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期限的几个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合同协议的期限规定在签订合同协议时,期限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规定了合同的有效期限。
期限的设定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权益,因此在签订合同协议时,期限规定必须特别注意。
首先,合同协议的期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约定。
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期限规定:1. 按照时间期限规定:合同协议可以规定具体的时间期限,例如一年、三年、五年等。
在约定时间到期前,合同即会自动终止。
这种方式适用于有明确时限的合作项目。
2. 规定实现目标期限:有些合同的期限是根据实现某项目标来确定的,一旦实现了合同规定的目标,合同即告终。
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项目性较强的合同。
3. 永久期限规定:有些合同可以约定永久期限,即在没有变更或有限的条件下,合同长期有效并持续生效。
这种方式适用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较为稳定的合同。
其次,期限规定应当在法律框架内合理设定。
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期限应当合法、有效且具有确定性。
期限过短或者过长都会对合同的生效和终止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期限的规定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以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此外,合同协议期限结束后的处理也需要事先约定清楚。
一般来说,合同期限到期后双方可以选择是否延长期限或者终止合同。
在合同期限即将到期时,双方应及时沟通并作出决定,以避免出现合同期限到期后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总的来说,合同协议的期限规定是合同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有效性和双方的权益。
在签订合同协议时,双方应当共同协商确定期限,并遵守期限规定的约定。
合同期限规定应当合法、有效、具有确定性,双方应在期限到期前作出续约或终止的决定,以保障双方权益并维护合同关系的稳定。
愿双方在合同期限规定上慎密考虑,合作愉快、顺利进行。
承诺书的期限规定承诺书是一种法律文件,旨在明确当事人之间的义务和责任。
在许多法律事务中,承诺书被广泛使用,以便确保各方遵守其在交易、合同或协议中所做出的承诺。
合理而准确地规定承诺书的期限对于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双方的权益至关重要。
一、期限规定的必要性在承诺书中设定期限是为了明确双方的行为义务和责任,并确保各方依据约定按时履行。
期限规定的存在可以使当事人对时间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安排行动和资源。
此外,期限规定还有助于防止因违约导致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保护合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期限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1. 合理性:承诺书中的期限应该合理且明确。
合理性是指期限的设定须考虑到特定业务的性质、行业标准和交易习惯等因素。
比如,在某些合同中,当事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达成特定目标或满足特定条件,因此期限应设定为足够长的时间。
然而,在其他情况下,期限可能需要设定为较短的时间,以保证交易的及时性和效率性。
2. 可执行性:期限规定还应考虑到各方实际操作的可执行性。
当事人在承诺书上设定期限时,应充分评估可能发生的不可预见情况,如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等,以确保期限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如果因为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无法按期履行承诺,当事人应及时通知对方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纠纷解决机制如果期限规定的承诺未能按时兑现,双方应采取适当的纠纷解决机制来解决争议。
常见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当事人应协商确定适用的解决方式,并在承诺书中明确规定相关约定。
通过明确的纠纷解决机制,双方可以在纠纷发生时迅速解决问题,保护各自的权益。
四、期限规定的法律约束力期限规定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双方应严格按照约定履行相关义务。
如果一方未能按期履行承诺,并且没有充分理由解释,对方有权采取合理的法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违约方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总结:承诺书的期限规定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维护交易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381.“设计使用年限”的起源与作用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建设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开始标注 “设计使用年限”。
这一概念起源于1997年4月1日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第六十条:“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
第六十二条关于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的规定:“建筑工程的保修范围应当包括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和其他土建工程,以及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线的安装工程,供热、供冷系统工程等项目。
保修的期限应当按照保证建筑物合理寿命年限内正常使用,维护使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确定。
具体的保修范围和最低保修期限由国务院规定。
”根据该法的规定,国务院2000年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在第四十条中明确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建设工程最低保修期限为:(一)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的最低保修期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二)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三)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四)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2年。
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
建设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建筑物寿命是指从规划、实施到使用、毁坏的全部时间。
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是指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建筑附件、建筑设备等不同类别的使用寿命期。
在《条例》第四十条保修期的具体规定,我们不难看出,建筑附件、建筑设备的保修期限均在3-5年,说明它们的合理使用寿命较短,而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应由设计文件规定。
因为此类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是其质量得以量化的集中表现,工程结构的实际使用年限或者说设计使用寿命应该是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预期目标。
根据《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在量值上与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相同。
签订租赁合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订立房屋租赁合同的过程中,应当注意:1.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超出部分无效;租赁期限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不得超过20年。
2.租赁期限超过6个月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3.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目前,房屋租赁纠纷居高不下。
租赁当事人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确定租赁关系的,可以通过相对完整的租赁协议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租赁合同签订后,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到房产管理部门备案登记,或者对租赁合同进行公证,以保证双方的权益。
相信房屋租赁纠纷的概率可以降到最低。
这样既能搞活租赁市场,满足租房者的要求,又能让贷款投资租房者不陷入困境和纠纷,为个人理财做更好的规划。
如果你想签这个& ldquo双赢& rdquo租赁合同签订后,租赁双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一)房屋租赁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出租人和承租人协商出租房屋时,只要就房屋的使用收入和租金的支付内容达成协议,并相互约定,出租人有义务将双方约定的房屋状况提前交付承租人使用,并在租赁期间保持租赁房屋处于约定状态。
同时,承租人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向出租人支付租金。
口头租赁虽然有效,但建议租赁双方订立书面合同,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纠纷,留下白纸黑字的书面证据。
(2)最好留下具体或指定的紧急联系人当与承租方发生纠纷时,例如承租方逾期支付租金甚至拖欠租金达数月,出租方可以先发出定金函,以书面形式表明要求承租方按期支付租金或提前解除合同,并要求承租方搬出,以便租给下一个承租方,减少损失。
但实际上,最常见的情况是承租人& ldquo人们去大楼时并不是空的。
在这种情况下,承租人会将其个人物品留在租赁房屋内,但出租人不能与承租人联系。
因此,租赁合同条款中可以约定的,一方发生移动或者变更的,应当提前书面通知对方,因其他情形被拒绝或者未送达、退回的,以首次邮寄通知的日期为法定送达日期。
阐释仓储合同几个问题仓储合同是指仓储人与委托人(货主)之间签订的关于商品存储与管理的协议。
该合同规定了双方的权责,包括货物的交付、存储期限、保管责任、风险转移等方面。
在仓储合同中常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货物交付问题:货物交付是仓储合同的前提,它是仓储人享有收取货物并履行保管义务的基础。
货物交付主要包括委托人将货物交付给仓储人,以及仓储人将货物交还给委托人的过程。
在仓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货物交付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及交付的证明方式。
二、仓储期限问题:仓储期限是指货物在仓储人处存放的时间,它是仓储合同约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仓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仓储期限的起止时间,并约定在期限届满后,委托人应取回货物或续签合同。
同时,也应说明委托人未按时取回货物或续签合同的后果。
三、保管责任问题:保管责任是指仓储人在存储货物期间对货物的保管义务。
在仓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仓储人对货物的保管责任范围、保管措施以及应对货物损失的责任。
一般来说,仓储人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保管货物,并对货物的损失、灭失或毁损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四、风险转移问题:风险转移是指货物在存储期间由仓储人承担相应的风险。
在仓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货物的风险从何时起转移给仓储人,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仓储人应当对货物的损失或毁损承担责任。
一般来说,风险转移通常是在货物交付给仓储人后开始,但具体的转移时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约定。
以上是仓储合同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在签订仓储合同前,双方应当充分了解并讨论这些问题,并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的约定,以避免日后的纠纷。
同时,也建议在签订合同前,委托人对仓储人的资质和信誉进行评估,以确保货物的安全和可靠性。
民法典保证期间规定理解适用中的几个问题包晓丽司伟摘要:保证期间的性质之争自诞生之初持续至今,对期间性质的正确认识对于时效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保证期间的制度重构表明了我们应当突破诉讼时效与除斥期 间二分法前见的局限性,认识到保证期间是决定债权人能否取得或者能否行使相应权利的期间。
在期间的计算上,法院应当充分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表示,当事人对保证期间的起算和长短有约 定的从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曰起计算,期间长度为六个月。
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在时间先后及制度功能上存在一定的衔接关系,应区分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 分别研究。
关键词:保证期间或有期间诉讼时效期间计算公平原则关于保证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下文简称《担保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 释》(下文简称《担保法解释》)的规定存在前 后矛盾、涵义模糊等问题,从而使司法实务与 理论界对保证期间的性质、起算规则、与诉讼 时效的衔接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分歧。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关于保证期间的规定为 基础,重点探讨保证期间法律适用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一、《民法典》关于保证期间规定的基 本规则《民法典》第692条至第694条在总结审判 经验、凝聚学术共识的基础上,继承并修改了 《担保法》和《担保法解释》的条文,在以下几 *方面重塑了保证期间的法律规则:第一,《民法典》将保证期间的内涵明确为“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
保证 人是否承担现实的保证责任,取决于债权人有没有在保证期间内行使相应权利。
因此,保证 期间是决定相应权利得否产生或者行使的期间。
[1]第二,《民法典》第692条第1款规定保证 期间为不变期间。
由于保证期间设置的目的在于 避免保证人旷日持久的责任风险以及债权人一方 绝对的优势地位,若保证期间为可变期间,则保 证人将无法从风险中解脱出来,与期间的正当性 不符。
关于期限的几个问题
刑事拘留的条件、期限
一、拘留的条件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指认他犯罪的;
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二、拘留的通知
拘留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
三、拘留的期限
1、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7日以内(不含在拘留期限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犯罪嫌疑人,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
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2、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10日内作出决定。
在特殊情况下,决定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
对于不需要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
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综上所述,最长拘留期限为30日,加上审批的期限7天共37天。
侦查羁押期限
一、一般情况
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
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共3个月)
二、特殊情况
下列案件在上述期限届满(3个月)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2个月:
1、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
2、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3、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
4、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上述期限(5个月)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2个月(7个月)。
三、不确定的期限
1、因为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延期审理。
2、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依照本第一条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3、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但是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取证。
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也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期限
一、审查起诉的内容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
1、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
2、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3、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
4、有无附带民事诉讼;
5、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二、审查起诉的一般期限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1个月(30天)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45天)。
三、审查起诉的特殊期限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在1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
补充侦查以2次为限,两次共60天。
四、改变管辖情况
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综上所述,一个案件一般情况下在审查起诉阶段审限最长为:1.5月+1月+1.5月+1月+1.5月=6.5月(19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