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药物化学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628.52 KB
- 文档页数:36
药物化学第一章绪论1、药物化学: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作用规律、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综合性学科。
2、化学药物:是疗效确切、化学结构明确的化合物(无机化学、化学合成的有机药物或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或单体)二、化学药物的任务1、寻找和发现新药2、为有效利用现有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3、为化学药物的生产提供经济合理的方法和工艺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得到的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以用来进行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的模型,进一步优化获得药理作用的药物三、新药的设计:以受体、酶、离子通道和核酸作为药物作用的靶点四、药物的名称1、通用名是指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名称又称法定名称2、国际非专利药名:INN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ADN第三章药物的代谢反应一、第Ⅰ相的生物转化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脱卤素反应、水解反应一、第Ⅱ相的生物转化葡糖醛酸的结合、硫酸酯化结合、与氨基酸的结合、谷胱甘肽结合、乙酰化结合、甲基化结合第五节药物代谢在药物研究中的作用一、设计和发现新药(一)寻找和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二)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药物的潜伏化:是指将有活性的药物转变成非活性的化合物,后者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生成原药,发挥药理作用。
二、优化药物的药动学性质(一)通过修饰缩短药物的作用时间(二)通过修饰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三)通过修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四)指导设计适当的剂型三、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反应对药物活性的影响1有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②由无活性的药物转化为活性代谢物3有活性药物转化为仍有活性的代谢物4由无毒性或毒性小的药物转化为毒性代谢物⑤经生物转化改变药物的药理作用第四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第一节镇静催眠药一、苯二氮卓类结构中具有1,2位的酰胺键和4,5位的亚胺键在酸性条件下两者都容易发生水解开环反应,生成二苯酮及相应的甘氨酸化合物。
唑仑类因1,2位并合有杂环,对水解的稳定性增加。
2024年药物化学总结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的合成、结构活性关系、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学科。
在过去的2024年,药物化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突破,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2024年药物化学的主要进展进行总结。
一、有机合成技术的发展有机合成技术是药物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合成出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分子的基础。
在2024年,有机合成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首先,金属有机催化技术的发展为合成出复杂结构的药物分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例如,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是一类重要的降脂药物,过去合成这类化合物复杂且低产率,2024年通过金属有机催化技术的应用,合成效率和产率大幅提高。
其次,应用微流体反应器合成药物分子的研究成果逐渐应用到实际药物研发中,大规模的合成反应中可以实现更高的选择性和产率。
再者,合成生物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逐渐成熟。
通过调控细胞内代谢通路,可以实现对复杂生物活性物质的高效合成。
2024年,合成生物学在制备天然药物和生理活性肽方面取得了突破。
二、药物结构活性关系研究药物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是药物化学的重要方向,其目的是探索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为设计和合成具有更好活性的药物提供指导。
在2024年,药物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方面,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支持下,通过数据挖掘和模型预测的方法,可以快速筛选和优化候选化合物。
另一方面,结构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在分子水平上揭示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此外,药物结构多样性的研究已经开始引起重视。
通过寻找具有结构多样性的药物分子,可以提高药物库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覆盖生物学空间。
三、新药研发与创新2024年,药物化学领域取得了多个新药研发的突破。
其中,抗肿瘤领域是取得最显著突破的领域之一。
例如,在2024年,有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上市,可以针对具体突变的癌细胞进行更精准的治疗。
此外,抗感染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多,抗感染药物研发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药物化学知识点总结自考1. 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化学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揭示药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的学科。
药物化学通过对药物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探索药物的合成方法,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2. 药物分子结构与性质药物分子结构与性质是药物化学的核心内容。
药物的分子结构包括化学式、分子量、分子结构和立体构型等;而药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药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了药物的性质,而药物的性质又反映了药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3. 药物的合成方法药物的合成方法是药物化学的重要内容。
药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有机合成、天然产物提取、生物技术合成和复合制备方法等。
有机合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合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天然产物提取是指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活性成分;生物技术合成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合成新药物;而复合制备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合成新药物。
4.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生物利用度、分布容积、半衰期、清除率和排泄率等。
药代动力学研究不仅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行为,还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5. 药物的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药物的药理学参数包括作用机制、作用部位、作用效果、作用强度等。
药理学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6. 药物化学的应用药物化学在药物合成、药代动力学、药理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在药物合成领域,药物化学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分析和设计,发现和合成新的药物分子;在药代动力学领域,药物化学通过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行为的研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减少不良反应;在药理学领域,药物化学通过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的研究,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毒性。
7. 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验研究包括合成新药物、分析药物的性质和机理等;而理论研究包括计算化学、分子模拟等。
药物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药物的概念药物是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同时又要了解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化学内容。
为了设计、发现和发明新药,必须研究和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分子在生物体中作用的靶点以及药物与靶点结合的方式。
(3) 药物合成也是药物化学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一、巴比妥类1 异戊巴比妥HNN H OOO中等实效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体内代谢】巴比妥类药物多在肝脏代谢,代谢反应主要是5位取代基上氧化和丙二酰脲环的水解,然后形成葡萄糖醛酸或硫酸酯结合物排出体外。
异戊巴比妥的5位侧链上有支链,具有叔碳原子,叔碳上的氢更易被氧化成羟基,然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易溶于水,从肾脏消除,故为中等时效的药物。
【临床应用】本品作用于网状兴奋系统的突触传递过程,阻断脑干的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质细胞的兴奋性下降,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
久用可致依赖性,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二、苯二氮卓类1. 地西泮(Diazepam, 安定,苯甲二氮卓)【结构】NNOCl结构特征为具有苯环和七元亚胺内酰胺环并合的苯二氮卓类母核【体内代谢】本品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途径为N -1去甲基、C -3的羟基化,代谢产物仍有活性(如奥沙西泮和替马西泮被开发成药物)。
形成的3-羟基化代谢产物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排出体外。
第三节 抗精神病药1. 盐酸氯丙嗪(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结构】. HClNSClN【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氧化代谢,体内代谢复杂,尿中存在20多种代谢物,代谢过程主要有N -氧化、硫原子氧化、苯环羟基化、侧链去N -甲基和侧链的氧化等,氧化产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通过肾脏排出。
药物化学重点总结给结构写名称和作用靶点(10*1分)单独列出给通用名写结构(5*1分)单独列出选择(20*1)构效关系重点填空(30个空*0. 5分)简答(4-5道,20分)合成(2-3个,10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药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产生药效的两个主要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药效团:药效团是与受体结合产生药效作用的药物分了中在空间分布的最基本的结构特征(三维结构)2、药动团:是指药物结构中决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且参与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押柿过程的基团。
(与药效团以化学键结合,是药效团的载体〉3、天然氨基酸:L-氨基酸或二肽在体内可被主动转运,可作为药动基团连接于药效团上,以利于其吸收和转运。
4、毒性基团:是指药物分/中产生毒性以及致突变或致癌等作用的结构基团。
(毒性集团•般都有亲电性质,与体内核酸,蛋白交联)其药物分子中的主要亲电基团:①含有环氧类的基团②可生成正碳离子的基团③内酯及醍类的基团④烷基硫酸酯或磺酸酯及B -卤代硫碰类的基团⑤N-氧化物、N-羟胺、胺类以及在体内可转化为含胺类的基团等。
5、药物生物转化反应①I相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琰基的还原反应硝基和偶氮基的还原反应)②II相反应:结合反应:1.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最常见、最重要)2.与硫酸结合3.与谷胱甘肽结合4.与乙酰展结合5.与甲基结合6、前药:是•类经结构修饰将原药分了中的活性基因封闭起来而本身没有活性的药物。
-----------进行前药修饰的作用(一般出选择):①改善药物的吸收性②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③捉高药物的选择性④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⑤提高药物的水溶性⑥降低药物的刺激性⑦消除药物的不良味觉⑧发挥药物的配伍作用7、软药:软药是容易代谢失涵的药物,使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按预先设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分解、失活并迅速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
8、电了等排体:是指外层电了数目相等的原了、离C分了,以及具有相似立体和电子构型的基团。
药化知识点归纳总结1.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根据其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激动剂、抑制剂和拮抗剂。
激动剂是指能够增强生物体功能的药物,如肾上腺素;抑制剂是指能够抑制生物体功能的药物,如抗生素;拮抗剂是指能够与激动剂结合,阻止激动剂产生效应的药物,如拮抗剂。
2. 药物的合成药物的合成是药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的合成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天然物提取和生物合成等方式进行。
化学合成是指通过有机合成化学方法,将单体有机化合物合成为所需的药物分子。
天然物提取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中提取有活性成分的物质,如从植物中提取阿司匹林。
生物合成是指利用生物学方法,通过酶或微生物等生物体合成所需的药物。
3. 药物的结构活性关系药物的结构活性关系是指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与其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药物分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从而指导药物的设计与开发。
药物分子结构活性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和分子模拟。
4. 药物代谢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通常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代谢过程可以改变药物的药理活性、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等特性。
了解药物的代谢特性,对于合理用药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5.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了解药物动力学,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用药,并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主要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量化描述和研究。
6. 药物毒理学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以及其机制的科学。
了解药物毒理学对于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有重要意义。
药物毒理学主要包括毒性效应的研究、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以及毒物的作用途径和毒性评价等内容。
总之,药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药物的合成、结构活性关系、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完整版)药物化学整理药物化学整理一、名词解释1、药物化学:是关于药物的发现、发展和确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作用方式的一门学科。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vention, discovery, design, identific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biologically active compounds, the study of their metabolis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mode of action atthe molecular lev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2、构效关系(SAR):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SAR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medicine.3、先导化合物:是指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由于其活性不强,选择性低,吸收性差,或毒性较大等缺点,不能直接药用。
但作为新的结构类型和线索物质,对先导物进行结构变换和修饰,可得到具有优良药理作用的药物.The lead compound is a prototype compound that has the desired biological or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but may have many other un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high toxicity, other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solubility, or metabolism problems.4、NCE:第一次用作药物的化学实体。
药物化学总结知识点一、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照化学结构、作用机制、用途等进行分类。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别,包括生物碱类、脂质类、激素类、抗生素类等。
不同类别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药效特点和药物代谢规律。
按照作用机制分类,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别,包括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受体激动剂等。
不同类别的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药效特点。
按照用途分类,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别,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病毒药、镇痛药等。
不同类别的药物用途不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疾病治疗。
二、药物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药物性质和药效特点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等方面的特点。
药物的化学结构通常由苯环、环硫醚、环醚、环氧、酮、醛、羟基等基团组成,这些基团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化学结构。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的药理活性、代谢规律、不良反应等特点。
三、药物合成药物合成是药物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药物合成方法和合成技术的学科。
药物合成方法包括有机合成、天然产物提取和改良、化学修饰等多种方法。
有机合成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合成方法,通过合成化学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
天然产物提取和改良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发现方法,通过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有药理活性的分子,并进行化学改良以达到更好的药效特点。
化学修饰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合成方法,通过对已有化合物进行结构改良以得到具有更好药效特点的新药物。
四、药效机制药物的药效机制是药物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相关生物化学过程的学科。
药效机制的研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药物的分布和排泄等方面。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药理活性的重要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激活作用、抑制作用等。
药物的代谢是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反应。
一.药物作用的生物学基础1.药物在分子水平作用分类:①非特异性结构药物:药理作用与化学结构类型的关系较少,主要受药物理化性(脂水分配系数)质的影响②特异性结构药物:发挥药效的本质是药物小分子与受体生物大分子的有效结合,包括立体空间上互补,在电荷分布上相匹配,通过各种键力的作用使二者相互结合,进而引起受体生物大分子构象的改变,出发集体微环境产生与药效有关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2.生物靶点:①定义:与药物结合的受体生物大分子②种类:受体<例:G-蛋白偶联受体(GPCR)>、酶、离子通道、核酸③存在位置:机体靶器官细胞膜上、细胞浆内。
<1>以受体为靶点:药物与受体结合才能产生药效。
(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沙洛坦,依普沙坦;中枢镇痛的阿片受体激动剂:丁丙诺啡,布托啡诺;阿尔法受体激动剂:阿芬他尼。
)(受体亚型:肾上腺能受体:α1,α2,α3,β1,β2,β3,多巴胺受体D1,D2,D3,D4,D5,5-羟色胺受体:5-HT1A-1F)孤儿受体:其编码基因与某一类受体家族成员的编码有同源性,但目前在体内还没有发现其相应的配基<2>以酶为靶点:由于酶催化生成或灭活一些生理反应的介质和调控剂,因此,酶构成了一类重要的药物作用靶点。
(降压药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肾上腺素抑制剂、调血脂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康前列腺增生治疗药物中的5阿尔法还原酶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物中的环氧化没(COX—2)抑制剂;抗肿瘤药物中的芳构化酶抑制剂一氧化氮氧化酶抑制剂)<3>以离子通道为靶点:(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为Na+通道阻断剂,主要药物:奎尼丁,利多卡因,美西津,恩卡尼,普罗帕酮;Ca2+拮抗剂: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尼英地平,帕罗地平,非洛地平;K+通道激活剂:色马凯伦,尼可地尔,吡那地尔)<4>以核酸为靶点:诺霉素和阿霉素3.治疗效果: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关键:①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浓度(药物的动力学时相:通常以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来进行描述)②药物与生物的靶点相结合(药效学时相)4.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①溶解度分配系数对药效的影响:脂水分配系数:P=Co/Cw.(正辛醇化学性质稳定,本身无紫外吸收,便于测定药物浓度)药物化学结构决定其水溶性和脂溶性。
药物化学总结归纳第一节绪论考点:1.了解药化研究七项内容:①化学结构、②理化性质、③合成工艺、④构效关系、⑤体内代谢、⑥作用机制、⑦寻找新药的途径与方法。
2.三大任务:1)为现有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2)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先进、经济的方法和工艺。
3)为创制新药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
3.熟练掌握药物名称的种类:1)药物的名称有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通用名、化学名、商品名四大类型。
2)列入国家标准的药品名称为通用名。
(法定名称)3)国际非专利药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在新药申请时提出的正式名称。
4)化学名是根据化学结构命名。
5)商品名是受到专利保护的。
(专利名)练习题:药物化学对化学药物研究的内容不包括哪个:剂型设计∵剂型设计是药剂的研究内容第二节麻醉药一、全身麻醉药考点:1.全身麻醉药的分类:①吸入麻醉药(异氟烷)②静脉麻醉(γ-羟基丁酸钠)F3C-CHCl-O-CHF22.异氟烷:1)结构:醚类结构、性质稳定,无色澄明易流动的液体2)用途:麻醉药,并具肌肉松弛作用3.γ-羟基丁酸钠:HOCH2CH2CH2COONa 盐类1)性质:极易溶于水有引湿性。
2)用途:静脉麻醉,毒性小,可配合其他麻醉药或安定药使用,用于诱导麻醉或维持麻醉。
4.*盐酸氯胺酮:1)结构特征:①含氯苯、甲氨基、环己酮②1个手性碳原子,具旋光性,右旋体的活性强,用外消旋体。
2)性质:盐酸盐,易溶水。
3)代谢:氮上脱去甲基,生成去甲氯胺酮,有镇痛作用。
4)用途:为静脉麻醉药,亦有镇痛作用;左旋体有幻觉副作用被滥用为毒品,属Ⅰ类精神药品。
二、局部麻醉药考点:词干:XX卡因1.按化学结构可分为5类:①芳酸酯类(盐酸普鲁卡因、盐酸丁卡因)②酰胺类(盐酸利多卡因)③氨基醚类④氨基酮类⑤其他类2.**盐酸普鲁卡因(又名盐酸奴佛卡因)1)用途:用于浸润麻醉和传导麻醉2)结构特征和性质:★酯类的共性:①属于芳酸酯类,含有酯键,易被水解。
药物化学总结第一篇:药物化学总结术语解释1.生物烷化剂也称烷化剂,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或某些重要的酶类)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等)进行亲电反应和共价结合,使生物大分子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
生物烷化剂是抗肿瘤药物中使用最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药物。
2.抗代谢药物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DNA合成中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需的代谢途径,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3.生物电子等排体(bioisosteres)具有相似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基团或分子会产生大致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生物活性。
分子或基团的外电子层相似,或电子密度有相似分布,而且分子的形状或大小相似时,都可以认为是生物电子等排体。
4.潜效化(1atentiation)就是将具有生物活性而毒性较大的化合物,利用化学方法把结构作适当改造;变为体外括性小或无活性的化合物,进入体内后,通过特殊酶的作用使其产生活性作用,从而提高选择性。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是前药的同义词。
按化学结构可将目前临床使用的生物烷化剂分为:①氮芥类;②乙撑亚胺类;③磺酸酯及多元醇类;④亚硝基脲类;⑤金属铂类配合物。
这些药物都具有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的活泼中间体的化学结构。
氮芥类药物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通式中的双-β-氯乙胺部分(氮芥基)称为烷基化部分,是抗肿瘤活性的功能基;R为载体部分,主要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等药代动力学性质,也会影响药物的选择性、抗肿瘤活性及毒性,因此通过选择不同的载体可以达到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和疗效、降低毒性的目的,对氮芥类药物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载体R为脂肪烃基时,称为脂肪氮芥,如盐酸氮芥、氧氮芥等;当载体R为芳香基时,称为芳香氮芥,如苯丁酸氮芥等;当载体R为氨基酸时,称为氨基酸氮芥,如美法伦、氮甲等;当载体R为杂环时,称为杂环氮芥,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等。
药物化学总结化学药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____班091____77来苗化学药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摘要。
我们将从天然矿物、动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以及经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而制得的药物,统称为化学药物。
结构明确的具有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化学药物是以化合物作为其物质基础,以药效发挥的功效(生物效应)作为其应用基础的。
,关键字:化学应用化学药物生活引言:化学药物可以是无机的矿物质或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得到的有效单体,以及通过发酵方法得到的抗生素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正文:药物是人类为了繁衍生息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起来的,而对药物的化学研究则和化学、生物学、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密切分不开的。
本文将带大家一起了解化学药物在医学,生物学,工业等的应用。
(一)医学生活中,化学药物与大家息息相关。
举一个很简单,日常到处可见的一种药物。
诺氟沙星胶囊。
首先。
听到名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估计使用最多的情况就是拉肚子的时候吃几粒便可缓解。
诺氟沙星胶囊,诺氟沙星,其化学名为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分子式:c16h18fn3o____分子量:319.24。
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具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高,诺氟沙星体外对多重耐药菌亦具抗菌活性。
对青霉素耐药的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
诺氟沙星为杀菌剂,通过作用于细菌dna 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可见,在此领域,化学药品同样的至关重要。
(二)形体学相信大家对自己的体形也有不满意的时候。
所以很多时候,大家会选择减肥。
而同时减肥药的安全性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很____的问题。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化学药物在此处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可能这些化学药物里的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对大家有毒的,身体百害而无一用的。
药学职称基础知识药物化学知识点麻醉药1.全身麻醉药:氟烷、盐酸氯胺酮、γ-羟基丁酸钠2.局部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盐酸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镇静催眠药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硫喷妥钠、地西泮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抗精神失常药1.吩噻嗪类:盐酸氯丙嗪2.二苯并氮卓类:氯氮平3.丁酰苯类:氟哌啶醇抗抑郁药盐酸阿米替林解热镇痛药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2.乙酰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1.芳基烷酸类: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2.1,2-苯并噻嗪类:美洛昔康抗痛风药丙磺舒、秋水仙碱镇痛药1.天然生物碱类:盐酸吗啡2.合成镇痛药:盐酸哌替啶、盐酸美沙酮3.半合成镇痛药:磷酸可待因胆碱受体激动剂1.M胆碱受体激动剂:乙酰胆碱、氯贝胆碱、硝酸毛果云香碱2.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毒扁豆碱、溴新斯的明、氢溴酸加兰他敏3.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氯磷定胆碱受体拮抗剂1.M胆碱受体拮抗剂:硫酸阿托品、哌仑西平2.N1、N2胆碱受体拮抗剂:1.非去极化型:筒箭毒碱、泮库溴铵、2.去极化型:氯化琥珀胆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盐酸肾上腺素、盐酸异丙肾上腺素、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盐酸多巴胺、盐酸甲氧明、盐酸麻黄碱、沙美特罗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1.α受体拮抗剂:盐酸哌唑嗪本品为选择性突触后α1受体阻断剂2.β受体拮抗剂:盐酸普萘洛尔本品是一种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断剂、阿替洛尔为β肾上腺受体阻断剂,对心脏的β1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
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及心律失常。
心血管系统药物调血脂药1.苯氧乙酸类:氯贝丁酯2.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3.贝特类:非诺贝特、吉非罗齐抗心绞痛药1.亚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2.钙离子拮抗剂:①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尼索地平和尼莫地平等。
②芳烷基胺类:维拉帕米,左旋体是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首选药,右旋体用于治疗心绞痛。
③苯硫氮卓类:地尔硫卓。
④二苯哌嗪类:氟桂利嗪和桂利嗪等。
药物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七章镇静催眠药与抗癫痫药1、镇静催眠药的种类:巴比妥类、苯并二氮类、其他类2、作用机制:中枢GABA受体激动剂3、构效关系:苯并二氮类4、代表药物举例:地西泮(合成)、艾司唑仑5、基本概念:受体、药效团、前药6、抗癫痫药的种类:巴比妥类、巴比妥类似物(乙内酰脲类、噁唑烷双酮类、丁二酰亚胺类)、二苯并氮杂类、脂肪羧酸类、GABA类似物7、代表药物:苯巴比妥(合成)、苯妥英(钠)、卡马西平8、基本理论: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及其应用实例第八章抗精神失常药1、抗精神病药的种类:吩噻嗪类、硫杂蒽(噻吨)类、丁酰苯类(与哌替啶的关系)、苯酰胺类(与普鲁卡因的关系)和二苯二氮类(氯氮平)等2、作用机制:DA受体拮抗剂。
3、构效关系及药物代谢:吩噻嗪类4、代表药物举例:盐酸氯丙嗪抗抑郁药的种类及代表药物:NE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丙咪嗪阿米替林5-HT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去甲氟西汀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苯乙肼和异卡波肼(发现过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之一)第十一章阿片样镇痛药1、吗啡的结构特征及基本化学性质2、对吗啡进行结构修饰的主要位点,构效关系?–3-位酚羟基(可待因) 6-位的羟基(异可待因、海洛因)–17-位的叔胺(纳洛酮、纳曲酮) 7、8-位的双键(氢吗啡酮、羟吗啡酮)–6,14-亚乙基桥衍生物(埃托啡、二氢埃托啡)3、具有阿片样活性的合成镇痛药的结构类型:–吗啡喃类衍生物:左啡诺、布托菲诺–苯吗喃类衍生物:喷他佐辛–哌啶类:哌替啶、芬太尼–氨基酮类:美沙酮4、合成:盐酸哌替啶、枸橼酸芬太尼5、基本概念:治疗指数第十二章非甾体抗炎药1、解释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有时会引起胃肠道出血,为什么?2、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按化学结构各为几类?–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贝诺酯–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芳基烷酸类: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邻氨基苯甲酸类(灭酸类):甲芬那酸–1,2-苯并噻嗪类(昔康类):吡罗昔康、美洛昔康–三环类:塞来昔布、罗非昔布3、芳基乙酸和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的构效关系?4、布洛芬合成第十三章影响胆碱能神经系统的药物1、M-受体激动剂的构效关系;结合氯贝胆碱结构;2、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作用原理(以酶作为靶点的药物作用原理3、M-受体拮抗剂与乙酰胆碱的化学结构异同点和构效关系;4、阿托品的结构及主要作用;5、合成类M-受体拮抗剂盐酸苯海索的合成。
药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离子和分子1.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当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时,就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或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在药物化学中,许多药物以离子形式存在,如药物盐。
2.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稳定结构。
许多药物以分子形式存在,如氨基酸。
二、化合物的分类1.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许多药物是有机化合物,如阿司匹林。
2. 无机化合物: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虽然药物大多是有机化合物,但有些无机化合物也具有药用价值,如硫酸镁。
三、化学键1. 离子键:通过正负电荷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许多无机盐和药物盐是通过离子键连接在一起的。
2. 共价键:通过原子间的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许多有机化合物和药物都是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
3. 非共价键:除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外的其他化学键,如氢键、范德华力等。
在药物分子中,非共价键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四、化学反应1. 合成反应: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在药物化学中,合成反应通常用于制备新药物。
2. 分解反应:化合物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反应。
在药物化学中,分解反应可用于研究药物的稳定性和降解产物。
3. 离子交换反应:两种溶液中的离子交换,形成沉淀或溶解。
在药物制剂中,离子交换反应可用于制备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药物盐。
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在药物化学中,控制反应速率对于制备药物和研究药物反应动力学至关重要。
六、物质的性质1. 酸碱性: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对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药物的酸碱性可影响其在体内的活性和毒性。
2.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对于药物的制备和给药途径选择至关重要。
药物的溶解度直接影响其溶液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3. 稳定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性对于药物的保存和贮存具有重要影响。
药物的稳定性可受光、热、氧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药物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概念:具有一种以上的药理学活性,并能特异地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发挥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药物。
二、药物的分类:1、按药物作用的靶点分类: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吗啡、甲基苯丙胺、哌替啶、二氢埃托啡、哌醋甲酯、二苯胺、芬太尼等。
②镇痛药:如哌替啶、甲基吗啡、哌醋甲酯、芬太尼等。
③镇静催眠药:如巴比妥类、水合氯醛、氯丙嗪等。
④麻醉止痛药:如芬太尼、二氢埃托啡等。
⑤呼吸系统药物:如普鲁卡因、水合氯醛等。
⑥心血管系统药物:如乙酰胆碱、氯丙嗪等。
⑦平喘药:如沙丁胺醇等。
⑧消化系统药物:如西咪替丁、吗丁啉、奥美拉唑等。
⑨泌尿生殖系统药物:如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吲哚美辛等。
二、药物的分类: 2、按药物作用的机制分类:①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四环素类(四环素)、氯霉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磺胺类(磺胺甲噁唑)等。
②抗寄生虫药物:包括驱线虫药、杀吸虫药、杀绦虫药、抗滴虫药、杀疟药等。
③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盐、阿司匹林、消炎痛、非那西丁等。
④抗痛风药:如别嘌呤醇等。
⑤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1、 B12、 B12、烟酸等。
⑥酶抑制剂:如苯巴比妥等。
⑦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等。
⑧降糖药:如格列本脲等。
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等。
⑩镇咳祛痰药:如氯化铵、氨溴索、氢溴酸右美沙芬等。
11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普鲁本辛等。
12泻药:如蓖麻油等。
13中枢兴奋药:如咖啡因等。
14其他药:如金霉素、硫酸亚铁、补骨脂等。
三、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1、药物剂量:药物的剂量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每日用药一次时,所给予的药量。
不同剂型、不同的疾病以及同一疾病的不同病期,对药物剂量均有不同的要求。
药物化学重点总结给结构写名称和作用靶点(10*1分)单独列出给通用名写结构(5*1分)单独列出选择(20*1)构效关系重点填空(30个空*0.5分)简答(4-5道,20分)合成(2-3个,10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药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产生药效的两个主要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药效团:药效团是与受体结合产生药效作用的药物分子中在空间分布的最基本的结构特征(三维结构)2、药动团:是指药物结构中决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且参与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基团。
(与药效团以化学键结合,是药效团的载体)3、天然氨基酸:L-氨基酸或二肽在体内可被主动转运,可作为药动基团连接于药效团上,以利于其吸收和转运。
4、毒性基团:是指药物分子中产生毒性以及致突变或致癌等作用的结构基团。
(毒性集团一般都有亲电性质,与体内核酸,蛋白交联)其药物分子中的主要亲电基团:①含有环氧类的基团②可生成正碳离子的基团③β-内酯及醌类的基团④烷基硫酸酯或磺酸酯及β-卤代硫醚类的基团⑤N-氧化物、N-羟胺、胺类以及在体内可转化为含胺类的基团等。
5、药物生物转化反应①Ⅰ相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羰基的还原反应硝基和偶氮基的还原反应)②Ⅱ相反应:结合反应:1.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最常见、最重要) 2.与硫酸结合 3.与谷胱甘肽结合 4.与乙酰基结合 5.与甲基结合6、前药:是一类经结构修饰将原药分子中的活性基因封闭起来而本身没有活性的药物。
进行前药修饰的作用(一般出选择):①改善药物的吸收性②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③提高药物的选择性④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⑤提高药物的水溶性⑥降低药物的刺激性⑦消除药物的不良味觉⑧发挥药物的配伍作用7、软药:软药是容易代谢失活的药物,使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按预先设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分解、失活并迅速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
8、电子等排体:是指外层电子数目相等的原子、离子、分子,以及具有相似立体和电子构型的基团。
如亚甲基与氧原子9、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学活性的基团或分子。
第三章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痫药物第一节、镇静催眠药镇静催眠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咪唑并吡唑类一.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结构特征为具有苯环和七元亚胺内酰胺环骈合的苯二氮卓类母核本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其促进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或突触间传递有关。
GABA的α亚基上有特异的苯二氮卓类结合位点,称为苯二氮卓类受体。
(所以苯二氮卓类相当于GABA受体激动剂)1、地西泮(又名安定)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为替马西泮、N-去甲地西泮和奥沙西泮本品有肠肝循环,长期用药有蓄积作用;主要以代谢物的游离或结合形式经肾排泄2、奥沙西泮C-3位是一个手性碳原子,因此有一对旋光异构体,右旋体的作用比左旋体强。
临床使用奥沙西泮的外消旋体本品在酸性溶液中加热水解可生成2-苯甲酰基-4-氯苯胺,这是含芳伯氨基的化合物,经重氮化后与β-萘酚偶合,生成橙红色的偶氮化合物地西泮与奥沙西泮的区别:前者在1位氮原子上有甲基,后者没有,地西泮在酸中水解物无芳伯氨基,不能进行重氮化偶合反应,而奥沙西泮可以,且显红色。
3、阿普唑仑(了解)在地西泮的1,2位骈合了甲基取代的三唑环,使苯二氮卓的1,2位不易被水解,因此增强了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同时,还增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使其活性增强。
二、咪唑并吡啶类酒石酸唑吡坦三、吡咯酮类佐匹克隆四、其他药物丁螺环酮第二节、抗癫痫药物分类:按结构类型,抗癫痫药物可分为巴比妥类、乙内酰脲类、二苯并氮杂卓类、脂肪酸类、GABA类似物和其它类。
一、巴比妥类(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硫喷妥钠)巴比妥类药物具有环状酰脲结构。
通常分为:长效,苯妥英钠;中效,异戊巴比妥;短效,司可巴比妥;超短效,硫喷妥钠巴比妥类药物的代谢方式主要是经肝脏的生物转化1、苯巴比妥(5-乙基-5-苯基-2,4,6(1H,3H,5H)-嘧啶三酮)巴比妥类药物存在互变异构现象,有丙二酰脲的酮式和醇式结构共存。
其亚胺醇式呈弱酸性,pKa为7.4,临床上使用苯巴比妥钠。
本品的钠溶液放置易水解开环,产生苯基丁酰脲沉淀而失去药效。
2.异戊巴比妥(amobarbital):为中时效的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
其5位取代基为异戊基,具有支链,在体内比苯环易氧化代谢,故作用时间较苯巴比妥短。
主要用于催眠、抗惊厥以及麻醉前给药3.硫喷妥钠(thiopental sodium):是将巴比妥结构中2位的氧换成硫的衍生物(生物电子等排体)。
硫喷妥钠可溶于水,通常做成注射剂供临床使用,用于控制惊厥和手术时麻醉使用。
因脂溶性强,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为超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
二、乙内酰脲类1、苯妥英钠(5,5-二苯基-2,4-咪唑烷二酮钠盐)水溶液不稳定,因此苯妥英钠的注射剂必须制成粉针剂,临用时注射用水溶解使用。
水溶液中加入二氯化汞试液,可生成白色沉淀,在氨试液中不溶。
而巴比妥类的药物,虽也有汞盐反应,但所得沉淀溶于氨试液中,以此可以区别巴比妥类药物和苯妥英钠。
本品为治疗癫痫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但对癫痫小发作无效。
此外,苯妥英钠还能治疗心率失常。
苯妥英钠与巴比妥类的不同:本品的水溶液加入二氯化汞试液,可生成白色沉淀,在氨试液中不溶,而巴比妥类药物,虽也有汞盐反应,但所得沉淀溶于氨试液。
三、二苯并氮杂卓类1、卡马西平。
最初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因为它的化学结构与三环类的抗抑它是该类药物中第一个上市的药物郁药有相似性,后来发现有很强的抗癫痫作用,现主要用于苯妥英钠等其他药物难以控制的癫痫大发作、复杂的部分性发作或其他全身性发作。
波长处有最285nm238nm与二个苯环与氮杂卓环的10,11烯键成一较大的共轭体系,其乙醇溶液在,可用于定性和定量的鉴别大吸收(即有紫外吸收)酮基衍生物奥卡西平,可阻断脑内电压依赖性的钠通道,也有很强的抗癫痫活性10-GABA代谢,提高脑内浓度。
四、脂肪酸类丙戊酸钠(了解) 广谱抗癫痫,抑制加吧喷丁、卤加比、拉莫三嗪五、其他药物抗精神失常药物第四章抗精神病药物第一节功能失调有关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一般与患者脑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A):异丙嗪(2噻吨类(硫杂蒽类):氯普噻吨按照化学结构分类,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1)吩噻嗪类:氯氮平)二苯二氮卓类:氟哌啶醇(3)丁酰苯类4)苯甲酰胺类:舒必利(5(一、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是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氯丙嗪第一个用于治疗精神病的药物1(冬眠灵)第一个用于治疗精神病2、盐酸氯丙嗪易被氧N氯丙嗪和该类药物都具有吩噻嗪母环,其中环上的S原子和原子都是良好的电子给予体,。
氧化产物非常复杂,最初的氧化产物是醌类化合物。
化氯丙嗪在空气或日光中放置渐变为红棕色,应避光密闭保存;重金属离子对氧化有催化作用,遇氧化剂则迅速被破坏。
为防止其氧化变色,注射液中需加入对氢醌、连二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或维C等抗氧剂。
生素,可用于鉴别。
吩噻嗪类化合物的共有反应后可能形成自由基或醌式结构而显红色,这是硝酸遇本品为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断剂,主要反应有口干、上腹部不适、乏力、嗜睡、便秘、心悸,对干共有一定影响,停药后恢复;长期大量使用,引起锥体外系反应3、奋乃静含有吩噻嗪母核,因此也容易被氧化变色,溶液中需加入抗氧剂防止变色。
以哌啶环取代氯丙嗪侧链二甲氨基的吩噻嗪类药物,基本药理特性与氯丙嗪相似,抗精神病作用比倍。
用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焦虑症等,也有镇吐作用;可产生锥体外系反应。
6~8氯丙嗪强利用侧链的醇羟基与长链脂肪酸成酯,可增加药物的脂溶性,在体内吸收减慢,水解成原药的速度较慢,是可延长作用时间的前药,特别适用于需长时期治疗且服药不合作的患者。
吩噻嗪类药物的构象关系(氯普噻吨)二.噻吨类抗精神病药物原子,并通过双键与侧链相连,得到CN原子换成将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吩噻嗪环上的10位噻吨类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硫杂蒽类抗精神病药物。
)两种几何异构体,前者抗精神病作用比后)和反式(E该类药物的链上因存在双键,故有顺式(Z倍,这可能是顺式异构体类似于氯丙嗪的优势构象,能与多巴胺分子部分重叠,有利于与受者强7 体的相互作用。
1、氯普噻吨2-氯噻吨酮室温稳定,光照和碱性条件下可发生双键断裂,生成2-氯噻吨和氟哌啶醇三、丁酰苯类(了):四、苯甲酰胺类结构中有手性碳,左旋体是抗精神病的活性结构,亦可用于止吐抗忧郁,优点是锥体外舒必利系不良反应少如:氯氮平(了)五、二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物第二节现有的抗抑郁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吗氯贝胺MAO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NRIs:盐酸阿米替林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盐酸氟西汀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吗氯贝胺MAOIs)一、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临床上第一个应用的抗抑郁药物异丙异烟肼)二、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NRIs原子以将吩噻嗪类药物分子中的该类药物是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SNRIs的结构主要是三环类,)替代,而形成的一类二苯并氮卓类)或亚乙烯基(-CH=CH-生物电子等排体亚乙基(-CH2-CH2- 抗抑郁药。
盐酸阿米替林在肝脏内脱甲基,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去甲替林,两者活性相同而去甲替林的毒性较阿米替林低,已在临床上使用。
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盐酸氟西汀又名百忧解临床使用外消旋体S-异构体的活性交强中枢兴奋药物和抗帕金森氏病药物第五章中枢兴奋药物第一节生物碱类、酰胺类、苯乙胺类和其他类按化学结构,中枢兴奋药物可分为一、生物碱类、)生物碱类中枢兴奋药物主要有黄嘌呤类和其他类生物碱。
黄嘌呤类药物主要有咖啡因(caffeine 可可碱和茶碱,均为黄嘌呤的甲基取代物,只是在取代位置和取代甲基的数目上稍有不同。
中枢兴奋作用:咖啡因>茶碱>可可碱;兴奋心肌、松弛平滑肌及利尿作用:茶碱>可可碱>咖啡因二酮一水化合物嘌呤-2,6-三甲基-3,7-二氢-1H-1、咖啡因1,3,7-本品与盐酸、氯酸钾在水浴上加热蒸干,所得残渣遇氨即生成紫色的四甲基紫尿酸铵,再加氢氧化钠,紫色即消失。
此反应名为紫尿酸铵反应,是黄嘌呤类生物碱的特征鉴别反应饱和水溶液与碘试液及稀盐酸反应,生成红棕色沉淀,在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中沉淀复溶解,可用于鉴别。
本品具有酰脲结构,对碱不稳定,与碱共热可分解为咖啡啶(caffeidine)。
石灰水碱性较弱不能使其分解。
在肝脏中发生代谢反应,被黄嘌呤氧化酶氧化为尿酸类化合物,还可受微粒体氧化酶的作用而脱甲基,主要代谢产物有:1-甲基黄嘌呤、7-甲基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和1-甲基尿酸、7-甲基尿酸、1,3-二甲基尿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