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57.06 KB
- 文档页数:4
初二上学期历史¦中国近代史·七年级上册历史(学生用导学练习案)第一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本课概述:❖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扩大了侵略权益,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知识导图: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目的: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时间:1856.10~1860.103、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4、发动者(主凶):英法联军5、帮凶:美俄6、借口(直接原因):英、法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7、过程:(1)1856.10,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
(2)1857,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直逼天津,威胁北京。
8、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美、法、俄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不仅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也有利于列强的军事侵略。
9、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英法联军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皇家园林圆明园,并放火烧毁。
1、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①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导致了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是对全人类的犯罪。
②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侵略者的野蛮和凶残③警示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部编版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案)【知识要点检测】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清政府被追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3.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道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基础练】1.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D)iA.“马神甫事件”B.因贩卖的鸦片被查禁、销毁C.“亚罗号事件”D.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2018·襄阳)列强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C)A.《勘分西北界约记》B.《南京条约》C.《通商章程善后条约》D.《北京条约》3.(2017・青岛)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B)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②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输入③爆发于1856年①美俄两国为帮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4.(2017・深圳)1860年10月9日美国《组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B)A.关天培战死炮台B.圆明园慘遭洗劫C.邓世昌殉国黄海D.义和团火烧教堂5.法国上尉巴特力尔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远征中国的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
可雨果却严厉地责了他们的行径。
“他们的行径”是(B)A.发动鸦片战争B.火烧圆明园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D.对华倾销商品6.以下关于中国近代史上四个不平等条约有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B)A.《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B.《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C.《天津条约》: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D.《虎门条约》: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7.(2017・泰安)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D)A.火烧圆明园B.占领香港岛C.割占台湾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中国近代史上通过条约最早割占中国领土的是英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俄国。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案(含答案)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间?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3)、火烧圆明园的时间、罪魁祸首?4)、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6)、说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五、〔课堂小结〕:(2')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8'一、选择题: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要扩大中国市场 B.“修约”交涉失败C.使公使进驻北京 D.使鸦片贸易合法化2.《天津条约》的内容不包括()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开天津为商埠C.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 D.给英、法赔款3.有些历史遗址总是激起我们心中阵阵的伤痛,看见下图就会联想到是哪次列强侵华的见证()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甲午中日战争4.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火打劫,割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家是()A.美国B. 德国C. 沙俄D.日本5.读下面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导致左图景象变为右图景象的罪魁祸首是( ) A.英俄联军B.英法联军C.美英联军D.八国联军6.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A.英、法B.英、法、俄C.英、法、美D.英、法、美、俄7.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帮凶”,且又单独“作案”的国家是()A.英国B.俄国C.法国D.美国8.有人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花费一文一钱,不必动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里“更多的好处”指()A.得到巨额赔款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C.强迫清政府开放数处通商口岸D.从中国抢走无数珍宝9.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A.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B.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C.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D.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两个人手挽着手,心满意足地回到欧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与经过;2.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大意义;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地点和战争双方;3.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大意义。
【预习导学】一、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之前对鸦片战争的了解。
请学生复述一下上节课学到的鸦片战争的内容。
二、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然后回答一下问题。
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什么?2.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哪里?3.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课堂导学】一、让学生回答预习问题,然后简要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地点和时间。
二、放映教学片《第二次鸦片战争》,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这样一场战争?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争双方是谁?3.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结束的?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有哪些影响?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什么?四、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
A. 1842年B. 1856年C. 1860年D. 1884年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意义是()。
A. 中国又一次战胜了英国B. 中国完全失败了C. 中国开始反侵略战争D. 中国更加尊重外国3. 以下哪个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A. 英国没收三艘中国商船B.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C. 英国女王给湖南嘉峪关解封D. 洋务派人士被杀害二、问答题1. 请简要叙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课后拓展】了解一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争结果以及李鸿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作用,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课堂导学】一、让学生回答选择题的答案,然后讲解正确答案和解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_ 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和结果。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深入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方面的掌握仍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2.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战争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01-02《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导学案编写人:王珍荣审核:文综组课型:新授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列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行径,2、说出天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是清政府及抗击洋枪队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罪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平天国运动的关系【学法指导】通过书籍或影视作品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对于列强的恶劣行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知识链接】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绿水青山,风景优美。
它本来是明代遗留下的废旧园林。
1709年,康熙皇帝把它赐给了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始称“圆明园”。
其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不断兴修、扩建。
清朝几代帝王征调能工巧匠,花费150多年,才建成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
1860年9月22日,咸丰逃亡热河,命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在圆明园内设立公所,主持和局。
10月6日,英法联军自德胜门、安定门入京,清军不战自溃,纷纷退往圆明园。
英法联军跟踪至圆明园,奕訢闻讯而逃。
侵略者找不到奕訢,其肯罢休!?英国公使额尔金就提出:要留下惩罚的痕迹──“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不易泯灭,永久保存的痕迹。
”在额尔金看来,“它(即毁园)可以表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据北京,使得此事昭然显著,杜绝他日争辩和疑问。
”英将格兰特说得更明确,更直言不讳──“圆明园宫殿之为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
”这样,圆明园自然在劫难逃了。
【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提取信息,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
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的目的。
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材料二1859年夏,英国和法国公使借口到北京换约,各率一支舰队到大沽口……清军爱国官兵奋勇还击,重创英法舰队……英法舰队惨败的消息传至英国和法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行为导学案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课前导学【学习目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自主学习】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6年10月至,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鸦片。
二、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放火焚烧了北京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识图)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万平方公里。
四、1851年,(人物)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时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1862年,“洋枪队”首领美国人在浙江慈溪被太平军击毙。
课堂助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已学知识,通过分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要事件。
教材以时间为主线,采用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为学生展现战争的全貌,培养学生的图文结合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探讨历史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战争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提前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内容完整、清晰。
2.图片、视频资料:收集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3.课堂练习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全貌。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教师进行点评。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备人:审核人: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侵略史实。
【重点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自主学习】知识点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原因: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2、借口:“”和“”3、时间: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4、侵略者:主凶:联军;帮凶:5、影响:中国的进一步加深知识点2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火烧圆明园: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与俄、美、英、法四国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签订《北京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割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知识点3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和西北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合作探究】圆明园遗址公园是北京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对于是否应该重建圆明园,一直存在分歧。
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当堂达标】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B.要求增加通商口岸C.要求在中国驻扎军队 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B.清朝军备落后C.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D.清政府的军事组织不当3.2016年11月30日,虎首、猴首、猪首和牛首等四尊圆明园兽首铜像首次出国展览。
这四件饱经沧桑的国宝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被迫离开故土的()猴首猪首牛首虎首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
《第二次鸦片战争》——主题: 落后挨打,再遭劫难【课题出处】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接触了一年的历史,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而且个性普遍突出,因此,我在课堂上会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本课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结合上一课内容进行教学。
利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英、法两国在美、俄两国的帮助下阴谋发动第二鸦片战争,通过战争和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同时沙俄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所以在整个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二课,主要分为“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三个子目。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 年,"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出兵,火烧圆明园,并签订了《北京条约》。
沙俄趁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重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火烧圆明园。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设计思路】这课的主题是根据北师大版八上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来的,因为本课比北师大版少了抗争的部分,所以就把本课的主题确定为“落后挨打,再遭劫难”。
【教学目标】1.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目的、导火线、过程和结果;了解沙俄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勾画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英法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历史史实。
2.阅读材料,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目标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自主学习: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扩大侵略权益。
2.侵略者:组成联军,俄、美支持。
3.借口:“事件”和“事件”。
4.经过:年10月,英军炮轰,挑起战争→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逼近天津。
5.签约:《天津条约》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商埠等条件。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小组合作:清朝前期的疆域广大,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同目前中国版图对比,中国的西北、东北疆域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目标一达成】: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①美国②英国③法国④俄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B.要求增加通商口岸C.要求在中国驻扎军队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3.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B.清朝军备落后C.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D.清政府的军事组织不当【目标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自主学习:1.背景: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史实: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3.签约:奕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批准书。
并签订中英、中法《》,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继续有效外,又增开为商埠,割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课型新授课课题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经过、结果;列举出《天津条约》的内容。
2.通过对比圆明园火烧被火烧前后的照片,认识到列强罪恶的侵略行径;阅读教材,列举出《天津条约》的内容。
(重点)3.阅读教材及观看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列举出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内容、割占范围;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比,分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重点)【课堂教学流程】【学案自学梳理知识】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自学检测概况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侵略者_______(主凶);美俄(帮凶)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时间1856年10月一年侵略活动(1)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分别于1858年和1860年被迫签订了《_______》和中英、中法《_______》。
①《天津条约》时间: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补充:在随后与英、法、美签订的《》中,清政府又被迫承认了_______的合法化。
②《北京条约》时间:1860年,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_______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3)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了_______。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4)沙俄: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_______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_______平方千米领土。
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_______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战争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影响,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认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课堂讨论道具和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详细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全貌。
3.操练(10分钟)针对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课题: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总课时___1_____ 第_1__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本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任务与问题方法与要求暴露区【自主学习】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战争爆发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
2、战争爆发
(1)借口: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和“”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发动: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3、《天津条约》的签订
(1)战况:1857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2)议和签约: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
条约》。
(3)主要内容:;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外国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4)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中,又被迫承认了。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攻入北京:《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咸丰帝让
他的弟弟奕?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火烧圆明园:年10月,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3、《北京条约》的签订
(1)签约: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
皇宫。
奕?被迫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
了。
(2)主要内容:承认继续有效;增开为商埠;割给英国;大幅增1、请同学们依据教材,试着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小组长检查。
2、把预习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在右边的暴露区内写出来,并与同组同学交流,看看能否在同学中解决。
3小组内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班上讨论完成或者教师协助解决。
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
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领土。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
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
进一步加深。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
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化性的东西都体现
在这座官殿之中。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
之一炬。
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侯,
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作法兰西,另一个叫作英吉利。
————法国作家雨果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夏宫”是指什么?它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焚
毁的?(反映的是哪次事件?)
(2)两个强盗分别指的是谁?
(3)讨论一下:当你看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有什么感想?
探究点二: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探究点三:
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了中国哪些领土?俄国的侵略
有什么特点?
【课堂小结】
【史海远航】学生谈收获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是()
A.法国、德国B.英国、法国
C.美国、俄国D.日本、俄国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中国
领土()
A.60多万平方千米
B.120多万平方千米
C.150多万平方千米
D.180多万平方千米
3.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B.要求签订条约、割占领土
C.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要求修改条约
4.“被掠夺焚烧的圆明园”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英法联军的这一罪行发生在()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慈溪战斗中
D.虎门战斗中
5.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B.俄国
C.葡萄牙D.日本
6.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
续,主要是因为( )
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7.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课后作业】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进一步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时间侵略国目的结果影响第一次
第二次
【教后反思】
参考答案:探究点一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法国、英国。
(3)正视历史,不忘历史,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不受欺侮。
探究点二
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地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就寻找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因此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便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探究点三
特点:趁火打劫;武力相逼;强割强占。
【史海远航】BCCBB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