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7 唐诗五首教案2 长版
- 格式:doc
- 大小:128.01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诗歌。
2.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五首》诗歌的朗读。
2.《诗五首》中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诗五首》诗歌。
2.学生能够辨别并运用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学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片,并引导学生谈论、描绘画面中的景色。
然后,教师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一些方式可以表达出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用诗歌来表达美丽的景色。
第二步:朗读《诗五首》(15分钟)教师先朗读一遍《诗五首》,然后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和停顿等方面的表达。
第三步: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五首》中的语言特点。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依次介绍一首诗的语言特点。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步:修辞手法学习(30分钟)教师针对《诗五首》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如比喻、拟人等等。
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并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出其他的修辞手法。
第五步:诗歌鉴赏(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鉴赏。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种方式来进行鉴赏,如小组成员轮流朗读、合唱等。
学生可以结合诗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六、巩固与拓展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整体的复习,让学生回顾整个诗歌学习的过程。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诗歌材料,让学生继续发展他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1.练习朗读《诗五首》中的任意一首诗。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诗五首》中的五首诗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过程1.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分享即兴创作的一首小诗,并向学生展示。
随后,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呈现(时间:30分钟)教师以诗歌《悯农》为例,分别介绍诗词的读音、词义及作品背景。
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读取其他四首诗歌,分成小组进行欣赏和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差异性和独特之处。
3.探究(时间:20分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诗歌的意义、抒情,找出核心要点和重要词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4.拓展(时间: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创造力。
学生可尝试自己撰写一首小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或所想进行创作。
5.总结归纳(时间: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多阅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五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逐渐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学生还有机会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满了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向学生展示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并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感受。
《唐诗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唐诗五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枫桥夜泊》、《乌衣巷》五首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首诗的全文阅读、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知识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掌握五首诗的基本赏析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了解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五首诗的赏析,尤其是对诗中意象、情感的理解。
重点:熟读背诵五首诗,掌握基本的诗歌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全文(1)学生自读五首诗,注意读音、停顿。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诗的节奏、韵律。
3. 翻译诗句(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诗句。
(2)教师点评,纠正翻译中的错误。
4. 赏析诗歌(1)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情感。
(2)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
(2)解读《望庐山瀑布》中的壮观景象。
6. 随堂练习(1)背诵五首诗。
(2)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1)五首诗的、作者(2)重点词语、句子(3)赏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五首诗。
(2)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情感。
2. 答案:(1)五首诗的全文。
(2)意象、情感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1)推荐其他唐代的诗歌,激发学生兴趣。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唐代历史,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与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课方案《诗词五首》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假想学习这五首诗词,应指引学生在频频朗诵中,联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偏向,来品尝诗词的语言及境界,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巧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课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和步骤一、朗诵导入1.学生试读。
要修业生联合说明将这五首诗词阅读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疏小组朗诵。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粗心在学生频频朗诵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有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开元二十八年 (740) 秋,王维 40 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域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暂时出差,不一样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愉快的。
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远眺》即到达汉江登临瞭望。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总写汉江局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述了汉江水势的宏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景色的赞叹。
诗人牢牢扣住临眺之所见,即老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觉。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经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线极其宽阔,境地极其广远。
王维不不过诗人,仍是一名画家。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察看、诗人的思虑、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联合起来了。
他奇妙地描述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光景,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到达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毁而走开朝廷,心里十分气愤地重又开始了遨游生活。
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季,李白到达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开,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唐诗五首序号课题唐诗五首2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并默写诗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这节课我们去感受一下陈子昂内心的那份孤独。
三、准备练习.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尝试学习.学习《登幽州台歌》.1.诗人写作背景简介。
2.朗读指导.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3.品评赏析。
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应该是指哪一类人呢?⑵读完了这首短诗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应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⑷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
⑸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请加以分析.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老师给予巡回指导。
使学生真正体会合作的意义与好处以及运用词句品析的方法课堂教案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导入新诗。
2.写作背景。
3。
朗读诗歌。
4。
整体感知.5。
品味赏析。
⑴题目中“左迁龙标"一词应该怎样理解?⑵赏析一、二两句。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
杨花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唐诗五首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唐代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这些诗或空灵恬淡,或气势雄浑,反映出“大化自然”的万千气象,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契机,凝结着不同诗人不同的审美理想与审美体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界。
(教学设想:引起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二、学习《滁州西涧》1.学生朗读诗歌要求: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意体会、运用。
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作者介绍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
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
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
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
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根据你的理解,描绘出本诗所写的景色。
本诗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野渡所见,绘出了一幅幽静深邃而又富有生机的春天景色:涧边的幽草在生长萌发着;深树里的黄鹂在欢快地鸣叫着;春潮带着雨点,使河里的流水更加湍急;野渡口虽然无人,但那只摆渡的小船却被水流冲击得在自己摇摆。
4.作者通过写景寄寓了什么样的意趣?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三、合作探究《滁州西涧》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也有人认为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
唐诗五首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歌,体会了诗中之情,诗中之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在唐诗的世界中徜徉。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人。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中亚的碎叶城。
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浪漫主义诗风的典范代表。
李白、王昌龄同为盛唐著名诗人,二人友谊深厚。
这首诗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谪为龙标尉后所作,大约作于天宝八年(749年)。
王昌龄的诗歌久负盛名,但仕途却很坎坷,曾“屡见贬斥”。
天宝七年,又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李白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好友的安慰与情谊。
2.朗读背诵3.品味赏析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
五溪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
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其生活条件艰苦。
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
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和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1《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如下诗歌知识:(1)学会欣赏5首唐诗,领悟唐诗中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2)初步感受唐诗的韵律和意境,通过口语、绘画、朗诵等形式,表达唐诗的美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诗歌欣赏热情;(2)通过“读绘”、“朗诵”、“翻译”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感受;(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将进酒》2.《黄鹤楼》3.《岳阳楼记》4.《赋得古原草送别》5.《登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领略唐诗的意境和情感;2.注重帮助学生翻译生字生词,让他们准确理解唐诗内容。
四、教学方法1.口语交际法2.朗诵法3.翻译法4.绘画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将进酒》1.引入向学生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生平,让他们对李白有一个初步了解。
2.lead-in播放《将进酒》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3。
预习学生阅读《将进酒》后,进行课前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4.学习1)贴图欣赏:学生欣赏“唐诗《将进酒》图”和“唐诗《将进酒》唐朝画像”,并进行“读绘”活动。
让他们通过画面体会唐代饮酒文化和壮志凌云的精神。
2)翻译: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翻译,可以自主翻译或者集体翻译,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韵律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诗歌中的意思。
第二节《黄鹤楼》1.引入通过介绍《黄鹤楼》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荆州地区的风景、文化和历史背景。
2.lead-in通过播放《黄鹤楼》的音乐和提问让学生回想和阅读过的《黄鹤楼》。
3.预习让学生在阅读《黄鹤楼》前,围绕课文提出一些问题,讨论各自的看法和复述经历。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现代诗;2.能够鉴赏现代诗,了解韵律、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3.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4.能够自主创作一首简单的现代诗。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五首诗的题材和意境;2.掌握诗中的韵律、语言和情感表达。
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创作一首符合语言规范和诗歌特点的现代诗。
三、教学过程1. 自学学生自行阅读《诗五首》一文,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验,包括喜欢的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等内容。
2. 导入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引入一篇现代诗,或者通过一些诗歌知识的问答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3. 阅读与鉴赏1.这时,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鉴赏其中一首诗,并通过小组讨论让组员对五篇诗都有所了解。
2.学生要写下自己的鉴赏体会,包括理解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等内容。
4. 创作1.鉴赏完五首诗后,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现代诗;2.教师可引导学生分阶段创作,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5. 演讲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体会,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鉴赏体会;2.学生自己的创作;3.学生对于他人的创作的评价;4.课后继续完成课堂创作,并再次进行演讲。
五、教学反思1.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和鉴赏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教学中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2.创作作品需要提前准备,如果时间不够充足,可以考虑将创作环节移到后面的课堂进行;3.演讲和交流环节要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还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
唐诗五首
序号课题唐诗五首2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这节课我们去感受一下
陈子昂内心的那份孤独。
三、准备练习。
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尝试学习。
学习《登幽州台歌》。
1.诗人写作背景简介。
2.朗读指导。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品评赏析。
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应该是指哪一类人呢?
⑵读完了这首短诗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应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
义。
学生自由读,再找
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发挥学习小组的
作用,共同完成学
习任务,老师给予
巡回指导。
使学生
真正体会合作的
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⑷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
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
⑸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请加以分析。
意义与好处以及运用词句品析的方法
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
(二)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导入新诗。
2.写作背景。
3.朗读诗歌。
4.整体感知。
5.品味赏析。
⑴题目中“左迁龙标”一词应该怎样理解?
⑵赏析一、二两句。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
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
杨花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次句叙事。
“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
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不便,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⑶赏析三、四两句。
三、四两句由写景叙事转为抒情。
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
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五、小结。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
古时由于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而“黯然神伤”者。
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
六、二次练习。
背诵这两首诗。
七、作业。
告知学生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
但这种情感有时候不是直接抒发的,这时就要抓住作者选择的事物和他的语言、动作来用心体会。
默写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教学感悟反思登幽州台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陈子昂李白
“独”杨花子规明月情感
意象担忧、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