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1)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一课时)【教案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食品保存的主要原理,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了解糯M甜酒的制作过程。
技能目标:通过亲手制作、访问、调查等方式了解一种发酵食品,提高运用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情感目标: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合作能力;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学会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教材分析】“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通过第四章及第五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细菌、真菌广泛分布在各种环境中,并了解了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的知识点主要有四个:介绍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细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细菌真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则要求学生尝试制作甜酒、酸奶或泡菜。
本节课内容不仅能增长学生的学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必须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这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渗透STS教育,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全方位体现。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兴趣较浓厚,好奇心强,但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对细菌、真菌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就细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许多有利的方面却没有更多的了解。
【重点难点】重点:食品保存的主要原理;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难点:制作发酵食品的原理。
【教法与学法】本节通过介绍人类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药品生产、环保等方面对细菌、真菌的利用,说明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内容中知识点较少,但是却与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生对这些内容较感兴趣,尤其是渴望能掌握发酵食品的制作的相关技能,故安排两个课时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本课时只了解发酵食品的制作及食品保存两方面的知识。
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案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交往
的能力。
6、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
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上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它使学生知道了我们平时吃的很多东西,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尝试制作的欲望。
教材本身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何合理的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成功的第一步。
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如何设计好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真正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是本节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尝试制作馒头、甜酒、酸奶、酸菜等食品。
能力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发酵条件,观察发酵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收集资料、制作相关的课件、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馒头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的应用。
2、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四、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
课前经过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情况,发现许多学生有平时有制作馒头的经历,还有学生见过家长制作酸奶、甜酒、泡菜的过程。
这是很好的知识经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五、解决措施1、解决重点: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情况,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通过回忆细菌和真菌的危害,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绝对的有害而无利呢?2.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说一说他们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对学生回答做总结,导入新课。
(板书题目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倾听问题,齐声否定。
回答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作用:如可以酿酒、制造食品、制药、净化污水、利用它们进行冶金等。
过渡句:正如刚才同学所说,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板书)1.提问:利用他们制作食品时,主要根据什么原理呢?2.对学生的暗示给予表扬,肯定食品的制作与发酵有关。
(一)演示发酵实验(板书)1.询问各组“发酵实验”的完成情况。
2.选一组作代表到前边展示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3.结合实验,提出问题:●根据你们的推测,气球内充的是哪种气体?●这种气体是怎么产生的?4.肯定同学的回答,讲述酵母菌体内有多种酶,能够将糖类分解成葡萄糖,在无氧的条件下,会发生下面的反应,(出示Flash,其中一种生成物是未知的,)让同学描述反应过程。
5.请同学打开气球闻一闻,另一种物质是什么?6.用课件展示发酵原理反应式:7. 询问各组实验都成功了吗?马上联想到课前做的发酵实验,有些同学举起了发酵实验装置向老师暗示。
各组组长举起装置示意,表示课下已完成了“发酵实验”。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
小组讨论、回答●气球里充的是二氧化碳。
●酵母菌分解糖时产生的。
观看、思索、回答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其它一种物质。
打开,闻有酒味,肯定产生的另一种物质是酒精。
观看,记忆。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知识结构 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面包、馒头、酸奶、酱、泡菜等 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冷冻法、罐装法、腌制法、脱水法、巴斯德消毒法 和渗透保存法等,实际应用越来越广泛 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细菌与环境保护知识要点1.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1)食品制作: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或面包;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利用醋酸菌制醋;利用多种霉菌制酱;利用酵母菌、曲霉酿酒。
(2)食品保存: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者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抑止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主要方法有冷冻法、罐装法、腌制法、脱水法、巴斯德消毒法和渗透保存法等。
(3)疾病防治:利用大肠杆菌合成胰岛素;利用真菌生产抗生素,如青霉产生青霉素。
(4)环境保护:利用一些杆菌和甲烷菌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通过发酵产生甲烷;利用一些细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2.发酵现象:细菌和真菌利用体内大量的酶,可以把有机物分解成其他的物质。
如:曲 霉:淀 粉 葡萄糖酵母菌:葡萄糖 酒精+二氧化碳(制作馒头、面包和酿酒) 乳酸菌:葡萄糖 乳酸(制作酸奶、泡菜)3. 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止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4.某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叫做抗生素。
弗莱明发现了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
5.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可以经基因改造后生产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
6.在污水处理中,一些细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能将污水中有机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一些杆菌和甲烷菌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甲烷。
7.制作甜酒的方法:(1)将蒸熟的米饭用凉开水冲淋,放置在30℃后,再加酒曲的原因是防止高温杀死酒曲中的微生物。
(2)在糯米饭中间挖一个凹坑的目的是有利于透气,可保证酒曲中微生物的繁殖。
(3)在制作甜酒的过程中,尽量少打开容器的原因是:防止杂菌进入,保证酒曲发酵的无氧环境。
(4)把容器盖好后,采取保温的目的是保证酒曲中微生物生长代谢适宜的温度。
新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精品教案[教材分析]《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是生物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在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基础上安排这节课内容,体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本节课内容相当丰富,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直观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城郊,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孩子很早就能帮助父母做家务,这给他们提供了城市学生无法体验的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也成为了我教学的起点。
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酿酒、熏鸭、腌咸菜,但是对于这些食品的制作学生只停留在感性的认识,缺乏理论的指导,这节课我将把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上来。
[设计思想]我将这堂课设计成成果展示课。
从课前准备到课内展示以及课后延伸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在这个过程注意“穿针引线”,起好点拔引导的作用。
学生通过“演示酵母菌发酵实验──收集王致和豆腐乳故事──制作酸奶──调查食品保存方法”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在“观、思、探、读、讲、练”的课堂结构中轻松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2)尝试制作馒头、酸奶食品。
3.情感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留、疾病防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剖析、概括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的原理。
(二)能力目标1.经过小组研究、采集资料、剖析沟通等活动,提升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采集和剖析资料的能力、表达沟通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等。
2. 经过做发酵实验和试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升学生的着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的研究,以及利用细菌和真菌服务于人类生产、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教课要点1.剖析、概括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的原理。
2.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留、疾病防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应用。
三、教课难点剖析、概括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的原理。
四、教课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糖、酵母、气球、试管、烧杯、塑料药匙等。
学生:课下采集食品包装袋(盒);认识常用的食品制作和保留与细菌和真菌的关系。
五、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教课的基础上,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在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拥有的重要作用。
教师能够指引学生思虑细菌和真菌能够惹起动植物和人类生病,那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好处呢?同学们能够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在食品保留中要注意防备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生殖,平时用到的抗生素与微生物相关等,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学生食用过或见过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的食品,所以在解说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时,能够从学生常有的某种食品切入。
教师提早准备馒头、面包及发酵的面团,指引学生剖析,由发酵后的面团制作成的面包和馒优等食品为何变得柔软?此时教师能够展现课前准备好的酵母菌发酵实验装置帮助同学理解。
教师能够提早准备澄清的石灰水,请同学们帮忙把气球内采集的气体导入石灰水中,察看现象。
当学生剖析产生的实验现象后,很简单理解制作馒头或面包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领会在面团中形成很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和柔软。
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交往
的能力。
6、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