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题专题训练 (16)200809(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32.86 KB
- 文档页数:8
秋天的香山公园秋天的香山公园,以它独特的美迎接着众多的游人。
走进公园大门,放眼望去,峰峦重叠,挺拔壮观。
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枝叶浓密,人走进去,便淹没在其中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红叶。
近看红叶的形状不一,有长圆扁圆、扇形,还有三角形的。
远看,山坡上树树交错,叶叶相连,层层叠叠相互辉映,映红了半边天空。
在大片大片的鲜红中央杂着深黄色、褐色……就像千万只彩蝶上下飞舞,真是姿态万千,绚丽多彩。
一阵爽人的秋风吹过,传来柔和的“沙沙”声,枝摇叶摆,像是在向游人频频招手。
- 1 -人们不由赞叹:“多美呀!香山的红叶。
”香山公园里潺潺的流水也很动人。
小路旁,石缝里,溪水愉快地流淌着。
阳光洒在水面上,闪着耀眼的光芒。
有时,溪水聚在几块碎石中间,静静地躺着,小鱼儿在你追我赶地嬉戏。
再看,路旁的花坛里,花儿展开笑脸,争芳斗艳。
一串连成片,鸡冠顶起了花冠。
那品种繁多的菊花,伸开了卷曲的花瓣;没有开放的花瓣紧缩着,像一个个彩球。
不管是什么花,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美丽的香山公园,使游人流连忘返。
1.查字典。
“爽”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再查画。
字典中的解释有:(1)明朗,清亮;(2)率直,痛快;(3)舒服;(4)违背。
“爽人的秋风”中“爽”应取第种解- 2 -释。
2.用“——”分别画出概括第3、4、5自然段意思的中心句。
3.读第3自然段,作者是从、、三方面描写红叶的。
4.第5自然段,写了、、三种花,是从、、三方面介绍的。
5这篇短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表现了作者。
6、用“﹏﹏”划出首尾照应的句子。
公园一角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园的一角。
这里有一个圆形的喷水池,池中有一座别致的假山。
池里的水清润(rùn)得宛如一块天然的翡(fěi)翠,平滑无暇,- 3 -清澈见底。
当微风拂过水面时,水面上就泛起层层鱼鳞般的波纹。
池中的假山是由好几块奇石巧妙地堆成,很精巧。
假山顶端喷出一股又细又高的水柱。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单元练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一、基础知识2.①爱憎②尽管③养尊处优④歉疚4.①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②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弗:不。
5.①这一段话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②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③(比喻)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二、阅读能力(一)2.望梅止渴(二)1.选自《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4.分层第一层:第1句话第二层:第2句话至完5.“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指的是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或遭遇不幸等。
6.要点:①因为种树的人已经让树木适应了环境。
②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扎根生长,能够经得起风吹雨打了。
(三)2.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说话讲文明是一个人文明的重要表现。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说话讲文明要态度和蔼、要尊重宽容他人、称呼要亲切得体。
3.这句话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
第二单元一、基础知识4.①“大概”与“差不多”词语重复②“热烈”一词用词不当③搭配不当,“看到果实成熟的景象,闻到果实的芳香”5.①时间顺序,详细写了除夕、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②反问句,强调说明了藏戏的特点③列数字、打比方④打比方,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特点)二、阅读能力(一)1.选自《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2.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4.除夕真热闹。
5.“守岁”有两重意义:①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②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二)1、分三层:第一层(第1句)第二层(中间几句)第三层(最后一句)2、这幅对联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其中“承”的意思是(承接、连接)。
与“承”对应的是(“启”),意思是(开启、引起)3、冒号的作用是(B提起下文)4、结合本段内容,意思对即可。
小学语文经典题(课外阅读)课外1:暖色的梦路边的小花在瑟瑟的寒风中谦卑地开放了仿佛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纤弱的身影投在深黑的土地上沉默的微笑温柔了整个世界那几片单纯的花瓣竟一下子使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开了又枯萎了路边的小花仿佛大地做了又一个小小的梦1.路边的小花开了,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她梦见了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如些谦卑的小花,“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你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认真品读诗歌,体悟诗歌内涵;仔细阅读题目,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表达。
参考答案:1.如:它梦见自己装点着这个世界,人们非常喜欢它。
2.小花默默地吐露芬芳,装点自然,温暖世界,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奉献虽然很小,但她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行者。
课外2: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
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
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怎么整天那么欢乐?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的、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么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枚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雨丝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
“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
你看,天空中一道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
你听,“轰轰”,礼炮响了,大会就开始了。
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
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色姑娘头上的玉花。
小学语文阅读题专题训练 (19)1.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宇宙掠食者:黑洞(节选)①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区域,就存在一个大黑洞,它已经吞进了相当于百万个太阳质量的物质。
大质量黑洞每小时能吞食相当于4个地球质量的物质:质量为太阳25亿倍的超级黑洞,胃口更大得惊人:每小时要吞下约600个地球质量的物质。
而目前已知的保持最高纪录的黑洞位于室女星座,其质量超过太阳的50亿倍。
②黑洞的引力非常大。
假如有种魔法,让你乘坐宇宙飞船进入黑洞,那么,在飞船接近黑洞时,时间将放慢,船体将被拉伸变长。
接着,飞船在让黑洞吞没之前被强大的引力撕得粉碎,当然,你也在劫难逃。
科学家推算出,对一个质量与太阳相当的黑洞来说,一个70公斤重的人在进入黑洞底部的途中,要承受相当于地球引力10亿倍的巨大吸引力。
在这样的力量下,任何物体都将粉身碎骨。
③黑洞根本不发出可见光,它是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推导出来的天体,因而不能用光学望远镜去找到它们。
使得在宇宙中搜寻黑洞,就像在qī(漆膝)黑的地窖里寻找一只黑猫,而这个地窖体积有上百亿立方光年大。
所幸的是,科学家能从一些间接证据去推断黑洞的存在。
比如,由于黑洞的巨大引力,它会一直吸引处在它周围的尘āi(挨埃)或气体云,从而形成巨大的吸盘。
随着气体向黑洞汇集,这些气体会被极大地压缩,从而达到非常高的温度。
这样,这些炽热气体便会发出极强的X射线,足以从地球上探测到。
根据这个道理,科学家于1971年首次发现了一个来自天鹅星座的极强的X射线源,被具体确认为第一个新发现的黑洞。
④此外,黑洞可以使处在它表面的空间和途经其边缘的光线变形弯曲。
越靠近黑洞,空间就会缠绕得越厉害。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综合探测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的黑洞。
⑤黑洞为我们展现了新的宇宙谜团,同时也为我们解答许多科学难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对黑洞的探索,也将继续引导我们在无边无际、神秘莫测的宇宙空间遨游。
读第三自然段,根据拼音选择相应的汉字,面“√”。
小学语文阅读题及答案(1)老办法不管用了一个炎热的夏天,乌鸦出门去旅游。
路上,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它口干舌燥。
它决定休息一下,喝口水,歇歇力,于是就收起翅膀,在路边的一个村口停了下来。
说来奇怪,乌鸦从村前找到村后,竟找不到一滴水。
村后原有一条小溪,由于天气干旱,早已干涸得没有水了。
这时候,迎面飞来一只花喜鹊。
乌鸦问喜鹊老兄这儿有水吗花喜鹊回答说这儿村民用的是井水村村有口井只是井很深得想个办法才能喝到乌鸦说这个我有经验它心里想:以前我喝瓶子里的水,瓶子里也是很深的,丢些小石子,水就涨上来……它来到井边看,井水果然很深。
于是,就衔来石子,一块一块丢进井里。
它一直忙到太阳下山,也没有见到井水往上涨。
又累又渴的乌鸦回到村口,始终没有喝到一滴水。
它叹息着:“唉,唉!老办法怎么不管用啦?”(1)认真读短文,给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正确的标点。
(2)在下面几个题目中选一个恰当的填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
①乌鸦的经验②乌鸦喝不到水③乌鸦第二次喝水④老办法不行了(3)用“——”找出中心句。
(4)根据乌鸦找水地点的变换,用“‖”把短文分为四段。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参考答案】(1):“,?”:“,。
,。
”:“。
”(2)①(3)它叹息着:“唉,唉!老办法怎么不管用啦?(4)第一段为第一层:乌鸦出门旅行在村子停下为找水喝。
第二段为第二层:乌鸦在村子里面没找到水。
第三层为第三段:乌鸦和喜鹊交谈村子里面哪里有水。
第四五段为第四层:乌鸦用她的老办法并没有喝到水。
(5)对待困难,解决问题不能一成不变,要学会创新和变通,这样才能成功。
小学语文阅读题及答案【02】凌霄和月季凌霄和月季一起从地里探出头来。
月季花开了,红艳艳的,大伙赞美她。
月季花只是微笑着摇头默默地散着芳香。
凌霄也开花了,一朵朵橙红色的花,像一只只喇叭。
它攀上一棵大树,顺着树杆往上攀,一直攀到树顶。
凌霄花感到自己上天了,往下看看,花儿草儿多么矮小啊。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阅读训练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
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
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
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的;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
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
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
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
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这篇短文围绕中心,主要从哪三方面来说明?(2)第二段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给这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4)文中第一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_修辞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5)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________。
解析:(1)大自然;太阳;天空(2)举例子(3)大自然色彩的奥秘(4)设问;引出主题。
(5)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1.妈妈的手妈妈的手是粗糙的,手背上可以看到几根明显的青筋。
你乍一看,一定会觉得这并没有什么稀奇,可这双手却使我羡慕。
我家门前有一片无用的空地,杂草丛生,干巴巴的。
妈妈拿来铁锹,一下一下地挖。
不到一顿饭工夫,这双手就把这一小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菜地。
平时,这双手没歇过,不停地为家人服务。
买菜、煮饭、缝缝补补,拖洗地板、整理房间,家里所有的活全包了。
妈妈的手不仅勤劳,还很灵巧。
一块布经它裁剪就成为样式新颖的裙子一套旧衣服经它拼凑就能改成我喜欢的新衣几个线团经它编织就成为漂亮的毛衣秋季的一天,妈妈正在为我织一件毛衣,我在一旁仔细地瞧。
那双手一针过来一针过去,针针显得那样欢快,每个动作是那么娴熟、准确,我简直看呆了!妈妈的手既平凡,又不一般。
我喜爱妈妈的手!练一练1.给第4节没加标点的部分加上标点。
2用“//”把短文分成3段。
3.简要回答问题。
○1.妈妈的手“平凡”表现在哪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妈妈的手“又不一般”,除了“勤劳”之外,说“不一般”还有哪些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说明妈妈的手“又不一般”,作者用了许多事例,其中详写的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妈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三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课外阅读。
天山美景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冰冷凉爽)。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照耀)的银链。
在那白雪皑皑的群峰脚下,是连绵不断的(嫩绿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
夕阳西下,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小山坡上,有一条条(清澈清晰)见底的小溪,两岸到处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呢?(有删改)1.从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并指出句中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具体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了天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判断正误。
(1)这句话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____)(2)春天的花园比得过天山的美丽。
(____)(3)作者认为天山比春天的花园更美丽。
(____)(4)这是一个反问句。
(____)二、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秋季学期语文阅读与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它脱下破旧的衣服,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甘甜的雨露,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穿上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的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
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
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长在一起。
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深变黄。
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看见黄澄澄的银梨就知道山区人民的生活一定比蜜还甜。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pì)美。
银梨,你不但把美的花和美的果实奉献给人们,还为家乡人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我爱家乡的银梨。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 )的细雨( )的雨露( )的绿叶( )的梨花2.读短文,找出银梨的特点填空。
(1) 形状:________________。
(2) 颜色:一开始呈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
(3) 气味:________________。
3.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用“”画出来。
4.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银梨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6.作者为什么爱家乡的银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发现是种快乐那天早晨,我发现湖面开满了金黄色的小花,花周围衬着圆圆的叶子。
我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
小学语文阅读题专题训练⑶1.“煮书”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 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
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的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
其实,这就是‘煮书’。
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
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吗。
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肚子里的词可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个字的词语,并填在括号里。
①一下子明白过来。
②心里不明白,不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得心应手:文中的“煮书”加了双引号表示并不是,而是指。
请你用“〜〜”划出写“煮书”好处的相关语句。
“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的吗?”换一种说法,使这句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结合自己谈谈想法。
(不少于30个字。
)答案:【小题1】豁然开朗疑惑不解【小题2】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文中指杜甫小时候常常反复诵读,把书读熟读透,就能自如地作诗。
【小题3]真的把书煮了反复的诵读品味,把书读书读透应划的语句为: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小题4】书放在锅里煮,会煮坏的。
【小题5】可以反复诵读,熟记好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平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小学语文阅读题专题训练 (16)1.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小题动物的奇特语言①人类信息的交流离不开语言。
那么,动物有没有“语言”呢?常言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②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
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的白色“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
③气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例如,昆虫的纷飞、聚集、追踪和避敌都是在一定的气味控制下进行的。
有时,人们在小狗身上抹母猪的尿液,母猪凭着这种气味信号,会把小狗当成自己的孩子进行哺乳。
④当然,动物的声音更是一种重要的“语言”。
据动物学家研究,猪有23种声音信号,狐狸有36种声音信号,而阿拉伯狒狒发出的声音信号竟然不少于40种。
例如:一种叫库科尼亚的鹦鹉就“会说”上百个单词和几十句话。
本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来说明动物语言“奇特”的。
人们给小狗身上抹上母猪尿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动作气味声音【小题2】母猪凭着这种气味信号,会把小狗当成自己的孩子进行哺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及概括能力。
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本题中,本文是从动作、气味、声音三方面来说明动物语言“奇特”的。
从②③④段首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做此类试题时,要找到相应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对语段的分析,体会语段所体现的内涵。
答题时找准区位,提出关键的句子作答。
本题中,人们给小狗身上抹上母猪尿液的原因结合第③段内容分析即可。
2._______________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冷了再说□□老王还在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搁下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的,从他七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呢?”老人回答道:“雪还在下呢!”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十的老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ɡ)。
在文中□处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答案::“。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文中句子正确的标点是: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冷了再说。
”老王还在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说完就搁下了电话。
3._______________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冷了再说□□老王还在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搁下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的,从他七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呢?”老人回答道:“雪还在下呢!”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十的老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ɡ)。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题1】老王在寒潮未来之前就打电话给儿子叮嘱加衣保暖,自己也接到母亲电话提醒,内疚自己对母亲的忽视。
【小题2】爱孩子,无所保留;忽视父母,甚至排斥,不知感恩;爱,代代相传;儿行千里母担忧,谁言寸草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概括能力。
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时要先通读全文,把各自然段的大意先总结出来,然后再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接起来就是文段的主要内容。
这篇短文先讲了老王打电话叮嘱儿子要加衣服,然后又讲了老母亲打电话让自己的儿子老王加衣服。
因此短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老王在寒潮未来之前就打电话给儿子叮嘱加衣保暖,自己也接到母亲电话提醒,内疚自己对母亲的忽视。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关键,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短文最后一句话“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这是老王的自问,也是众多儿女的自问。
原因:爱孩子,无所保留;忽视父母,甚至排斥,不知感恩;爱,代代相传;儿行千里母担忧,谁言寸草心。
4.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搭石(节选)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难道)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稳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侯,动作是那么协调(tiáo diào)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yàn yàng)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4.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15.在文中空白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16.解释下列四字词语。
协调有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影绰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用“___”画出文章中的俗语,自己再写一句生活中常用的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 难免平衡tiáo yàng15.如果就16.相互协调,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17.紧走搭石慢过桥示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给汉字选择读音及选词填空的能力。
字音题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对多音字的识记,切记据义定音。
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因此要根据这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与判定读音。
本题中,“协调”的“调”应该读“tiáo”,“荡漾”的“漾”应该读“yàng ”。
选词填空,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在此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本题中,“难免”的意思是“难以避免;免不了”。
“难道”的意思是“莫非,表示加强反问的语气”。
此处选择“难免”。
“平稳”指“平稳安定,没有波动或危险”。
“平衡”指“通常指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等意思”。
此处选择“平衡”。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
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细读所给各句子,准确判断语句的语法关系,是并列、递进,还是因果、转折等等,并且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准确表达出这种关系。
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注意前后一定要正确搭配使用。
文章中的句子是假设关系,可以填上“如果……就……”。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h含义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型,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之外,在做题时还需要根据语境来理解。
本题中,协调有序:相互协调,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17.本题考查学生对俗语的积累识记能力。
俗语,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流行民间的通俗、定型语句。
基本解释流行民间的通俗、定型语句。
带方言性质。
如谚语、俚语、惯用语和口头常用成语等。
文章中的俗语是“紧走搭石慢过桥”。
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另一扇窗子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同学嘲笑的对象。
他因此成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边上看风景。
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
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
”小男孩悲伤不已。
“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去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窗外是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玛丽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吗□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但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有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
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演出,并获得了成功。
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
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电视节目的演出,名声大振。
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
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 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开启的将是成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