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20.00 KB
- 文档页数:12
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根据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由地区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制度文化四个方面要素构成。
我们通过对这四方面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数据筛选分析,构建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多因素评价模型,最终得出对30个省份(西藏、台、港、澳未参与评比)及110个大中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
一 2009~2010年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态势分析纵观2010年度全国各省份(西藏、台、港、澳除外)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表1),上海综合评分最高,为0.743,浙江第二,为0.724,北京第三,为0.715。
在评分最高的前十个地区中,除了排在第七位的重庆之外,其余全都为东部沿海省份。
与之对应,综合得分最低的十个省份中,西部占了七席,东北、东部和中部各一席。
其中,综合得分最低的山西、青海、贵州、甘肃,低于0.350。
从区域平均得分情况来看(图1),东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金融生态综合评分最高,显著高于内陆地区。
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和西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1个省份)综合评分相差并不大,但比较起来,西部各省份综合评分的简单平均最低,经济总量小,经济较为落后。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分的态势与四大地带金融资产质量并不完全对应。
原因在于,影响金融资产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金融体系内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金融生态环境并非完全决定金融资产的质量。
表1 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分(2009~2010年)图1 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四大经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分按照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分的分值情况,我们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划分为五个等级,Ⅰ级综合评分高于0.650;Ⅱ级综合评分为0.500~0.650;Ⅲ级综合评分为0.400~0.499;Ⅳ级综合评分为0.350~0.399;Ⅴ级综合评分低于0.350。
思想战线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7卷ɴ.2011Vol.37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许白玲①摘要:金融生态是一个从自然生态的概念中引申出来的仿生概念。
研究简要介绍了金融生态环境,选取云南省的相关数据、对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如今,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已被广泛用来考察各个领域的问题,金融生态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2004年11月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作了《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的报告。
2005年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正处于转型期,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虽然正在改善,但我国金融生态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这些问题除了经济与金融管理体制的因素外,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以及运行规则滞后也是重要原因。
云南属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加上区域信用文化、原来的金融氛围的影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除存在以上问题外,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金融生态环境简介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和考察金融系统。
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正处于转型期,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虽然正在逐步改善,但当前困扰我国金融生态的一些问题也依然普遍存在,如企业履约率不高、对金融活动非法干预、金融权利滥用、不良资产偏高等。
这些问题除了经济与金融管理体制的因素外,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以及运行规则滞后也是重要原因。
2006年第4期(总第55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Adm inistrative Cadre I nstitute of PoliticsA nd LawNo .4 2006(Sum No .55)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法制问题———以《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为线索孟霁雨1,孙经纬2(11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1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摘 要]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黑龙江省金融生态法律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还未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加以解决,将金融与法律相结合,树立“法律至上、依法运作”的观念并指导实践,是当前推进金融法制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金融生态;黑龙江;法制 [中图分类号]DF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06)04-0075-03 [收稿日期]2006-05-29 [作者简介]孟霁雨(),男,黑龙江宾县人,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孙经纬(6),男,黑龙江木兰人,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
2005年1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推出《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
该报告依据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框架,对全国291个地级市的金融资产质量、50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及若干区域(例如东、中、西部等)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的分析,黑龙江省在“全国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金融资产质量测度排名榜”上名列最后[1]。
该报告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让社会特别是决策者更清楚地认识到金融问题的所在。
报告显示,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政府干预经济较多,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较严重。
同时,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地区金融部门独立性不强。
另外,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执法难问题突出,缺乏社会诚信和金融违规等问题是造成中西部地区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
城市绿色金融改革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研究一、绪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正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绿色金融改革对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绿色金融改革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城市绿色金融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回顾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分析绿色金融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绿色金融在环境保护和气候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城市绿色金融改革提供借鉴。
本文将从政策、市场和企业三个层面分析城市绿色金融改革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
从政策层面来看,城市绿色金融改革需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气候治理的政策,如绿色信贷政策、绿色债券政策等。
从市场层面来看,城市绿色金融改革需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从企业层面来看,城市绿色金融改革需要引导企业加大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本文将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一系列关于城市绿色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建设,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等。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减污降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绿色金融改革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城市绿色金融改革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城市绿色金融改革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有助于揭示金融政策在环境保护和气候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分析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情况,可以了解金融政策在推动城市减污降碳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017年张家界市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报告湖南省金融生态评估课题组2016年,张家界市有序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张家界市人民银行依托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着力开展农村反假货币工作,协助公安机关在慈利县许家坊乡成功破获我市首起大额持有使用假币案。
慈利县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全国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
慈利县发放农地抵押贷款4278万元,桑植县、慈利县分别发放农房抵押贷款3650万元、1807万元。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金融稳步有序发展。
一、县域金融生态评估结果及分析(一)慈利、桑植县金融生态综合得分及排名湖南省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基础、金融运行、司法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及金融服务环境6个部分,共57个指标。
其中,2017年增加了金融精准扶贫、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等方面的8个指标,修订了收入水平、社会诚信方面的2个指标,删除了金融发展、司法力度、中介服务等方面的10个指标。
详见表一。
表一湖南省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根据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由下而上逐层进行计算和汇总,综合评估得出张家界市各县金融生态分值。
其评估排名、综合得分及经济基础、金融运行、司法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金融服务环境六个项目得分见表二:表二2008-2016年慈利、桑植县金融生态综合得分及排名比较单位:分(二)慈利、桑植县金融生态评估结果分析在2017年湖南省金融生态评估1中,通过对20位经济金融专家填写的问卷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得出表一所述六个项目在本次评估的权重。
详见图一所示。
12017年是对2016年度的评估。
图一金融生态六个项目权重分布图具体来看,经济基础环境所占权重最大,达到29.1%,表明经济基础环境在金融生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信用环境、金融运行、金融服务环境、司法环境、行政环境的权重次之,分别为18.1%、16.8%、13.2%、12.5%、10.3%,经济基础、金融服务环境、行政环境的权重较上年有所上升,相比之下,信用环境、金融运行、司法环境的权重呈现下降。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城市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价,分析其现状、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整体评价1. 经济基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首先关注经济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并且金融业在国内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 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活跃度不断扩大,证券、期货、外汇等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使得城市金融市场更加繁荣。
然而,金融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加,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3. 金融创新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金融创新成果丰富。
互联网金融、数字货币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崛起为城市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金融创新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要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
4.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还需考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的贷款和融资活动对于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向热点行业和地区倾斜的问题。
三、问题与挑战1. 金融风险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金融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扩张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风险也日益增加。
需要强化监管,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韧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2. 金融不平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着金融不平等问题。
金融资源和服务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和人群难以享受金融发展的红利。
需要加强金融普惠和金融包容,推动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3. 金融监管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还应关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仍存在着监管职责不清晰、监管手段滞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
四、可持续发展路径1. 加强风险防范为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需要加强风险防范。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能力,提高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摘要:近年来四川省经济有所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各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分析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四川省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生态的优化有所帮助,并可以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四川省经济发展,对西部其他地区也可以起到借鉴作用,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回归分析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态,但是在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这一块由于种种原因致使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生态系统也出现了失衡。
在国内,周小川(2004)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金融生态”这个概念,他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
随后在2005年李扬等发表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是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该报告主要从经济基础、法治环境、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诚信文化、金融部门独立性等方面,将金融生态环境分为5个等级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一个地区金融生态良好,当地的经济就会获得巨大的商机和融资便利,这个地区的经济也就越有发展潜力。
虽然从之前学者的研究来看,他们积极的探索了对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主要是在理论上研究二者的关系,较少的运用计量经济学对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因此,本文基于四川省的相关数据,进行二者的实证分析,如果能更好的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对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经济增长都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是以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分析金融生态环境,揭示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针对它的不足之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同时通过这一分析研究,可以对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优化起到借鉴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概况2011年6月出版的《金融蓝皮书》(即《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1)》)对2010年度全国各省份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后发现:上海综合评分最高,为0.743,浙江第二,为0.724,北京第三,为0.715。
绿色金融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徐州市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完善金融体系,大力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但仍存在信息披露不足、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市场参与主体活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出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激发供需主体活力等策略,借以优化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促进徐州经济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1)》可知,徐州市处于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排名处于第一梯队的末端,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本文结合徐州市的经济社会现状,对徐州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说明具体的发展问题与发展困境,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一、徐州绿色金融发展的必要性(一) 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作为江苏省的主要产煤基地,徐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一直以来,采矿业在徐州市GDP中占有极大比重,对徐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较高,过度开采导致煤炭等矿产资源储备大幅下降,严重威胁到资源型产业的生存,城市的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
如图所示,在2014年之前,徐州主要侧重于倚重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弱。
尽管在2014年之后第三产业的占比逐渐攀升,但由于工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率随着第二产业的衰退逐渐放缓。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是徐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徐州市将矿产资源开发量、完成矿产资源调拨任务作为目标,以追求数量上的增长为主。
但当煤炭资源消耗殆尽时,便无法再依附于原有的支柱产业发展生产。
因此,为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耕绿色金融,发挥金融体系在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资金流入绿色产业,促进环保节能行业发展,改善徐州市内企业单一的现状,同时限制对高污染行业的资金投入,控制其发展规模,迫使传统落后产业实现绿色转型。
EC OL OGIC AL INDU ST R Y W A T CH产业观察3OLO GI L ONOMY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王丽辉乐娟(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重庆400050)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金融生态是金融体系功能充分发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而且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金融生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Developing the District Economy by Improving Financial Eco-environmentW ANG Li-hui,LE Juan(Economic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0,China)Abstract: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term,the quality of the 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 region not only affects the Function of nancial system,but also decides the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of district economy.Key words:nancial ecology;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di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作者简介:王丽辉(3~ ),女,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学;乐娟(~ ),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
200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博士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入到我国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1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之一一、问题的提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金融风险作为各类风险的集中表现,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企业化改革,首先通过揭示出大量不良资产的累积和银行资本金的严重缺失而将我国的金融风险问题凸显于世。
随后,1998年通过财政发行2700亿特种国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通过设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万多亿不良资产,2003年末用现存资本核销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损失类不良资产、继而又运用450亿美元外汇和黄金储备对两行进行注资,从2003年开始,当局又花费大量资财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2005年又用总值达300亿美元的财政资金和外汇储备注入中国工商银行,如此等等,逐渐揭露出我国金融风险的严重程度。
在此期间,一些外国机构和国际组织的相关研究也间或见诸报端,它们提供的数据和不无夸张的估计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而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以极其尖锐的形式强化了人们对金融风险的担心。
面对如此严重的金融风险,人们自然要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朝野的目光最初主要集中于金融部门本身。
于是就有了大量的有关金融部门的违纪、腐败、以及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以至于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金融腐败及其治理问题不仅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更连续数年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案的首选焦点。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枢纽,它在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经济主体和各种经济过程的同时,也反转来强烈地受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经济主体和各种经济过程的影响,因此,表现在金融部门的严重的风险,有相当的部分事实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类风险的集中和综合的反映。
这样一种认识,推动人们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这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完成的一项对2001~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调查分析,深化了人们的认识。
根据此次调查,在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1( 本文系“中国金融生态环境研究”课题的总报告。
课题主持人:李扬、王国刚、刘煜辉。
课题组成员包括:易宪容、曹红辉、胡滨、余维彬、周子衡、尹中立、杨涛、黄国平、袁增霆、沈可挺、彭兴韵、殷剑峰、曾刚等。
本报告部分执笔人:李扬、刘煜辉)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的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力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则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
这项调查研究的意义有二。
其一,它首次定量地刻划了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从而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以及在更广领域中解决金融风险问题提供了一条可以依凭的线索;其二,它首次用数据告诉世人:形成巨额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的原因,不仅来自金融部门自身,还广泛地来自作为金融部门运行环境的非金融部门,而且,用调查的数据来衡量,来自后者的因素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基于人民银行的调查以及其后的一些相关研究,人们清楚地看到,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的原因,远比人们直观感受到的要复杂得多。
在大概念上,这些原因可以分为金融部门自身和金融部门经营环境两大类。
前者既归因于金融部门自身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不完善和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也归因于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不力乃至监管不当。
后者涉及的范围更广。
举凡法治不完善、计划与行政的不当干预、各类不合金融规律的政策性安排、地方政府的参与和干预,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等等,都可能对金融风险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或强或弱的影响。
这意味着,在制定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或者,如人们常说的,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战略时,我们不仅应强调加强金融部门的自身建设,同时也应强调改善那些作为金融部门服务对象同时也构成其生存条件的各类非金融的环境。
分析深入到这一层面,金融生态的概念事实上已经呼之欲出了——正像一切科学门类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就需要找到适当的数学表达方式一样,在分析金融风险成因的过程中,当风险的各种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渐次被揭示出来,当各类原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已经被初步认识之后,人们就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为成熟、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更能刻划其本质的科学范畴来对之加以分类和描述。
经过近两年的热烈讨论,理论界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金融生态正是这样的科学范畴。
二、金融生态界说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
在国内,周小川博士(2004)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
他指出:应注意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支持和推动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
徐诺金(2005)则试图在周小川的基础上直接用生态学概念分析金融生态系统的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当前的金融生态状况。
除此之外,叶德磊(2004)、魏革军(2004)也从不同角度探讨过与金融生态相关的问题。
既然是一个仿生概念,金融生态的概念就可以从自然生态的概念中引申出来。
按照生态学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的是由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自然界中固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各类生态系统基本上都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或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其中,生物群落则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小型消费者)构成。
详见图2-1。
在自然界中,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是彼此依存和相互影响的,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它们结合为统一的大系统。
没有物理环境,生物得不到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因而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条件;失却生物,环境就是无生命的物质堆积。
在一个健康、成熟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相互生成,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作为生物群落,它们又同其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永不止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这种循环和流动保持着动态平衡,生态系统便得以存在和发展下去。
可见,分析并刻划生态系统的原则有三。
其一,按照某一特性并根据分析的需要,对纷繁复杂的生态系统要素进行科学分类,集合出若干具有共同特性的子系统,由以刻划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其二,探寻各子系统之间的依存、制约、生成和动态平衡关系,刻划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其三,在把握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基础上,从总体上刻划生态系统维持、嬗变、演化的动态平衡过程。
毫无疑问,我们在界说金融生态系统时,必须遵循上述原则。
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构造原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我们可以把金融生态系统界说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详见图2-2。
这里的金融主体,指的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
它既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这些直接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主体,也包括那些以制定政策、确定规范、进行调控和实施监管为职能,从而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同时也直接影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供应之种类、规模、价格、质量、范围等的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
这里的金融生态环境,则指的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
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也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的。
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构成金融主体的服务对象和活动空间,它决定着金融主体的生存条件、健康状况、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金融主体则以其生产并分配信息、引导资源配置、提供管理风险之手段的强大功能,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反作用。
然而,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金融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子系统都是由活动着的人群(居民、企业、政府、国外)或者人群活动的积淀(社会、经济、法治、文化、习俗等等)形成的。
换言之,金融生态系统无所不在地带有人的印记,“人”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所以,金融生态系统又有着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首先,人是社会的人,也就是说,人的活动天然具有“社会性”或“外在性”。
因此,尽管我们可以效法自然生态系统,在概念上将金融生态系统分别为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两大类,但是,人的经济交易和社会交往,以及在这些交易和交往过程中的“溢出”效果,却使得金融生态环境呈现出比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得多的情形。
例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体”与“环境”的边界是清晰的(生命和非生命),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人的活动既存在于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金融主体之中,又存在于消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之中,同时,还会强烈地影响作为金融主体活动之环境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制环境、文化传统等等。
因此,在金融生态体系中,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界限常常并不十分明晰,而且,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经常的、立体的和多样化,从而是更为复杂的。
因此,改变人,改变人的观念,改变人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的制度,是优化金融生态体系的核心内容。
其次,由于在本源的意义上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决定着金融业的发展,所以,在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分析的重点应当置于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的行为及运行结果的影响方面。
我们看到,不同的环境要素会对金融主体产生不同的约束并决定其选择空间,从而使得金融主体的行为出现不同的特征。
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有效防止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其将各种成本内在化到自己的治理结构之中。
这就是一个金融运作成本低、效率高,对金融主体行为具有良好的正向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的制度结构。
因此,所谓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要对现存制度结构的缺陷进行改造、优化,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有效地抑制和根除金融主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基础,使之更有利于金融主体去追求降低金融运作成本和提高效率。
简言之,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创造力的仿生学概念,它借用生态学的理论,为我们理解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
它以比较完整且科学的分析结构告诉世人:金融体系绝非独立地创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系统,它的运行更广泛地还涉及其赖以活动之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等基本环境要素,还涉及这种环境的构成及其变化,以及它们导致的主体行为异化对整个金融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因此,管理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应当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而且,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通过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可能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