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初熹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鉴赏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学校美术教育创新发展文/钱初熹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摘要:近年来,国际艺术教育界不断积极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
美术素养以空间、视觉、造型、创意、美感为核心,是全体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
在大数据时代,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美术教育创新发展,要围绕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开发美术课程,围绕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开展数字化教学活动,以及基于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美术学习评价。
总之,我们要积极革新学校美术教育系统,充分发挥优质美术教育的力量,实现关键的社会和文化目标,为学习者提供发展21世纪技能的机会,使他们在促进个人成长的同时为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关键词:学生美术素养;美术课程;美术教学;美术学习评价;创新发展一、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契机近几十年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直在发生巨变,包括先进的技术与交流手段、迅猛的经济发展与激烈的竞争、日益加剧的全球性挑战。
在一个产业不断升级和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以往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保持不变,那我们该如何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新加坡等国积极制定核心素养框架,其中包括对艺术素养的研究。
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家提870新课程评论·创刊号出的核心素养的框架虽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培养21世纪技能的教育,不仅包括传统教育科目,如语言、数学、科学等,还需更为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技能的教育,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数字媒体素养、社交与公民素养等。
在此背景下,艺术教育获得了发展的新契机。
近年来,国际艺术教育界积极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
2001.6美术教育的新源泉美术教育的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一、后现代教育思潮影响下的美术教育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读”、“写”、“算”为重点的三R课程,旨在适应发展中的工业化社会的需要。
之后,泰勒的课程理论框架超越了三R,拓展并扩大了工业功能主义。
但在泰勒所倡导的课程原理中仍然存在预设目标的假设,课程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一个环节,教育的促进入的心灵成长的内在价值被泯灭了。
20世纪末,当量子力学的不稳定性和相对性最终产生了超越自身局限的影响之后,人们对科学的神话产生了怀疑,开始认识到视科学为探究世界的唯一途径,由此却失去或忽视了文化与精神的问题。
此时,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各领域都出现了新的观点,现代机械的形式主义范式受到后现代折中性混沌范式的挑战。
①后现代主义思潮倾向于意义的游动性,注重事物之间深刻的关联性,认为任何事物的意义是无法从该事物本身作出解释的,而只能从它与某个事物或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中领悟出来。
这种后现代观点对教育和课程的寓意也非常深远。
20世纪初以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手量化的秩序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
课程主体的这一变化更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
②上述后现代课程观对世界各国的学校美术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地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倾向如下:·艺术教育列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艺术教育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动力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意及多方面技能的国民的重要环节之一。
·生活技能为本(skill-based)(而非美术制作技巧)代替内容为本的课程,并强调课程的统整。
·对艺术的认识不仅局限于艺术品与艺术家,还应认识艺术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等,艺术的价值在于促进对文化与社会面貌的深沉认识。
·以情境学习取代直线形式的美术史学习。
美术教育的新源泉——中国大陆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摘要近几年来,中国大陆正进行着大规模的中小学课程改革。
其中,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已引起了美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本论文的要点如下:第一,探讨后现代课程论对美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阐明受后现代课程论影响的美术课程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第二,论述课程资源与课程扩展的概念与内容,考察、分析20世纪90年代各国美术课程标准中有关资源开发的条文。
第三,探讨中国大陆值得开发与利用的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并列举实际事例。
第四,以上述考察、分析为基础,提出今后中国大陆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途径及其研究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行,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将不断被开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将进入更加深入的层次。
前言1、研究动机与目的20世纪末,当量子力学的不稳定性和相对性最终产生了超越自身局限的影响(Briggs&Peat,1984)之后,人们对科学的神话产生了怀疑,开始认识到视科学为唯一途径,由此却失去或忽视了文化与精神的问题。
此时,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各领域出现了新的意见和观点,现代机械的形式主义范式受到后现代折中性混沌范式的挑战。
这种后现代观点对教育和课程的寓意也非常深远。
20世纪初以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课程主体的变化更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小威廉姆E.多尔)。
美术课程也不例外,设计一种具有开放、互动、共同会话特征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焦点。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陆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
但是,由于当时对美术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于美术自身,课程的拓展也被限定于美术学科领域之内。
换言之,只是拓宽了“跑道”,跑步的过程与模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钱初熹: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标题: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所属频道: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摘要大数据时代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未来教育必须与时代同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掌握并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
本文提出“以视觉、造型、空间、创意、美感为核心的美术素养与21世纪技能相对应,通过学校美术教育,每一名青少年都可以获得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世界中生存与交流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美术素养”的观点,并围绕如何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帮助青少年掌握21世纪技能以立足于生活并对他们的社区与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开展深入的研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创新发展一、大数据时代工作、教育与技能的变化(一)2030年的新职位需要富有创意的员工21世纪的科学最新成就——人工智能反映了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科学家们预测,到2035年,具有人工智慧的机器人已经成为人类的伙伴,甚至是家庭成员,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中的推广与应用,到2025年,现有职业中有近50%将逐渐消失。
《加速迈进2030年——未来的工作和工作场所》报告指出,丧失职位不一定等于丧失工作,在未来,机器人和计算机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它们摧毁的要多,只是改变人类负责的范畴。
成排摆放办公桌的工作场所将变得完全多余,从“工作场所”的概念向“可以工作的地方”转变,并延伸到工作场所以外的空间;有各种各样闭门静思之处和团队协作之地,人们可以在特定时刻灵活选择最适合他们工作的地点;虚拟工作方式不断增加,信息整合平台的出现为待开发的工作空间打开了市场通道。
[1]届时,新职位空缺将趋向要求应征者更具创意、情感、社交技巧以及运用人工智能的能力,会有更多自由工作者(如室内设计师、时装设计师、摄影师、手绘画家等),也会衍生出一些20至40人的小型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速度及固有技术,挑战大企业。
李民的邮箱baddead@钱初熹女,1953年3月生。
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InSEA日本美术教育联合会特别会员。
钱初熹主要著作(含合作)有《美术教育展望》、《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美术鉴赏及其教学》等,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
先后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以及国际研究项目。
曾荣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育才奖”等。
主要研究领域:美术教育学、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中日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美术馆教育等。
近年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参与制定并推广国家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并致力于开拓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研究领域以及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研究等跨学科研究。
与此同时,主持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活动,在国际艺术教育交流、特别是中日美术教育交流方面起到桥梁的作用。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成果集及其发展趋势的展望作者:钱初熹自从19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美术教育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我国普通学校美术教育研究迈人新阶段的今天,追踪近20年来的研究轨迹,集约其代表成果,寻找新的起跑线,这是很有必要的。
在此,首先,从美术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研究、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研究、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外国美术教育研究,五方面集约这一时期美术教育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美术教育研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ZI世纪我国美术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一预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美术教育研究成果集约(一)美术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的研究1.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这一时期有关美术教育目的的研究成果首推1980年,在《美术教育通讯》创刊号中发表的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几位教师的采访报导《科学家、教育家谈美术教育》和陈通顺撰写的题为《谈谈中小学开设美术课的重要性》的文章。
当代发达国家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1·本章探索的问题1.学校美术教育开端于哪一时期?2.创造主义美术教育有什么特点?它有哪些长处与弊端?3.学科中心主义美术教育有什么特点?它有哪些长处与弊端?4.你认同哪一种美术教育的思想或观点?其理由是什么?5.从各国美术教学的案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本章的主要目的本章将提供与上述问题相关的基本信息,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发达国家美术教育思潮形成的背景、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和特点,并通过教学实践案例帮助理解。
以此为基础,加上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将理解各种美术教育理论及其诞生的原因;能归纳这些教育理论,对各自的长处与弊端作出独自的评论;进而从各国中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中,吸取值得借鉴的经验,以改善自己的教学。
一、美术教育(一)美术美术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造视觉、触觉形象的造型表现活动或作品,以及由这些活动和作品所触发的现象;美术具有表现性、技术性、审美性、视觉性、触觉性、实用性、创新性等特性;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门类;美术能引起接触造型表现活动和作品的人的情感上的共鸣,并增强其视觉脑的感知能力,发展视觉智能。
美术是扩展的、探索性的,永远不是静止的,具有无限可延伸性。
总而言之,美术既包括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造型表现活动和作品,也包括由造型表现活动和作品所触发的现象(或称为“美术事件”),还包括作为接受主体的观者的审美活动及其反应。
更值得指出的是,美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因此,我们对美术的理解应是动态的、富有变化的,而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
2(二)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亦称“视觉艺术教育”等。
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涵义的不同理解。
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四大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教与学的活动。
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前进的基础美术教育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一个学科在其发展历程中,总有一些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时刻。
纵览我国基础美术教育100多年的发展历程,自1904年在中小学堂设立图画科和手工科,经过一代又一代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到20世纪中期,基础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而自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国基础美术教育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辉煌成就。
30年后,我们回顾这一历程,旨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探寻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这是十分必要并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美术教育界的全方位开放30年间,“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t l。
”而在美术教育界,坚持开放,就是打开国门,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美术教育成果,既通过吸收和借鉴各国经验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美术教育界人士纷纷来我国访问,我国也有不少美术教育工作者出访,并有一些从国外学成归来的美术教育研究者,他们带回了各国美术教育的宝贵经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教育部门的领导下,1994年、1998年,在北京相继召开了中美美术教育研讨会和国际美术教育研讨会,世界各国的美术教育经验对我国的美术教育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而美国盖蒂基金会代表团中的中小学教师在会上进行了以D B A E理论为基础的美术教学展示,使与会者亲眼目睹了美国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当时我国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这一教学示范对我国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笔者最近采访了北京市特级教师侯令,请他从个人的角度谈谈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契机。
他认为打开国门,即“开放”是最重要的。
1987年,他和上海市特级教师陈寿鹏受教育部委托,得到美国盖蒂基金会的资助,访问美国3个月,1988年又去美国进行了回访。
浅谈钱初熹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鉴赏教育
作者:黄聪丽
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1期
[摘要]“艺术治疗取向”是钱初熹在美术鉴赏教育研究领域所体现的总体价值取向,是“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她的《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与《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两本著作中,结合书中的内容,对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鉴赏教育的主要内容及观点进行概括,并探讨启示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美术鉴赏;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
一、观点: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鉴赏教育
(一)视觉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何为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视觉文化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混合体。
在钱初熹的《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与《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都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阐述。
她认为在视觉文化时代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受广告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逐渐改变;二是在“网游”影响下普遍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的“网络成瘾”现象。
青少年长期在这两种视觉文化产物的影响之下会造成如反社会人格等心理问题,这无疑影响青少年未来正常的生活。
也就是说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在生活中接触到来自电视、网络等媒介提供的大量视觉图像,毫无选择地接受并深受影响。
类似于信息时代来临而造成知识容量的爆炸性膨胀及飞快的更新速度,而造成人们无法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局面。
所以钱初熹认为,在视觉文化时代的挑战下的美术教育必须有所改变方能适应新的变化趋势。
(二)美术鉴赏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钱初熹认为美术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那么反过来说“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也就是说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这就涉及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
她也在《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一书中提到:“透过艺术的安全环境,学生可以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作直接的表达并在行为态度方面有所改变。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家庭等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医疗青少年的‘心病’,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所以我认为钱初熹在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所做的研究,是属于“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
另外,从中可以看出钱初熹将青少年接受美术教育的范围缩小在学校,并不包括社
会及家庭的美术教育。
因此,“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主要是指“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美术教育”。
二、启示:多种价值取向的学校美术教育
通过钱初熹的研究,我们有幸了解美术鉴赏教育具有另一种价值取向的可能性,虽然她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些观点的人,但是却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证实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人。
因为她确实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写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四)”为“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指出:“美术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活动能使人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具有促进人际交流、释放紧张情绪、增强身心健康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升华情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可见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鉴赏教育在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三、问题:美术鉴赏教学的局限
美术作品确实能够引起人的种种心理反应,但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教师仅能提供美术作品的“复制品”,如图片、教材或画册等,欣赏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虽然复制品能够提供观者色彩、线条、空间等形式因素的大体特征,但是对肌理、材质等形式却无法使人感同身受。
曾经有一个非美术专业的人问我:“梵·高的作品到底哪里好?为什么我看不出他的好?”我回答说:“看梵·高的作品,你不能仅仅关注他‘画了什么’,而是要观察他是‘怎么画’与‘为什么这样画’。
”当时我对自己的回答洋洋得意,自认为专业而不失通俗性。
但是后来发现,其实当一个人面对的不是美术作品的“真迹”的时候,它带来的视觉刺激是大打折扣的,尤其是像梵·高这样用厚重的颜料及运动的笔触所描绘的作品,如果不是面对原作,是很难感受到“怎么画”的部分的。
因为复制品毕竟是平面的,观者无法凑近细看。
甚至有时在面对真迹时,也因为种种限制条件而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参观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海外宋元山水真迹时,因为灯光及距离的问题(没有携带放大镜),我无法看清其中的笔墨细节,有一种“还不如看画册来得清晰”的观赏感受,当然这是出于对无法看清的遗憾心理,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观看美术作品原作的重要性。
所以说学校美术教育由于条件限制与资源缺乏,美术鉴赏教学中所提供的美术作品本身能否有效地引起青少年從生理到心理的反应,从而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2]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9.
[3]钱初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1-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