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1节(2)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4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导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分类。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3.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崭新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难点:1、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的基本特征,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商讨保障供给的对策。
三、教授新课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62-63的内容,找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和自然资源的分类问题(一):判断下列各项中是否属于自然资源:阳光汽车土地高铁糖果煤炭电视长江问题(二)对下列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并说明原因: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风能海鱼核能天然气花岗岩问题(三):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结合图文资料,谈谈你的看法?自主学习(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65内容,思考: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出谋划策:对于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你有什么好建议?四、合作探究: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解读学目标4、教育学生进行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1、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分析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的基本特征,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商讨保障供给的对策。
解读方法教学方法情景感受法、分析归纳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引导启发点拨法。
学习方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观察认识自然资源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视频。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导学案班级:姓名:日期:【教学目标】1、能够从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的角度,说出水循环的概念2、画出水循环示意图3、列举归纳水循环地理意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2.教学难点: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研学流程】【学】通过阅读课本P46-P49,标注重点(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等)(要熟记课本重点知识,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一、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1、水循环:水循环是指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思考:影响各环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水循环的类型类型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主要环节及示意图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被称为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典例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更新陆地淡水资源: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
2、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由于水循环的存在,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3、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1)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2)能量转换: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自主探究:探究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各环节名称。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________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________循环,图中A、B、C、D、E之间的循环属于________循环。
高二数学选修2-1 第三章 第1节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人教实验B 版(理)【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选修2—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二、教学目标: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及它们的运算律。
2.理解共线向量定理和共面向量定理及其意义。
3.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掌握空间向量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及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的关系;掌握夹角和距离公式。
三、知识要点分析: 1.空间向量的概念: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注:向量一般用有向线段表示同向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或相等的向量2.空间向量的运算定义:与平面向量运算一样,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向量运算如下(如图)b a AB OA OB+=+=b a-=-=)(R a OP ∈=λλ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a b b a+=+(2)加法结合律:)()(c b a c b a++=++(3)数乘分配律:b a b aλλλ+=+)(3.共线向量定理:对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 (b ≠0 ),a //b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λb .4.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b a ,不共线,那么向量p 与向量b a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组),(y x ,使得b y a x p +=。
5.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c ,b ,a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 ,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c z b y a x p ++= 6.夹角定义:b a ,是空间两个非零向量,过空间任意一点O ,作b OB a OA ==,,则AOB ∠叫做向量a 与向量b 的夹角,记作><b a , 规定:π>≤≤<b a ,0特别地,如果0,>=<b a ,那么a 与b 同向;如果π>=<b a ,,那么a 与b 反向;如果90b ,a >=<,那么a 与b 垂直,记作b a ⊥。
第三章第 1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本质特征及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建立判断强弱电解质和“强酸制弱酸”的思维模型。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知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能正确书写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会分析电离平衡的移动。
【学法指导】1.认真研读课本P42-43面,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2.结合P41图象和思考与交流,知道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因素.预习案(限时15分钟)第2课时四、电离常数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出的各离子浓度幂之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值(为一常数),简称电离常数,用K表示。
2.表达式(1)醋酸的电离常数表达式是K a=。
(2)一水合氨的电离常数表达式是K b=。
(3)H2S在水溶液中分两步电离,即、,其电离常数表达式分别为K a1=、K a2=。
3.意义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
一定温度下,K值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酸(或碱)性越。
4.电离常数的影响因素电离常数只与有关,升高温度,K值。
[效果自测]1.下列关于电离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离常数越小,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越弱B.电离常数与温度无关C.不同浓度的同一弱电解质,其电离常数不同D.多元弱酸各步电离常数相互关系为K1<K2<K32.在25 ℃时,0.1 mol·L-1的HNO2、HCOOH、HCN、H2CO3的溶液,它们的电离常数分别为4.6×10-4、1.8×10-4、6.2×10-10、K1=4.3×10-7和K2=5.6×10-11,其中氢离子浓度最小的是()A.HNO2B.HCOOHC.HCND.H2CO3一元强酸和一元弱酸的比较(1)相同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强酸(如盐酸)与一元弱酸(如醋酸)的比较比较项目酸c(H+)酸性中和碱的能力[来源:Z*xx*]与足量活泼金属反应产生H2的总量与同一金属反应时的起始反应速率一元强酸一元弱酸(2)相同体积、相同c(H)的一元强酸(如盐酸)与一元弱酸(如醋酸)的比较比较项目酸c(H+)[来源:][来源学#科#网Z#X#X#K]酸性中和碱的能力与足量活泼金属反应产生H2的总量与同一金属反应时的起始反应速率一元强酸[来源学&科&网Z&X&X&K]一元弱酸[来源学科网ZXXK]三、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典题例证2】已知25 ℃时,K a(CH3COOH)=1.75×10-5。
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预习自学1.什么是声源?什么是声音?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速度有多快?3.人耳的听声能力有哪些特点?知识点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声音是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的。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凡是能够传声的物质叫____________;真空_______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___________m/s。
知识点3 人耳的听声能力人耳的听觉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超声;_____________叫次声。
典型例题例1:在鼓面上放一个小纸团,当鼓面振动时,发现小纸团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同步练习:1、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例2: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同步练习:2、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一、巩固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3.(09南昌)(多选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B.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要能听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和传播声音的物质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两下敲打的声音,原因是 ( )A.产生了回声 B.固体传声比气体快C.气体传声比固体快 D.听错了6.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了地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
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学习目标】【课前预习】1.生物体由小长大,这与细胞的有关。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将其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这就是细胞生长。
但是细胞不会地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染色体:细胞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和构成的。
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是。
2.(1)细胞分裂:是指。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一个分成两个,也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动物细胞: 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细胞溢裂为两个;植物细胞: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 ,一个细胞就分裂为两个。
(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 的变化最明显:在细胞分裂的准备时期,染色体会进行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分别进入两个 。
结果:新细胞与原细胞的 相同,所含 也相同。
【课中研学】1.观察·思考: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切片,或者观察老师提供的植物、动物细胞分裂的图片。
讨论:(1)上图中的哪些细胞正在进行分裂?(2)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什么?2. 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3. 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染色体是如何变化的?【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种生物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所示为植物细胞的分裂B.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C.在原来的细胞中央,会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D.分裂结束后新细胞与原细胞的遗传物质各不相同2.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的体积会无限增大B.染色体先均分后复制C.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D.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相同3.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它的一个体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后,形成的子细胞数目和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A.2个,12条 B.2个,24条C.4个,24条 D.4个,48条【分层作业】基础练习1.多细胞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是()A. 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B. 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C. 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D. 细胞生长、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2.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后,新细胞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A. 比原细胞多了一倍B. 比原细胞少了一半C. 和原细胞一样D. 和原细胞没有可比性3.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1个体细胞经过3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数和每个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数分别是()A. 3个4对B. 8个4对C. 8个4条D. 6个4条4.如图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先后顺序为a b cB. 植物细胞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 该图也能表示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D. 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5.如图表示某动物两种细胞的形成过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a中变化最明显的是细胞核B.过程b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同C.过程c形成的细胞仍具有分裂能力D.过程b、c是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6.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重要区别是()A. 是否有新细胞核形成B. 是否有新细胞膜形成C. 是否有新的细胞壁形成D. 是否有染色体复制能力提升7.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主要原因是( )A. 细胞数目增多B. 细胞体积增大C. 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D. 细胞分裂8.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切片时,能看到的最明显的变化是()A. 线粒体B. 叶绿体C. 染色体D. 液泡9.如图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象,按发生分裂的先后顺序,它们的关系为()A. c→d→a→bB. a→b→c→dC. a→d→b→cD. a→c→d→b10.壁虎断尾再生过程中,断尾处细胞通过分裂不断增多,此时细胞内发生的变化不包括()A. 细胞核一分为二B. 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C. 细胞质分成两份D. 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11.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中含有 46 条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 )A. 46-46-46B. 46-92-92C. 92-92-46D. 46-92-4612.以下表现细胞核、染色体、DNA之间层次关系的图正确的是( )A. B.C. D.13.如图表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导学案第三章居民与聚落导学案第一节人种和人口第一课时人种和人口分布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2.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3.学会运用地图说明人口分布的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重难点:学会运用资料、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状况。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64-68页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人种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_____,按照肤色差异,可将世界人口分为三大种族: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集中地区。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美洲的原住居民也是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非洲的___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__________的地区。
活动二:探究世界的人口分布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五)课堂总结三、板书设计四、当堂检测五、素材拓展1.图中了解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2.世界人口在不纬度地区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3.世界人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当堂检测1.某化妆品公司研制出适合黑种人使用的化妆品,在下列国家可能找到销售市场的是()A.俄罗斯 B.伊拉克C.南非D.新加坡2.亚马孙平原人口稀疏,是由于该地()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降水稀少、气候干旱C.资源缺乏、面积狭小D.全年高温多雨3.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是自()A.15世纪以来B.16世纪以来C.18世纪以来D.20世纪以来4.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数量和速度方面的特点是()A.速度慢、数量少B.速度快、数量大C.速度快、数量少D.速度慢、数量大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世界上人种的划分依据是()A.语言文字 B.宗教信仰C.肤色等体质特征 D.社会经济制度(2)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洲东部和东南部,__________洲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也属于黄色人种。
第三章第1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第二课时高一( )班 第( )小组 姓名 号数一.导读提纲:1、小船过河问题一:如何使小船以最短的时间过河?2、小船过河问题二:如何使小船以最短的位移过河?3、运动的按效果分解和速度关联问题;二.问题探究:1、小船过河模型:河岸平行,河水流速不变,各处流速相等,小船速度不变;2、当小船船头指向始终与河岸成某一角度,小船的运动可视为哪两个分运动的合成? 分运动一: 分运动二:3、设船在静水中速度1v ,河水流速恒为2v ,船头指向恒与指向上游的河岸成α角度。
如图右所示,若把小船的运动分解为平行河岸和垂直河岸的两个分运动(v 和v ⊥) 则v = ,v ⊥= ; 小船过河主要取决于 的分运动; 过河时间可表示为t = ;4、根据探究3过河时间的表达式进行讨论:在什么时候小船的过河时间会最短?最短的过河时间t 为多少?小船的实际位移多大?(已知船在静水中速度1v ,河水流速恒为2v ,河宽为d )1v 2v αd5、若船速大于水速(12v v >),根据探究3对小船运动的分解进行讨论:在什么时候小船的过河位移会最小?船头指向与上游成多大角度?过河时间多长?(已知船在静水中速度1v ,河水流速恒为2v ,河宽为d )6、若船速小于水速(12v v <),小船的实际运动轨迹有没有可能与河岸垂直? 理解在船速小于水速条件下,作图法求最小位移的方法: (1)沿下游作水速有向线段2v ;(2)以2v 箭头为圆心,1v 大小为半径画圆弧; (3)过2v 箭尾O 作圆弧切线,作过切点的半径;(4)过切点作河岸平行线,过O 作半径平行线,得一相交点; (5)连接相交点与O 点,其方向即为船头指向;用1v 、2v 和d 表示①船头指向与②合速度方向③过河时间t (结合反三角函数表示方法)a = ;θ= ;t = ;7、速度的按效果分解和速度关联:(绳\杆模型)把绳\杆端点的速度,沿平行和垂直绳\杆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如下图;而且绳\杆的长度不可变化,沿(即平行)绳\杆方向的速度一定相等;请说明并写出图右1v 和2v 的关系(包含α)2v O出发点1v v 合θdα1v 2v 2v ⊥2v 1v ⊥1v α第三章第1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课堂检测1、小船过河之问题一——以最短的时间过河当船头指向 时,过河时间最短;若船速1v ,水速2v ,河宽d ,则过河的最短时间t = ;小船的过河位移s = 2、小船过河之问题二——以最短的位移过河(船速1v ,水速2v ,河宽d )(1)若12v v >,小船过河的最小位移min s = ;船头指与上游河岸所成角度α= ;过河时间t = ;(2)若12v v <,小船过河的实际运动轨迹 (“可能”或“不可能”)与河岸垂直; 船头指与上游河岸所成角度α= ;最小位移min s = ;过河时间t = ;3、水平地面上A 、B 两物体通过滑轮装置连接如图,某时刻37α=︒,53β=︒,6/A v m s =,求该时刻B 物体速度B v 大小4、如图,不计大小的定滑轮与光骨竖直杆相距83m ,质量1A m kg =和25B m kg =的A 、B 两物体如图连接,且开始时A 与定滑间绳子处于竖直,求A 下落2m 时A 、B 的速度分别多大(g 取210/m s )?βαAv ABAB。
课型:单元复习学案课题: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课时:2课时备课组:生物备课组编写人:王总奇审核人:丘佳祥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实验过程及结果:①R型活细菌+小鼠→小鼠;②S型活细菌+小鼠→小鼠,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③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小鼠;④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小鼠→小鼠,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
把这些细菌培养后发现,其后代也是,即这种形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⑸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活性物质———。
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体外转化)为了弄清楚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和鉴定。
⑴、实验过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和等物质,然后将它们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⑵、实验结果:只有加入,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
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能或不能)是R型细菌发生转化。
⑶、结论: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方法:。
2、实验过程及结果:第一步:标记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含有35S的培养基→获得含有标记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含有32P的培养基→获得含有标记的大肠杆菌。
第二步:标记T2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大肠杆菌→获得蛋白质含有标记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的大肠杆菌→获得DNA含有标记的噬菌体。
第三步:用已分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①、35S标记的噬菌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射性同位素35S主要分布在中。
说明了②、32P标记的噬菌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射性同位素32P主要分布在中。
说明了3、实验结论: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 分子的结构一、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模型构建1:脱氧核苷酸在DNA 分子中,由于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有4种 (A 、G 、C 、T ),因此,构成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也有4种 它们的名称是:12 3 4模型构建2:脱氧核苷酸链模型构建3:DNA 双链(平面结构)P代表代表代表代表 P名称:A T GCA TGCA TGCA T G C 1是:122是:模型构建4:DNA双螺旋结构(1)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特点(2)1>、2>、3>、(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DNA分子中A=T G=C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1、和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内侧。
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建立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观点。
重难点: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难点是物质循环。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___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含有能量的有机物,从而养育着地球上的___________。
(2)动物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总维持在_____________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
(3)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促进了自然界的___________,还能够帮助植物___________,使这些植物顺利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还能帮助植物传播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强,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呼伦贝尔草原上牧民大规模捕猎狼的活动,使________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随之就会与牛和羊_______________,加速草场的退化。
【合作探究】(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1—62页的资料,结合下面的食物链,回答问题:1、当麻雀数量大量减少时蝗虫的数量会________,呼伦贝尔草原牧民大量捕猎狼后,_________的数量大增,与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__________。
2、人类能不能随意消灭某种动物?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某种动物数量的变化,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导学案使用要求:①课前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课本,并将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和困惑用红色笔标注。
②根据老师要求完成预习任务(尽量不翻书)。
七年级(下)科学导学案 NO :030102主备人:刘建生 审核人:
学习组长职责:①组织小组同学预习并独立完成导学案②小展示环节组织小组对学(一帮一)③召集学科课代表准备大展示任务。
行政组长职责:①维持小组纪律②督促小组成员独立完成预习任务③课堂上帮助小组成员解决困惑。
3.1 机械运动(2)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得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单位;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4、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难点】速度的意义和计算;速度的单位换算及养成计算过程中带单位的习惯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物体的运动既有方向,又有快慢。
请仔细回想一下,体育课上,我们一般是如何比较谁跑得更快些的?
2、下表是甲、乙、丙、丁体育课上跑步成绩:
①甲和乙谁跑得快? 你是如何判断的? ②乙和丙谁跑得快? 你是如何判断的? ③甲和丁谁跑得快? 你又是如何判断的?
④如果要很快的比较出甲、乙、丙、丁谁跑得最快,应该如何比较?应该在表格最后一栏添加一个什么项目?(填写在表格中并计算出相关结果)
3、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科学家引进了“速度”这个概念。
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速度的主单位是: 常用单位还有: 它们间的换算关系是:
4、练习:①1m/s 的速度比1Km/h 的速度_____________(填“大”、“小”或“相等”)
②单位换算: 20米/秒=_______千米/时; 54千米/时=_______米/秒。
③估算下列物体的速度: ⑴人步行: ⑵自行车行驶的速度:
⑶你跑100米的速度: ⑷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 5、请同学们阅读P93例题1的解析过程,求解下题。
(注意:解题过程的书写要规范)
一辆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它从早上9点出发,中午11:30到达目的地,一共走过了200千米,请算出这辆车的速度。
【文本拓展】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不断在变的,无法用一个固定的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利用公式v= S/t ,却能够得知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的运动的平均快慢。
这种情况下,由公式v= S/t ,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把变速运动这一较复杂的问题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
用运动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6、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拓展】之后,求解下题。
甲乙两地相距600m ,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用时60s,后一半路程用时30s,那么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当堂检测】
1、比较速度大小:V 甲=54千米/小时;V 乙=20米/秒;V 丙=600米/分钟;_____________的速度大。
2、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4,运动的路程之比是3:1,那么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 、3:4 B 、1:3 C 、3:1 D 、12:1
3、一位短跑运动员的百米成绩是10s ,他前5s 跑过45m ,则他百米的平均速度是( )。
A 、9m /s B 、10m /s C 、4.5m /s D 、20m /s
4、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前60米路程的速度是4米/秒,后60米路程的速度为6米/秒,那么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5、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2秒,激光的传播速度为3×105千米/秒,一架飞机的速度最快可达3200千米/时,若乘坐这架飞机能直驱月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课堂小结】(1)请将你本节学习的收获在 图中画成知识树,或自己创建一个知识树。
(2)回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讲给同组 同学听,并谈谈感受。
【布置作业】作业本第二章 第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