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8日公务员联考行测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20
2010年9月18日联考行测真题答案及解析1.【QZZN答案】A【QZZN解析】本题属于成语辨析题。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
也比喻事物繁荣兴旺、丰富多彩。
“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生机勃勃”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
“婀娜多姿”形容女性姿态各异,美丽娇媚,轻盈柔美。
这里形容“春日”,可以排除D选项;“充实丰盈”通常用来修饰人,“琳琅满目”常用来形容东西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第二个空处的成语用来形容“秋天”,而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用“硕果累累”来形容最为合适。
所以选择A选项。
【原文出处】一年四季,季季都令人神往:春日的姹紫嫣红,夏天的绿叶满枝,秋时的充实丰盈,冬季的银装素裹。
而我对秋天却情有独钟,走进秋天,就走进了一份意境,一份情怀,一切都会使你感慨。
蘸一抹落叶的金黄,染一层芦絮的洁白,披一缕太阳的余辉,沐一丝微笑的凉风,飘一行绵绵的细雨,这就是秋的明艳。
秋天的天空湛蓝、宁静,秋天的空气清新、纯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之天与地已完美融为一体。
秋天的色彩是金黄的、火红的。
那黄澄澄的果实挂满枝,总给人喜庆的欢悦;那火红的枫叶在渲染奔放的热情时,又展示出生命的美丽。
哪怕是落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以金黄色抒发生命的绚丽。
即使你正失意时,面对秋色,你也会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秋天很慷慨。
田野总是情不自禁地敞开胸怀,把蕴藏许久的秘密无私地展现在枝头,让阳光照耀,让生活感悟;累累果实,又如一挂金色的风铃,随风摆动,激起一阵阵远方的回声。
秋天很诚实,没有空口的许诺。
它让你感受收获的喜悦,让你领略丰收后的苍凉,让你品味繁华后的凋零,这是秋给人的昭示。
秋天的天空又是那样的高远,那样的开阔。
万里蓝天点缀的几朵白云,在微风中飘飘忽忽,怡然自得,让人感叹天穹的博大。
而当你置身于秋日晴空之下,你会忘记一切... 《秋日情思》秦敏2.【QZZN答案】B【QZZN解析】【原文出处】电子书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 从而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 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 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 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
2010年9月18日联考申论真题山西、河南、辽宁、福建、重庆、海南、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一、给定资料:1.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生产基地,承担着保证国家能源供应,保证矿工安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任。
在长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多、小、散、乱的格局。
从煤炭整体开采水平上看,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占到70%以上,其中15万吨以下煤矿占到了60%。
具体来看,在资源回收率方面,中小煤矿平均只有15%。
据测算,这意味着开采一吨煤要浪费6吨的资源,每年破坏资源20亿吨,每年因为煤炭开采造成环境总的损失大约有300亿元。
在矿难方面,过去平均每年10人以上的煤矿事故有13起,其中乡镇煤矿占到70%,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相当于国有重点大矿的17倍。
因为开采秩序混乱,很容易滋生腐败。
据煤炭和税务部门估计,前些年,山西煤炭实际产量在8亿吨,而每年的报表产量只有6.5亿吨.也就是说,每年有1.5亿吨左右是逃脱了监管的"黑煤",每年流失税费百亿元以上.这些问题不仅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碍国家的能源安全,也使山西省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沉重的资源环境与生命代价。
2008年9月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煤炭企业全面整合重组。
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底,全省目前的2598座煤矿将压缩到1500座内,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90万吨,这也意味着将压减现有煤矿60%以上的规模。
2.朔州市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有关方面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大胆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被人们赞誉为“朔州途径”。
拥有先进开采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优势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此次山西煤炭资源大整合的主力军,但实力雄厚的发营企业也不示弱。
某焦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贾老板说:“原来我公司21个小矿加起来才有120万吨的产能,现在整合了5个煤矿,产能达到620万吨!”某煤业集团是率先拿到证照的民营企业之一。
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考试联考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30题,参考时限30分钟)请开始答题:1.中国的一年四季,季季都令人神往。
春日_________,夏天绿荫满枝,秋时_________,冬日银装素裹。
A 姹紫嫣红硕果累累B 风光旖旎充实丰盈C 生机勃勃琳琅满目D 婀娜多姿五谷丰登【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成语辨析题。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
也比喻事物繁荣兴旺、丰富多彩。
“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生机勃勃”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
“婀娜多姿”形容女性姿态各异,美丽娇媚,轻盈柔美。
这里形容“春日”,可以排除D选项;“充实丰盈”通常用来修饰人,“琳琅满目”常用来形容东西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第二个空处的成语用来形容“秋天”,而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用“硕果累累”来形容最为合适。
所以选择A选项。
【原文出处】一年四季,季季都令人神往:春日的姹紫嫣红,夏天的绿叶满枝,秋时的充实丰盈,冬季的银装素裹。
而我对秋天却情有独钟,走进秋天,就走进了一份意境,一份情怀,一切都会使你感慨。
蘸一抹落叶的金黄,染一层芦絮的洁白,披一缕太阳的余辉,沐一丝微笑的凉风,飘一行绵绵的细雨,这就是秋的明艳。
秋天的天空湛蓝、宁静,秋天的空气清新、纯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之天与地已完美融为一体。
秋天的色彩是金黄的、火红的。
那黄澄澄的果实挂满枝,总给人喜庆的欢悦;那火红的枫叶在渲染奔放的热情时,又展示出生命的美丽。
哪怕是落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以金黄色抒发生命的绚丽。
即使你正失意时,面对秋色,你也会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秋天很慷慨。
田野总是情不自禁地敞开胸怀,把蕴藏许久的秘密无私地展现在枝头,让阳光照耀,让生活感悟;累累果实,又如一挂金色的风铃,随风摆动,激起一阵阵远方的回声。
秋天很诚实,没有空口的许诺。
它让你感受收获的喜悦,让你领略丰收后的苍凉,让你品味繁华后的凋零,这是秋给人的昭示。
2010年9月18日公务员联考行测真题试题及解析山西、河南、辽宁、福建、重庆、海南、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30题,参考时限30分钟)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
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1.中国的一年四季,季季都令人神往。
春日_____A____,夏天绿荫满枝,秋时_________,冬日银装素裹。
A 姹紫嫣红硕果累累B 风光旖旎充实丰盈C 生机勃勃琳琅满目D 婀娜多姿五谷丰登2.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___C B__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再借助______设备来读取、复制和传输。
A存储先进B记录特定C保存固有D记忆专门3.民间文化同以官方为代表的正统文化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并非_____B_____的。
举例来说,它像无垠无际的沃土,__________着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而衰落了的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又如枯枝败叶一样,流落于民间,丰厚了它的土层。
A相依相伴培育B全然隔绝滋养C此消彼长维系D泾渭分明培养4.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_____D____ ,远古时代那种依靠步行的交通方式以及手提、肩扛、头顶的运输方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__________。
A突出迫在眉睫B重要备受瞩目C明显日新月异D频繁应运而生5.如果把一些中国象征只是当做“元素”,就有点儿像把文化和传统当作装饰性的小挂件,看上去_______A B__但“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A五彩缤纷B富丽堂皇C林林总总D包罗万象6. 中国的县城确实太复杂,塞北尚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南已经百花吐艳,草木争辉了。
2000多个县星罗棋布,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都_____A___。
A各有千秋B千姿百态C气象万千D千变万化7.这些在今天看起来新奇、鲜活的历史,在当时却是_____C_____的事情,并不被社会重视,大多是作为轶闻而散见于外地来京人士的私人笔记或清末以来出现的报章之中。
2010年9月18日公务员联考《申论》试卷(山西、河南、福建、重庆、宁夏、青海、西安、内蒙古、辽宁、海南、西藏为同一份试卷)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一、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二、给定资料1.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生产基地,承担着保证国家能源供应,保证矿工安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任。
在长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多、小、散、乱的格局。
【批注1】从煤炭整体开采水平上看,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占到70%以上,其中15万吨以下煤矿占到了60%。
具体来看,在资源回收率方面,中小煤矿平均只有15%。
据测算,这意味着开采一吨煤要浪费6吨的资源,每年破坏资源20亿吨,每年因为煤炭开采造成环境总的损失大约有300亿元。
在矿难方面,过去平均每年10人以上的煤矿事故有13起,其中乡镇煤矿占到70%,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相当于国有重点大矿的17倍。
因为开采秩序混乱,很容易滋生腐败。
据煤炭和税务部门估计,前些年,山西煤炭实际产量在8亿吨,而每年的报表产量只有6.5亿吨。
也就是说,每年有1.5亿吨左右是逃脱了监管的“黑煤”,每年流失税费百亿元以上。
这些问题不仅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碍国家的能源安全,也使山西省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沉重的资源环境与生命代价。
【批注2】2008年9月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煤炭企业全面整合重组。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全真试题及答案12010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说明这项测验共有五个部分,140道题,总时限为120分钟。
各部分不分别计时,但都给出了参考时限,供你参考以分配时间。
请在机读答题卡上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涂写准考证号。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这对你获得成功非常重要。
1. 题目应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要在题本上作任何记号。
2.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放下铅笔,将试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然后离开。
如果你违反了以上任何一项要求,都将影响你的成绩。
4. 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一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时间太久,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
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
5. 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6. 特别提醒你注意,涂写答案时一定要认准题号。
严禁折叠答题卡!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40题,参考时限35分钟)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
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
”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包括不少作家、学者、翻译家尝尝如是说,语气中带着七分____ 三分____ 。
然而,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自豪遗憾B.无奈悲伤C.感伤埋怨D.骄傲惭愧2.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____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
那是____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达虚浮B.包涵虚无C.贯穿空洞3. 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工程”计划启动之日起,美国,日本,欧洲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基因专利争夺战。
因为谁拥有专利,就意味着谁就能在国际上获得____基因产业的“王牌”,谁就能拥有今后基因开发的庞大市场,为此,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大量地将阶段性研究成果____申请了专利。
2010年9月18日联考行测真题(山西、河南、辽宁、福建、重庆、海南、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 第五部分常识判断101.负责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是()。
A.中共中央宣传部B.国务院办公厅C.工业和信息化部D.国务院【解析】【行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101、【答案】B102.下列不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
A.月全食B.日全食C.月环食D.日环食【解析】【天文】地球的直径是月球的4倍,即使在月球轨道上,地球的本影直径仍为月球的2.5倍,远大于月球,挡住了阳光,因此绝不可能形成月环食102、【答案】C103.下列生活方式不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是()。
A.建筑中使用中空玻璃B.电冰箱中保持较多的霜C.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解析】【生活】【热点名词】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
B中电冰箱中的霜有两个坏处,一是由于霜具有导热性,所以容易将冰箱外的热量传到冰箱里;二是霜是固体,融化的时候会吸收热量。
这两者都会增加电的使用,所以不符合低碳经济。
103、【答案】B104.下列哪项不属于第三产业?()A.教育B.社会福利C.邮电通信D.航天【解析】【经济】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2010年9月18日联考行测真题山西、河南、辽宁、福建、重庆、海南、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30题,参考时限30分钟)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
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1.中国的一年四季,季季都令人神往。
春日_________,夏天绿荫满枝,秋时_________,冬日银装素裹。
A 姹紫嫣红硕果累累B 风光旖旎充实丰盈C 生机勃勃琳琅满目D 婀娜多姿五谷丰登2.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_____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再借助______设备来读取、复制和传输。
A存储先进 B记录特定 C保存固有D记忆专门3.民间文化同以官方为代表的正统文化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并非__________的。
举例来说,它像无垠无际的沃土,__________着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而衰落了的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又如枯枝败叶一样,流落于民间,丰厚了它的土层。
A相依相伴培育 B全然隔绝滋养C此消彼长维系D泾渭分明培养4.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_________ ,远古时代那种依靠步行的交通方式以及手提、肩扛、头顶的运输方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__________。
A突出迫在眉睫B重要备受瞩目 C明显日新月异D频繁应运而生5.如果把一些中国象征只是当做“元素”,就有点儿像把文化和传统当作装饰性的小挂件,看上去_________但“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A五彩缤纷B富丽堂皇 C林林总总 D包罗万象6.中国的县城确实太复杂,塞北尚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南已经百花吐艳,草木争辉了。
2000多个县星罗棋布,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都________。
A各有千秋B千姿百态 C气象万千D千变万化7.这些在今天看起来新奇、鲜活的历史,在当时却是__________的事情,并不被社会重视,大多是作为轶闻而散见于外地来京人士的私人笔记或清末以来出现的报章之中。
山西、河南、福建、重庆、宁夏、青海、西安、内蒙古、辽宁、海南、西藏等地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真题2010年9月18日(总分:120.00,做题时间:120分钟)一、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总题数:30,分数:30.00)1.中国的一年四季,季季都令人神往,春日____,夏天绿荫满枝,秋时____,冬季银装素裹。
(分数:1.00)A.姹紫嫣红硕果累累√B.风光旖旎充实丰盈C.生机勃勃琳琅满目D.婀娜多姿五谷丰登解析:2.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____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再借助____的设备来读取、复制和传输。
(分数:1.00)A.存储先进B.记录特定√C.保存固有D.记忆专门解析:3.民间文化同以官方为代表的正统文化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并非____的。
举例来说,它像无垠无际的沃土,____着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而衰落了的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又如枯枝败叶一样,流落于民间,丰厚了它的土层。
(分数:1.00)A.相依相伴培育B.全然隔绝滋养√C.此消彼长维系D.泾渭分明培养解析:4.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____,远古时代那种依靠步行的交通方式以及手提、肩扛、头顶的运输方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____。
(分数:1.00)A.突出迫在眉睫B.重要备受瞩目C.明显日新月异D.频繁应运而生√解析:5.如果把一些中国象征都只是当作“元素”,就有点儿像把文化和传统当作饰性的小挂钟,看上去____,但“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成片段。
”(分数:1.00)A.五彩缤纷√B.富丽堂皇C.林林总总D.包罗万象解析:6.中国的县城确实太复杂,塞北尚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南已经百花吐艳,草木争辉了。
2000多个县星罗棋布,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都________。
2010年9月18日十省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2010年辽宁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真题及参考答案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30题,参考时限30分钟)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1.中国的一年四季,季季都令人神往,春日____,夏天绿荫满枝,秋时____,冬季银装素裹。
A.姹紫嫣红硕果累累B.风光旖旎充实丰盈C.生机勃勃琳琅满目D.婀娜多姿五谷丰登2.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____- 2 -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再借助____的设备来读取、复制和传输。
A.存储先进B.记录特定C.保存固有D.记忆专门3.民间文化同以官方为代表的正统文化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并非____的。
举例来说,它像无垠无际的沃土,____着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而衰落了的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又如枯枝败叶一样,流落于民间,丰厚了它的土层。
A.相依相伴培育B.全然隔绝滋养C.此消彼长维系D.泾渭分明培养4.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____,远古时代那种依靠步行的交通方式以及手提、肩扛、头顶的运输方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____。
A.突出迫在眉睫B.重要备受瞩目C.明显日新月异D.频繁应运而生- 3 -5.如果把一些中国象征都只是当作“元素”,就有点儿像把文化和传统当作饰性的小挂钟,看上去____,但“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成片段。
”A.五彩缤纷B.富丽堂皇C.林林总总D.包罗万象- 4 -- 5 -- 6 -- 7 -- 8 -- 9 -- 10 -。
开动学生兴趣之门西昌二中 李静面对同样的高中化学教学,但却面临着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与挑战,在此与大家分享我在高中化学绪言课教学设计与教学中的点滴感受,谨就一些教学中的设计反思与各位老师探讨。
我绪言设计中渗透主要思想是:情感激发、兴趣启蒙、质疑求索。
教学目的:了解化学发展历史,激发学习化学兴趣,树立学生信念和信心,并且介绍课程与生活生产的关系和学习方法及要求.教学过程:1、我国某地曾发生特大“假酒案”,为此中央电视台进行跟踪报道.原来是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不择手段,兑制、销售有毒白酒,致使多人死亡,更多的人双目失明,终身致残.假酒中严重超标的有毒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甲醇)2、酱油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但其中含有的3-氯丙醇是一种致癌物.2001年9月1日执行的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酱油中3-氯丙醇的含量不能超过百万分之一.3-氯丙醇的化学式为:C 3H 7ClO ,它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4 76.5 )提问:什么是化学?指明化学的研究对象,(这个世界是物质世界),稍微回顾初中化学的内容.展示:魔术实验(魔棒点灯:你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么?步骤: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
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的发展历史:中国时代,欧洲时代,美国时代.……化学------中心学科(具体在讲解这些关系时,提出一些与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故事,同时展示材料样品)材料的中国之星——陶瓷China 陶都瓷都敢于设想,能源问题,环境问题。
比如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如何合理开发氢能源.疯子村之谜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村上先后有10多人发了疯病,这些人精神紊乱,行动反常,时而大哭,时而大笑,四肢变得僵硬……他们的罹病,给各自的家庭带来了灾难,也引起了人们的骚动,还惊动了当地政府和有关医疗部门。
当地的警察局和医院派出了调查组,进行了大量的访问调查,检查了这些疯子的身体和血液成分,发现他们身体中所含有的金属锰离子的含量比一般人要高得多。
正是这些锰离子使这些人中毒并发了疯。
过多的锰离子进入人体,开始时使人头疼、脑昏、四肢沉重无力、行动不便、记忆力衰退,进一步发展使人四肢僵死、精神反常,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捧腹大笑等等症状。
此次教学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通常来自于身边的神秘。
所以高中化学第一课设计中,没有严密的推断,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具体的计算,重要的就是身边发生的时间与化学的联系,让学生能体会到化学学习的有用之处,觉得化学并不是离自己很遥远。
化学就在身边,提高他们学化学的兴趣。
在新课改开展之初,由于学生长期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习,他们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发展是有限的,探究能力也是极其有限的。
假如盲目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探究时往往会一片茫然,不着要领,无所作为,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也很难完成预期的探究活动,使课堂教学表现出低效率。
所以,新课堂存在学生探究能力低与课堂探究时间有限的冲突问题,这种冲突给最初的探究教学课堂带来了低效率。
对于这个问题,通过本次学习,觉得在课堂上,学生在接到探究活动任务后,由于任务的开放性和学生探究能力低,学生们对探究的方向和步骤程序都无法有效把握,其探究活动会呈现出一定的无序性,假如此时教师能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阶梯”,通过教师问题“阶梯”的导引,有利于保证探究的方向,也有利于适当降低探究的难度。
这此在《过氧化物》教学设计中设计了问题的支架,希望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问题1:它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边观察边问)师:我们要对它的化学性质做猜测。
猜测前先要将它分类,再进行类比,问题2:它由哪两种元素组成,在化合物分类中属于哪一类呢?生:应当属于金属氧化物一类。
问题3:我们已经知道的金属氧化物有哪些呢?似乎有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铜、还有前面所学的氧化钠,你能根据已知的化学知识猜测过氧化物的性质吗?(学生写出认为可能出现的化学反应。
)(对学生写出的猜测不做任何批评或指正。
)师:不错,同学们写了很多的猜测,大家的头脑很灵活。
过氧化钠的化学式可有些怪,钠的化合价通常是1价,其氧化物写作Na2O,过氧化钠为Na2O2,氧的含量很高。
金属氧化物的性质与金属的活泼程度是有关的,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铜的性质有相似,……。
问题4:从金属活动顺序表,我们可看到钠与钙的位置很接近,性质可能是有相似之处,所以与氧化钙相似的可能性大。
过氧化钠的性质类似于氧化钙的吗?师:我们先做实验来证实过氧化钠是否有相似的反应。
(实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请描述实验的现象。
生:有气体生成,反应还放热。
问题5:过氧化钠能和水反应,反应还产生了气体,这气体可能是什么呢?这里面只有钠、氧、氢三种元素,这气体可能是什么呢?请猜测并给出验证产物的方法。
生1:可能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
生2:可能是氢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问题6:那我能否直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呢?生:能,因为火星也能引燃氢气。
(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气体,能复燃。
)问题7: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余下的溶液中可能含什么呢?又如何来检验呢?生:可能是氢氧化钠,用酚酞试液来检验。
(实验:在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现象。
)问题8:变红,但红色很快褪色,这是为什么呢?变红能证实氢氧化钠的存在。
我们可以写出化学方程式了:2Na2O2 2H2O 4NaOH O2↑但为什么溶液会褪色呢,难道有试剂变质啦?我在实验室中换新试剂也试过,现象也是这样的,大家说说这可能是什么原因?生:有些物质具有漂白性。
问题9:噢,有道理,但这种物质可能是哪个呢?这试管中总共才四种物质,Na2O2、H2O 、NaOH 、O2,这四种物质可能哪种有漂白能力?生:过氧化钠。
师:好,我们通过实验证实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而且它还具有漂白性。
问题:金属氧化物一般是碱性氧化物,能与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酸性氧化物如CO2,那么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使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充分地接触,假如不反应,则澄清的石灰水出现浑浊,假如二氧化碳被吸收,则澄清的石灰水中无气泡出现。
老师在实验室做了这个实验,发现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了气泡,而且不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这余下的气体可能是什么呢?这系统中,共有C、O、Na、H四种元素,这种气体可能是哪种呢?又如何来检验它呢?生:可能是氢气或氧气,还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师:是呀,我也这么想的,结果证实产生的气体是气氧气。
化学方程式为:2Na2O2 2CO2 2Na2CO3 O2↑课后反思:1、目标达成上体现了问题支架式提问的有效性当完成这节课过氧化钠性质的探究,我用了9个问题形成的问题支架,较好地完成了这个较难的探究活动。
课后本人感到很满足,学生的探究活动一直围绕着学科主干知识在展开,在知识与能力目标达成上,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
在过程与方法中,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从中培养了探究的能力和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上,学生一直保持探究的动机,体验着探究的过程,感受着化学的美,这些都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
2、问题支架式的教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有效的课堂提问不应该只是一二句提问,而应该是一系列有明确指向性的提问,形成能使学生进行明确指向活动,从而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而问题支架是一组由表及里的,由浅入深的过程支架,这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策略,能保证了浅层次探究活动进行的方向,在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中有效降低了探究的难度,表现出了非凡的作用,是一种不错的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钠(第一课时)》教学案例程建华 2009.2案例描述这是一堂区级教研视导课,本节课是以(一)复习旧知,构建知识网络,通过旧知钠的结构及学过的铁铝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引导学生归纳、推出钠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及化学性质:①与非金属反应②与水反应③与酸反应④与盐溶液反应。
使钠的知识结构化网络化。
通过“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共同构建新知探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框架流程,理清思路,授学生以渔。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完善知识网络通过切割实物钠;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
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师生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对上步得出的粗布结果进行深化、完善、验证,突出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的科学性、严谨性,知道化学是一门极具兴趣性、规律性、创造性的学科。
同时让学生知识网络化、结构化,使学生亲历把握知识的整个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钠与水反应的课堂实验是在实物展台上教师亲自操,这样实验细节在展台上放大以后现象清晰明显,大家在同一时间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黄色,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以此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通过师生共同充分研究钠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原因,加深对知识难点的理解与突破。
(四)总结得出结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如何扑灭燃烧的钠?描述金属钠久置于空气中的现象?用一条线总结串联知识,巩固钠的化学性质知识的理解,并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使教学深刻又完整。
案例反思:《金属钠》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钠与水、盐溶液的反应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课堂教学以实验为抓手创建平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体现师生、生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期课改精神得以在课堂中充分落实。
同时通过互动充分挖掘水与钠、钠与硫酸铜盐溶液反应的内在机理,运用实验这把钥匙开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开启从原子结构来认识钠的性质的大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将来解决一些现实生活某些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高二这届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水平参次不齐、惰性强、思维发散能力差,明确选修科目后,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必修课十分难上。
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尽可能加强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提供思维的切入点,教学环节要扼要、明确,切忌广、散、乱,使学生不得要领!因此我对教材的编排进行了大处理,根据钱氏学法变先“叶到根”法为先“根到叶”法,去繁就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