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心理健康《网络安全与道德》教案网络安全与道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安全和道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网络安全与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3. 了解网络安全与道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网络安全?2. 什么是网络道德?3.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4. 如何使用网络时遵循道德规范?5. 如何防范网络欺凌和网络诈骗?6. 如何使用互联网资源遵循版权法和知识产权保护规定?7. 如何培养正确的网络安全和道德意识?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在课堂上做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快速回答问题:“什么是网络安全?什么是网络道德?”通过这个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网络安全与道德的概念(15分钟)讲解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定义和意义,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网络安全和道德很重要,以及不遵守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可能导致的问题。
3. 探讨个人信息保护(20分钟)让学生讨论个人信息的重要性,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教授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例如设密码、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等。
4. 引导遵循网络道德(20分钟)分享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例如尊重他人隐私、不传播谣言、不恶意攻击他人等。
通过讨论互联网上常见的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加深学生对网络道德的理解。
5. 防范网络欺凌和网络诈骗(20分钟)分享网络欺凌和网络诈骗的概念和危害,教授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网络欺凌和网络诈骗的方法,例如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发布他人隐私信息等。
6. 讲解版权法和知识产权保护(20分钟)讲解版权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教授如何在使用互联网资源时遵循版权法和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例如不下载、复制侵权作品,引导学生重视他人的知识成果。
7. 培养正确的网络安全和道德意识(15分钟)通过引用相关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和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提倡学生自觉遵守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提醒他们积极宣传和推动网络安全和道德的传播。
中学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与道德规范教案导语:现代社会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与信息的传播,也带来了网络安全和道德问题的重大挑战。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道德素养,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本教案旨在向中学信息技术老师提供教学指南。
一、教案背景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是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学生网络使用的普及化,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事件频繁发生。
同时,不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也涉及道德问题,如网络欺凌、侵犯他人隐私等。
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 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常见威胁和防范措施;3. 理解和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网络安全概述a.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普及与网络安全问题的关系;b. 讲解网络安全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常见网络威胁和防范措施a. 分析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常见网络威胁的案例;b. 阐述防范措施,如保护个人隐私、设置密码、警惕网络钓鱼等。
3.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a. 引导学生思考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性;b. 探讨网络欺凌、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的危害;c. 规范学生对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使用和转发行为。
4. 案例分析与讨论a. 提供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b. 辅导学生如何应对网络攻击、诈骗等情况。
5. 游戏与角色扮演a. 设计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游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b. 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网络安全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估1.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记录他们的回答及表现;2. 设计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的小测验,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的心得体会。
网络安全教案【篇一:《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学设计】《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学设计回龙观中学张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安全防范措施(2)了解并遵守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3)加深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网络文明公约,让学生养成良好使用网络的习惯,尽可能克服因迷恋网络游戏而无节制上网,更甚者会逃学、夜宿不归而出现的这些现象,让学生建立必要的网络道德规范,学会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通过学生学习书中有关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和自我保护的资料及视频,从而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3、情感与价值观:(1)正确、合法地使网络(2)树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二、教学设想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不能用传统教学讲,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采用新课程标准,可以通过视频和资料分析,让学生采用讨论法、分组法,并在练习中得到提高,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老师做最后的点评人。
三、教材分析《网络安全及道德规范》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第4册),第2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有效的减少网络安全威胁,通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学习,指明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以后参加工作而服务的,所以要培养学生要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正确使用网络的技能,遵守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做一个信息时代的合格中学生。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教学难点: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措施五、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六、教具准备电脑室、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课件、视频七、教学过程【篇二:《网络信息安全》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概述1.1 计算机网络概述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点,可以给计算机网络下不同的定义。
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的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之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安全”教学设计教案主题:网络安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引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二、教学内容: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2.网络安全的威胁与风险:病毒、木马、钓鱼网站等。
3.保护个人信息的措施:密码安全、防诈骗、防病毒等。
4.网络道德规范与上网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将网络安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重点:网络安全对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及PPT课件2.网络安全模拟软件或演示视频3.密码管理器或安全软件演示版4.有关网络安全新闻报道或案例分析资料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网络安全的基本认知情况。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3.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网络攻击和防护演练,亲身体验网络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提问导入:你们平时上网时有没有遇到过网络威胁或诈骗?你们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2.讲授新课(30分钟)•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网络安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分析网络安全的威胁与风险,通过案例或演示视频展示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和防护措施。
•介绍保护个人信息的措施,如设置强密码、使用密码管理器、安装防病毒软件等。
《网络安全与道德》(教学设计)通用版心理健康六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网络安全与道德,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包括:1.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2. 网络信息的辨识与筛选;3. 网络隐私保护;4. 网络道德规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网络安全意识;2. 培养学生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3. 使学生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4.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三、教学难点1.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2. 网络信息的辨识与筛选;3. 网络隐私保护方法的掌握;4. 网络道德规范的理解与践行。
四、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PPT课件;3. 网络安全与道德相关案例;4. 小组讨论指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网络安全事故案例,引发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信息辨识与筛选的方法、网络隐私保护措施以及网络道德规范。
3. 案例分析:分析网络安全与道德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网络安全问题,提高防范意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网络安全与道德问题,分享个人经验,共同探讨解决策略。
5. 互动环节:进行网络安全知识问答,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巩固知识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网络安全与道德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网络安全与道德》2. 主题:网络安全与道德3. 副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4. 内容提纲:-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 网络信息的辨识与筛选- 网络隐私保护- 网络道德规范七、作业设计1. 列举三种网络安全风险,并说明如何防范;2.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如何在网络中保护个人隐私;3. 制定一份个人网络道德规范,并承诺自觉遵守。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环节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与道德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和信息道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抵制不良信息。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攻击的类型及危害。
2. 信息道德素养:信息道德观念、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诚信。
3. 网络正确使用: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抵制不良信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道德素养和网络正确使用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安全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网络道德规范和信息安全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网络安全和信息道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网络安全基本概念:讲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攻击的类型及危害。
3. 讲解信息道德素养:讲解信息道德观念、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诚信。
4. 讲解网络正确使用:讲解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抵制不良信息。
5. 案例分析:分析网络安全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网络道德规范和信息安全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网络安全和信息道德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内容1. 网络安全技术:介绍防火墙、杀毒软件、加密技术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 个人信息保护:教授学生如何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上网泄露隐私。
3. 网络诚信:强调网络诚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七、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网络安全技术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
2. 角色扮演法:模拟网络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培养网络诚信意识。
3. 小组互动法:分组进行网络诚信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观点。
网络安全和信息道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
2、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合法、负责任地使用网络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
掌握网络安全防范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
2、难点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抵制不良网络行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网络安全和信息道德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问题和信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危害。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网络安全和信息道德相关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4、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网络安全设置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使用网络,那网络给你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呢?”接着引入网络安全和信息道德的话题,“但是,网络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问题,比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那我们应该如何保障网络安全,遵守信息道德呢?”2、知识讲解介绍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网络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隐私和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列举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如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并结合案例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对这些威胁有直观的认识。
讲解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包括设置强密码、定期更新软件、谨慎点击链接、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使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等。
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工具和软件,如 360 安全卫士、腾讯电脑管家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基本的网络安全防护。
3、信息道德教育讲解信息道德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明白在网络环境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不传播虚假信息等。
道德与法治初中网络安全教学教案一、引言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保障学生们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培养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本教案将结合道德与法治的理念,设计网络安全教学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目的。
二、道德与法治中的网络安全教育1. 道德教育在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作用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在网络安全教育中,道德教育起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意识,强调网络使用者的责任与义务,教育学生遵守网络伦理规范,不从事违法、不良的网络行为,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2. 法治教育在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作用法治教育强调依法行为,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和网络安全。
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法治教育可以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同样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学生需要了解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学习合理、合法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手段,以避免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三、初中网络安全教学内容安排1. 培养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网络安全的定义和意义- 网络风险和隐患的常见形式- 培养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和途径2. 遵守网络伦理规范- 探讨网络伦理规范的内涵和要求- 分析违反网络伦理规范可能产生的后果- 学习遵守网络伦理规范的行为准则3. 防止网络骗局和陷阱- 介绍常见的网络骗局和陷阱- 分析网络骗局和陷阱的工作原理- 学习识别和防范网络骗局和陷阱的方法4. 网络隐私保护与个人信息安全- 引导学生了解个人信息的价值和重要性- 介绍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和危害- 学习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和策略5. 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了解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原则- 学习网络搜索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能力6. 合法使用网络的法律法规- 介绍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分析违法行为带来的法律后果- 学习合法使用网络的基本法律知识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编写或选择适合的网络安全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真实的网络安全场景,引导学生探讨合理的网络行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的应对能力。
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与道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威胁。
掌握常见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和技术。
理解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和基本规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网络安全的常见威胁及防护措施。
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和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网络安全知识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与道德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展示实际的网络安全案例和违反网络道德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思维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一些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技能。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网络安全事件的视频,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引起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20 分钟)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的概念简单介绍网络安全的定义,包括保护网络系统、数据和用户隐私等方面的安全。
网络安全的常见威胁病毒和恶意软件讲解病毒和恶意软件的特点、传播途径和危害,如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等。
网络攻击介绍网络攻击的类型,如 DDoS 攻击、SQL 注入攻击等,以及其对网络系统造成的影响。
个人信息泄露强调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性,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被非法获取和利用。
网络道德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网络道德的含义,即人们在网络环境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阐述网络道德对于维护网络秩序、保障个人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尊重他人隐私教育学生不随意窥探、传播他人的隐私信息。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是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编写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出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二章《信息的获取与管理》第四节《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的内容。
第二章前三节的内容教会学生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对于因特网上的信息,既有有用的信息,也充斥着大量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面对海量的网上信息,该如何取舍呢?这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在整本教材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扰。
如黑客入侵他人计算机,传播病毒,窃取数据等,网络信息的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信息安全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
本课题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规范个人网络行为,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使用网络。
在了解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的同时,学会病毒防犯和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
2、课时安排:1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正在不知不觉的遭受着信息安全的威胁,如:来自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等.初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很难分辨网上信息的真伪,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防护能力欠缺。
有些学生盲目崇拜黑客,认为制造病毒很了不起,甚至有偷窥、窃取别人密码的现象,有的甚至迷恋网络游戏,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因此,需要将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的观念植入学生心中,并规范他们的行为,教给他们计算机安全防护知识过程与方法。
三、学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可以采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来完成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进行分析和思考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以自主和小组合作性学习展开,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协作和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手段
硬件:多媒体教室。
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学会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2、了解病毒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危害;
3、学会病毒的防护方法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4、通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习,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通过对“熊猫烧香”、“CIH”等病毒的危害和防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安全防护。
5、能过对黑客、病毒、盗版软件等对信息安全有影响的人或事物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培养学生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树立起针对信息安全“以防为主,以杀为辅”的思想。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学会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2)了解病毒的定义、特点、危害;
(3)学会病毒的防护方法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2、难点:
(1)了解病毒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危害;。
(2)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七、教学方法
1、讲授教学法。
2、提问引导法。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新知识时,在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通过“提出疑问”来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
八、教学策略
情境入手,引出课题《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看书和小组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式”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达成教学目标。
九、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展示阅读材料一
材料一:一个中学生逃学,在网吧通宵上网,在回家的路上因为累了困了,倒在铁轨上睡着了,结果被火车辗死了。
提出问题:
1、现在中小学生常因迷恋网络游戏而长时间无节制的上网,甚至旷课逃学、夜不归宿,生活和学习规律被打乱,视力下降,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青少年该不该上网?
3、如果青少年上网利大于弊,那么应遵循怎样的约定?
学生活动:思考并展开讨论。
第二环节: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展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学生活动:对照《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今后如何改进?
教师活动:展示阅读材料二
材料二:一个中学生经常在网上发布污言秽语,他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结果被查了出来,受到了处分。
教师活动:
问题4:青少年上网要不要遵守网络规则和礼仪?
问题5:小明从网上下载歌曲刻成光碟,拿到市场去卖,你认为小明的作法对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买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阅读课本第41页的内容。
第三环节:初识“病毒”
教师活动:展示阅读材料三
材料三:一天小明上网时发现有一封新邮件,寄件人的地址来路不明,小明随手便点击邮件,结果小明的电脑感染上了病毒。
问题6:什么是病毒?它和生物中的病毒有什么不同?
教师活动:介绍“熊猫烧香”、“CIH”等计算机病毒及其危害性,为学生创造情境。
学生活动:(思考)病毒最初是来自生物病毒,为什么也存在计算机病毒的说法呢?思考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的相似之处。
教师活动:介绍计算机病毒概念及特点。
学生活动:初步归纳计算机病毒特点。
教师活动:深入讲解计算机病毒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机感染病毒发作了表现的一般症状有哪些?
教师活动:介绍几种病毒发作表现的症状,深入讲解计算机病毒特点。
讨论WINDOWS感染病毒症状:1、程序突然工作异常。
2、文件大小自动发生改变。
3、检查内存,基本内存小于640k(某些机型小于639k)。
5、windows出现异常出错信息。
7、运行速度变慢。
8、以前运行正常的程序运行时出现内存不足。
9、系统无法启动。
学生活动:复习计算机病毒特点。
第五环节: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问题:你家的电脑是否中过病毒,你是如何采取防护措施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怎么预防病毒,保护信息安全。
学生活动:(思考与交流)我们怎么预防病毒,保护信息安全呢?
教师活动:详解预防病毒,保护信息安全措施
学生活动:讨论电脑中病毒后,怎样杀毒并采取预防措施。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
学生活动:让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即1、自觉遵守网络道德;2、病毒的概念、特点、危害;3、计算机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
第七环节(课堂练习与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展示选择题(与计算机病毒概念、特点等相关)。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课后查找资料,列举二至三种病毒特点及危害,怎样预防?
十、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规范个人网络行为,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使用网络。
在了解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的同时,学会病毒防犯和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
因此我采取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安全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讲授法和问题式教学法,也就是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梳理出本节课的知识,如中学生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与道德、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本质、特点,以及信息安全的防护的基本措施。
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友好交流,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候,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路,使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知识的内涵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观念,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