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考点】(全国通用)2019-最新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二 大气环流与气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 MB
- 文档页数:33
地理高考第二轮复习知识点地理高考第二轮复习知识点(一)1.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2.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3. 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4.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5.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6.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7.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①替代,减弱②吸引力,完善③通达,重要④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8.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9.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10. 企业增长的战略①横向一体化②纵向一体化③多样化11.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①由近及远扩张②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12.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①代理商②销售公司③组装公司④生产公司⑤研发机构⑥全球经济13.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①生产的联系②非生产的联系③信息的联系14.工业集聚的优势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15.工业分散的原因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16.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①自发形成②规划形成17.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18.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19.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20.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2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2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23.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24.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25.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26.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27.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28.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29.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30.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地理高考第二轮复习知识点(二)1.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2.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3.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4.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5.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6.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7.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8.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9.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10.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11.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12.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13.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 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14.火山结构地震的构造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锥;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震级、烈度15.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019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要点必背知识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
查词典地理网为大家介绍了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要点必背知识,请大家认真阅读,希望你喜爱。
一、与地点相关的特别现象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天气热带雨林天气大概散布在赤道至南北纬 10 之间的地域,受纬度地点和大气环流的影响,拥有终年高温多雨的天气特点,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尼等地。
其实,远离赤道的地域,只需气温、降水等达到必定数值也能够形成热带雨林天气,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地峡东北部。
2、赤道地域的热带稀树草原天气热带稀树草原天气大概分布在南北纬 10 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天气的南北双侧,是因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之下形成的。
赤道穿过东非高原,当地域理应为热带雨林天气,但因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平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了热带稀树草原天气。
3、沿海地域的热带荒漠天气一般而言,沿海地域降水许多,内地地域降水较少。
但因为受地形、洋流等要素的影响,沿海地域也有降水较少的天气种类散布。
如南美安第斯山西侧的阿塔卡马荒漠、澳大利亚西侧的维多利亚大荒漠、撒哈拉第 1 页以南的非洲西侧纳米布荒漠。
其实,北半球低纬度大陆西侧热带荒漠天气的形成也离不开这个要素。
4、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天气温带大陆性天气一般散布于温带大陆的内地地域,距大海较远,干旱少雨。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东侧,东西距大海都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处位于安第斯山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拦而降水稀罕,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天气。
5、大陆东岸的温带大海性天气温带大海性天气散布在南北纬 40~60 大陆西岸。
主要散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很多人误认为温带大海性天气只散布在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事实上,只假如温带地域,又常年遇到西风的影响,常年有暖湿空气从大海上吹来,就能够形成平和多雨的温带大海性天气。
(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十个专题附答案)二轮专题一等值线和图表信息的判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28.(1)B地降水量多于A地A地位于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影响时间短,主要受来自大陆内部的干燥气流(冬季风)的影响;沿岸寒流经过。
B地位于北美西海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地形为高大山地和高原,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沿岸有暖流经过。
(2)C地受季风环流控制,且四面环海,降水丰富,集中夏秋季节;D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3)顺北太平洋暖流航行,速度较快;基本沿通过地球球心的大圆的劣弧,航程较短。
(4)①地为寒、暖流交汇区,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②地为上升流海区,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
二轮专题二自然地理主要原理——基础检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13BDDD C A B B 答案C CA B C14 23 18 24 19 题号22 15 20 16 25 17 21ACDACBBBACCB答案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26.(10分)(1)a:105°W(2分)b:165°E(2分)(2)(23°26′S,120°E)(2分)(3)旱季(2分)(4)南回归线及其以南(2分)(2)B(2分)27.(10分)(1)B(2分)(3)③(2分);与①④相比,③位于港湾内部,风平浪静,有利于船舶停靠;(2分)与②相比,等深1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线密集,港阔水深,有利于大型船舶进出。
(2分)28.(12分)(1)甲图为德干高原,乙图为巴西高原。
(2分)(2)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旱严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4分)(3)水能河流水量丰富地处高原边缘,地势落差大(3分)(4)铁矿石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
专题二大气环流与气候[考纲原文呈现]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全国卷近5年4考)[理·主干知识]1.大气受热过程(1)受热机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2)原理应用①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②“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③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④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⑤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⑥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气温的分布规律(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悟·方法技巧]典题感悟【典例1】(2017·课标全国Ⅰ,9~1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审题指导(1)知道平均气温日变化的含义。
(2)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
解析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
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
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
第(3)题,本题考查时间的估算。
一般来讲,某地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而此时北京时间是16时左右,说明该地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左右,相对于120°E偏西30°左右,当地经度大约为90°E,结合选项只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此答案选D。
答案(1)B (2)C (3)D【典例2】(2017·长沙二模)读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对该区域1月等温线走向影响最大的是( )A.地形B.纬度C.海陆D.洋流(2)A地7月气温可能是( )A.29℃B.27℃C.25℃D.23℃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1月等温线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影响其走向的最大因素为纬度。
第(2)题,根据河流流向可知,A地地势较高,所以夏季气温较低。
由图中等温线数值信息可判断,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相差2℃,所以A地气温应该在26℃~28℃之间。
答案(1)B (2)B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
原因是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2.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1)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2)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3)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练·高考重点]题组一大气受热过程分析1.(2017·石家庄二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经过大气中的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读图,完成(1)~(2)题。
(1)以下对北京市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的因素是( )A.降水变化B.太阳高度C.大气洁净度D.气温变化(2)由图可知( )A.阴天时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的日变化也大B.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散射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D.散射辐射的变化,只取决于天气的变化解析第(1)题,降水变化影响云量大小和水滴多少,进而影响直接辐射;太阳高度影响太阳光线的角度和路径,从而影响直接辐射;大气洁净度影响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数量,从而影响直接辐射;气温变化对直接辐射没有影响。
第(2)题,太阳高度只取决于太阳和该地的相对位置,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关系,与晴天还是阴天无关;晴天时云量少,大气中的颗粒物少,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弱;阴天时云层中水汽与颗粒物多,参与散射的质点多,白天的散射辐射量大,又因为阴天和晴天的夜晚散射辐射均为零,故阴天散射辐射的日变化大于晴天;散射辐射的变化,除了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还受大气中的颗粒物多少(污染)、太阳高度等因素影响。
答案(1)D (2)B题组二气温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2.(2017·温州十校下学期初考)读“陕西省年平均地温和气温分布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年均地温的比较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地温较低是因为海拔最高B.乙处是汉水谷地,其地温高于山区C.丙处是渭河谷地,地温较高D.丁处地温最高,其主导因素是纬度和地形(2)下列关于该省年平均气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甲处所在的地区相比,丙处气温的地区差异大B.丙处年平均气温小于10℃C.渭河谷地的等温线向北侧弯凸D.汉水谷地的等温线向西侧弯凸解析第(1)题,甲处地温较低是因为纬度最高;乙处为渭河谷地;丙处为秦岭,海拔高,地温低;丁处纬度最低,且为谷地地形,所以地温最高。
第(2)题,甲处与丙处相比,丙处的等温线分布较密集,说明丙处气温的地区差异较大;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可知,丙处年平均气温小于10°C;渭河谷地的等温线向西侧弯凸;汉水谷地的等温线向西侧弯凸。
答案(1)D (2)C考点二大气运动与降水(全国卷近5年2考)[理·主干知识]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四个关键点2.图解风的形成3.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4.三圈环流与气候类型分布(以北半球为例)5.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1)大气环流:一般低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高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少;西风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影响区域降水多,寒流影响区域降水少。
(5)下垫面状况: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体面积广的区域降水较多,反之则少。
(具体见下表)[悟·方法技巧]典题感悟【典例1】温哥华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市内草地常绿、繁花似锦。
结合温哥华附近等温线图,完成(1)~(3)题。
(1)夏季温哥华最有可能盛行(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2)温哥华冬季温和的主要原因是( )A.洋流的影响B.海陆分布的影响C.地形的影响D.纬度位置的影响(3)温哥华所处纬度较高,但港口冬季一般不结冰的原因是( )A.地形的影响B.洋流的影响C.大气环流的影响D.海陆位置的影响解析第(1)题,夏季温哥华西部海域形成高压中心,东侧陆地是低压,因此最有可能盛行西北风。
选D。
第(2)题,温哥华位于加拿大南部,其东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使温哥华成为同纬度冬季温和的城市。
其他不是主要原因。
选C。
第(3)题,温哥华虽然纬度较高,但沿海有暖流经过,所以冬季港口一般不结冰。
选B。
答案(1)D (2)C (3)B【典例2】(2016·天津文综,3~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锋面过境频繁B.地处迎风坡C.空气对流旺盛D.多气旋活动(2)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解析第(1)题,由两图中的信息可知,天津北部以山地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上升。
北部降水较多,年降水量大于600 mm,其原因主要是北部山区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故B项正确。
第(2)题,甲地位于市中心,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中产生大量的余热、废热加热了空气,形成热岛效应,故C项正确。
答案(1)B (2)C1.气压带、风带图示中风向的判定方法在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2.运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性质解释实际问题以区域图或环流模式图、气候类型图为载体来考查,该类型试题的答题思路一般为:3.根据两地距离判断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方法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具有差异等材料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位置分析降水差异。
(1)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2)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3)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析。
(4)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背风坡)角度去分析。
[练·高考重点]题组一气压带、风带位置判断1.(2017·湖北宜昌四校4月联考)热带辐合带是指从南北两半球来的气流在赤道附近辐合而成的多雨带。
下图为某月非洲盛行风向和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图。
完成(1)~(2)题。
(1)该月为( )A.1月B.4月C.7月D.10月(2)图中虚线框范围内热带辐合带位置较东侧明显偏北的可能原因是( )A.沿岸寒流降温B.地势高气压低C.南北气流辐合D.阳坡受热增温解析第(1)题,图中北印度洋海域为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应是南半球的夏季,即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