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战国策》作者 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编纂此书
- 格式:docx
- 大小:5.28 KB
- 文档页数:2
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
它不作于一时,也不成于一手。
战国时,有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研究者,他们探讨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与国,孤立和打击敌国,史称纵横家(见合纵联横)。
他们对于谈说之术非常注重,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就要不断地收集材料,储以备用,有时并亲自拟作,以资练习。
《战国策》即因此而产生。
《战国策》中的权变故事,大体可分作两类。
一类是早期作品,写作时去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说辞大体符合历史事实,史料价值较高,《战国策》中许多中短篇说辞都属于这一类。
不过由于传闻不同,同记一事有时也不免互有出入。
另一类是晚出的拟作,拟作者对史事已颇茫然,其中许多都是托喻之言,虚构之事,谈形势则扜格难通,言地理则东西不辨,《战国策》中的许多长篇说辞大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说:“世言苏秦事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其他人的事迹也有类似情形。
《汉书·艺文志》共著录了纵横家十二家,二百零七篇。
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见到了皇家藏书中有六种记载纵横家说辞的写本,内容庞杂,编排错乱,文字残缺。
它们有《国策》(并非今本《战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几种不同的名称。
刘向依其国别,略以时间编次,定著为《战国策》三十三篇。
东汉时高诱为此书作注。
隋代已残缺不全,今仅存十篇。
除刘向所见者外,当时还有不少在民间流传的纵横家说辞。
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部和《战国策》类似的书,由整理者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这部帛书共二十七章,有十一章见收于《战国策》和《史记》,其余十六章是佚书。
由于秦始皇焚书的重点是各国的史书,故《战国策》为后世治史者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资料,司马迁就曾采取其中的九十多事载入《史记》中。
而且《战国策》所收多是优秀散文,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原创实用版)目录1.《战国策》的背景和成书过程2.《战国策》的思想内容3.《战国策》的人物形象塑造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5.总结正文一、《战国策》的背景和成书过程《战国策》是一部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二、《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书中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阶层,尤其是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三、《战国策》的人物形象塑造《战国策》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促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四、《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此外,《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书中大量运用了寓言、讽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生动有趣,极具表现力。
五、总结《战国策》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国别体史书,它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变革,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和士阶层的精神追求。
战国策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起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各个国家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以争夺地盘和权力。
战国策是为了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帮助各个国家制定战略和政策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
战国策的作者往往是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将领或学者,他们通过撰写策略来为各个国家提供建议和指导。
这些策略一般包括对敌对国家的分析,评估自身国家的实力和资源以及提供行动方案。
战国策并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考量。
战国策的语言通常简练明了,行文紧凑有力。
它往往以具体的实例和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战争和政治的深入了解来制定战略。
这些文献被广泛传播并成为当时政治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战国策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事件和提供政治建议,也是为了展示作者的才智和能力。
这些文献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的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
战国策在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后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智慧启示。
总之,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献体裁,它通过对战争、政治和社会的深入分析,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也为后世政治和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战国策的发展由来和艺术特色战国策,作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璀璨明珠,不仅见证了战国时期的政治风云,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学素材。
它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史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战国策的发展由来和艺术特色,以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古老文献的魅力和价值。
一、战国策的发展由来历史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纷争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政治局势错综复杂。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各国纷纷制定外交政策,进行政治和军事的较量。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为了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成书过程战国策的成书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据史书记载,战国策的编撰始于战国时期,经过多代人的整理和增补,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墨客都参与了战国策的编写和修订工作,使得这部史书更加全面、深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
版本流传随着历史的演变,战国策的版本流传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早的版本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手抄本,后来经过多次传抄和刻印,形成了多个版本。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汉刘向所校订的《战国策》三十三篇。
这个版本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成为了研究战国策的重要参考。
二、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叙事手法战国策的叙事手法多样且独特,既有宏大的历史画卷,也有细腻的人物描绘。
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将战国时期的政治风云、战争场景、人物性格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战国策还善于运用对话、辩论等手法,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智谋较量。
语言风格战国策的语言风格既简洁明快,又富有节奏感。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战国策还善于运用民间俚语和成语,使得文章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人物形象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家的风采和智慧。
刘向及《战国策》简介刘向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治《春秋彀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
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
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
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万行,一万一千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
另十六章,是佚书。
这部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后来刘向重编许多纵横家言为《战国策》所根据的一种被埋没的纵横家言的辑本。
其中佚书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
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
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
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
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战国策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献,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争斗和战争,而为了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各个诸侯国都需要制定出一些有效的政治策略。
因此,许多诸侯国开始聘请一些具有才智和能力的人才来担任自己的谋臣或参谋。
这些人才通常会为自己所服务的诸侯国制定出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的政治策略,以帮助他们在政治上取得更大的优势。
同时,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墨子、荀子等人。
他们不仅对于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而且还对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思考和探索。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种新型文化——“纵横家”文化。
纵横家是指那些以制定政治策略和谋略为主要职责的人才,他们通常都是在诸侯国之间流动的自由人,而不是像传统的士大夫那样与某个特定的家族或官僚系统有着紧密联系。
纵横家们在制定政治策略和谋略的过程中,通常会结合自己对于历史、哲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对于各个诸侯国现实情况的了解,来制定出最为有效和可行的政治策略。
这些政治策略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纵横家开始将自己所制定出来的政治策略记录下来,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文学体裁——战国策。
战国策通常以记述某个诸侯国或某个历史事件为主题,通过描述其中涉及到的各种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作者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来探讨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战国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献,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策》[书籍]《战国策》[书籍]编辑词条分享“《战国策》”是个多义词,点击这里查看其它含义。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并取名《战国策》.编辑摘要目录1 概述2 基本内容3 著作者4 典籍介绍5 历史典故《战国策》[书籍] - 概述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并取名《战国策》,《史记田儋列传》有记载说:“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汉书蒯通传》亦有类似说法。
近人罗根泽据此认为《战国策》始作于蒯通,刘向加以增补编次而成。
而多数学者认为,此书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大约是战国末或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和私人所遗留的史料编纂而成,内容庞杂零乱。
刘向加以整理﹐才成为完整的著作。
《战国策》[书籍] - 基本内容书名:《战国策》编者:刘向体裁:国别体成书年代:西汉历史典故: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战国策》[书籍] - 著作者刘向编写《战国策》《战国策》是由多种书编订而成,显然不会是一人所作。
人们对作者所处时代作了大量考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战国时人作。
书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战国时代的,如长平之战、荆轲刺秦王等,故可断定其中大部分是战国时人著的。
二是秦末楚汉之际人所著。
如古本有《蒯通说韩信自立》,大概就是楚汉时人所著。
三是一部分出自西汉时人之手。
西汉时有许多人如蒯通、边通、主父偃等都好“长短纵横之术”,蒯通还撰有《隽永》凡81首,通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权变和自己关于纵横之术的理论,故有些学者考证推论刘向所依据的《短长》、《长书》、《修书》,可能就是西汉人所学之长短纵横术,或者直接就是蒯通的《隽永》,而蒯通可能就是《战国策》一书的作者之一。
《战国策》:古代雄辩和谋略第一书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15年第03期《战国策》的成书及流传《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时期国别史料汇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谋略和论辩之辞。
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当时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之间,斗争尖锐而频繁。
一个国家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求得生存,除了富国强兵之外,尤其需要有合适的谋士为国君出谋划策,并肩负出使各国的使命。
于是,当时出现了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研究的人,他们讲求如何揣摩国君的心理,运用纵横捭阖之术,约结盟国,孤立和打击敌国,他们“出奇策异智”,可以折服千军万马,可以“运亡为存”,可以左右几个国家的局势,从而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这些人被称为纵横家。
当时的纵横家,比较著名的有公孙衍、张仪、苏秦、虞卿等人,他们虽然在政治上的见解有所不同,却都有着渊博的学识,特别是对外交游说之术非常重视。
为了切磋说动国君的技艺,展现自己的谋略和外交才能,他们不断地收集历史资料储以备用,并把自己在各国间从事的外交活动记录下来用以反思,有的甚至还亲自拟作,以练习雄辩的技能。
《战国策》中的大多数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
然而,在西汉末期以前,这些纵横家留下的文章并没有形成一部系统完整的著作,更没有《战国策》这本书。
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见到了皇家图书馆中许多记载纵横家说辞的写本,内容庞杂,编排体例不一,文字也错乱难读。
刘向认为这些都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纷争的历史,很有史料价值,便对其进行校正、删减和补充,最后采用国别体,分为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魏、中山十二国,将其编撰成书,共三十三卷,取名为《战国策》。
刘向曾说:“臣向(指刘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可见,《战国策》的书名是刘向整理后所加,策是策谋的意思,后世有人将其理解为书策(写字用的竹简),则与刘向的原意不合。
战国策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
摘要:
一、战国策的背景和概述
二、战国策的作者和编写时间
三、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四、战国策的历史价值
五、结论
正文:
《战国策》是一部以战国时期为背景的史书,是继《左传》和《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
它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战国策》的作者已不可考,但是从书中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鲁国史官。
该书最早的版本出现在汉代,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战国策》已经是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的版本。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各国的政治斗争、外交策略、军事战争、经济发展等方面。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苏秦和张仪的故事,他们分别是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的外交家,通过他们的活动,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外交策略和斗争。
《战国策》的历史价值在于它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对于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战国策》的简介关于《战国策》的简介《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成书据推断也并非一时,可能在秦统一以后。
刘向进行整理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战国策》的简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战国策》作者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编纂此书
导语: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
治《春秋榖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刘向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
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弹劾宦官外戚专权。
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
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
典校时,又撰有《别录》。
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原书已佚。
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以见到《七略》的梗概。
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