念,则您将合理化所有支持该观点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不愿意查看新信息,而是准备捍卫我们自己的想法,而无需实际质疑它们。 4.框架效应: 上下文和交付方式对故事的解释方式有很大影响。我们必须谦虚地认识到我们可以被操纵,并努力限制构架对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5.熟悉性偏向: 投资者将钱投入“她所知道的”中,而不是寻求投资组合多元化带来的明显

好处。仅仅因为某种行业或安全性是熟悉的,并不能使其成为逻辑选择。 6.自我归因偏见: 企业家将公司的成功归因于自己,而不是其他因素(团队,运气,行业趋势)。当情况恶化时,他指责这些外部因素破坏了他的进步。 7.固定偏见: 薪资谈判中的员工过于依赖谈判中提到的第一个数字,而不是理性地研究各种选择。 8.生存偏见: 创业看起来很容易,因为那里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但是,这是一种认知偏见:成功的企业家仍然存在,而数百万失败的企业家则去做其他事情。 9.损失厌恶心理 相比得到产生的喜悦感,我们更厌恶失去产生的悲伤。换句话说,损失100元产生的价值与得到100元的产生的价值之和,在我们的心理上看来是负数。10.避免痛苦否认 我们倾向通过不承认或不正视事实的方式来逃避痛苦。为了不让自己痛苦,我们不愿意谈论引发痛苦的事情,即便通过反思那件事可以获得有益的教训。 11.反馈一致倾向 倾向根据他人的行为做出一致反应,即以怨报怨,以德报德。可以分为三类:无意识自发的、有明显亏欠感的、妥协—退让原理。这种倾向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益处,但也容易被人利用。 12.乐观主义倾向 高估自己做成某件事的可能性,同时低估自己遭遇某种不幸的可能性(侥幸心理)。

社会认知偏差论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社会认知偏差论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社会认知偏差对大 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等广泛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交往造成了消极影响。我们应充分重视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消 极影响,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纠正这些社会认知偏差。 关键词:社会认知偏差;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 对于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迈向社会的需要。然而,在学习生活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人际交往不畅在大学生中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1]139在造成大学生交往障碍的诸多因素中,就心理方面而言,社会认知偏差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认知偏差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社会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且常见。这是由青年时期交往的特点所决定的。”[1]140其中影响较大而又十分常见的社会认知

偏差主要有: (一)首因效应及其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整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先获得的信息即形成的第一印象对社会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这种认知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一见钟情”、“先入为主”等。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它会使人际认知具有表面性:第一印象常常是对一个人表面特征的认知,素不相识的人初次接触,彼此会根据对方的外貌、表情、姿态、谈吐,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与评价,形成某种印象,这就容易以貌取人,使认知具有表面性。其次,首因效应使人际认知产生片面性。初次接触获得的信息,形成的印象对日后的交往影响更大,当对对方一无所知时,自然特别留意其一切未知信息。 首因效应客观存在,要想克服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不利,须遵循它的规律,在与人初次交往中,能够意识到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消极作用,尽量减少这一作用对自己的影响,正确地认知他人。同时,利用首因效应,在与他人交往中,加强自己的个性表现力,给人良好印象,为以后的交往打下成功基础。 (二)近因效应及其影响 与首因效应相对,近因效应是指最后输入的信息对人的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1.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的研究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的产物,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我们知道认知心理学是对人们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以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研究(比如,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社会认知就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我们人在认知过程中会受到那些社会学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怎样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1.1信息加工心理学 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其实就是个体对外来信息进行表象与加工的过程,即个体是如何处理自己所接受的外来信息的。怀威尔(Whewell)和斯库尔(Skule)在1986年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一直以来是众多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这一理论认为,对社会信息的早期理解方式会影响人的后期目标定向阶段的信息加工。也就是说,人在组织不同信息来形成一个表征时会受到早期理解方式的影响,而且在权衡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付诸实施时也会受其影响。 1.2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过程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是指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社会认知过程不等同与某一单一的过程,而是各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比如对他人的判断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感知的基础上的,而我们对他人的感知也会受到先前已作出评价的影响。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认知,因此不同于对物的认知,它是一个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可以互动、影响整个知觉的过程。 2.社会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说到社会认知研究的内容时,我们就会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图式。简单的说社会认知就是一个形成社会图式,并且已形成的社会认知又会对我们今后的认知产生影响的过程。其实社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陈俊 摘要:社会认知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和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丰富。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阐述了社会认知的起源,主要理论,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认知图式社会认知模型内隐社会认知 作者简介:陈俊,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

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 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中写过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千百万年来,人们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方向,了解这些认知力偏差,也许你会更加容易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决策。 人类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认知--这种思考的行为或过程--可以使我们快捷地处理海量信息。举例来说,每当你睁开眼,你的大脑就不断地受到所见事物的刺激。你可能有意识地思考着某一具体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脑却处理着成千上万的潜意识想法。不幸的是,我们的认知并非尽善尽美,有时我们会潜意识地制造出判断偏差,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认知偏误。认知偏误不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会遇上这事。认知偏差中有些很显著,有些却不常见,但它们都趣味十足。下面列表中的认知偏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点。 第十名:赌徒谬论 赌徒谬论是指倾向于相信未来(某事发生)的几率将会由过去的事件所改变,但实际上那是扯淡。必然概率--如你投掷一枚(正常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是不会改变的。正面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即使你已经连续投出了十次背面朝上(下次投出正面的概率依旧还是50%,不会增大或缩小)。认为概率会改变是很多人都有的认知偏误,尤其是在赌博的时候。 举例来说,我玩轮盘赌博,已经连续四次转停在黑色区了,下次总该是转到红色区了吧?错!转到红色区的几率仍然是%(总共38个点区,红色有18个)。这听上去似乎显而易见,但正是这种几率可变的潜意识让赌徒们输的得血本无归。 第九名:反应机能 反应机能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和观察时会表现出(与自然状态下的自己)

异常的行为。在1920年代,霍桑制业(一设备制造公司)委任(研究者)研究照明度的改变是否能影响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他们得出的结论让人惊异,改变照明亮度竟然能让工作效率飙升! 不幸的是,当研究结束后,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又恢复到了平常水准。原因就在于: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是因为照明亮度而变化的,他们是因为被人关注着所以才有所变化。这正是反应机能的证明--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他人关注时,他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举止行为,一般来说都是让自己看上去更加神采奕奕。反应机能对实验会造成很大困扰,只有通过“盲人”试验来控制其所带来的问题(“盲人”是指对研究的个体隐瞒其正被拉入实验受到关注这一信息,这样对实验结果就没有太大影响了)。 第八名:幻想性错觉 幻想性错觉是指当碰到随机的图像或声音时,会下意识认为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看到白云的形状时会联想到恐龙,热熔炉之中的耶稣,或者听到声音响起时就认为来了短信,这些都是幻想性错觉。以上两点的共通之处是刺激物本身是客观中立并无任何暗示性意义的;这些意义的来源不过是观测者自己的主观认知。 有趣实例:罗夏墨迹测试利用幻想性错觉来深挖人的精神状态。测试者会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然后被要求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然后通过对测试者的回应来发掘测试者内在的想法。 第七名:自验预言 自验预言是指自我用行为来应验自认为会出现的结果。一个自验预言是由其自身使其成真的。举个例子,我认为自己肯定会学习一塌糊涂,所以我减少了自己在作业和功课上的努力,最终果然和我自认为的一样,学习变得很糟糕。还有另一个普遍的例子就是情侣关系:我自己觉得另一半和自己慢慢疏远了,所以我的行为开始变得迥异,常感情用事地甩手而去。由于我的种种行为,最终一对情侣不欢而散。 自验预言是心理学上一个很利器--给你灌输一个观点,最终你因为坚信这个观点而让其变为现实。 有趣实例:经济衰退就是一种自验预言。因为得有两个季度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下降才能形成经济衰退,而你自己在这六个月中是感觉不到其正在衰退的。但不幸的是,在GDP 刚开始初露低迷时,就有媒体报道可能要经济谁退了,人们惊慌失措并引发了一连串事件,最终真的就导致了经济衰退。 第六名:成见效应 成见效应是指通过对个人某一点的好坏来管中窥豹,形成对其总体的看法。这种偏见在职员表现评估中常有发生。举例来说:我的下属毕夫(Biff)在这三天连续迟到;我看到后就总结出毕夫是一个懒惰并且对工作漠不关心的人。毕夫迟到有种种可能的原因:或许车坏了,又或许照顾孩子的保姆没及时赶到,也可能是遇上了坏天气。而问题是,因为毕夫一个无可奈何的过错,我就认定他是一个坏员工。 有趣实例:外表吸引定势是指人们会认为那些富有吸引力的人同样也拥有着其他方面社会所认可的特质,如幸福,成功,聪明。这同时也是一种自验效应--富有魅力的人常能得到特殊照顾,如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更高的薪水。 第五名:羊群心理 羊群心理是指倾向于放弃自我意见而随大流,以此来感到安全和防止冲突。羊群心理最普遍的形式是“暴民心理”,主要来自于同辈的压力。羊群心理揭示了时尚之所以可以流行的原因。服饰,汽车,嗜好,风格这些种种都能得到一些群体的共鸣,并引发时尚潮流。

认知心理学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

认知心理学: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 2011-10-26 刘瀚方我说两句( 0 ) 编者按: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中写过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千百万年来,人们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方向,了解这些认知力偏差,也许你会更加容易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决策。 人类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认知——这种思考的行为或过程——可以使我们快捷地处理海量信息。举例来说,每当你睁开眼,你的大脑就不断地受到所见事物的刺激。你可能有意识地思考着某一具体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脑却处理着成千上万的潜意识想法。不幸的是,我们的认知并非尽善尽美,有时我们会潜意识地制造出判断偏差,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认知偏误。认知偏误不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会遇上这事。认知偏差中有些很显著,有些却不常见,但它们都趣味十足。下面列表中的认知偏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点。

第十名:赌徒谬论 赌徒谬论是指倾向于相信未来(某事发生)的几率将会由过去的事件所改变,但实际上 那是扯淡。必然概率——如你投掷一枚(正常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不会改变的。正面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即使你已经连续投出了十次背面朝上(下次投出正面的概率依 旧还是50%,不会增大或缩小)。认为概率会改变是很多人都有的认知偏误,尤其是在赌博 的时候。 举例来说,我玩轮盘赌博,已经连续四次转停在黑色区了,下次总该是转到红色区了吧?错!转到红色区的几率仍然是47.37%(总共38个点区,红色有18个)。这听上去似乎显 而易见,但正是这种几率可变的潜意识让赌徒们输的得血本无归。 第九名:反应机能 反应机能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和观察时会表现出(与自然状态下的自己)异常的行为。在1920年代,霍桑制业(一设备制造公司)委任(研究者)研究照明度的改变是否能影响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他们得出的结论让人惊异,改变照明亮度竟然能让工作效率飙升! 不幸的是,当研究结束后,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又恢复到了平常水准。原因就在于:工 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是因为照明亮度而变化的,他们是因为被人关注着所以才有所变化。这正是反应机能的证明——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他人关注时,他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举止行为,一般来说都是让自己看上去更加神采奕奕。反应机能对实验会造成很大困扰,只有通过“盲人”试验来控制其所带来的问题(“盲人”是指对研究的个体隐瞒其正被拉入实验受到关注这一信息,这样对实验结果就没有太大影响了)。 第八名:幻想性错觉 幻想性错觉是指当碰到随机的图像或声音时,会下意识认为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看到白云的形状时会联想到恐龙,热熔炉之中的耶稣,或者听到声音响起时就认为来了短信,这些都是幻想性错觉。以上两点的共通之处是刺激物本身是客观中立并无任何暗示性意义的;这些意义的来源不过是观测者自己的主观认知。 有趣实例:罗夏墨迹测试利用幻想性错觉来深挖人的精神状态。测试者会看到一些模 糊不清的图片,然后被要求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然后通过对测试者的回应来发掘测试者内在的想法。 第七名:自验预言

常见的10个认知偏差

常见的10个认知偏差 当你遇到问题时,一个选择之一是改变自己对问题的认知。人们有时坚持扭曲自己的认知,认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记都是正确的。事实却是,你的认知经常不正确,尤其在感情用事的情境下。所以,一个拓展认知的方式是承认自己的认知方式可能是错误的。 1.如何集中注意力影响你的认知。当脑中有个想法时,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那个想法的证据而忽略掉那些证明想法不对的迹象。这个被称为定向偏见。如果你坚信自己穿红色汗衫总是很幸运,就会倾向于聚焦于这个思路成真的事件而忽略一些没有穿这件汗衫却很幸运和穿了这件汗 衫却不幸运的事件。民主党人会寻找自己正确的的证据和共和党人错误的证据,反之亦然。人们倾向于寻找和注意能够证明自己信念的事实。 2.绝大多数人不喜欢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将人们和经历分门别类。人们也会将可能无关的结果与前提连接起来。如果一位穿着紧身裤脚蹬细高跟鞋的性感红发女郎与你的丈夫调情并且惹恼了你,你也许会倾向于对下一个遇见的穿高跟鞋的女人有疑虑。人们倾向于相信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点的人可能在其他方面也会一致,而事实并不总是这样。 3.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之后的感知和判断。有时候,买车的过程可以很好的解释它怎样作用。一台车的标签价是25000元,但售货员给你一个特价。20000元可以开走它。此时,20000块是个不错的价格。好便宜。这被称作锚定效应。你对这台车的价值估测被定为25000左右。 4.如果你想象一件事情正在发生,你的观念里那件事情真的会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升高。如果你焦虑于或者反复考虑糟糕的事情,比如你的配偶欺骗你,你也会对糟糕的事情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更加敏感。这明显增加你的困扰,尽管它只是你知觉中的一个小变化。停止焦虑是困难的。如果你开始困惑,请认识到你对糟糕事件可能发生的直觉实际上是有偏差的。正确的认识使焦虑的想法消失。也许通过设想自己有效解决即将面对的问题来替换焦虑思绪。 5.人们看不到全部发生在视野之内的事情。“你会相信当与某人聊关于购买某个录像时却没注意到是另外一个人递给你这个录像?”人们经常忽 略环境中的重要细节。人们错过信息。所以,当你为某个交流或者情境感到不快的时候,请意识到也许你没有获得所有的事实。最多只是一种可能性。 6.有时候认定自己不是做某种人帮助人们戒掉一些行为。认为自己不是吃糖或者吸烟的人将帮助你改变你的行为模式。类似于改变你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认知帮助你做出不同类型的决定。对自己的情绪、行为和行为在其他人身上产生的效果保持敏感可以帮助提高人们认知的精确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