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精粹
- 格式:pdf
- 大小:144.20 KB
- 文档页数:2
古希腊史学为后世史学的发展奠定了那些史学传统一、古代希腊史学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
西方古典史学肇始于古希腊人的天才创造。
现实“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为西方史学的奠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后修昔底德的努力,为后世的西方史学确立了一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西方史学的典范,西方古典史学因希腊历史学家的卓越成就而显示出夺目的光彩,古希腊史学既是西方是学的源头,也是西方古典史学的核心。
(一)、古希腊史学的概况1、古典史学渊源——史诗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在处理方法上,史诗重视对失事物原因的追求;在写作态度上,史诗对于希腊人的敌人持客观态度,这种态度是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在叙述对象上,史诗描述的是人事和人性。
2、古希腊史学的萌芽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对于史学有巨大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普罗太戈拉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米利都学派:自然哲学,本原论。
形式:摒弃韵文,采用散文体;散文纪事家出现“史话家”(二)、希罗多德与《历史》1、生平简介希罗多德(Herodotus, 前484—前425年)史学之父2、《历史》(《希波战争史》,九卷)内容:公元前6—5世纪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3、希罗多德对西方史学的贡献A、开创了新的历史编撰体例——历史叙述体特点:灵活、纪事系统连续、叙事生动有趣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意义:西方历史著作的通用体裁,为西方后世的历史叙述体著作奠定了基础。
B、史料取材广泛,史料充实——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史诗、档案、碑铭、前辈著作。
(三)、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生平简介——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前460—前396),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亲自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结束后根据亲身经历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中国古代史学的价值
中国古代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史书的记载,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这些文化传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历史镜鉴:史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可以为后人提供经验和教训。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得失成败,可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生活和决策。
培养道德情操: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道德风范,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促进学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学术研究的内涵。
同时,通过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可以促进现代学术的发展。
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推动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史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外宣传和介绍中国古代史学,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
总之,中国古代史学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指导现实生活、培养道德情操、促进学术研究、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史学史第二课:中国史学的特色武少民一、[教学内容]1、史学经世史学经世是中国史学古老而久长的传统,早在商周两代,就有从前代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传统。
商初以夏朝兴亡作为镜子,《诗经·大雅·荡》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就是要从夏朝衰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
周朝也从殷商的成败中吸取教训,《尚书·大诰》中说“不可不鉴于有殷”。
孔子以史学经世的精神,撰述《春秋》。
司马迁曾在《太史公自序》中大谈孔子修《春秋》的经世之旨,以及自己法孔子、继《春秋》而著述历史之意。
他说:“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1因此司马迁以史为鉴,把“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作为自己撰写《史记》的中心任务,意在总结历朝历代兴亡更替的历史经验。
唐代史家杜佑和宋代史家司马光对史学经世有明确的自觉意识。
杜佑编纂《通典》,不是为史学而研究史学,而是为现实服务。
杜佑生活的时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兵役制度、选举制度、礼仪制度等都有所改变。
因此杜佑对制度变革极为重视,故著《通典》写历代社会制度史,作为当世施政参考。
他在《通典·自序》中开宗明义地说:“不达术数之艺,不好章句之学。
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2把撰述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直接联系起来,这是杜佑对史学作用问题在认识1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297页。
2杜佑:《通典》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页。
上的重要发展。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因为给皇帝写历史教科书,更注意于历史上人物善恶、政治长短,以资鉴戒而已。
因此司马光明确提出修史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3,就是要探索修身治国的历史经验。
明清之际,是个“天崩地解”的时代,社会动荡与鼎革,史学家的忧国忧民,使史学的经世致用传统得到进一步宏扬。
略论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丰富的历史学研究成果。
中国史学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历史资料,不仅为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更为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世致用之学。
本文将从中国史学的渊源、研究方法和经世致用之处进行略论。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传统史学的兴起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通史,其作者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奠基人。
《史记》注重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历史事实进行考证和记录,反映了当时对史学研究的重视和系统化的追求。
其后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也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如司马光、谭启、刘知几、朱熹等,他们对史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近现代以来,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创建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
清末维新派倡导“史学革新”,注重用史料证实并突出历史的实证主义思想,通过史料考证和历史事件分析来探讨中国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史学更是经历了一场新的变革,中国史学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史观和中国特色史学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史学体系和方法论。
这些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字研究、史料考证、历史事件分析、历史地理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
史料考证和历史事件分析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两大基本方法。
史料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从而揭示历史事实和真相的研究方法。
历史事件分析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的解释和评价的研究方法。
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既注重理论的深化和方法的创新,更注重实践的经验和世界的通解。
史学家不仅要有扎实的史学基础和丰富的史料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学和综合知识,以及良好的历史文献鉴别能力和历史事实判断能力。
略论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中国史学经世致用,是指中国史学对社会实践和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旨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历史学传统,历史文献丰富,史学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历史经验的借鉴中国史学在经世致用的过程中,注重历史经验的借鉴。
古代历史学家在史书中多有总结历史经验的内容,如《史记》中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名言,强调通过借鉴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的治理;《资治通鉴》也以“以管窥天”为宗旨,将历史经验应用于政治决策之中。
近现代中国史学家也"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力图从古代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关注社会现实和问题中国史学特别注重关注社会现实和问题,在研究历史的也重视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经学注重“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断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近现代中国史学家也不断关注和探讨社会的发展与问题,努力将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经验。
三、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与文化传承中国史学在经世致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与文化传承。
古代历史学家如司马迁、司马光等,不仅在历史研究上有卓越成就,还积极参与政治与文化事业,为国家的政治决策与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现代中国史学家在国家建设与文化传承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为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四、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中国史学在经世致用的过程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紧密。
古代历史学家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历史观念,不仅有文献研究的深刻功底,还有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得很好。
近现代中国史学家也不断强调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努力将历史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理论观点和治国理政的倡导。
中国史学史知识整理中国史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旨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中国史学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悠久和细致的学科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史学的起源、演变以及传统派别等方面进行整理和探讨。
一、中国史学的起源中国史学可追溯至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事件的搜集和记载。
《左传》等史书是先秦时期较为著名的作品,为后世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史学的演变1. 儒家史学儒家史学是中国史学的主流派别,儒家经典中积累的大量历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儒家史学强调礼、乐、政治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对于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支持。
2. 民族史学民族史学强调了对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研究。
在民族史学的指导下,历史学家开始研究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历史,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
3. 文化史学文化史学强调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例如宗教、艺术、科学等方面。
文化史学的兴起拓宽了中国史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史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
4. 社会史学社会史学注重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变迁的研究。
它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提供了深入的探讨。
三、中国史学的传统派别1. 实证派实证派注重对历史事实的收集和归纳,并通过数据的分析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实证派在探索中国史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理论派理论派强调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因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潮流和历史进程的理解。
理论派在历史理论的建构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对理解历史的本质及其意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评价派评价派注重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并深入研究历史人物的意志和个性。
评价派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史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学科的发展,中国史学逐渐从传统的研究方法和主题转变为更加综合和多元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