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6
- 格式:pdf
- 大小:87.99 KB
- 文档页数:3
2020年第3期总第141期No.3,2020General ,No.141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中国人居理想中的山水思想,是让人居环境直接融入自然环境中,并与之和谐相处;退而求其次,作为城市人居理想的园林思想,则是把大自然里的山水元素或意象,搬进园子、庭院中,通过模拟自然形成微缩的山水景观。
作为在国际上知名的两位中国建筑师,王澍和马岩松的建筑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思想的烙印。
他们的作品风格独具,特征鲜明,可辨识度高,具有各自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
一、回归山水园林的理想:道法自然(一)道法自然与人法自然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一词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为造化任运之自然,其二为天地万物之自然。
正如推崇陶渊明的李白在诗中所说的那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我们既可以解释为由大自然雕琢出来的,也可以理解为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去除了人工雕琢的痕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说到底是人法自然——既是人对自然的仿效,又是人对自然的顺应。
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朴素的情感,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和自然的一种情感上的关联,在西方是没有这种概念的”。
[1]在西方传统中,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可以发生情感联系,哪怕是人与作为人格神的上帝之间也能发生情感联系。
而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并不直接发生情感联系。
只有在当代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兴起之后,人们才开始清算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并认可人对环境、对自然单向性的责任关系,从而导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二)王澍的“大山法”与马岩松的“非线性”建筑王澍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造园艺术中获取了大量的养分和灵感,他的建筑风格融入了对中国山水园林的思考。
他认为,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2019年第6期总第138期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No.6,2019General,No.138从“为亲的探望”到“为子的探望”—关于完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思考丁素芳(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最早出现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探望权制度目前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并成为世界婚姻家庭立法的发展潮流,我国也于2001年颁布的现行《婚姻法》中设立了探望权制度。
新设立的探望权制度还存在诸多的缺陷。
贯彻与体现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对探望权的行使情形、探望权的行使主体以及探望权的行使限制进行补充与完善,实现探望权制度从“为亲的探望”到“为子的探望”的过渡,我国的探望权制 度将更充分地发挥其制度功效,为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探望权;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为子的探望;探望权的中止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的 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屮国社会人口结构和 生活理念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一个不容忽视 的现象是我国的离婚率在逐年攀升。
离婚必定 带来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子女权益保护就成 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顺应世界婚姻家庭制度 的发展潮流,同时也为解决司法实务中不断出 现的因离婚带来的各种纠纷提供法律依据,我 国在现行《婚姻法》中确立了探望权制度。
一、探望权制度概说探望权制度最早出现于英美法系国家,[11其 初衷是为了平衡离婚后的父母亲权。
离婚理论 上只解除夫妻关系,父母双亲对子女的法定义 务依然存在。
但是,由于父母子女共同生活的 格局被打破了,所以客观上离婚后的夫妻已经 不能共同行使对子女的抚养权了。
离婚后,现 实中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享有了子女的抚 养权,与此同时,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 方就享有探望权。
探望权制度的确立,使客观 上不能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仍有机会与 子女接触和沟通交流,使这一方父母与其子女文章编号:1008-7346 ( 2019 ) 06-0061-04的亲子关系不只是停留在抽象意义上。
公告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于2004年4月在成都召开会议,对CSSCI来源期刊的调整进行了讨论。
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和相关程序,对因停刊、合并及不符合CSSCI来源期刊收录原则的以及根据1998-2001年4年的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学科排序位于该学科应选期刊总数之外的,按照末位淘汰的原则,对原有的18种期刊作了删除,并在来源期刊总量上增加了42种,最后按影响因子的位序增补了位于相关学科前列的60种期刊,经调整后CSSCI来源期刊为461种,现予以公布。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04年9月22日
CSSCI来源期刊(2004-2005)学科分类
CSSCI来源期刊(2004-2005)
(共461种)
管理学(26种)
马克思主义(13种)
哲学(11种)
宗教学(4种)
语言学(19种)
中国文学(15种)
外国文学(6种)
艺术学(17种)
历史学(26种)
考古学(7种)
经济学(69种)
政治学(含:国际问题、台港澳问题)(36种)
法学(21种)
社会学(8种)
民族学(12种)
新闻学与传播学(14种)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种)
教育学(30种)
体育学(7种)
统计学(4种)
心理学(7种)
综合性社科期刊(39种)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35种)
人文、经济地理(8种)
环境科学(7种)。
2018年第3期总第129期No.3,2018General ,No.129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65·教育政策视域下的开放大学建设摘 要: 2012年6月教育部发文批复,在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上海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
2012年7月开放大学挂牌进行试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由此,原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始转型升级,纷纷向教育部申请挂牌成立开放大学。
国家出台一系列教育政策,规制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转型升级,力图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达成决策者确立的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开放大学体系的目标。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开放大学;政策视域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46(2018)03-0065-04徐 敏(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收稿日期:2018-03-28作者简介:徐敏,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建设开放大学的过程,从教育治理的角度,就是国家教育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依据文本的政策和政策制定主体的意志自然而然的实现过程。
美国政策学家艾利森曾断言:“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1]政策执行的过程是执行主体基于特定的环境与条件对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对政策文本与精神的理解和透视以及基于学校发展与利益的选择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十分复杂的,所以在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在建设开放大学的体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执行偏差。
产生偏差的因素既有认知的也有条件的,最终行为的偏差必然导致结果与政策目标的背离。
所以“理解公共政策”,透视教育政策制定的原因和决定性的因素,研究教育政策执行的理论,追寻教育政策的结果和影响,对明确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的价值指向与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的建设(而不仅仅是挂牌)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信息系统国产密码算法应用改造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例毛高丽【摘要】密码技术是支撑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密码算法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举措.当前信息技术领域密码算法主要分为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数字摘要三类.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系统现使用的密码技术是以SM系列屏法为代表的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密码算法.【期刊名称】《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密码技术;国产密码算法;密码应用改造【作者】毛高丽【作者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09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网络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密码技术是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和重要支撑,主要用于身份认证、敏感数据存储、通信传输加密、数字签名等各类安全业务场景,在保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抗抵赖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密码技术发展迅速,公开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安全强度的商业密码算法及相关行业标准,对于确保密码算法的自主可控,降低敏感信息泄露和信息系统遭受攻击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国产密码基础设施也逐步建成并提供服务,为各类信息系统尤其是自行开发建设的信息系统实施密码改造创造了技术条件和应用环境。
(一)密码的起源与发展人类使用密码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00多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古希腊人用腰带缠绕在约定长度和粗细的木棍上以书写情报,使之展开时成为杂乱无章的字母序列,从而确保情报传递时的安全。
此后密码技术伴随着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方式的变革而不断演进。
机械化时代,无线电是最主要的通信技术,与之相伴的摩尔斯电码作为现代密码算法的鼻祖而家喻户晓。
至信息化时代,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密码技术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基础,也促使这项技术摆脱了军事专用的局限性制约,广泛应用到教育、通讯、金融、商务等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0年第5期总第143期No.5,2020General,No.143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Fujian Radio&TV University“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的思想价值引领工作秦晴(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530023)摘要: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思想价值引领工作具备多元化的优势,处于舆论“流动性过剩”的劣势,面临“三全育人”的机会和信息泡沫的威胁等挑战。
通过构建“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思想价值引领工作的传播基本环节,分析高校传播者的信息爛运用、媒介信息容道的操纵和学生冗余信息的把握等传播影响因素,从高校辅导员、高校渠道传播和大学生三个角度提出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价值引领工作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辅导员;思想价值引领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46(2020)05-0005-0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文件明确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问题,把握了中心环节,提出了“三全育人”的要求, 构建了“大思政”格局的根基。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中辅导员的九大主要工作职责把“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放到首位,这说明切实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
因此,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辅导员思想价值引领工作是新时期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如何在新时代做好高校辅导员思想价值引领工作也成为当下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命题。
一、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思想价值引领工作的现状在高校辅导员的思想价值引领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本”。
但随着科技发展和媒介升级,之前常规的培育方式也朝着智慧化转型。
面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价值引领工作的现状也正面临新挑战。
(一)新时代加强多元化传播的优势,教育方式更灵活思想价值引领工作在高校作为一种精神教育,多被承载在主题班会、主题书画展和主题演讲比赛等常规大学生校园文化中。
[参考文献][1][4]郭兴良. 关于《水浒》研究方法的一些思考. 水浒争鸣,1987年第五辑[2]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 《比较文学》,2007:84[3][27][70]袁行霈编.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1[5][33]伊永文.《〈水浒传〉是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作品》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75年第四期[6][23][24][38][47][51][75]高日晖. 近二十年《水浒传》批评. 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7][22]王齐洲.《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吗. 水浒争鸣,1982年第一辑.[8]沈伯俊. 水浒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1994.[9]宋克夫. 乱世忠义的悲歌—论《水浒传》的主题即及思维方式. 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六期.[10]成云雷. 消解与回归《水浒传》忠君观念新论—兼论《水浒传》的民间性. 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四期.[11]杨长江.《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_水浒传_忠义观_析》. 湖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二期.[12] [19]朱明秋. 《水浒传》中三个有争议问题之我见.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二期 .[13] [20]王佐槐. 谈《水浒传》的题材与主题. 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第四期.[14]丛彬彬.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24卷第十一期.[15]王前程. 是忠良聚义而非农民起义—关于《水浒》的主题及其反传统价值理论月刊2004年第十一期.[16]陶柯. 《水浒传》主旨新探.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7年第二期[17]时红明. 一出不忍卒读的悲剧———《水浒传》结局评析. 便将经济与文化. 2005年第三期.[18]张俊. 中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7.[21][34][35][45][71]纪德君著,罗书华主编. 正说《水浒传》:义与忠的变奏.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一月:315[25]新闻爱好者. 1983年第三期.[26]王振彦. 无据推理何时休菏泽学院学报,2006,28卷第三期.[28]郭兴良,周建忠. 中国古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29.[29]李修生,赵义山. 中国分体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53.[30]朱光宝. 中国文学史教程.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389,390.[31]欧阳代发. 不能否认《水浒传》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 水浒争鸣,1985年第四辑.[32][65]郭英徳. 论《水浒传》的思想意义. 水浒争鸣,1985年,第四辑.[36][37]徐并生,宋大琦. 20世纪《水浒传》思想研究及《水浒传》思想论析. 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0卷第一期.[39]何建洋.《水浒》主题多义探微. 萍乡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一期.[40]宋浩庆. 试谈《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四期.[41]白盾. 试论反上“梁山”之“理”—兼议《水浒传》主题.. 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卷第一期[42][78]周兰桂. 《水浒传》的主题释义与叙事特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七卷第四期.[43]钟扬. 回荡在忠奸斗争框架中的农民革命的挽歌——《水浒》主题心解. 安庆师院学报, 1988年第二期.[44]欧恢章. 《〈水浒传〉主题的多元与主元》.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第四期[46]纪德君. 《水浒传》写“心”说综析. 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9卷第一期[48] [52][77]汪远平.《〈水浒〉的复仇主题及其美学意义》. 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一期.[49]张强. 复仇:《水浒》的原始意象. 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三期.[50][54]张皓. 略论《水浒传》的复仇主题. 水浒争鸣,2000年第六辑.[53][73]李真瑜. 游侠遗风与《水浒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四期[55]林世芳,杨家驯. 重新解读《水浒传》.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9年第三期.[56]曾珍.梁山好汉充斥的强盗匪气和起义的非忠义性--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行为新的解读.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四期.[57]罗宗强,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03[58] [68]王学泰. 论〈水浒传〉中的主导意识—游民意识. 文学遗产,1994年第五期.[59]王学泰. 《水浒传》思想本质新论——评“农民起义说”等.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2004年第4期.[60] [67][72]高原. 泛农民趣味的颂歌—从中西方社会文化之比较看《水浒传》主题. 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4卷第二期.[61]李庆西.《水浒传》主题思维方法辨略. 文学评论,1986年第三期.[62]王振兴. 论伦理小说《水浒传》. 济宁师专学报,1997年第18卷第四期.[63]陈惠琴. 激愤而悲凉的儒学演绎--《水浒传》的国家观解读. 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四期[64][80]余群. 论《水浒传》的劝世意识. 语文学刊,2007年第七期.[66][81][83]李鲁歌. 漫谈梁山泊起义的性质——《水浒传》研究争鸣. 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四期[69][85][86]张同胜. 《水浒传》主题思想辨析.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7卷第二期.[64][82][84]王基. 忠义英雄史诗的完成--《水浒传》征方腊的几个问题. 十堰大学学报,1996年第一期.[76]陈东林. 《水浒》主题思想前后自相矛盾的主要原因. 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79][87]韩晓谅. 《水浒》主题新解. 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二期.附:《水浒传》研究资料索引[1]纪德君著,罗书华主编. 正说《水浒传》:义与忠的变奏[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一月[2]章培恒,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郭兴良,周建忠. 中国古代文学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李修生,赵义山. 中国分体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朱光宝. 中国文学史教程[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6]高日晖,洪雁. 水浒接受史[M]. 齐鲁书社,2006年七月[7]浦安迪著,沈亨寿译. 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 三联书店,2006年[8]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 《比较文学》[M],2007[9]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张俊. 中国文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聂丛丛. 品读《水浒传》[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郭兴良. 关于《水浒》研究方法的一些思考[J]. 水浒争鸣,1987年第五辑[13]伊永文.《〈水浒传〉是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作品》[J]. 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75年第四期[14]高日晖. 近二十年《水浒传》批评[J]. 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15]王齐洲.《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吗[J]. 水浒争鸣,1982年第一辑.[16]沈伯俊. 水浒研究论文集[M]. 中华书局,1994.[17]宋克夫. 乱世忠义的悲歌—论《水浒传》的主题即及思维方式[J]. 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六期.[18]成云雷. 消解与回归《水浒传》忠君观念新论—兼论《水浒传》的民间性[J]. 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四期.[19]杨长江.《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_水浒传_忠义观_析》. 湖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二期.[20]朱明秋. 《水浒传》中三个有争议问题之我见[J].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二期 .[21]王佐槐. 谈《水浒传》的题材与主题[J]. 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第四期.[22]丛彬彬.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24卷第十一期.[23]王前程. 是忠良聚义而非农民起义—关于《水浒》的主题及其反传统价值[J]. 理论月刊2004年第十一期.[24]陶柯. 《水浒传》主旨新探[J].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7年第二期[25]时红明. 一出不忍卒读的悲剧———《水浒传》结局评析. 便将经济与文化. 2005年第三期.[26]新闻爱好者. 1983年第三期.[27]王振彦. 无据推理何时休[J].菏泽学院学报,2006,28卷第三期.[28]欧阳代发. 不能否认《水浒传》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J]. 水浒争鸣,1985年第四辑.[29]郭英徳. 论《水浒传》的思想意义[J]. 水浒争鸣,1985年,第四辑.[30]徐并生,宋大琦. 20世纪《水浒传》思想研究及《水浒传》思想论析[J]. 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0卷第一期.[31]何建洋.《水浒》主题多义探微[J]. 萍乡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一期.[32]宋浩庆. 试谈《水浒传》的主题思想[J]. 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四期.[33]白盾. 试论反上“梁山”之“理”—兼议《水浒传》主题.[J]. 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卷第一期[34]周兰桂. 《水浒传》的主题释义与叙事特征[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七卷第四期.[35]钟扬. 回荡在忠奸斗争框架中的农民革命的挽歌——《水浒》主题心解[J]. 安庆师院学报, 1988年第二期.[36]欧恢章. 《水浒传》主题的多元与主元[J].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第四期[37]纪德君. 《水浒传》写“心”说综析[J]. 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9卷第一期[38]汪远平.《水浒》的复仇主题及其美学意义[J]. 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一期.[39]张强. 复仇:《水浒》的原始意象[J]. 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三期.[40]张皓. 略论《水浒传》的复仇主题[J]. 水浒争鸣,2000年第六辑.[41]李真瑜. 游侠遗风与《水浒传》[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四期[42]林世芳,杨家驯. 重新解读《水浒传》[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9年第三期.[43]曾珍.梁山好汉充斥的强盗匪气和起义的非忠义性--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行为新的解读[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四期.[44]罗宗强,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下册[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03[45]王学泰. 论〈水浒传〉中的主导意识—游民意识[J]. 文学遗产,1994年第五期.[46]王学泰. 《水浒传》思想本质新论——评“农民起义说”等[J].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2004年第4期.[47]高原. 泛农民趣味的颂歌—从中西方社会文化之比较看《水浒传》主题[J]. 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4卷第二期.[48]李庆西.《水浒传》主题思维方法辨略[J]. 文学评论,1986年第三期.[49]王振兴. 论伦理小说《水浒传》[J]. 济宁师专学报,1997年第18卷第四期.[50]陈惠琴. 激愤而悲凉的儒学演绎--《水浒传》的国家观解读[J]. 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四期[51]余群. 论《水浒传》的劝世意识[J]. 语文学刊,2007年第七期.[52]李鲁歌. 漫谈梁山泊起义的性质——《水浒传》研究争鸣[J]. 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四期[53]张同胜. 《水浒传》主题思想辨析[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7卷第二期.[54]王基. 忠义英雄史诗的完成--《水浒传》征方腊的几个问题[J]. 十堰大学学报,1996年第一期.[55]陈东林. 《水浒》主题思想前后自相矛盾的主要原因[J]. 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56]韩晓谅. 《水浒》主题新解[J]. 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二期.[57]舒媛媛. “生”与“死”的背反——《水浒传》道德观[J]. 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一期[58]王鸿卿. 《水浒》主题新论[J]. 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二期.[59]胥惠民. 人才问题—《水浒传》的第二主题[J]. 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二期.[60]曹萌. 《水浒传》:尚侠思想的遗传与变异[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1卷第四期.[61]冯惟架,刘景鲁. 从宋江的形象塑造看作者的思想矛盾[J]. 水浒争鸣2004年,第九辑.[62]陈东林. 从宋江与李逵的关系看《水浒》主题思想的表现及其矛盾性[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7卷第一期.[63]王富鹏. 论《水浒传》作者思想的矛盾性[J]. 韶关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五期.[64]罗德荣. 新时期《水浒传》研究概观[J]. 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一期.[65]周家岚. 从接收史角度看晚清知识分子对《水浒传》的三种诠释[J]. 中华艺苑,2003年总第五十六期[66]孙雪岩. 《水浒传》与中国下层俗文化[J]. 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第六期[67]欧阳珍. 《水浒传》为何称为“怒书” [J]. 文史天地,2007年第九期[68]阎恩虎. 解读《水浒传》:反讽文本[J]. 教师报,2002年7月14日[69]冯文楼. 《水浒传》:一个文化整合的悲剧[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6卷第三期.[70]黄澄华. 从悲剧心理学的角度看《水浒传》的悲剧意识[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五卷第五期.[71]王学泰. 从“忠义”说到“替天行道” [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72]张虹. 关于“两种水浒、两个宋江”命题的再思考[J]. 水浒争鸣,2004年第九辑.[73]陈德新. 从文化层面看水浒的“造反”与“招安” [J]. 齐齐哈尔市学报,1999年第六期.[74]蔡铁鹰. 说不得的“忠义双全”挣不脱的“功名家业” [J]. 明清小说研究。
·34·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Fujian R adio & TV U niversityN o.2,2021General,N o.1462021年第2期总第146期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蒋益群(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001)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老年大学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开办初期以兼职教师为主到现在初步建立了老年大学专职教师队伍。
但老年大学教师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等。
结合福建省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提出促进老年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教师队伍交流与共享、加快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等改进策略。
老年大学;教师队伍;改进策略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346(2021)02-0034-06一、问题的提出2021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
在推进“十四五”期间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上,同样要“从建设高质量老年大学教师队伍入手”。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于职业化和社会性的过程之中,教育都是从婴儿时期延伸到老年时期的终身学习方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终身教育的目标是建立学习化社会。
如果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就缺少终身教育的最后一环——老年教育,学习化社会也就无法实现。
老年教育的发展对积极推进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终身教育理论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中国古代,我国就重视终身学习,汉代刘向《说苑》中就有名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收稿日期:2005-05-16作者简介:李婧(1984),女,江苏兴化人,厦门大学法学院2003级本科生。
二十世纪中后期兴起,八十年代以后流行于西方国家大公司的股票期权在世纪之交重重地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期权方案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在实践中取得了广泛的成功,因此,尽管近年来所谓新经济泡沫破灭的论断给以高科技等成长型企业为基础的股票期权的作用以至其生存抹上了阴影,但并未动摇股票期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的主流思想,我国无论在政策上、研究上还是实践中都对股票期权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尽管立法滞后是我国推行股票期权的实质性障碍成为共识,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从法律角度对股票期权的认识和研究是不充分的,而关于股票期权法律性质和法律特征的定位在这项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
本文通过对股票期权的法律定位,试图为构建规范股票期权关系的法律框架,解决股票期权纠纷提供法理依据。
所谓薪酬式股票期权(compensatorystock/shareop-tion),是指公司给被授予者,即股票期权受权人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数量在授权以后的约定时间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权利。
作为这一法律关系中的客体,股票期权在法律上的定位,主要取决于其法律性质和法律特征。
一、股票期权的法律性质对于股票期权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利,经济学界有两个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其一,股票期权是一种选择权,它取自option的英文原义。
因为公司授权(vest)后,受权者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以约定的行权价格(exerciseprice)购买本公司的股票从而成为公司的股东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不确定状态,其最终取决于受权者依据行权价格与市场价的差额所做的主观选择,而任何一种选择均不致构成违约。
在这个意义上,股票期权不同于强制雇员以其风险收入购买公司股票并在规定期限内持有的做法。
其二,股票期权是受权者与股东分享剩余索取权(residualclaim)。
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员工对固定收入之外的剩余收益享有权利,即对企业收入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的余额(利润)的要求权。
股票期权计划的推出使员工的薪资参与了利润分配,薪资资本化的结果,雇员变成了股东,分配领域发生的变革导致了产权制度的变革。
至于股票期权的法律性质,由于尚处于初探阶段,所以在一些基本认识上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
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是,股票期权是不是形成权(Gestal-tungsrecht)。
形成权是民法理论上以权利作用之不同为标准,区别于支配权、请求权和抗辩权的一种权利。
权利人依其一方之意思表示,得使权利发生、变更、消灭或产生其他法律上之效果。
一种观点认为,股票期权属于形成权。
理由是形成权的重要特征是不需要对方当事人的合作就能够立即改变法律状态,形成法律行为因一方意思表示而告成立。
在认股权(原文意指股票期权,笔者注)场合,行权与否与授权公司无任何关系,授权公司是否必须履行义论股票期权的法律性质和特征李婧(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薪酬式股票期权在我国日益吸引着更多的关注,当前对相关法律问题的讨论集中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推行股票期权的阻碍。
本文结合公司治理理论,对股票期权的法律性质和法律特征作了深入分析,以期为完善相关立法、解决期权纠纷提供法理基础。
关键词:股票期权;法律关系;分析中图分类号:D922、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46(2005)06-0005-035务,全凭权利人是否发动行权的意思表示而定。
一旦权利人将行权的请求送达约定的交付场所,如授权公司或其代理人处时,即生效力,行权人享有股份交付请求权,授权公司即负立即交付的义务。
如果授权公司拒绝或不能及时向权利人交付股份,便构成债务不履行,权利人可依民法有关规定行使赔偿请求权,进行救济。
另一种观点认为,股票期权不属于形成权,理由如下:其一,股票期权不是单务法律行为。
股票期权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措施,公司将其授予经理人员股票期权不是无条件的。
经理人员在授予期内必须持续受聘,是获得选择权的确实的对价。
在经理人员持续受聘符合授予协议的规定时,由此缔结的合同便是一个双务合同,各方当事人均做出了一个有约束力的允诺。
其二,股票期权选择权所选择的不是一种民事权利,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事法律行为,即股票买卖合同。
经理人员在行权时,并不是不承担任何义务,他仍然要向公司支付合约规定的“价金”;而且,公司也不是没有任何权利,它仍然可以要求经理人员支付相应的对价。
经理人员的行权通知,只能产生使股票买卖预约合同真实成立的作用,并不能导致任何权利义务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
因此,认为股票期权是一种形成权没有相应的法理基础。
笔者认为,形成权之争体现了对股票期权法律性质认识的分歧,由此影响到对股票期权运作过程以及当事人基本权利义务的把握,因而澄清这一问题是必要的。
发生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股票期权的四个关键环节的认识不同所致。
股票期权的四个关键环节是:grant,即公司同意赋予雇员以约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选择权,或双方就股票期权达成合意;vest,即公司履行授权承诺或合同义务,按照授权时间表实际授权。
在这一环节,股票期权由一种可期待的权利转化为既得权利;exercise,即雇员做出选择,实际行使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sale,即雇员将行权取得的股票在资本市场出售,收益变现。
前一种观点从第二、三个环节的角度,认为雇员享有法律关系形成的决定权;而后一种观点则着重强调了第一个环节,因而否定了股票期权为形成权的结论。
要对股票期权的法律性质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广义(或动态)上看,股票期权是一种机制的设计,它包含两个基础法律关系。
首先是公司基于与受权人的劳动关系向受权人做出授权承诺,或与受权人签订以授权为内容的薪酬合同,在grant阶段成立并生效;其次是受权人依前一合同购买公司股票的合同,在exercise阶段生效。
后一合同的条款包含于前一合同之中,但其是否生效取决于两个条件:其一,公司是否授权(vest);其二,受权人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选择行权。
在规定的期限内行权,或逾期不行权而放弃权利,都将使股票期权归于消灭。
从狭义(或静态)的角度看,股票期权仅指各方权利义务关系所指向的对象,即由公司授予,受权人享有的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是一种可期待的权利。
它是受权人基于薪酬合同而在可预见的将来对公司享有的请求权。
需要强调的是,受权人可期待的权利的内容是购买股票之行为,而不是无偿取得股票。
二、股票期权的法律特征对以上内容作引申分析,可以得出股票期权所具有的几项重要法律特征:(一)股票期权的授予及其行使是有对价的。
就授予而言,受权者付出的代价包括:其一,努力使将来一定时期内的工作业绩达到预定的标准,这是很多期权协议都规定的授权条件;其二,维持与公司之间的雇佣关系,否则将丧失未授权(unvested)的股票期权。
这种约束正好体现了股票期权作为薪酬方式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讲,将股票期权授予者与受权者之间的关系认定为赠与关系是不准确的。
姑不论权利能否成为赠与的标的,这种界定将不合理地损害受权者的利益。
因为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除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外,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未经公证的股票期权显然不属于例外情形,如果将其认定为赠与合同,则在授权之前,授权者随时有权单方面撤销期权协议。
事实上,期权协议一经订立,受权人即会本着对授权者的信赖开始履行其义务,即维持与公司的雇佣关系并为达到授权条件而尽勤勉之责。
在受权人符合约定的授权条件时,公司必须授权,否则将违背诚信原则,且构成违约。
基于此,不宜将grant译为“赠与”。
如果做个比喻,grant是双方签订合约确定酬劳金额,而vest则是根据工作进度实际支付。
股票期权行权的对价为依据行权价格及数量计算的行权费用。
无论选择现金行权还是无现金行权,行权费用都必须支付。
只是在现金行权方式下,受权人须实际付出现金;而在无现金行权方式下,受权人是以部分股票期权的行权收益来支付另一部分股票期权的行权费用。
二者在效果上基本一致,即受权人最终获取的是股票的出售价格与行权价格之间的差额。
在这一点上,股票期权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或考核指标后给予一定数量股票奖励的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后者的受益人享有股票出售的全部收益。
(二)股票期权的行使是有期限限制的。
股票期权计划有三项重要的期限,都是针对行权做出的。
其一是有效期,超过该期限,任何人不得行权。
在美国,该期限是由国内税务法则(InternalRevenueCode,IRC)规定的。
为了体现长期激励目标,该期限一般较长,美国和香港均规定为自公司做出同意授权的意思表示之日(grantdate)起10年。
其二是授予期(vestingperiod,又称等待期),该期限结束后受权人方可行权。
授权通常分阶段,并有一个时间表(vestingschedule),具体规定授权的进度。
这项安排体6的封闭体系,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已经过时或本来就有偏误的东西加以修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不够完善的东西积极完善起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们始终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理论,这种科学的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共产党人必须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开辟前进道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同时又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就是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实践。
江泽民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正确解决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新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一,既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那么,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去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就同样需要采取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
就是说,要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向前进。
其二,既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政治品质,否则,就不能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先进性。
其三,既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那么,我们党的每一个党员和干部,在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致力于客观世界的改造的同时,也必须致力于我们主观世界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