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辩证论治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7
阎小萍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撷菁【关键词】名医经验;阎小萍;干燥综合征;中医疗法干燥综合征是以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泪腺和唾液腺为主的自身免疫病,本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最常见表现为腺体症状。
吾师阎小萍教授行医40余年,长期从事风湿病临床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干燥综合征辨证论治体系。
笔者现总结恩师经验于下,望能管窥老师精论之一斑,以飨同道。
1 补益肝肾是根本本病多发于40~60岁女性,此乃天癸将绝(或已绝)之龄,其临床表现为口干、眼干,甚者需频频饮水以自救或欲哭而无泪,亦可伴有皮肤干裂、鼻干、齿枯焦黑等,舌质多红绛,舌面干燥有裂纹,苔少,为一派阴虚津亏之象。
因此,阎师指出,治疗本病之根本在于补益肝肾。
首先,滋补肝肾阴精为要。
唾液为肾所生化,《难经・三十四难》云:“肾在液为唾。
”肾阴精不足,必致生化唾液减少,而为口干;肝肾同源,肾阴精不足必致肝精不足,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肾不足,而致泪液不能生化,而见眼干。
又“齿为肾之余”,肾气不足,则不能养齿,故本病常可见牙齿片状脱落。
阎师临证必以滋补肝肾阴精为先,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药用熟地黄、天冬、石斛、枸杞子、龟甲等,其中熟地黄须重用(常用60 g),阴虚内热重者则改为生、熟地黄同用。
其次,温补肾阳为佐。
肾阳对津液的生成、疏布起主宰作用,《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胃“游溢精气”、脾“散精”、肺“通调水道”,以及全身津液的布化旁达,都要依赖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得以实现;此外,补肾阳之品可防滋阴药物滋腻之性,且阴阳互根互用,补阳即为补阴,滋阴必须温阳,正如张景岳所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阎师常于滋阴基础上配伍骨碎补、补骨脂、续断、杜仲、桑寄生等,使诸药补而不腻,温而不热,动静结合。
2 补益肺胃是关键补益脾胃在干燥综合征中有重要意义。
涎为口津,为脾胃所化生,“龈为胃之络”,为胃阴所养,脾胃亏虚,故见口干、舌皲裂、牙龈萎缩、干燥、脱落等症;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肾虚常致脾虚,脾虚加重肾虚,脾肾双补方能获效。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8年第11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330080)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病,故又被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
其特点为泪腺和唾液腺分泌减少,形成干燥性角膜炎和口腔干燥,可同时累及其他器官,造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干燥病”等范畴,又称“燥毒证”“燥痹”等。
以素体阴虚为基础,肾阴虚又为全身阴虚的根本。
根据其病因病机,辨证时根据所病清窍、兼夹外邪及阴阳从化的特点,分别进行恰当的治疗。
阴虚津枯,清窍失养证证见口干、咽干、目涩,视物模糊,吞咽难下,伴腰酸膝软、体倦乏力、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红偏瘦,苔薄而少,脉细。
治宜滋阴润燥、填精益髓。
方药一贯煎合大补阴丸加减。
生地黄、枸杞子、龟甲胶(先煎)各12克,麦冬、玄参、沙参各15克,杭菊花、茺蔚子各9克,百合20克,太子参30克,五味子(打)6克,猪脊髓2条。
加减纳食减少,加焦三仙各10克,砂仁6克,陈皮、厚朴各10克,以运脾利气;如出现阴虚火旺,加知母15克,黄柏10克,等。
该方亦可作为治干燥病的基础方。
阴虚津枯,燥邪外袭证证见口鼻干燥,皮毛枯燥,咳嗽,痰少质黏难出或无痰,伴头痛发热、胸痛、周身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宜滋阴润肺、轻宣外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生石膏30克,桑叶、参须、甘草、炙枇杷叶、杏仁、阿胶(烊化)各10克,麦冬、沙参、火麻仁各15克。
加减兼有风热,恶风,发热汗出,咳嗽痰黄或黄白相间,加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牛蒡子9克,前胡、桔梗各6克,以发散风热;兼有风寒,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头痛恶寒,加金钱草9克,防风10克,紫苏叶、白前各6克,以发散风寒;大便秘结者,加玄明粉(冲服)3—6克,以通便。
阴虚火旺,毒邪阻结证证见口咽干燥,舌下或颌下腺肿,或龋齿,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例⼲燥综合征病案的经⽅辩证思路分析今⽇头条:中医林佳明荔枝微课:中医林佳明更新时间:每天更新视频号:中医林佳明,每周四晚上六点直播,每周四早上⼋点⼗五分直播。
温馨提⽰:因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推⽂不再按时间线显⽰,请加公众号星标,才能第⼀时间收到推送哦!今天是我写⽇记的1246天。
余某,⼥,55岁主诉:⼝⼲,眼⼲5年余病史:患者诉5年前出现⼝⼲,眼⼲,唇⼲,左⼝⾓跳动,在当地就诊,排除糖尿病,甲亢,癫痫等证后考虑⼲燥综合征。
予清热⽣津凉⾎等对证治疗,改善不明显,因为⼼烦,失眠诊断为焦虑症,服⽤抗焦虑药物氟西汀,病症改善不明显。
刻诊:患者⾯⾊暗,中等⾝材,偏胖,患者神情焦虑。
(思路:给我的第⼀感觉患者没有实热证,看前⾯⽤的是清热⽣津的药,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判断阴阳,寒热,结合上下,局部整体看看是否有实热津液耗损的表现,这样问诊会有的放⽮)。
我:你⼝⼲,想喝⽔吗?喜欢喝什么⽔?喝⽔后有什么感觉?患者:⼝⼲,咽⼲,唇⼲,想喝⽔,每天都带着⼀个杯⼦,到现在已经喝了三杯⽔,我平时喝温开⽔,喝冷⽔会不舒服。
我:喝冷⽔怎么样不舒服?患者:会觉得胃不好。
(思路:患者⼝⼲欲饮,喜饮温⽔,三阳病都可以有⼝⼲欲饮,太阴渴⽽不欲饮,少阴⾃利⽽渴,厥阴消渴,三阴的渴与阴的多少有关,太阴最多,所以渴不欲饮,少阴次之,两阴交尽为厥阴消渴,还是要辩三阴三阳。
太阳渴却没有阳明的⼤渴,是因为虽为太阳,太阳之热,却是分布的,不能聚焦,⽽阳明⼆阳并之谓之,病位聚集在胃肠,聚焦,所以阳明之热,⼤热,⼤渴,⾥实热,胃家实也。
)我:有怕冷发热吗?⼀振冷,⼀振热吗?患者:没有,这段时间没有发烧,觉得⼿脚冰冷,以⼿掌⼼,脚掌⼼为主,没有⼀阵热,⼀阵冷的感觉。
我:有⿐塞,咳嗽,流⿐涕吗?有头痛及颈后背不舒服吗?腰痛吗?患者:没有咳嗽,流⿐涕,也没有头痛及后背的不舒服。
我:平时,有出汗吗?如有,在那个部位?什么时候出的多?患者:没有特别的感觉,出汗不多。
吴斌主任医师从燥热阴虚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吴斌主任医师是一位中医内科专业的临床医师,他在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根据他的经验,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机是燥热阴虚,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滋阴清热、润燥生津。
下面是吴斌主任医师从燥热阴虚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一、辨证论治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病症,不同的人体质和不同的病情表现需要针对性的辨证论治。
临床中,吴斌主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征、症状表现、舌脉象等进行具体辨证,灵活运用多种中药组合进行治疗。
二、滋阴清热
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主要手段是滋阴清热。
中医认为,燥热伤阴是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机。
因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首要目的是滋阴清热,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吴斌主任医师常用的滋阴清热的中药有当归、熟地黄、黄芪、枸杞子等。
这些中药有明显的滋阴清热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抑制体内炎症反应,缓解干燥症状。
三、润燥生津
四、辅助治疗
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过程中,吴斌主任医师也会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如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过度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辅助治疗措施能够减轻干燥症状,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综上所述,吴斌主任医师从燥热阴虚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采取滋阴清热和润燥生津的中药组合进行治疗。
通过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干燥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吴斌主任医师从燥热阴虚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口干、眼干、皮肤干燥等表现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伴有
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合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由于其病因尚不十
分清楚,目前仍没有根治方法,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干燥综合征多属于燥热阴虚证型。
燥热阴虚证型以口干、口糊、甚或塞物感为主要表现,多伴有小便短黄、头晕目眩、口臭
咽干等症状。
这类病人常有熬夜、过度劳累、感情不畅、饮食过量辛辣刺激等导致阴阳失衡、积郁内生的不良生活习惯。
因此,在治疗上,首要任务是清热润燥、滋阴润燥、调节
心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中药方面,可用白茯苓、石斛、沙参、麦冬、黄芪、桑叶、玄参等滋阴生津、清热润
燥的中药组成复方,配合调和气机、化瘀止痛的药材如牡蛎、山楂、枸杞子、夏枯草等。
临床实践表明,此类方剂具有清热益肝、滋阴润肺、调节气机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干燥
综合征,减缓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生活习惯上,患者应加强对自身的保护,避免日晒雨淋、吹风过度、夜生活不规律
等不良习惯,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宜清淡健康,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品,多吃新鲜蔬
菜水果,适量饮水,多喝豆浆、鲜奶等饮品。
总之,针对干燥综合征这一慢性病的治疗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治疗,既要用中药治疗,又要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中入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老年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辩证论治(一)【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辩证论治;药物筛选干燥综合征(简称SS)是一种累及全身外分泌腺功能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唾液腺和泪腺分泌减少,出现口眼干燥等症状,严重时还可累及肝、肾、胃肠道、淋巴等其他器官和组织而产生多种临床表现。
近年来,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人群中发病率为0.29%~0.77%〔1〕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本病多发于>40岁中老年妇女,男女比例为1∶9~17,90%以上的患者为女性。
老年人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但由于SS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涉及医学中多个学科,对SS的治疗到目前为止仍无重大突破,尚无疗效确切且毒副作用小的药物问世。
中医在治疗S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特殊衰老体质,很多医家在常规的养阴除燥治法以外,提出了化痰消瘀的观点和理论,提高了疗效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文就老年SS的中医辩证论治做一综述。
1中医对SS的病名诊断认识中国古代文献中虽未提及这一单独的疾病,但对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有一些类似的描述。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从该病发展的全过程来观察它的征候表现及其演变,并进一步从病机上探索形成SS各种征候的原因和条件,并对诊断病名进行了探讨。
当代中医临床学家路志正〔2〕教授根据SS的病因病机,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首创“燥痹”病名,并认为其意成因有三:①气运太过,暴气横逆,感而受之;②过用火热辛燥之品,燥邪耗伤津液,筋脉失濡;③素体肝肾亏虚,阴津不足,筋脉关节失养,不荣而痛。
主要病机是阴血亏虚,津液枯涸。
治疗当以滋阴润燥为急。
1983年,南京市中医院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傅宗翰为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全国首先提出以“燥毒症”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这一病名已经得到了国内不少专家的认同。
其依据是:干燥综合征既归“燥”之范畴,临床必有“燥”的表现,故其临床征候总以一派干燥征象为其特征,然而无论从其燥的程度还是燥之源,又非一般常见燥证(外燥或内燥)可比。
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治疗36例分析刘青;周威;赵瑞芳【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5(009)027【摘要】背景:干燥综合征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病,由于口干、咽干而影响咀嚼、吞咽和语言等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rn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对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功能的改善作用.rn设计:病例回顾分析.rn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黏膜病科.rn对象:选择2000-05/2004-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黏膜病科门诊就诊的干燥综合征患者36例,均知情同意.男5例,女31例,年龄27~70岁,病程0.5~10年.rn方法:①在沾润燥热、生津止渴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药物.方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花粉、玄参、生地、陈皮、丹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②结合维生素、转移因子治疗.③局部应用人工唾液,防止继发感染.④进行99锝m腮腺功能试验(从肘静脉注入99锝m后即刻描记腮腺摄取和浓集99锝m的曲线,当放射性强度升到最高值时,请患者咀嚼维生素C片剂200mg,继续描记99锝m放射性下降曲线的最低值.正常图像显示清晰,维生素C刺激后显影消退迅速,时间-放射性曲线有明显的摄取及排泄段.阳性结果为腮腺显影模糊,或维生素C刺激后显影消退不明显,时间-放射性曲线呈水平型、低水平型、抛物线型或持续上升型)、血沉(正常值:成年男性0~15 mm/h;成年女性0~20 mm/h)及部分免疫学检查,如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IgG正常值:7.6~16.6g/L)、免疫复合物等.有效为唾液分泌增加,口腔功能改善.rn主要观察指标:以99锝m腮腺功能试验、类风湿因子、血沉、IgG、免疫复合物检测中药治疗效果.rn结果:3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治疗前[36.7%,73.3%,(x2=6.796,P<0.01)];血沉及IgG、免疫复合物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35.50±5.65)mm/h,(13.47±1.58)g/L,(8.30±1.24)mg/L;(55.20±8.85)mm/h,(2 3.57±2.37)g/L,(14.96±2.21)mg/L;(t=3.549~4.962,P<0.01)],99锝m腮腺功能试验结果及主要检测指标均有所好转.②治疗后患者口干、眼干及全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唾液分泌增加.总有效率达80.7%.rn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在沾润燥热、生津止渴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药物,能够有效地促进干燥综合征患者咀嚼、吞咽和语言等口腔功能的康复.%BACKGROUND: Sjogre's syndrome is a common disease of aged people,in which, dry mouth and throat have disturbed chawing, swallowing and speech and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living quality of patients.rn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improvement of oral function tre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rnDESIG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cases was designed.rnSETTING: Department of Periodontal Disease, College of Stomatology,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PLA.rnPARTICIPANTS: Thirty-six cases of Sjogre's syndrome were selected from clinic of Department of Periodontal Disease of Stomatology College of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PLA from May 2000 to February 2004, with agreement and in the know of patients. Of those,5cases were male, 31 cases were female, aged varied from 27 to 70 years,with duration of sickness in range from 0.5 to 10 years.rnMETHODS: ① On basis of moistening, drying up heat, producing fluid and stopping thirst, the drugs for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resolving stasis, clearing away heat and detoxification were supplemented. Formula:shashen (RadixGlehniae), maidong (Radix Ophiopogonis), shihu (Herba Dendrobii), yuzhu (Rhizoma Polygonati Odorati), huafen (Radix Trichosanthis), xuanshen (Radix Scrophulariae), shengdi (Radix Rehmanniae), chenpi (Pericarpium Cirri Reticulatae), danshen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banzhilian (herba Scutellariae Barbatae), bahuasheshecao (Herba Hedyotis Dissusae), etc.②Treatment of vitamins and transfer factor were associated.③ Artificial saliva in local was applied to prevent from secondary infection. ④ It was to test 99Tc m parotid function (After 99Tc m was injected intravenously on elbow, the parotid uptaking and concentrated 99Tc m curve were traced immediately. When radioactivity intensity was increased to maximum, the patients were required to chaw Vit. C tablet, 200 mg. In following, it was to trace the minimum of 99Tc m radioactivity on decreased curve. Normal imaging was illustrated clearly, the development after Vit. C stimulationwas declined swiftly. Time-radioactivity curve illustrated obvious uptaking and excreting segments. Positive results were unclear parotid development or the development after Vit. C stimulation was not declined obviously. Time-radioactivity curve was of horizontal type, low-horizontal type, parabola type or persistent rising typ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ERS) (Normal value: 0-15 mm/h for male adult, 0-20 mm/h for female adult) and a part of immunology, such as rheumatoid factor, immunoglobulin (I gG normal value: 7.6-16.6 g/L), immune complex, etc. The effect was determined as increased saliva secretion and improved oral function. rnMAIN OUTCOME MEASURES: 99Tc m parotid function test, rheumatoid factor, ERS, IgG and immune complex were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Chinese herbs.rnRESULTS:Thirty-six cases all entered result analysis. ① After treatment, the positive rate of rheumatoid factor was lower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36.7%,73.3%,(x2=6.796, P < 0.01)]. The levels of ERS, IgG and immune complex were al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35.50±5.65) mm/h,(13.47±1.58) g/L,(8.30±1.24)mg/L;(55.20±8.85)mm/h,(23.57±2.37) g/L,(14.96±2.21) mg/L; (t=3.549-4.962,P < 0.01)]. The result of 99Tc m parotid function test and main determined indexes had been improved for all. ② After treatment, dry mouth, dry eye and general symptoms were all improved of various degrees and saliva secretion rnwas increased. Total effective rate reached 80.7%.rnCONCLUSION: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is applied in Chinese medicine. On basis of moistening, drying up heat, producing fluid and stopping thirst, the drugs for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resolving stasis, clearing away heat and detoxification are supplemented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rehabilitation of oral function in Sjogre's syndrome,such as chawing, swallowing, speech, etc.【总页数】2页(P234-235)【作者】刘青;周威;赵瑞芳【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黏膜病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黏膜病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黏膜病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相关文献】1.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治疗八法 [J], 刘丽莉;高贵平2.中医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62例临床观察 [J], 叶一萍;郑宋明3.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J], 谢曜联;汪悦4.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36例分析 [J], 曹景龙5.中医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 [J], 凌琰嘉;苏晓;夏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辩证论治【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辩证论治;药物筛选干燥综合征(简称SS)是一种累及全身外分泌腺功能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唾液腺和泪腺分泌减少,出现口眼干燥等症状,严重时还可累及肝、肾、胃肠道、淋巴等其他器官和组织而产生多种临床表现。
近年来,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人群中发病率为0.29%~0.77%〔1〕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本病多发于>40岁中老年妇女,男女比例为1∶9~17,90%以上的患者为女性。
老年人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但由于SS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涉及医学中多个学科,对SS的治疗到目前为止仍无重大突破,尚无疗效确切且毒副作用小的药物问世。
中医在治疗S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特殊衰老体质,很多医家在常规的养阴除燥治法以外,提出了化痰消瘀的观点和理论,提高了疗效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文就老年SS的中医辩证论治做一综述。
1 中医对SS的病名诊断认识中国古代文献中虽未提及这一单独的疾病,但对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有一些类似的描述。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从该病发展的全过程来观察它的征候表现及其演变,并进一步从病机上探索形成SS各种征候的原因和条件,并对诊断病名进行了探讨。
当代中医临床学家路志正〔2〕教授根据SS的病因病机,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首创“燥痹”病名,并认为其意成因有三:①气运太过,暴气横逆,感而受之;②过用火热辛燥之品,燥邪耗伤津液,筋脉失濡;③素体肝肾亏虚,阴津不足,筋脉关节失养,不荣而痛。
主要病机是阴血亏虚,津液枯涸。
治疗当以滋阴润燥为急。
1983年,南京市中医院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傅宗翰为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全国首先提出以“燥毒症”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这一病名已经得到了国内不少专家的认同。
其依据是:干燥综合征既归“燥”之范畴,临床必有“燥”的表现,故其临床征候总以一派干燥征象为其特征,然而无论从其燥的程度还是燥之源,又非一般常见燥证(外燥或内燥)可比。
按中医传统理论对病邪的认识,多有“燥胜成毒”之论,即指病邪猖獗之势,远非一般机体正气所能抗御者,姑谓之毒,“燥毒”病名的含义,乃循此而来。
2 中医对老年SS的病因病理认识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众说不一,但都认为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周围血中的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存在着明显的比例失调和分化、成熟异常。
本病的动物模型有胸腺的过早衰退,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下降而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免疫损害。
人的SS可能有类似发病机制,故西医的治疗,着重在调节体内免疫紊乱。
除此之外,西医还采用人工眼泪、人工唾液等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先天禀赋的缺陷和后天的邪毒侵袭,导致津液生成障碍而失润输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于濡养,诸疾乃生。
本病的病理关键为气阴亏虚,燥毒肆扰,脉络淤滞。
津伤液燥,失于濡润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关于SS的病位及相应的治疗措施,近代中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有不少学者认为,虽然人体津液无处不在,燥之为病可涉及全身各个脏腑经络与组织器官,但从临床经验来看,肝脾肾三脏是本病燥证产生的根蒂所在。
肝藏血,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燥毒侵犯人体,首先耗伤人体阴液,耗竭肝肾之阴。
在老年人,燥毒容易进一步深入经络,壅滞气血,气机因此不畅,肝气因此不舒,津液出现输布障碍。
老年人由于自然衰老脾气先衰,燥毒还容易加重脾气损伤,导致脾气虚衰,脾失健运。
3 中医对老年SS治疗原则的认识谷家立〔3〕在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下,对SS采用五脏分治的理论,在滋阴润燥的基础上进行辩治。
燥从肺治,益气补肺,宣发肃降;燥从心治,活血化瘀,养阴通络;燥从脾治,健脾益胃,升清降浊;燥从肝治,疏肝理气,畅达三焦;燥从肾治,助肾化气,滋水涵阳。
钱垠等提出从肺论治〔4〕的观点,并从理论和临床进行了探讨。
认为津液的代谢失常、输布障碍均可导致燥证的产生。
其间虽有脾胃、肺、肾、三焦等脏腑共同参与,但肺的功能对于保证正常的津液代谢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养阴生津的同时,要重视疏导布散津液,通利络道,把重点放在肺上,提出了清肺、润肺、开肺、通络的治疗原则。
苑丽娟〔5〕以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和刘河间论病机十九条增加“燥”的一条论述,从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分三段三个专方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案。
认为辨证论治时虽然可以定位,病变以某脏腑为主,但亦非某脏腑的单纯性病变,而是全身性津液亏损所致,所以,单独治疗某脏腑很难取效。
该方案首先用导赤散和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上焦,紧接着用益胃汤治疗中焦,最后进行第三个阶段的治疗,重点调整下焦肾阴不足。
4 中医对老年SS的辨证论治认识辩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的精髓。
用中医传统理论对SS进行辩证,进而指导治疗是中医诊治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医诊治SS的研究重点,这直接关系到该病的治疗效果。
潘文奎〔6〕在研究了其他医家对SS的中医临床观察后,较早地提出了SS的辩证分型方案,有阴虚、阳虚、气虚三种。
章琴韵〔7〕分为阴虚内热、湿热、气阴两虚、凤热4型。
刘冰〔8〕等将本病分为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血瘀血虚、湿热四型。
本文介绍的分型综合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老年患者体质、起病特征、病程和临床表现,分为以下5个证型〔9〕:4.1 燥毒型证候特征:口干舌燥,目涩泪少,唇燥起皱,肌肤甲错,肌肉消瘦,舌体光瘦,脉形细涩等一派燥涩之象。
治法:清燥解毒、泄热降火。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并增液汤加减。
水牛角10 g,生地黄24 g,赤芍18 g,牡丹皮15 g,玄参12 g,枇杷叶12 g,麻子仁12 g,麦冬12 g,杏仁9 g,甘草6 g。
低热缠绵者,加地骨皮、青蒿、鳖甲清虚热;关节痛甚,加桑枝、鸡血藤、秦艽祛风通络利关节。
4.2 阴伤型证候特征:口干咽燥,入夜尤甚,唇干燥裂,目涩视昏,肌肤甲错,形瘦色苍颧突肉消,鱼际瘪陷,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倦怠无力,午后潮热,干咳音嘶,五心烦热,纳少便结,舌体瘦红苔少或光如镜面,脉细数等。
治法:补养肝肾、滋阴润燥。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24 g,麦冬15 g,生地15 g,玄参12 g,石斛24 g,枸杞12 g,当归9 g,白芍18 g,甘草6 g。
骨蒸潮热甚者,加青蒿、地骨皮;心烦易怒,烦躁不安者,加五味子、百合、枣仁、竹叶清心安神。
4.3 气阴两虚型证候特点:目涩而干,口干咽燥,关节疼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瘦弱,面容憔悴,或有低热,反复外感,肌肤干燥,肢端易紫,舌红少苔,或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细无力,或数或涩。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两仪膏合生脉散加减。
太子参20 g、熟地黄2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黄芪10 g、山药10 g、山茱萸10 g、黄精10 g。
4.4 阳虚型证候特点:除见一派干燥症状外,多同时伴见一系列阳气虚弱症状,如气短心悸,懈惰无力,纳少便溏,口干少饮,四肢不温,甚则畏寒怕冷,肢节困重酸楚,苔薄滑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濡而细。
治法:温阳易气,生津润燥。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附子9 g,肉桂9 g,人参10 g,白术12 g,生地15 g,白芍15 g,当归9 g,麦冬15 g,沙参15 g,茯苓9 g,甘草6 g。
腰膝酸软,关节冷痛,加杜仲、菟丝子、牛膝;五更泄泻加补骨脂、肉豆蔻、炮姜。
4.5 瘀痰凝滞型证候特点:其偏血瘀者,乃气血阻滞,脉络不利所至,可见关节肿胀疼痛,部位相对固定,甚则畸形,活动受限,或肢端麻冷疼痛,肤色或白或紫,或见皮下结节较硬,触之疼痛;或见面色灰暗,形色憔悴,肌肤甲错,舌有紫气或有瘀斑瘀点,舌下经脉粗暗,脉涩。
其偏痰者,乃津滞痰凝,可见久咳咯痰,胸闷气急,或咽喉阻塞不畅如有异物,或肌腠之下痰核,或腮颊漫肿无时算帐疼痛,苔腻脉滑等。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大黄蛰虫丸合增液汤。
大黄6 g,桃仁9 g,红花9 g,半夏9 g,南星9 g,芍药12 g,杏仁9 g,水蛭1条,虻虫0.5 g,麦冬12 g,生地15 g,甘草6 g。
瘿瘤疬者,加牡蛎、昆布、海藻、瓜蒌软坚散结。
李新一〔10〕以大黄蛰虫丸缓中补虚,益气养阴,通络化瘀,临床观察35例疗效较满意。
5 老年SS治疗药物的分布规律现代中医综合多年临床诊治SS的经验,以及实验室的科学研究,现已在中草药中筛选出部分有效药物,其在各类中药中的分布规律如下。
解表药:葛根、菊花、防风、羌活、升麻、桂枝。
清热药:黄连、黄柏、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贯众、石膏、知母、苦参、金荞麦、鱼腥草、牡丹皮、玄参、紫草、赤芍、生地黄、天花粉、垂盆草。
利水渗湿药:茵陈蒿、薏苡仁、虎杖。
祛风湿药:蚕砂、桑枝、徐长卿、络石藤、豨莶草、独活、海风藤、路路通、伸筋草、雷公藤、秦艽、威灵仙。
活血化瘀药:丹参、郁金、益母草、川芎、牛膝、桃仁、红花、虻虫、水蛭、地鳖虫。
平肝息风药:牡蛎、天麻、全蝎、僵蚕。
补气药:黄芪、山药、太子参、甘草、白扁豆。
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阿胶。
补阴药:百合、天门冬、麦门冬、沙参、石斛、黄精、女贞子、枸杞、鳖甲、龟甲、玉竹。
补阳药:菟丝子、冬虫夏草、巴戟天、淫羊藿、杜仲、沙苑子。
6 老年SS有效药物的药理研究6.1 葛根含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黄酮等20余种异黄酮类成分及葛根苷类。
据有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于SS热入气分者,见发热重恶寒轻,身痛,心烦,口干渴,目红,无汗,或津液耗伤,失于上承所致口燥便溏,纳少气短。
6.2 玄参含玄参素、草萜苷,具有抗炎、利胆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临床应用于SS阴虚型而见低热,口干多饮,五心烦热。
6.3 赤芍主要含芍药苷。
赤芍的不同提取物对免疫功能似有不同的影响,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RES)吞噬活性无明显影响,也不影响肝脏重量;醇提取物则可使脾重量显著减轻;而正丁醇提取物则可使RES吞噬活性显著增强,并使肝重量显著增加,而对脾重量却无明显影响。
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可显著抑制溶血素生成。
赤芍能明显提高正常小鼠的T淋巴细胞转化,而对B淋巴细胞转化无明显影响。
对于兔抗小淋巴细胞血清(ALS)所致T细胞功能低下小鼠,赤芍对T细胞转化无明显影响,但可使Ts的异常增高降至正常水平,并使低下的IL3活性明显增强至正常水平,表明赤芍能调节Ts活性。
赤芍能增强丝裂霉素C的抗瘤活性,并减轻其抗白细胞作用。
临床应用于SS瘀滞型见目赤肿痛,身热口干,肌肤甲错,皮肤紫斑,身肢疼痛者。
6.4 生地黄主要含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以及多种氨基酸等。
干地黄的水提取物能够使外周血T淋巴细胞显著增加,醇提取物能够使康SRPC抗体溶血素生成,减少外周血T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过敏作用。
临床应用于SS燥毒型热盛津伤见发热,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脉细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