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15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则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定义和作用。
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规则。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则。
第二章:名词活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名词活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名词活用的常见类型,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举例说明名词活用的规则和用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名词活用的规则。
第三章:动词活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动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动词活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动词活用的常见类型,如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等。
举例说明动词活用的规则和用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词活用的规则。
第四章:形容词活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形容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形容词活用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形容词活用的常见类型,如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举例说明形容词活用的规则和用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容词活用的规则。
第五章:数词活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词活用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分析数词活用的常见类型,如数词用作动词、数词作名词等。
举例说明数词活用的规则和用法。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词活用的规则。
第六章:代词活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代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代词活用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分析代词活用的常见类型,如代词用作动词、代词作状语等。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词类活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类(名、动、形、数)活用”结构类型及语法规律;2.运用词类活用的结构特征和规律准确翻译文言文;3.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识记并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征,掌握规律;4.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文言基础知识及古文今译的方法。
二、课型复习课三、课时2课时四、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何谓词类活用?1.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例: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
2.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二)考点分析: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在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虽不单独作为考点进行考查,却时常放在文言翻译中作隐性考查,且在文言翻译题中常常作为关键点(即采分点)来看待。
(三)活用类型1.类型例句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军”应翻译为“驻扎”。
名词+名词(代词)。
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应翻译为“登记”。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应翻译为“命名”。
副词作状语+名词。
状语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应翻译为“称王”。
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应翻译为“用网捕”。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应翻译为“游水”。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实例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3. 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 总结理解:对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句子实例。
2. 参考资料和教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九、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十、作业布置:1. 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分析,判断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十一、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词类活用一、导入同学们,在文言文中,有些文言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有事在句子中会临时改变它得基本功能充当它类词,这就是词的活用。
高职考题型对词类活用单独设题一般不会出现,但会用某些实词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二、分析在文言文中,词的活用现象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辨清他们对理解文句内容也很重要,那么如何鉴别词的活用?鉴别一个词是否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看他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还要看它与哪些词类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①名词的活用(屏显)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⑸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⑹籍吏民,封府库。
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⑻汉水又东。
⑼越人语天姥⑽未花时采,则花色鲜泽。
⑾今王鼓乐于此。
⑿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⒀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⒁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⒃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⒄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⒅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⒆杀人如不能尽,刑人如恐不胜。
⒇登泰山而小天下。
【学生归纳】名词的活用有哪些情况?学生讨论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引导归类: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⑴、⑷、⑸、⑹、⑼、⑽、⑾、⒃、⒅、⒆名词活用为状语:⑵、⑶、⑺、⑻、⑿、⒀、⒂、⒄意动用法:⒁、⒇提问: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中的句子还可以再归类吗?请找到归类的标准。
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思考、归纳活用的规律。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⒃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屏显)⑸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命名)(《游褒禅山记》)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屏显)⑹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户口)(《鸿门宴》)⒆沛公军霸上。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含义。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规则。
2.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较为复杂的词类活用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规则。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2. 讲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类活用规则,解析文言文句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设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文言文阅读材料,包含各种词类活用现象。
3. 练习题及答案。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四章:讲解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2. 第五章:讲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副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九、课后反思:2.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估:七、教学资源:八、教学进度安排:九、课后反思:十、拓展活动:本教案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为主线,重点关注了教学评估、教学资源、教学进度安排、课后反思和拓展活动等环节。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教案
何翠春
教学目的
针对高考要求,系统复习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语法知识,让学生快速、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名词的的一般活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
教学方法
讲授和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1、展示考点要求及考查题型
2、展示历年广东省高考题与词类活用的相关的选择题和翻译题,以显示词类活用在高
考中的重要性。
3、展示现代汉语句子结构顺序框架,及每个句子成分的词性构成。
4、展示词类活用的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的种类。
二、重点讲授部分
(一)名词作状语
1、特点:置于谓语动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
2、方法指导(略)
(1)时间名词作状语特点及例释
(2)方位名词作状语特点及例释
(3)普通名词作状语特点及例释
3、练习
(二)名词作一般动词
1、特点:名词直接带宾语
2、方法指导:
第一,看看它前面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因为能愿动词或副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副词时,即可知它是活用为动词;
第二,看它是否带宾语或介宾补语。
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据此可知其活用为动词;
第三,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3、例释及练习(略)。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
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例子。
3. 词类活用的规则及运用。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学会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
四、教学难点:1. 词类活用的分类及辨别。
2. 词类活用规则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和规则。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引入:简要回顾词类活用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和规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示例:给出具体例子,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 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讲解词类活用规则: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规则,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词类的活用现象。
3. 分析实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则进行解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分析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活动:1.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类活用规则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知识点。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练习题,互相帮助和讨论,提高解题能力。
3. 答案解析:讲解练习题的答案,解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答案的推理过程。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举例3.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4. 词类活用的辨别方法5. 词类活用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2. 难点:辨别词类活用,并在阅读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及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类活用。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讲解:讲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用法,举例说明。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点,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词类活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词类活用知识的问答或填空练习,实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 阅读理解:选取一些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词类活用知识,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八、课程延伸1.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词类活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古代文化遗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词类活用的章节。
2. 参考书:古代汉语词典、文言文阅读指南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词类活用的在线教程、练习题及阅读材料。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词类活用知识分析、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对词类活用的复习,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回顾和巩固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词类活用知识分析、解读文言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练习题等。
四、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
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举例分析。
3.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词类活用知识。
2. 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解释词类活用的定义,分类介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例句,讲解词类活用的运用方法。
4. 课堂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运用词类活用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
2. 文化解读:通过讲解词类活用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词类活用的意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词类活用的知识点。
2. 小组竞赛:分组进行词类活用知识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复习教案周熙熹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几种题型2、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掌握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的语法特点及规律。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复习方法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PPT课件、词类活用课堂练习教学步骤:一、导入:回顾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明确考点1.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考什么”。
(课件展示)【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1、异读字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2、通假字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3、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4、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6、词类活用名、动、形、数词等的相互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5、偏义复词2.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怎么考”。
设题主要有两大类:(课件展示)⑴单独设题。
以《2009浙江高考样卷语文测试卷》19题为例1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A.母之贤既已闻县中B.里中人贤母C.母一言冰解而兽伏D.公令榜其门⑵用某些实词的活用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
比如:1. 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2005年浙江卷《书褒城驿壁》) (暮、朝:名词活用为状语))(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2.(2008年全国卷1,《宋史廖刚传》11题)(10分)(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田。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参考答案】⑴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⑵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第(1)句注意“日”为名词作状语和“哺”、“莫”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君之”的“君”和“兄之”的“兄”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明确本课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锦囊妙计引导学生由概念走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提问: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课件展示)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⑶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⑹左右欲刃.相如⑺人皆得以隶.使之⑻无乃尔是过.与⑼常以身翼蔽沛公⑽范增数目.项王⑾吾师.道也……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⒀吾从而师.之。
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学生讨论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引导归类: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⑴、⑷、⑹、⑻、⑽、⑾、⑿、名词活用为状语:⑵、⑶、⑺、⑼、⒂名词活用为使动词:⑸、⒁名词活用为意动词:⒀、⒂提问: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中的句子还可以再归类吗请找到归类的标准。
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思考、归纳活用的规律。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⑹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课件展示)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⑻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季氏将伐颛臾》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课件展示)⑾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课件展示)⑽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课件展示)(常用否定副词:弗、否、不、非、毋、莫、罔、勿、未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不冠不袜君子不齿。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⑶日削月割。
(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课件展示)⑺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⑼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课件展示)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为臣)(《韩信拜将》)⒀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老师)(《师说》)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课件展示)提问:以上归纳的规律能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以便记忆和运用吗教师明确:(课件展示)名词活用歌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试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疑难,以形成能力。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课件展示)(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
鄙: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境)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⑶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盟: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迁移训练(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⑴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
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⑵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
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⑶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季文子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②以③子为爱④,且⑤不华⑥国乎!”文子曰:“吾亦愿⑦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⑧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⑨德荣⑩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参考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宣公、鲁成公,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室,没有吃精饲料的马匹。
仲孙它进谏说:“你是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君王。
你的妾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人们大概会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况且也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
”文子说:我也很希望那样做,然而我看见我们的百姓,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和穿破衣服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
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穿破衣服,我却把我的妾和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辅佐国君的人恐怕不应该这样做的吧况且我只听说以高尚的德行作为国家的光彩,没有听说过以妾和马的华丽来为国增光的。
”注解:(1)相:辅佐(2)其:大概(表推测)(3)以:认为(4)爱:吝啬(5)且:况且(6)华:使动,使……华(荣耀)(7)愿:希望(8)无乃:恐怕(9)以:把(10)德荣:品德高尚(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
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
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翻译: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
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
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
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①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四、布置作业(课件展示)1.阅读并理解词类活用教学案,按照本课的做法自己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2.完成词类活用小练习词类活用课堂练习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⑶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⑹左右欲刃.相如⑺人皆得以隶.使之⑻无乃尔是过.与⑼常以身翼蔽沛公⑽范增数目.项王⑾吾师.道也……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⒀吾从而师.之。
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