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41.09 KB
- 文档页数:2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作者:高复峰金红云冯明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1年4月到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并且进行评估比较。
结果: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影响【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09—02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阻塞引起的,使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发生坏死,患者会出现心绞痛、胸闷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1]。
如何治疗来减缓冠心病的发展,减轻病人痛苦是临床医护工作者的重点,现阶段治疗仍以药物为主,但是护理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现对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到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现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75例,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介于45-80岁,平均年龄为(62.3±2.3)岁,病程介于2-20年,平均病程(13.8±2.1)年;对照组75例,男性46例,女性29例,年龄介于45-79岁,平均年龄为(62.4±1.7)岁,病程介于2-20年,平均病程为(13.7±1.9)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均无显著差异,可以用来比较。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和检查。
综合性心理护理改善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性心理护理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发挥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4例。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性心理护理。
对比两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
结果护理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17项(HAMA、HAMD-17项)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F-36总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性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综合性心理护理;冠心病;心理状况冠心病为心内科常见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
此疾病患者除具有胸痛、胸闷等躯体症状外,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反应。
相关研究表明,负面心理反应不仅可导致患者病症加重,同时会对治疗及康复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因此,在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病情的同时,还应有效疏导其负面心理。
综合性心理护理是指针对患者心理状况制定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将此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4例。
对照组20男例,女24例;年龄45~80岁,平均(62.02±7.04)岁;病程1~16年,平均(8.04±2.23)年。
干预组21男例,女23例;年龄44~81岁,平均(62.14±7.18)岁;病程1~15年,平均(8.05±2.2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创设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口头讲解冠心病相关知识,给予用药指导等。
个性化人文关怀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评价【摘要】目的:是研究关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增加的个性化人文关怀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4月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对象,分为两组。
观察组根据对照组,强化心理关怀和健康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药物依赖性、心理状态(焦虑状态、抑郁状态)。
从各次元(健康状态、社会能力、精力等)对2组患者的生活品质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对照组的护理有效性为80.0%(48/6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3%(59/60)。
观察组的药物使用率(96.7%)明显优于对照组(80.0%)。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等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焦虑评价、抑郁评价、健康状态评价、社会能力评价和精力评价分别为(51.33±3.65)(52.43±2.65)(73.52±3.64)(70.83±2.43)和(76.32±3.12),观察组的各心理状态评分则为(40.54±3.62)(40.43±1.53)(89.53±4.21)(87.54±1.65)和(87.43±3.21),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组间差异(P<0.05)。
结论: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可以加强个性化人文关怀提高护理有效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应用于临床并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有效率;个性化人文关怀护理个性化人文关怀护理的内涵是在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核心部分。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评价一、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还伴随着各种心理压力和困扰。
长期的疾病治疗和恢复过程中,患者常常面临着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出现自卑、自责、无助等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1. 个体化的心理护理计划行为护理注重对个体的关注和照顾,根据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计划。
通过心理评估、访谈和观察等手段,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例如情绪支持、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应对能力。
2. 应激管理行为护理通过教育患者掌握各种缓解压力的技能和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想象练习等,帮助患者有效地应对各种应激刺激,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及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3. 生活方式干预行为护理注重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通过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如饮食、运动、休息、戒烟、限酒等,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理压力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护理通过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计划,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行为护理可显著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2.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行为护理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帮助患者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研究显示,行为护理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减少不良习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3. 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复发行为护理通过教育患者有效应对应激刺激,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及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复发。
研究发现,行为护理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浅谈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其发生率与年龄和个体生活习惯等相关因素有关。
为了保障冠心病患者的身体健康,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综合的护理措施,其中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1.疏导情绪冠心病患者往往因为健康问题而感到焦虑、担心、沮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对身体的康复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情绪疏导,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病情,以及应对孤独、无助、无望等心理问题。
2.建立信任冠心病患者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措施是否正确,这也会导致他们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下降。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关爱。
3.安慰患者生活中的任何小事都可能会让冠心病患者感到不安和担忧,因此护理人员要时刻关心和安慰他们,让他们感到被关心和被重视。
二、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1.恢复锻炼冠心病患者的身体状况需要经过一定的康复锻炼才能得到恢复,但是这样的恢复锻炼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一般来说,恢复锻炼应该逐渐增加负荷,然后再逐渐降低负荷,以达到让患者逐渐适应恢复锻炼的目的。
2.控制卡路里摄入量冠心病患者在康复期间需要特别注意其饮食习惯,因为不当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导致身体状况恶化。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合理控制卡路里的摄入量,并注意减少食用高脂、高热量的食物。
3.规律作息冠心病患者需要一定的规律作息,以保证其身体状况能够得到恢复。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作息习惯,并通过合理地调整患者的作息习惯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以上是浅谈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的内容,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冠心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其生活的质量,因此我们应该给予患者综合的照顾,让他们感到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关爱!。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情绪调节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一旦发生冠心病,不仅对患者身体造成影响,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情绪调节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和情绪调节来帮助他们应对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问题:冠心病患者常常面临许多心理问题。
首先,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焦虑和恐惧。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源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疾病的不了解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其次,患者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表达内心的痛苦。
这样做只会加重心理负担,对心脏病的康复没有帮助。
还有一些患者会感到失去了自信心和希望,对人生产生怀疑。
面对这些种种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和情绪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患者需要接受心理教育,了解冠心病的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的知识。
心理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增加对治疗的参与度,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
其次,医护人员应该倾听患者的心声,积极与他们进行沟通,给予情感支持。
只有当患者感受到关心和支持时,他们才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增强康复信心。
此外,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也是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情绪调节:冠心病患者的情绪调节也是关键。
首先,患者可以通过身体活动来缓解负面情绪。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强心脏功能,同时还可以促进身体释放出内啡肽等物质,改善心情。
其次,患者可以尝试一些放松和调节注意力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和瑜伽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压力。
还有,社交支持也是情绪调节的重要途径。
患者可以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联系,分享他们的困扰和快乐,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此外,冠心病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认知和行为方法来积极应对负面情绪。
比如,他们可以学会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从疾病本身转移到其他积极的事物上,如家庭、工作、爱好等。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除了生理治疗外,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一、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和恐惧当被诊断为冠心病后,患者往往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以及未来的生活充满担忧,从而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
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应激反应增强,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2、抑郁长期的疾病折磨、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容易使冠心病患者出现抑郁情绪。
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等,严重的抑郁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信心。
3、孤独和无助感患病后,患者可能会因为活动受限、社交减少而感到孤独和无助。
尤其是老年患者,子女不在身边时,这种感觉更为明显。
二、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1、改善心血管功能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减轻心脏的负荷,改善心血管功能。
同时,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提高治疗依从性当患者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对治疗充满信心时,他们更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促进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其应对疾病的能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同时,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三、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1、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冠心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知识,让他们对疾病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减轻恐惧和焦虑。
2、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给予安慰和鼓励。
同时,引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与治疗效果的关系,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住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与治疗;实验组:在治疗与护理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治疗后随访2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状态-特制焦虑问卷(st-ai)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2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实验组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对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针对冠心病患者存在的情绪障碍,早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不稳定心理,从而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干预;治疗效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87-02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自身血液,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传授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调动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医疗护理活动,认真分析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住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2.10 4.88)岁,行常规护理。
实验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1.90 4.79)岁,行心理护理干预。
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重要性与效果作为一名冠心病患者,我深刻体会到了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在经历了一次心绞痛发作后,我住进了医院,得到了一批专业护理团队的精心照顾。
在这个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优质护理对于冠心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和效果。
优质护理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生理上会遭受心绞痛、胸闷等症状的困扰,同时在心理上也会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优质护理注重对患者的身心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满足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在我住院期间,护士们不仅关心我的身体状况,还耐心倾听我的疑虑和担忧,给予我心理支持,使我感到温暖和安心。
优质护理强调预防为主,提前干预。
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较为脆弱,容易发生并发症。
优质护理团队会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预防潜在的风险,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同时,护理团队还会积极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冠心病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患者在出院后也能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
再者,优质护理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心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优质护理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步行、太极拳等。
在我住院期间,护士们教我如何进行呼吸锻炼,以改善心肺功能,还告诉我如何调整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这些措施使我逐渐恢复了体力,提高了生活质量。
优质护理强调家庭和社会支持。
冠心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至关重要。
优质护理团队会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使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需求,鼓励他们参与到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在我住院期间,护士们帮助我联系了家人,让他们知道我在医院里的情况,为我提供了心理支持。
在我出院后,护士们还定期随访,了解我的康复情况,给予我指导和建议。
在我这次冠心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优质护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老年冠心病住院病人个性化心理护理改善患者心理及主观幸福感价值分析一、老年冠心病住院病人的特点1. 身体状况脆弱:老年冠心病住院病人通常的身体状况很差,很多人有多种并发症,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这让他们对自己的健康充满担忧,甚至对未来感到恐惧。
2. 心理压力大:因为长期患病的缘故,许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在生活上和情感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导致很多人处于抑郁状态,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3. 对治疗和康复抱有期待:尽管病情严重,但大部分患者仍然对治疗和康复抱有希望,渴望早日康复,重拾幸福生活。
二、个性化心理护理改善患者心理及主观幸福感1. 积极倾听和安慰: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和需求,护理人员要进行积极的倾听和安慰,让病人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病痛,有人在关心和支持他们,这点无论对老年冠心病住院病人的心理还是主观幸福感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2. 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每个患者的心理需求都是不同的,有的人需要鼓励和激励,有的人则需要安抚和陪伴。
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关怀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3. 提供心理支持和引导:患者往往在心理上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引导,护理人员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疾病、生活和未来,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4. 给予积极的期望和目标:让患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给予他们积极的期望和目标,鼓励他们努力配合治疗和康复,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三、价值分析个性化心理护理对于老年冠心病住院病人的心理和主观幸福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治愈能力,对身体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个性化心理护理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高他们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通过个性化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让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价值上,个性化心理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主观幸福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让患者感受到了医院和护理人员的温暖和关爱,增强了他们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和满意度。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8-15T15:44:44.63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2期作者:张春兰
[导读] 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春兰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民医院陕西汉中 723100)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7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传统的病情护理及个性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及干预后的生活质量。
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个性化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关键词】个性化心理护理;冠心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2-0282-02
冠心病是临床上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近年来其发生率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而常明显增长,除了伴随各种躯体症状外,还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有研究表明,约有55%以上的冠心病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且会与患者的病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1]。
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本研究选取我院7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7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中冠心病相关的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排除精神病史、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恶性肿瘤、视听障碍、意识障碍及伴有心理障碍性疾病者。
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56~81岁,平均(70.24±3.53)岁,病程4~18年,平均(9.21±2.35)年。
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病情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具体为:(1)认知行为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对事物的认知程度等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患者纠正的不良认知,以松弛训练、行为阻断、示范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多给予患者鼓励和精神支持。
(2)疏导性心理护理:大多冠心病患者因长期保守病痛折磨,其精神受到严重打击,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正视疾病,尽可能保持平和心态,并帮助其坚定治疗疾病的信心,鼓励多与家人进行沟通,改善负面情绪。
(3)支持性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其科学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同时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关爱及心理支持,从主观上帮助患者释放压力。
1.3 评价标准
采用焦虑评分量表、抑郁评分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以50分为分界点,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以上[3]。
采用简化的SF-36生活质量量表从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社会功能(PSP)、躯体功能(BP)5个维度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每项满分100分[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预后差、猝死率高的特点,患者不仅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同时饱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小心脏负荷具有良好效果。
近年来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改进,心理护理的作用日渐凸显,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护理方法,以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为目的,从而有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综上所述,个性化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朱宏彬,赵刚,等.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2):321-324.
[2] 关尊红.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626-627.
[3]王瑞英.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
[4]薛燕燕.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6):245-246.
[5]王玉兰.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