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先》及战国道家哲学论题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952.52 KB
- 文档页数:15
百家争鸣读后感百家争鸣读后感(精选7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百家争鸣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1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而对我国的古典哲学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先秦时期,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辈出不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层出不穷,那个时期绝对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
当然这其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
但正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的问题上所激发的出的强烈分歧和矛盾,才拥现出那么多的学说和思想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奇观,成功造就了那个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仅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和学说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那个时代,是否被当时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所接受;如果一定要说输赢,那就只有从被沿用的次数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判断,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数了。
但孔子和儒家学说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把火,焚掉的不仅仅是儒家的书籍,更是直接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先秦的辉煌时期就此结束;到了明朝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再后来新文化运动和文革也让儒家学说大受挫折。
简论黄老道家法思想【摘要】本文粗略地呈现黄老道家视野下的法思想。
黄老道家法思想产生于混乱的战国时期,其终极目标是为失序的社会提供了一套理想的恢复方案。
黄老道家从其最高哲学范畴“道”出发,经“名”这一中介,衍生出人世之“法”,其中“道”是一切的本源,“名”是由“道”生“法”的中介,“法”表征理想社会秩序的必然要求。
“执道者”“上体大道”,审刑核名,从而“下制大法”,期间就必须持守永恒之法——“无为”,并辅之以机动的法“刑德”,以求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这构成了黄老道家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道;名;法;无为;刑德一、引言黄老学说是先秦显学之一,其内涵丰富,法学思想犹与当时其他学派迥然有异,据《史记》记载先秦法家诸子,学术往往“归本于黄老”,而道与法又是黄老理论的基本概念,那黄老“法”概念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又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黄老道家法思想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
本文拟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期望能简略而清晰地勾勒出黄老道家法思想的概貌。
二、黄老道家法思想产生的背景——对儒墨学说的批判用现在的眼光考察,我们所谓的西周时期的“法”即是各种法律渊源,主要有三类:君主的命令、因袭的习俗和盟誓的约束。
自西周后期开始,礼崩乐坏;礼乐征伐不再出自天子,王令不行;会盟频繁,背盟难止。
以致上述三种“法”都不再具有神圣性。
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社会思潮极度混乱,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社会、文化、人生问题,怀疑与反思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
直到战国百家争鸣,“道术将为天下裂”,学者纷纷为“圣人”代言,希望能找到社会规则存在的合理依据。
黄老道家法思想就是在这样“天下大乱,圣贤不明”的大时代背景下,鉴于当时显学“儒墨”的理论缺陷而悄然兴起的。
《礼记·中庸》说孔子之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宪章文武固然是出于对西周礼乐文明的缔造者文王、武王的尊崇,但其之所以要抬高尧舜的地位,实际上是要为西周的文武之道追溯一个理论来源。
在“天道”普遍受到质疑的时候,儒家为了替西周的立法行为找到形上性依据,只好将他们创立的制度合理性上溯到久远的“圣王”处。
《史记》天命观的开题报告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成书。
书中记录了从三皇
五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是中国史学中的巨著。
《史记》包含多种主题
和观点,其中天命观是《史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天命观是指一种对人类行为和历史发展的解释,认为人类的命运和
历史发展是由天意决定的。
这个概念在古代中国是普遍共识。
在《史记》中,天命观被反复强调和阐述,并贯穿于整个书中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描
述中。
在天命观中,天被视为超越人类的存在和主宰,人类行为受到天意
的支配,受到善恶因果的制约。
历史的发展、国家崛起和衰落也是由天
意所决定。
史记中经常提到“天道”,这是指天意规范人类社会规律的
准则,它必须得到遵守和尊重。
天命观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人们的行为
提供了一种道德标准,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鼓舞了人们去
追求更高的目标。
《史记》中天命观的阐述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研
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天命观在《史记》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明了古代中国人
对世界的认识和对历史发展的解释。
它被贯穿在整个书中,为人们提供
了一种道德准则,也使人们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事业目标的信念。
两千年重见天日,中华大道,中华圣教总纲《亙先》这篇文章讲了一个“空”字,也就是后来“无为”概念的起源。
无论是无相还是相,都是空。
与佛家的“中观学”、“唯识学”阐述的道理非常一致——毕竟空而无所有,既不可得也不可失去!不仅“亙先”没有(唯识空),“亙”正是没有(中观)!不仅天地是空的,人事也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空的!虽然不像《道德经》那样直接提出“无为”的概念,但是它对无为含义的揭示已经非常明确。
这篇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篇讲的是先天,也就是天地人的来源。
因为一念无明产生了“惑”,这个“惑”就诞生了“炁”。
这个“炁”后来被化成了三清——即天地与人。
这个“炁”和“亙”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两个不同的方面。
然后从中分出了“人感”,但人们后来对它产生了误解。
下篇讲的是后天,也就是各种事情的发生。
因为人们继续对“人感”没有察觉,所以产生了“惑”,然后有了“意”,再后来有了“言”和“名”,然后各种事情就一一产生了出来。
但这些都是空的,最后作者分别分析了五个方面的“空”——“事空”、“名空”、“果空”、“为空”和“生空”。
最终,他用“作·果·为”三点来归纳,总结了一切后天有为的方法,都是空的,无法得到。
他规劝那些明智的君王和士人要慎重思考,不要盲目追求这些东西。
好的,让我来给你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这段文字。
翻译经典首先要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只看文字表面。
要明白文章的整体意义,然后理清文章的思路,再用合适的文字表达出来。
如果不明白文章中的道理,只是根据文字表面意思来解释,那就会有很多误解和争议。
这里我们参考的是“上博简”的影印件,这个版本的文字比较古老,是战国时期楚国通用的文字,和西周时期的文字有些相似,和燕赵地区的文字比较接近,但是和秦齐地区的文字就比较远了。
因为有些关键字的解释考证过程很复杂,我也怕有争议,就不多说了。
估计很多同学也不太关心这些,所以文中就直接写成现在的字了。
如果有古代的字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对应的字了,我就用现在的字来代替,但是要以不失去本义为原则。
中国哲学的七个阶段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哲学经历了七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这七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墨子等。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墨子则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鼎盛时期,也是诸子百家并立的时期。
墨子学派、道家、名家、法家等各种思想纷呈。
墨子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强调社会公平和和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名家注重言辞的艺术和辩论技巧;法家则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集权统治。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儒家成为统治者采用的国家思想,提出了仁政、仁义道德等重要观点,形成了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
同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强调解脱和超越生死。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多元化的时期。
道教和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方法。
此外,玄学也在这个时期兴起,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和人与天的关系。
五、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繁荣时期。
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程朱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佛教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禅宗、净土宗等。
同时,道教也有所发展,形成了道教的丹道和内丹修炼。
六、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后期。
儒家思想继续发展,并形成了理学、心学等学派。
理学注重理性的发展和道德修养,心学则注重人性的本质和人心的修养。
此外,佛教和道教在明清时期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七、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转折时期。
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家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思想,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考方式。
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诸子哲学在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观察和反思中孕育而生,并成为了后世思维的源头。
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与创新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对先秦诸子哲学进行探讨。
一、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先秦古籍的理解和传承上。
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不同流派都曾经阅读过《诗经》、《书经》、《周礼》等古籍,将其中的思想摘取出来,并加以发扬光大。
以儒家为例,先秦儒家对《周礼》等古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儒家经典体系,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其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中庸等理念,这些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所继承和发扬。
同时,其他流派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古籍进行了继承和传承,如墨家重视兼爱、名家重视逻辑思维等,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二、先秦诸子哲学的创新先秦诸子哲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和反思上。
在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大分裂的时期,战国时期的战乱频繁,社会风气腐朽,人民疾苦深重。
这一时期的诸子哲学家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很多对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创新性的见解。
道家思想家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身心合一的思想,主张“自由自在”,反对社会的繁琐和束缚。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则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以爱为基础,消除战争和冲突,实现各国的和平共处。
名家思想家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本恶和“性恶论”,认为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制度约束来改造人性,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些思想都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通过后世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先秦诸子哲学的继承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创新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和反思,这两者相互交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道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
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 等等。
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
在庄周的《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
而他的最高境界是“无所恃”,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而道家对灵魂的理解算是古代哲学中比较具有科学依据的。
他们认为灵魂是一种电波体,每个人身体的健康程度不同,电波体的能量也就不同。
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在社会制度上主张以维护私有制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大同”,这跟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私有制度有所不一样,道家的观点是以私有来促公有。
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
中国因明学兴衰原因探析因明学自唐朝由玄奘传入中国以后,曾经一度比较兴盛,出现了四十多年的研究高潮。
但是很快就衰落了下去,几乎成了绝学。
而清朝末年,在近代佛学复兴的背景下,因明学也一度出现了回光返照。
不过这一次的复兴也仅持续了十多年而已。
关于因明学在中国的遭遇,有很多人从许多角度来进行了分析。
有人认为这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有关,认为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不喜欢抽象。
有人认为中国人喜欢概括而不喜欢烦琐。
尤以吕澂先生的分析最为全面,他在《因明论文集》中认为:“(玄奘)译介因明,始终停留在以立破为主的阶段。
这就大大限制了此学的范围,并使学者很自然地轻视此学,以为无关宏旨”。
“玄奘之讲说因明,只限在译场以内,听者的记述注疏也未能即时流传,这多少带有秘传的意味。
一般学者不得师承,即难窥其门径。
这也使此学派流传受了很大的局限”。
“因明二论的翻译拘于格律,文章比较晦涩。
在表面上讲求,有些地方难得其确解……使人发生一种此学难言的印象,而妨碍了它的流传”。
而姚南强先生的《因明学说史纲要》则认为:“从客观上看这还由于唐武宗会昌禁佛,造成了因明论典的流失,以及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来说,比较忽视理论思维而倾向于具体的形象思维,故而造成了禅宗的兴起和法相宗的式微,而因明也随之失传。
”以上诸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因明衰微的原因。
但是,上述诸说都只是在一些侧面来分析了因明衰微的原因,而没有揭示出因明在中国衰微的根本原因。
一、逻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轴心时代里,如同中国其他的学科一样,逻辑学也逐渐兴盛起来,并最终迎来了战国时期名家的出现,名辩之风盛行一时。
当时的名辩之士论题所及范围甚广,比如见于《庄子》中的惠施七题,辩者二十一题。
也出现了如《公孙龙子》、《墨辩》这样的逻辑学专著。
从而为后世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这样的名辩之风却戛然而止了。
对于名辩之风终止原因的探索,将会很有助于我们理解因明学说在中国的遭遇。
《亘先》及战国道家哲学论题探究
作者:郭梨华, GUO Lihua
作者单位: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
刊名:
中国哲学史
英文刊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年,卷(期):2008(2)
1.裘锡圭认为此应释读为"极".见氏著《是恒先还是极先?》(发表于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主题演讲
,2007.11.10,地点:台大中文系).其说在文字上皆可作"极"、"恒".但个人以为这在汉代时甚至战国时解读上已然有并行之可能,虽然庄子有"太极"一词,但在马王堆帛书《周易》却有"大恒",或帛书《老子》第二章无论甲本或乙本,都在"有无相生,…前后相随"之后,加上"恒也"一词,此为今通行本所无.我以为裘之说虽有据,但在此作"恒"也有其意义,因此仍依原整理者之释文
2.季旭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
3.曹峰上博楚简思想研究 2006
4.庞朴恒先)释读 2004
5.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
6.廖名春在《上博藏楚竹书(恒先)简释》一文中,将"或"释读为"域",可从.但他是将"恒"比拟为《淮南子·天文》之"虚廓","域"比拟为"宇宙"
7.陈丽桂从出土简帛文献看战国楚道家的道论及其相关问题----以帛书(道原》、《太一生水》与《亘先》为核心 2006(29)
8.此即"道法自然"之说的出现,"道"与"自然"并非"自然"是"道"之根源,而是兼及"道可道,非常道",指出"道"在名言之困境中的消融之可能
9.原作"韦生非,非生韦",从廖名春:《上博楚竹书恒先新释》注23改
10.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
11.丁四新楚简恒先章句释义
12.有学者将"生"释读为"性","音"据《管子》校改为"意",此处仍维持原整理者之释文.因为"生"之所指,乃盖成由"有"而有之"生",虽与性相当接近,但此处未必需要论及"性"."生"可谓"性",但比"性"涵括更为普泛."音"改为"意"虽可从,但就"音"而言,更呼应于自然之"声",故未更改
13.丁四新楚简恒先章句释义
14.董珊恒先初释
15.董珊与季旭升从字形释读为"利巧",这种释读是将"利巧"当作人文巧作,有贬意.但考诸《亘先》一文,对于人文之事是采取肯定,一切皆由恒气之生而有,因此仍从李零之释读
16.据廖名春改句读为重文符号
17."忤"字从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亘先新释》."极",从李锐:《恒先浅释》
18.据高诱的批注与班固的汉志王廖与儿良都属于兵家
19.杨伯峻列子集释·说符 1991
20.廖名春在《上博馆藏楚竹书《恒先》简释》一文之注释中说:"恒先并非恒之先,而是恒与先,恒即先,先即恒.恒、先并为道之同义辞."对于此说,虽已指出恒、先之同义,但未论述如何可能.是以在此备注
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日:"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标逗上虽然各本大都以"及为无有矣"断句,但注释解释上则依宣颖之"及为无,未免乎有矣"释之,如张默生《庄子新释》、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依此标逗应在"及为无,有矣."
22.李学勤卷 1999
23.出土(文子新证 1998(05)
24.郭梨华先秦老子后学之学术流派与哲学问题探究 2002
25.相关论述见郭梨华,前揭书,第39-40页
26.高亨帛书老子校注 1996
27.张立文气 1990
28.徐慧君文子校释 2004
29.王叔岷文子疏义·序 2000
30.丁原植文子资料探索 1999
31.《文子·九守·守弱》作"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作"气者,生之充也",王念孙以"元"校《淮南子》,但王叔岷以为"充"义较胜.关于此一思想丁原植仍认为《文子》此文,乃《淮南子》别本窜入.案:此处论及《文子》、《淮南子》,意不在辨何为原出之文章段落,因此除了将学者前辈之说提出外,目的在于辨明此一思惟乃战国即有,因此可作为论述之依据.战国时,如《孟子·公孙丑上》已有"气,体之充也","气"之为人体之重要质素
32.庄子·知北游
33.《列子·天瑞》:"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34.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1996
35.《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日‘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36.庄子·知北游
3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二) 1991
38.查看详情
39.《列子.天瑞》:"子列子日:"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日: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索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
40.《庄子·应帝王》:"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41.《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石一参:当为"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丁士通:"民"乃"此"之误)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
42.《管子·内业》:"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日道."
43.《管子·枢言》:"管子日:‘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日:‘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
44.《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45.黎翔凤管子校注
46.汤孝纯《管子读本》(下) 1995
·达生》记载较好.但《达生》之后半似增衍,与"纯气之守"无关,《列子·黄帝》无此增衍部份,语意完足.此处以《达生》之说为据,是为避免《列子》的真伪问题
48.庄子·天下篇
49.《列子·仲尼》:"关尹喜日:在己无居,形物其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忘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
50.此"守"即是《列子·说符》中关于子列子学射之事的记载,这一事情,也见载于《吕氏春秋·季秋纪·审己》
51.冯友兰,前揭书,第225-226页
52.帛书《黄帝四经·经法·道法》:"虚无形,其裻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日欲,日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日不时,日时而[怀].动有事,事有害,日逆,日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日不信,日不知畏人,日自诬,日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53.《经法·国次》:"心欲是行,身危有[殃]."《经法·亡论》:"三凶:一日好凶器.二日行逆德.三日纵心欲.此谓[三凶]."
54.《十大经·正乱》:"止《乏》禁,流口(醢),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
55.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 200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zxs20080200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