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火车的变迁
- 格式:pptx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52
火车四个阶段的简介
火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蒸汽机车时代、电力机车
时代、内燃机车时代和高速铁路时代。
1. 蒸汽机车时代,蒸汽机车时代是火车发展的最初阶段,蒸汽
机车是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火车。
这一阶段始于19世纪初,一直
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
蒸汽机车时代是火车运输发展的起点,也是
工业革命的产物,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 电力机车时代,20世纪初,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电力机
车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车,成为火车的新动力源。
电力机车时代的到
来使得火车的运行更加高效、环保,并且提高了运输的速度和质量。
3. 内燃机车时代,内燃机车时代是20世纪中叶至今的阶段,
内燃机车以内燃机为动力,成为了火车的主要动力来源。
内燃机车
的出现使得火车的运行更加灵活,能够适应更多的运输需求。
4. 高速铁路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
成为了火车发展的新阶段。
高速铁路以其高速、高效、安全的特点,成为了现代城市间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这四个阶段的火车发展,见证了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也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工具,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1.新中国成立前(1)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了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
(2)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3)中国的第一条公路: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
(4)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5)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1920年,民国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
(6)各种运输方式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新中国成立后(1)铁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改革开放以来a.国家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资。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b.许多铁路修建复线,实现了电气化。
c.1997年以来,中国铁路干线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发展很快,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②高速公路的建设成就辉煌,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二。
(3)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①远洋运输:船队的船只总吨位位居世界第二。
②全国内河航运:以长江、京杭运河和珠江航运最为发达。
③上海港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
(4)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
(5)城市交通也得到较快发展。
3.意义(1)交通运输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商品的运输和交流,把各地的人们与全国、全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交通运输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知识点二通信工具的进步1.新中国成立初人均拥有电话数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改革开放以来(1)特点:迅速发展。
(2)表现①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②采用地下光缆微波同轴传送和卫星传输,使通信畅通无阻。
(3)意义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使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
②人与人之间实现便捷、密切、多渠道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1840 —1949 )(1 )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 00 烦心的快乐 3级2010-07-05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
最后到飞机 (3 )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评论(0) 00卓尔不群 7级2010-07-07。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1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2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3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4着。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5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6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7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8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9开放。
10111、陆路交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12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
面对13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14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15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16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17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18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19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20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21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
我国近代交通工具22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
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23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24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是中国传统的交25通工具,为中国所特有,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很远。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26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中心偏高,不易掌握。
中国古今交通工具的变迁引言:交通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交通工具的变迁也是一个生动的历史见证。
本文将以中国古今交通工具的变迁为主题,探讨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1. 马车马车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交通工具之一。
最早的马车是由两轮和一辆由马拉动的车厢组成,主要用于贵族和官员的出行。
马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和舒适度。
2. 船舶中国古代是世界上船舶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简单的木船。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船舶逐渐演变为巨型木质船舶,如宋代的宣和船和明代的宝船,这些船舶不仅能够承载大量货物,还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 驿站驿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交通设施,用于驿传运输和官员差遣。
驿站一般建在交通要道上,它提供了驿马和驿船等基础设施,为行人和马车提供了换马和休息的场所。
驿站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长途出行,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二、近现代交通工具的革新1. 火车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火车技术,铁路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由上海到无锡的京沪铁路,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铁路时代。
随后,中国陆续建成了许多重要的铁路干线,如京广铁路、京沈铁路等,这些铁路极大地缩短了地理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2. 汽车20世纪初,汽车技术进入了中国,汽车成为中国人出行的新选择。
最早的汽车是由进口的,但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开始生产自己的汽车。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汽车逐渐普及到了普通百姓家庭。
3. 飞机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飞机技术,建立了自己的航空产业。
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是由法国人设计制造的,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飞机技术不断发展,中国自主研发的飞机也逐渐投入使用,如神舟飞船和C919客机等。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摘要我国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
关键词独轮车、人力车、马车、汽车、电车、火车、飞机正文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应该说代步工具也不少,但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相比较都十分落后,而且速度也非常慢。
例如陆路上的马车、牛车、骡车、独轮车、轿子、滑杆等,以及水路中的木船,都不是以机器作为动力,所以无法提高速度,耗费的时间也较多。
交通的落后不仅给人们的行动造成种种不便,而且也制约了信息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
及至近代,不少有识之士都阐明中国要致富图强,就必须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交通事业。
因此,一场机器化的交通工具革命产生了。
在英国作家描写上海的一部历史小说中,男主角丹顿1903年来上海淘金时,一上岸就被一辆独轮车吸引住了。
他从未见过这样子的车,连连发问:“它叫什么?他们用这个来载人?”来接他的人回答:“那叫独轮车。
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我亲眼看到乘坐十二个人的大独轮车。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远。
这两种交通工具也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
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
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
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
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出租车队”。
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
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对中国近代交通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突破,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通在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撑。
近代交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然而,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交通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展开。
从最早的马车、船只到后来的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中国的交通工具日益先进,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
交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促进了人员和货物的流通,打通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
交通的便利化进一步拉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距离,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广泛的合作机会。
交通的发展也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带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增长。
然而,中国的交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虽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城市交通堵塞、公共交通发展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人民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展望未来,中国的交通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我们有望实现交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
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便利性,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交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对中国近代交通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交通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领域,需要加大投入、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为实现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目标而努力。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进行介绍。
可以简要描述下文的章节划分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创造了轮船、火车。
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场架设有线电报。
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
辛亥____后,民国政府公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第 1 页共 1 页。
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
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最初,中国的铁路机车主要依赖进口,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开始逐步实现铁路机车的自主制造。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铁路机车主要依赖进口,包括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等。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铁路运输需求的增加,进口机车的数量和种类已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自主研制和生产铁路机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机车制造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能够自主制造多种类型的铁路机车,包括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等。
同时,中国还在不断推动铁路机车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和不断提高的运行效率。
总的来说,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经历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制造的转变,目前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铁路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