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3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1)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
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
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2)除夕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节日由来大全节日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的庆祝活动,而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由来和背景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各种节日的由来吧!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说是为了驱赶传说中的怪兽“年”。
故此,人们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年饭,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情人节情人节源自西方传统,起源于古罗马时代。
据说圣瓦伦丁是一位基督教的牧师,他因反对皇帝命令而被杀,后来被尊为“爱情之神”。
因此,每年的2月14日成为情人节,人们互赠鲜花、巧克力、表达爱意。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古代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后来演变为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等习俗。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祭奠先人和扫墓而设立的节日。
按照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并且拜扫墓地周围的野草和其他杂物。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船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由屈原的故事演变而来,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月圆节”。
中秋节是为了祭拜月神和丰收而设立的节日,人们常常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表达家人团聚的愿望。
感恩节感恩节是西方传统节日,起源于美国。
感恩节是为了感谢上苍的恩惠和丰收,人们在这一天聚集一堂,共享美食,表达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传统节日,用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圣诞节,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装饰圣诞树、赠送礼物、参加教堂活动等。
总结通过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不仅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也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让我们珍惜每个节日,感恩生活,共同迎接未来的美好!。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一.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
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
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
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
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
这就是元宵节。
三.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
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
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
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
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
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山上,你们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出的。
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节日国庆节的由来“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
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泽东主席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广播。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
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
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
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
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
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
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
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每年的传统节日,都是中国人民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节日的起源和习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带来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节日的起源1.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是中国古代农民在农历年末为了祈求来年丰收而设立的节日。
据史书记载,春节始于汉朝,当时叫“腊月节”。
到了唐宋时期,因为节日习俗逐步转向祈求新年吉祥,便将腊月节的名称改为春节。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汉族民间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代的时候,人们在每年的清明期间,会进行以“寒食节”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活动。
到了唐宋时期,清明节逐渐和其他民间节日结合,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3.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五日节”、“龙舟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传说,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定了这一天为端午节。
4.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周时,太阳神奇瑞应后,周文王就设立了中秋节,祭祀太阳神。
到了唐宋时期,中秋节就开始成为家庭团圆和崇拜月亮的节日。
二、节日的习俗1.春节春节的习俗是中国节日中最丰富多彩的。
春节期间,中国人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赏花灯等。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一些特别的饮食,如吃饺子、吃年糕、吃汤圆等。
此外,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也会进行互赠礼品的活动。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神圣的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包括扫墓和踏青两个方面。
扫墓的意义在于纪念祖先,而踏青的意义则在于锻炼身体,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压力,享受大自然带来陶醉的感觉。
3.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这些习俗都与屈原有关。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1、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2、清明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重阳节,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4、元宵(正月十五),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各大传统节日标志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释义: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新年图片英文:Chinese New Year's Eve(直译:中国新年前夕),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 (直译:阴历新年前夕)。
习俗: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1.春节起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年祭,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庆祝丰收和富裕。
俗:大扫除:家庭进行彻底清洁以驱走旧年的厄运。
贴春联:在门上贴春联以祈求好运和福气。
吃年夜饭:全家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象征团圆和幸福。
红包: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他们长大健康、平安。
放鞭炮:传统上用鞭炮驱赶邪灵和疾病,同时也表示___和庆祝。
2.中秋节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亮崇拜和丰收感恩活动。
古人认为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
俗:___:家人一起赏月,象征团圆和幸福。
吃月饼:家人共同分享月饼,象征团聚和团结。
赠送礼品:亲朋好友相互赠送礼品,表达情谊和祝福。
点灯笼:家门口挂灯笼,象征光明和繁荣。
玩花灯:赏花灯和猜灯谜,增加节日的乐趣和欢乐。
3.清明节起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古代祭祖和扫墓的活动。
俗:扫墓:家人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和纪念逝去的亲人。
插柳枝:用柳枝装饰祖墓,表示哀思和祝福。
祭祖:烧纸钱、烧香,并向祖先祈求平安和福气。
踏青:在清明节郊外游玩和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玩风筝:放风筝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4.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秦国的诗人___,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节日。
俗:___: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象征着英勇和团队合作。
包粽子:家人一起包粽子,象征团圆和祝福。
食粽子:食用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俗,代表着辟邪和驱瘟。
悬挂艾草和艾叶:悬挂艾草和艾叶以驱赶邪恶和疾病。
赏雄黄酒:在端午节喝雄黄酒以驱邪和祈福。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及习俗的简要介绍。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仪式。
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体验中国的文化,还能感受到家人团聚和幸福的氛围。
传统节日是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人们通过庆祝特定的节日来表达敬神、敬祖、祈求丰收、祈福等情感的一种举办形式。
传统节日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历史悠久的,这些节日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和民众生活的变迁。
下面是关于中国的八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介。
1. 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年祭活动,是为了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庆祝新春的到来。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春神活动。
据说,在远古时代,兽类的神龙每年都会在腊月初一散布瘟疫,为了驱赶神龙,人们开始舞龙、放炮、燃放鞭炮,这便成为了春节时的一种传统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为了纪念并祭奠已故亲人的节日。
据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是皇帝为了祭祀自己的亲属而设立的。
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了全民共同隆重纪念的节日。
3.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午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据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相传,在春秋时期,屈原因忧国忧民,被贪官污吏陷害,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在每年的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他的壮烈牺牲。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月夕、月圆节。
据传,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中秋节是为了纪念中秋时的圆月,古人认为这是团圆的象征,所以这个节日饱含了乡愁、思念和家庭团聚的情感。
节日里,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月等,同时也是祈愿丰收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登高游玩的节日,又称为老年节、踏秋节。
据说,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重阳节有两个起源说法,一说是为了庆祝重阳日,也叫九九重阳,二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
此节日里,人们会提前登高寻景,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6. 小年:小年是中国农历除夕前一天的节日,也是农历年的前夕。
从日字上看,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逐渐到来。
节日节气知识:传统节日的由来
概述
传统节日是指代表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特定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庆祝活动。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针对几个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它们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1.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中国农历新年。
据说春节起源于祭灶活动,而后逐渐演变为庆祝新年到来的盛大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举行祭祖、贴
门神、放鞭炮等仪式和习俗。
2.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农历月份之一。
据传,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崇
拜的习俗,并与农业收获季节相关联。
中秋期间,人们欣赏明月、赏月饼,以
及进行家庭团聚。
3. 清明节
清明节是旧时中国重要的祭祀日期之一,用以纪念已故亲人并悼念先辈。
这个
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人们会扫墓、烧纸钱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
思和怀念之情。
4. 端午节
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节日,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传,屈原投江自沉后,人们划龙舟、吃粽子等来纪念他,并为了驱邪避灾而进行一
系列活动。
5.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也是春节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由古代祭神习俗演变而来,并成为民间赏花灯、吃汤圆等庆祝活动。
结论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
这些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遗产的
一部分,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历史、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通过了解这些传统节
日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一)中秋节相传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是中秋节扎根在中国人心底最重要的意义。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之前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个太阳,才使得民间天下太平。
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便把它交于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
谁料此事却被坏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只留嫦娥一人在家。
坏人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不老灵药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坏人的对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灵药,从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内。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绝,但却无能为力。
后来,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圆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摆设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妻子。
后来,人们听闻嫦娥成仙了,也纷纷在月圆之日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了一种习俗。
(二)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又称为“重九”。
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伤心,所以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长老为师学习仙法。
学满回家时恰好是九月初九。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凭借着高超的技能,恒景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三)春节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俗称过年,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
过年的习俗,起源是一只叫“年”的怪兽。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我国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过年的传说(春节)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吃汤圆、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灯火通明)团团圆圆元霄节的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习俗:(吃元宵、猜灯谜、放花灯)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数不胜数,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
1. 春节: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夜出现,吞噬村庄的人畜。
后来人们发现年怪兽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就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和挂红灯笼,以驱赶年怪兽。
从此,除夕夜成为了庆祝新年的传统节日。
2. 端午节: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谗言被贬到汨罗江,感到绝望之际,便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救屈原,纷纷划船在江上打鼓、敲锣,吸引鱼虾来吃,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它们吃掉。
同时,也投放粽子配以艾草,以示哀思。
后来,这一传统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3. 中秋节:相传古代有一个名叫嫦娥的美丽女子,因为误食了仙丹,便飞上月球,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
嫦娥常常怀念自己的丈夫和人间的亲人,于是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借助月光降临人间,与亲人相聚。
人们为了迎接嫦娥,一般会在庭院或者阳台上摆放月饼和柚子,同时还会赏月、赏桂花等等。
这些传说或来历虽然历史悠久,但至今仍深植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 -。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XXX《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XXX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XXX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承。
这些节日多数起源于古代的宗教、农耕文化、民间信仰和历史传统,并且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现代中国丰富多样的节令文化。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一、春节春节,也称为农历新年或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
春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农耕文化和宗教信仰。
据传,古代中国人民认为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最初一天,也是万象更新、新生活开始的日子。
春节最早起源于商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春节起源于对恶鬼和瘟疫的驱逐。
古代中国人认为,在冬天的时候,恶鬼和瘟疫会肆虐,而到了腊月底,它们会被驱逐,从而迎来春天和新生活。
因此,人们在除夕夜放鞭炮、敲锣打鼓,用火把、红灯笼和挂对联等方式,将邪恶赶走,以求一年平安吉祥。
另一种说法认为,春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农民在冬天里,由于无法耕种和外出打猎,因此常常进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春节这一庆祝活动,包括了祭祖、贴春联、祈福、拜年等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春节也与传统的宗教信仰有关,如道教和佛教。
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一些地区的人们会进行道教或佛教的宗教仪式,以祈求平安、健康和好运。
二、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小正月,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灯神崇拜。
古代中国人认为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灯神会降临人间,保佑人们平安幸福。
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对灯神的尊敬和祈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成为了展示灯艺和独特文化的盛大节目。
另一种说法认为,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
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
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
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篇二: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4. 二月二龙抬头: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