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常用金属裸支架的超声形态特征与鉴别
- 格式:pdf
- 大小:758.87 KB
- 文档页数:3
【收藏】外周血管探测方法及超声表现一、颈部血管(一)检测部位及操作程序1.患者取平卧位,颈后垫枕,头后仰暴露颈部,选用7MHz~10MHz线阵探头。
2.常规二维探测时,先从颈根部开始探查,依次向上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ECA),尽可能探测到颈部最高点。
3.在横切面测量血管内径。
4.观察血管管壁变化,管腔有无斑块、狭窄和闭塞等形态异常。
5.测量残留腔大小及计算面积狭窄百分比。
6.颈部血管纵向扫查(头偏向对侧,探头置颈前侧或后侧方作前侧位及后侧位纵向扫查)。
7.在纵断面上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
8.测量斑块长度及厚度,观察其表面及内部特性。
9.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二维实时图像显示下,观察血流方向、性质(层流、湍流及涡流)、有无充盈缺损、狭窄、血流中断及倒流。
10.将取样门置于所要检测血管中心,超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应<600。
频谱显示后连续观察20~30个心动周期,调整最佳取样门大小,夹角最小,确定最清晰血流速度频谱曲线后,观察CCA、ICA流速曲线形态,测量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计算阻力指数(RI)。
11.观测血流充盈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测量内径狭窄百分比。
(二)测量方法1. 血管内径测量(1)以心脏收缩期血管横断面的内径为准。
测量血管从近侧壁内膜内表面至远侧壁内表面的垂直距离。
(2)测量部位:CCA中部;ECA起始部上方1cm处;ICA起始部向上1.5~2.0cm处 (避开窦部膨大部)。
2. 血管内膜中层厚度的测量(1)在颈动脉纵断面上,测量从血管内膜面至中层外表面的垂直距离。
(2)测量部位1)一点测定法:在CCA 远端(膨大部前1.0 ~1.5cm)处的后壁测量。
2)多点测定法:在颈总动脉、膨大部(分叉部)、颈内动脉起始段后壁分别测量。
(3)注意事项1)扫查时声束与管壁垂直。
2)将观测区图像局部放大(zoom)。
3)调节聚焦区域至测量观察部位。
外周动脉病经皮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经过了3个重要的阶段:PTCA治疗、金属支架置入和药物洗脱支架使用。
在这些阶段中,PTCA术后毛细血管再狭窄的比例达到30%—50%,这使得弥漫性毛细血管疾病、缓慢完全闭塞病变或者光纤化或钙化斑块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差。
然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医学研究已经克服了大多数PTCA术后急性毛细血管闭塞的难题,使得PCI术后再狭窄的比例获得了显著提升,进而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由于改善毛细血管的负性重构,使靶毛细血管再狭窄率比PTCA显著下降了15%—20%。
支架植入术能够有效防止毛细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构,但是由于血管壁破损、栓塞造成或者炎性反应引起各类生长因子和细菌因子的生成,使得毛细血管平滑肌受体受到激活,进而引起光滑肌细胞分化、增殖、基质释放,并且光滑肌细胞向内膜转移,进而使再生内膜过分增殖,并且进一步加剧血管再狭窄的程度。
由于内膜增厚,使得血管再狭窄的发病率依然很高,达到20%—30%。
为了减少再狭窄的发病率,应该采用支架植入术,并且给予控制平滑肌细胞增生的药品,以有效抑制再生内膜的增长。
研究表明,雷柏霉素洗脱冠脉支架(SES)可有效减低冠状动脉单支疾病地再狭窄率,其范围在5%—9%之间,而紫杉醇洗脱冠脉支架(PES)地再狭窄率则小于10%。
近年来,DES技术在防治复杂血管病变,如弥漫性毛细血管长疾病、分叉疾病、缓慢完全闭塞疾病、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开口疾病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方面表现良好,其再狭窄率可达10%—24%,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2006年,ACC会议发布的TYPHOON实验表明,使用SES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其支架内再狭窄率显然小于金属材料裸支架,而一系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证实,在药物洗脱支架问世之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金属材料裸支架放置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比较,2组病死率相同,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医疗方法的效果显著改善,使得AMI病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效果。
冠状动脉造影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传统的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评价罪犯病变的方法和手段有时略显局限性,临床上十分需要特殊的血管内影像学技术来检测病变特性并指导介入治疗。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血管内影像学检测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领域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二者在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特点方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具有互补的作用。
一、基本原理血管内超声(IVUS)作为医学超声的一个分支,是利用超声原理探测血管内、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是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创性断层显像技术。
其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
血管内超声(IVUS)的原理与传统B超相同,其区别在于IVUS将超声探头做的小到可以放入血管腔内,可以360°实时从内部观察血管壁的情况。
成像轴直径为0.028″(Boston Scientific),分辨率100 μm,投射深度可达4 mm~8 mm,扫描范围10 mm~15 mm,由于IVUS利用的是声波的反射现象,因此有利于显示深部结构,而且不受血流影响,因此检测过程中不需要阻断血流,但对微细结构图像的分辨却受限。
但有研究者应用光谱分析对IVUS的射频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斑块内纤维、纤维脂质混合、坏死核和钙化等四种组织成份进行绿、黄绿、红和白色四种颜色的标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组织特征的判断,所以也被称为虚拟组织学(virtual histology,VH)。
VH分析钙化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已经得到了证实。
但也存在不足包括必须肉眼排除血管内血栓(会被标上与纤维组织一样的颜色)、部分钙化与坏死核都被染红(存在坏死性钙化)、及分辨率有限(100 μm)等,更重要的是目前仍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这也许是检测结果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是一门新兴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基本原理类似传统B超成像法,只不过OCT利用的是红外光代替声波。
YY/T 0663-2008 《无源外科植入物—心脏和血管植入物的特殊要求—动脉支架的专用要求》标准解析医疗器械行业标准YY/T 0663-2008已于2008年4月25日正式发布,并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矫正或补偿动脉缺陷的动脉支架、血管内假体及其输送系统在预期性能、设计属性、材料、设计评价、制造、灭菌、包装及制造商提供信息等方面应遵循的具体要求。
本标准的出台达到了统一产品设计指标,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对我国血管支架行业起到了推动和规范作用。
一、标准起草背景《血管支架》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1年提出,鉴于当时条件所限和相应国际标准尚未成熟的实际情况,此标准的制定工作进展缓慢。
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再次提出《无源外科植入物-心脏和血管植入物的特殊要求-动脉支架的专用要求》推荐性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2005年将这两项标准计划合并为一项计划,并由全国外科植入物和矫形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天津医疗器械检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最早完成于2005年10月,后在2005年全国外科植入物和矫形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并按照大会决议进行了修改,形成审定稿。
2006年11月份,技委会秘书处组织行业内的企业在北京展览馆宾馆对该标准的审定稿再次进行了讨论,并决定对本标准的个别条款再进行斟酌后送技委会委员审定,然后形成报批稿。
2007年8月秘书处将再一次修改的审定稿发送给各位委员作最后的审定,并于2007年10月收回各委员的意见,进行编辑性修改后,最终历时三年形成报批稿。
二、标准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在主动脉、颅内动脉的颈部部分、冠状动脉、颅内动脉、外周动脉、肺动脉、升主动脉和内脏动脉中使用的动脉支架和血管内假体,也适用于治疗动脉瘤、动脉狭窄或其他血管异常的血管内假体。
同时该标准也包括释放植入物至病灶的输送系统和用于封堵的覆膜支架。
血管支架概况(1)血管支架的定义血管支架是一种金属材质或者高分子材料做成的一种管状支架,是指血管在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狭窄闭塞段血管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从而保持管腔血流通畅。
属于血管介入器械的一种。
目前血管支架已被广泛应用冠状动脉、颅内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股动脉等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令人瞩目的疗效。
主要被分为冠脉支架、颅内支架和外周血管支架。
血管支架直径通常在2-6 mm、壁厚0.1-0.2 mm;长度根据病变位置有不同的规格,从几毫米到几十毫米不等;加工工序包括微细管坯制备、激光切割及化学抛光。
根据作用位置的不同,血管支架主要分为:冠脉支架、脑血管支架、肾动脉支架、大动脉支架、外周支架、静脉支架。
主要分类的详情:冠脉支架:冠状动脉支架是放置在冠状动脉中的管状装置,为心脏供血,以保持动脉畅通,治疗冠心病。
它用于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的手术。
冠状动脉支架现在用于 90% 以上的 PCI 手术中。
支架可减轻心绞痛(胸痛),并已被证明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能力并减少不良事件。
放置冠状动脉支架时,医务人员将找到发生心脏动脉阻塞(A)的部位。
软管(导管)尖端的球囊已充气。
它扩宽了阻塞的动脉。
然后放置金属网支架(B)。
支架使动脉保持打开,以便血液通过(C)。
脑血管支架: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重塑术已成为治疗各种类型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主要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旨在通过重塑狭窄血管来恢复局部血液供应,从而预防缺血性中风。
肾动脉支架:肾动脉起源于腹部最大的动脉腹主动脉,为肾脏供血。
它长4至6厘米,直径为5至6毫米。
肾动脉分支到肾脏的功能部分,负责过滤血液和制造尿液。
什么是肾动脉狭窄?肾动脉变窄称为肾动脉狭窄。
这通常是由于动脉中斑块的积聚而发生的。
斑块由胆固醇和脂肪组成,可能导致肾脏供血减少或不良。
您的身体将低血压误解为肾脏供血不足的原因。
这导致肾脏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支架狭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狭窄部位:支架植入后的血管狭窄,主要表现为支架内再狭窄或者支架边缘狭窄。
2. 狭窄程度:根据狭窄程度可分为轻度(10%以下)、中度(10%-50%)和重度(50%以上)狭窄。
3. 血流速度:狭窄部位的血流速度增快,通常超过正常值的2倍以上。
4. 血流频谱:正常血管的血流频谱呈双向,而狭窄部位的血流频谱呈单向或者双向不对称。
5. 血管直径:狭窄部位的血管直径缩小,与正常血管直径比较有明显差异。
6. 血管形态:狭窄部位的血管形态可表现为迂曲、延长或者变形。
7. 血管壁:狭窄部位的血管壁可能出现增厚、钙化或者斑块形成。
8. 血管搏动:狭窄部位的血管搏动减弱或者消失。
以上内容总结了支架狭窄超声诊断标准的主要要点,通过这些标准可以对支架狭窄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周围血管一、颈动脉粥样硬化1、病理与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的分支部位。
这些部位发病率约占颅内、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80%。
颈内动脉颅外段一般无血管分支,一旦发生病变,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使整条颈内动脉闭塞。
本病病理变化主要是动脉内膜类脂质的沉积,逐渐出现内膜增厚、钙化、血栓形成,致使管腔狭窄、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两大类:单纯型和复合型。
单纯型斑块的大部分结构成分均一,表面内膜下覆盖有纤维帽。
复合型斑块的内部结构不均质。
单纯性斑块在慢性炎症、斑块坏死和出血等损伤过程中,可能转化为复合型斑块。
2.声像图表现(1)颈动脉壁:通常表现为管壁增厚、内膜毛糙。
早期动脉硬化仅表现为内膜增厚,少量类脂质沉积于内膜形成脂肪条带,呈线状低回声。
(2)粥样硬板斑块形成:多发生在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其次为境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则较少见。
斑块形态多不规则,可以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
斑块呈低回声或等回声者为软斑;斑块纤维化、钙化,内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为硬斑。
(3)狭窄程度的判断:轻度狭窄可无明显湍流;中度狭窄或重度狭窄表现为血流束明显变细,且在狭窄处和狭窄远端呈现色彩镶嵌的血流信号,峰值与舒张末期流速加快;完全闭塞者则闭塞段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在颈总动脉闭塞或者重度狭窄,可致同侧颈外动脉血流逆流入颈内动脉。
对于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血流参数,可参考2003北美放射年会超声会议的检测标准,该标准将颈动脉狭窄病变程度分类有四级。
I级:正常或<50%(轻度);II级:50%~60%(中度);HI级70%~99%(重度);IV级:血管闭塞2003北美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公布的标准狭窄程度PSV(cm∕s)EDV(cm∕s)PSV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正常或50% <125 <40 <2.050%~69% 2125,<230 240,<100 22.0,<4.070%~99% 2230 >100 24.0闭塞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4、鉴别诊断本病主要应与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颈动脉、颈动脉瘤鉴别。
下肢动脉金属裸支架最后的王者?本世纪初以来,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开始兴起,挽救了一大批濒临截肢的缺血肢体,堪称外周动脉疾病治疗领域内里程碑式的进展之一。
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是:经皮穿刺建立治疗通路,导丝导管通过闭塞病变建立工作轨道,球囊扩张开通病变血管,相应部位置入血管支架,最终完成重建闭塞血管。
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1.病变重:下肢动脉病变症状较轻,患者就诊时往往出现血管完全闭塞,称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tion, CTO)。
2.病变长:下肢动脉是人最长的血管,病变相应很长,口径差异较大。
3.多水平:下肢动脉涵盖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膝下动脉,患者往往出现多节段的串联病变。
4.跨关节:下肢动脉跨越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这些关节是人体活动最频繁的关节。
5.分支多:下肢动脉有许多重要分支血管,如髂内动脉、股深动脉、膝关节血管网、踝关节血管网等,还有病变周围形成的病理性侧支血管,这些血管担负着代偿的重要作用。
6.外力强:下肢动脉穿越人体最强壮的肌肉群,以股浅动脉为例,受到人体活动对血管产生的弯曲、扭曲、牵拉、压迫、旋转等强大外力作用。
下肢动脉支架的要求由于上述下肢动脉的病变特点,可以说,除了血管支架一般要求的径向支撑力与斑块覆盖性,下肢的血管内支架所遭遇的是最严酷与最艰难的处境,下肢的血管内支架要求的是最柔顺和最坚韧的性能。
有鉴于此,下肢动脉支架一直是外周血管领域研发的热点之一,各种支架被推出应用于临床。
随访研究结果的基本事实是:1.支架成形术的长期通畅率高于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2.支架内再狭窄与再闭塞以及支架断裂始终有一定的发生率;3.支架的存在给血管再闭塞的后续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随着经皮斑块旋切、血栓抽吸减容、使用药涂球囊等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与普及,下肢血管内支架的使用将会越来越担负起补救者的关键角色。
最终达到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理想境界——“LEAVE NOTHING BEH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