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重点班)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16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共计22题,每题3分合计66分)1.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804kJ/mol,当它氧化生成1g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A.26.0kJ B.51.9kJ C.155.8kJ D.467.3kJ2.在相同条件下,燃烧时对大气污染程度最小的燃料是()A.液化气B.煤油 C.煤球 D.木柴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浓H2SO4稀释④固体NaOH溶于水⑤H2在Cl2中燃烧.A.②③④⑤B.②③④ C.②⑤D.①③⑤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条件是加热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B.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C.物质燃烧不一定是放热反应D.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5.已知化学反应2C(s)+O2(g)CO2(g)、2CO(g)+O2(g)2CO2(g)都是放热反应,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2g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B.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C.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D.将一定质量的碳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6.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A.NH4Cl晶体受热分解B.木炭燃烧C.钠与水反应D.酸碱中和反应7.已知在1.01×105 Pa、298K条件下,2mol H2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H2O(g)═H2(g)+O2(g)△H=+242 kJ•mol﹣1B.2H2(g)+O2(g)=2H2O(l)△H=﹣484 kJ•mol﹣1C.H2O(g)+O2(g)=H2O(g)△H=+242 kJ•mol﹣1D.2H2(g)+O2(g)═2H2O(g)△H=+484 kJ•mol﹣18.已知在25℃,101kPa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8H18(l)+12.5O2(g)═8CO2(g)+9H2O(g)△H=﹣48.40kJ•mol﹣1B.C8H18(l)+12.5O2(g)═8CO2(g)+9H2O(l)△H=﹣5518kJ•mol﹣1C.C8H18(l)+12.5O2(g)═8CO2(g)+9H2O(l)△H=+5518kJ•mol﹣1D.C8H18(l)+12.5O2(g)═8CO2(g)+9H2O(l)△H=﹣48.40kJ•mol9.某些金属氧化物粉末和Al粉在镁条的引燃下也可以发生铝热反应.下列反应速率(v)和温度(T)的关系示意图中与铝热反应最接近的是()A.B.C.D.10.将a g块状碳酸钙跟足量盐酸反应,反应物损失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的实线所示.在相同的条件下,将b g(a>b)粉末状碳酸钙与同浓度盐酸反应,则相应的曲线(图中虚线所示)正确的是()A. B. C.D.11.把镁条投入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产生氢气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因素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①盐酸的浓度②镁条的表面积③溶液的温度④Cl﹣的浓度.A.①④B.③④C.①②③ D.②③12.在容积固定的2L 密闭容器中进行着一个可逆反应X(g)+2Y(g)⇌2Z(g),用Y的物质的量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v正、v逆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v的单位为mol•(L•s)﹣1,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A.X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B.Y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C.Z的物质的量的增加D.Y的物质的量的减少13.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H2O(g)CO2(g)+H2(g)△H<0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A.增加压强 B.降低温度 C.增大CO的浓度D.更换催化剂14.已知2SO2(g)+O2(g)⇌2SO3(g);△H=﹣197kJ•mol﹣1.向同温、同体积的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气体:(甲)2mol SO2和1mol O2;(乙)1mol SO2和0.5mol O2;(丙)2mol SO3.恒温、恒容下反应达平衡时,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A.容器内压强P:P甲=P丙>2P乙B.SO3的质量m:m甲=m丙>2m乙C.c(SO2)与c(O2)之比k:k甲=k丙>k乙D.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数值Q:Q甲=Q丙>2Q乙15.温度为T时,向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PCl5,反应PCl5(g)═PCl3(g)+Cl2A.反应在前50 s的平均速率v(PCl3)=0.0032 mol•L﹣1•s﹣1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PCl3)=0.11 mol•L﹣1,则反应的△H<0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5、0.20 mol PCl3和0.20 mol Cl2,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v(逆)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 mol PCl3和2.0 mol Cl2,达到平衡时,PCl3的转化率小于80%16.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SO2(g)+2CO(g)2CO2(g)+S(l)△H<0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硫,正反应速率加快C.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提高SO2的转化率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不同催化剂,该反应平衡常数不变17.100g碳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体积,CO2占体积,且C(S)+O2(g)═CO(g)△H=﹣110.35KJ•mol﹣1,CO(g)+O2(g)═CO2(g)△H=﹣282.57KJ•mol﹣1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较,损失的热量是()A.392.92KJ B.2489.44KJ C.784.92KJ D.3274.3KJ18.在下列平衡体系中,保持温度一定时,改变某物质的浓度,混合气体的颜色会改变;改变压强时,颜色也会改变,但平衡并不移动,这个反应是()A.2NO+O2⇌2NO2B.N2O4⇌2NO2C.Br2(g)+H2⇌2HBr D.6NO+4NH3⇌5N2+3H2O19.对于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X+Y⇌W+Z,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υ)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对X、Y、W、Z四种物质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A.W、Z均为气体,X、Y中只有一种为气体B.X、Y均为气体,W、Z中只有一种为气体C.X、Y或W、Z中均只有一种为气体D.X、Y均为气体,W、Z均为液体或固体20.反应:PCl5(g)⇌PCl 3(g)+Cl2(g)①2HI(g)⇌H2(g)+I2(g)②2NO2(g)⇌N2O4(g)③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均是a%.若保持各自的温度不变、体积不变,分别再加入一定量的各自的反应物,则转化率()A.均不变B.均增大C.①增大,②不变,③减少 D.①减少,②不变,③增大21.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2SO2(g)+O2(g)⇌2SO3(g);△H=﹣197kJ/mol 现有容积相同的甲、乙、丙三个容器,在上述条件下分别充入的气体和反应放出的热量(Q)如下A.在上述条件下反应生成1molSO3气体放热98.5kJB.在上述条件下每摩该反应进行到底时放出的热量为197kJC.Q1=2Q2=2Q3=197D.2Q2=2Q3<Q1<197kJ22.某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X(g)和2molY(g)发生反应:X(g)+mY (g)⇌3Z(g),平衡时,X、Y、Z的体积分数分别为30%、60%、10%,在此平衡体系中加入1molZ(g),再将达到平衡后,X、Y、Z的体积分数不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m=2B.两次平衡的平衡常数相同C.X与Y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1:1D.第二次平衡时,Z的浓度为0.4mol•L﹣123.一定量的CO2与足量的碳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反应:C(s)+CO2(g)⇌2CO (g),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气体分压(P分)=气体总压(P总)×体积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50℃时,若充入惰性气体,v正,v退均减小,平衡不移动B.650℃时,反应达平衡后CO2的转化率为25.0%C.T℃时,若充入等体积的CO2和CO,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925℃时,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K p=24.0P总二、填空题(共三道题,合计34分)24.将0.1mol MnO2粉末加入到50mL过氧化氢溶液(H2O2,ρ=1.1g/mL)中,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实验时放出气体的总体积是.(2)放出一半气体所需的时间为.(3)反应放出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约为.(4)A,B,C,D各点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5)解释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6)计算H2O2初始状态的浓度.25.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①CO(g)+2H2(g)⇌CH3OH(g)△H1②CO2(g)+3H2(g)⇌CH3OH(g)+H2O(g)△H2③CO2(g)+H2(g)⇌CO(g)+H2O(g)△H3由此计算△H1=kJ.mol﹣1,已知△H2=﹣58kJ.mol﹣1,则△H3=kJ.mol﹣1(2)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 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3)合成气的组成n(H2)/n(CO+CO2)=2.60时体系中的CO平衡转化率(a)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a(CO)值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其原因是.图2中的压强由大到小为,其判断理由是26.合金贮氢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收氢性能,在配合氢能的开发中起到重要作用.(1)一定温度下,某贮氢合金(M)的贮氢过程如图所示,纵轴为平衡时氢气的压强(p),横轴表示固相中氢原子与金属原子的个数比().在OA段,氢溶解于M中形成固溶体MH x,随着氢气压强的增大,逐惭增大;在AB段,MH x 与氢气发生氢化反应生成氢化物MH y,氢化反应方程式为:zMH x(s)+H2(g)═ZMH y (s)△H(Ⅰ);在B点,氢化反应结束,进一步增大氢气压强,H/M几乎不变.反应(Ⅰ)中z=(用含x和y的代数式表示).温度为T1时,2g某合金4min内吸收氢气240mL,吸氢速率v=mL•g﹣1•min.反应的焓变△HⅠ0(填“>”“<”或“=”).(2)η表示单位质量贮氢合金在氢化反应阶段的最大吸氢量占其总吸氢量的比例,则温度为T1、T2时,η(T1)η(T2)(填“>”“<”或“=”).当反应(Ⅰ)处于图中a点时,保持温度不变,向恒容体系中通入少量氢气,达到平衡后反应(Ⅰ)可能处于图中的点(填“b”“c”或“d”),该贮氢合金可通过或的方式释放氢气.(3)贮氢合金ThNi5可催化由CO、H2合成CH4的反应,温度为T时,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已知温度为T时:CH4(g)+2H2O=CO2(g)+4H2(g)△H=+165KJ•mol,CO(g)+H2O(g)=CO2(g)+H2(g)△H=﹣41KJ•mol.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二中高二(上)月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计22题,每题3分合计66分)1.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804kJ/mol,当它氧化生成1g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A.26.0kJ B.51.9kJ C.155.8kJ D.467.3kJ【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根据燃烧热的概念可知,1mol葡萄糖燃烧放出2804KJ热量时生成6mol液态水,即108g水,通过假设生成1g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xg,列式计算即可.【解答】解: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804kJ/mol,可知葡萄糖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6CO2(g)+6H2O(l)△H=﹣2804kJ/mol即生成108g108gH2O放出2804kJ的热量,设生成1g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xg,可得:解得:x=26.0kJ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燃烧热的概念,把握住燃烧热是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较简单.根据燃烧热的概念来写出葡萄糖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来解本题.2.在相同条件下,燃烧时对大气污染程度最小的燃料是()A.液化气B.煤油 C.煤球 D.木柴【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专题】有机化学基础.【分析】A、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不是污染气体;B、煤油的主要成分是C9~C16的多种烃类混合物,如果氧气不足会有CO生成,较液化气燃烧更不充分;C、煤球属于固体,不易充分燃烧,且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大气的物质;D、木柴燃烧时容易燃烧不充分,产生灰尘和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大气的物质.【解答】解:A、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不是污染气体,故A可选;B、煤油的主要成分是C9~C16的多种烃类混合物,如果氧气不足会有CO生成,较液化气燃烧更不充分,故B不选;C、煤球属于固体,不易充分燃烧,且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大气的物质,故C不选;D、木柴燃烧时容易燃烧不充分,产生灰尘和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大气的物质,故D不选.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燃料燃烧时生成物的性质方面的知识.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浓H2SO4稀释④固体NaOH溶于水⑤H2在Cl2中燃烧.A.②③④⑤B.②③④ C.②⑤D.①③⑤【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少数分解、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反应(如铵盐和强碱).【解答】解: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吸收热量,是物理变化,不属于吸热反应,故①错误,②酸碱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②正确,③浓H2SO4稀释,放出热量,是物理变化,不属于放热反应,故③错误,④固体NaOH溶于水,放出热量,是物理变化,不属于放热反应,故④错误,⑤H2在Cl2中燃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⑤正确,故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②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吸热反应,难度不大.抓住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吸热或放热的反应是解题的关键.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条件是加热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B.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C.物质燃烧不一定是放热反应D.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是否加热无关;B.化学反应中除了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还遵循能量守恒定律;C.所有物质燃烧都是放热反应;D.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是否加热无关.【解答】解:A.放热反应有的需加热,有的不需加热.如木炭的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但需要点燃,点燃的目的是使其达到着火点.再如铝热反应也是,故A错误;B.化学反应中除了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还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放热和吸热,故B正确;C.所有物质燃烧都是放热反应,故C错误;D.放热反应有的需加热,有的不需加热.如木炭的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但需要点燃,点燃的目的是使其达到着火点.再如铝热反应也是,故D错误;故选B.【点评】关于解答化学中吸热或放热的类型题时,应该熟练记住吸热或放热的判断规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5.已知化学反应2C(s)+O2(g)CO2(g)、2CO(g)+O2(g)2CO2(g)都是放热反应,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2g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B.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C.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D.将一定质量的碳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分析】根据放热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等量的物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大于不完全燃烧时的热量,据此来解答.【解答】解:A、因2C+O2=2CO是放热反应,所以12gC和16gO2所具有的总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故A错误;B、因2CO+O2═2CO2是放热反应,所以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即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B正确;C、因2C+O2=2CO,2CO+O2═2CO2都是放热反应,所以C+O2=CO2也是放热反应,所以12gC和32O2所具有的总能量一定高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故C正确;D、因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多,所以一定质量的碳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放热反应,解此类题要明确,反应物能量是指所有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能量是指所有生成物总能量和,而不是某一个反应物和某一个生成物能量进行对比.6.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A.NH4Cl晶体受热分解B.木炭燃烧C.钠与水反应D.酸碱中和反应【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根据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说明该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根据常见的吸热反应来回答.【解答】解:A、NH4Cl晶体受热分解是一个吸热反应,故A正确;B、木炭的燃烧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故B错误;C、钠与水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故C错误;D、酸碱中和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常见的反应的吸热放热情况,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7.已知在1.01×105 Pa、298K条件下,2mol H2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H2O(g)═H2(g)+O2(g)△H=+242 kJ•mol﹣1B.2H2(g)+O2(g)=2H2O(l)△H=﹣484 kJ•mol﹣1C.H2O(g)+O2(g)=H2O(g)△H=+242 kJ•mol﹣1D.2H2(g)+O2(g)═2H2O(g)△H=+484 kJ•mol﹣1【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的逆过程为吸热过程来分析;B、根据物质的聚集状态来判断;C、根据反应放热时焓变符号为负来判断;D、根据反应放热时焓变符号为负来判断.【解答】解:A、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则1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242kJ热量,其逆过程就要吸收这些热量,有:H2O(g)=H2(g)+O2(g)△H=+242kJ•mol ﹣1,故A正确;B、生成的水应该为气态,而不是液态,故B错误;C、反应为放热反应,此时焓变符号为负,故C错误;D、反应为放热反应,此时焓变符号为负,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题目难度中等,该题型是现在高考的热点.8.已知在25℃,101kPa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8H18(l)+12.5O2(g)═8CO2(g)+9H2O(g)△H=﹣48.40kJ•mol﹣1B.C8H18(l)+12.5O2(g)═8CO2(g)+9H2O(l)△H=﹣5518kJ•mol﹣1C.C8H18(l)+12.5O2(g)═8CO2(g)+9H2O(l)△H=+5518kJ•mol﹣1D.C8H18(l)+12.5O2(g)═8CO2(g)+9H2O(l)△H=﹣48.40kJ•mol【考点】热化学方程式.【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则1mol C8H18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48.40kJ×114=5518kJ,以此来解答.【解答】解:由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量,则1molC8H18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48.40kJ×114=5518kJ,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mol,即为:C8H18(l)+12.5O2(g)═8CO2(g)+9H2O(l)△H=﹣5518kJ•mol﹣1,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明确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热量的关系及热方程式书写的方法即可解答,较简单.9.某些金属氧化物粉末和Al粉在镁条的引燃下也可以发生铝热反应.下列反应速率(v)和温度(T)的关系示意图中与铝热反应最接近的是()A.B.C.D.【考点】探究铝热反应.【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分析】铝热反应需要加热反应才能开始,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据此进行解答.【解答】解:因通过加热引发铝热反应,所以开始速率为零,一旦反应开始,反应不断放热,温度不断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所以B正确,关系B.【点评】本题考查了铝热反应特点及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方面的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明确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铝热反应中能量变化.10.将a g块状碳酸钙跟足量盐酸反应,反应物损失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的实线所示.在相同的条件下,将b g(a>b)粉末状碳酸钙与同浓度盐酸反应,则相应的曲线(图中虚线所示)正确的是()A. B.C.D.【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由题意可知,图中实线表示的块状的碳酸钙与足量的盐酸反应,虚线所示粉末状碳酸钙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利用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来解答.【解答】解:固体表面积越大,则反应速率越大,加入粉末状碳酸钙与同浓度盐酸反应,较块状碳酸钙反应速率大,即相同时间内虚线所示的曲线对应的损失的质量大,因为a>b导致最终损失的质量a>b,由图象可知,只有C符合,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图象分析,为高频考点,明确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盐酸足量时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相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11.把镁条投入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产生氢气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因素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①盐酸的浓度②镁条的表面积③溶液的温度④Cl﹣的浓度.A.①④B.③④C.①②③ D.②③【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由图可知,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利用反应实质为Mg+2H+═Mg2++H2↑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来分析.【解答】解:因图中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发生的反应为Mg+2H+═Mg2++H2↑,①开始盐酸的浓度较大,反应速率加快,但随反应的进行,浓度减小,则反应速率减小,故①正确;②由反应可知Mg参加反应,开始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但随反应的进行,接触面积减小,则反应速率减小,故②正确;③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则反应速率加快,但随反应的进行,反应变慢,放出的热量减小,温度降低,则反应速率减小,故③正确;④因Cl﹣不参加反应,Cl﹣的浓度增大或减小都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且该反应中Cl﹣的浓度不变,故④错误;即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为①②③,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生明确图象中的反应速率变化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常见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在容积固定的2L 密闭容器中进行着一个可逆反应X(g)+2Y(g)⇌2Z(g),用Y的物质的量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v正、v逆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v的单位为mol•(L•s)﹣1,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A.X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B.Y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C.Z的物质的量的增加D.Y的物质的量的减少【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观察图象,纵坐标为Y的反应速率,横坐标为时间,由微分法可知,二者之积为浓度,故V(正)×t(平衡)表示Y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时减少的浓度,V(逆)×t(平衡)表示B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时增大的浓度,故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Y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时“净”减少的浓度,再利用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判断X的浓度变化,据此解答.【解答】解:V(正)×t(平衡)表示Y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时减少的浓度,V(逆)×t(平衡)表示Y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时增大的浓度,故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Y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时“净”减少的浓度,即阴影为平衡时Y的浓度减少量△c(Y),A、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c(X)=△c(Y),为阴影面积的一半,故A错误;B、由上述分析可知,阴影为平衡时Y的浓度减少量△c(Y),故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阴影为平衡时Y的浓度减少量△c(Y),故C错误;D、阴影为平衡时Y的浓度减少量△c(Y),容器的体积为2L,阴影部分的面积不能表示Y 的物质的量的减少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试题为化学平衡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大,可以借助数学微分方法理解v﹣t时间图象中所围区域面积的含义.13.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H2O(g)CO2(g)+H2(g)△H<0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A.增加压强 B.降低温度 C.增大CO的浓度D.更换催化剂【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提高CO的转化率可以使平衡正向进行,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回答判断.【解答】解:提高CO的转化率可以让平衡正向进行即可.A、增加压强,该平衡不会发生移动,故A错误;B、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着放热方向即正向进行,故B正确;C、增大CO的浓度,化学平衡向着正方向进行,但是一氧化碳的转化率降低,故C错误;D、催化剂不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方面的知识,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注意知识的积累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14.已知2SO2(g)+O2(g)⇌2SO3(g);△H=﹣197kJ•mol﹣1.向同温、同体积的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气体:(甲)2mol SO2和1mol O2;(乙)1mol SO2和0.5mol O2;(丙)2mol SO3.恒温、恒容下反应达平衡时,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A.容器内压强P:P甲=P丙>2P乙B.SO3的质量m:m甲=m丙>2m乙C.c(SO2)与c(O2)之比k:k甲=k丙>k乙D.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数值Q:Q甲=Q丙>2Q乙【考点】等效平衡.【专题】压轴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恒温恒容,甲与乙起始n(SO2):n(O2)=2:1,甲等效为在乙的基础上增大一倍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甲中转化率增大;丙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可得n(SO2)=2mol,n(O2)=1mol,与甲为等效平衡,平衡时对应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相等,据此结合选项解答;【解答】解:恒温恒容,甲与乙起始n(SO2):n(O2)=2:1,甲等效为在乙的基础上增大一倍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转化率增大;丙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可得n(SO2)=2mol,n(O2)=1mol,与甲为等效平衡,平衡时对应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相等,A、甲与丙为等效平衡,平衡时对应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相等,故压强P甲=P丙,甲等效为在乙的基础上增大一倍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P乙<P甲<2P乙,故P甲=P丙<2P乙,故A错误;B、甲与丙为等效平衡,平衡时对应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相等,故质量m甲=m丙,甲等效为在乙到达平衡的基础上,再加入1mol SO2和0.5mol O2,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SO2转化率增大,m甲>2m乙,故m甲=m丙>2m乙,故B正确;C、对于甲、乙,SO2、O2起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c(SO2)与c(O2)之比为定值2:1,丙为分解反应,丙中c(SO2)与c(O2)之比为2:1,故k甲=k丙=k乙=2,故C错误;D、甲与丙为等效平衡,平衡时对应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相等,故Q甲+Q丙=197,甲等效为在乙的基础上增大一倍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SO2转化率增大,故Q甲>2Q乙,故D错误;故选B.【点评】该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与计算、反应热知识、等效平衡等,难度较大,注意构建甲、乙平衡建立的途径,注意理解等效平衡.15.温度为T时,向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PCl5,反应PCl5(g)═PCl3(g)+Cl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在前50 s的平均速率v(PCl3)=0.0032 mol•L﹣1•s﹣1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PCl3)=0.11 mol•L﹣1,则反应的△H<0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5、0.20 mol PCl3和0.20 mol Cl2,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v(逆)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 mol PCl3和2.0 mol Cl2,达到平衡时,PCl3的转化率小于80%【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发生改变B.如果某化学反应的△H和△S均小于0,则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C.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D.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一定比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大2、已知反应X+Y= 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A、X的能量一定高于MB、Y的能量一定高于N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3.在容积为2升的密闭容器中,有反应:mA(g)+nB(g)pC(g)+qD(g),经过5分钟达到平衡,此时,各物质的变化为:A减少了amol·L-1,B的平均反应速度V B=a/15mol·L-1·min-1,C增加了2a/3 mol·L-1,这时,若增加系统压强,发现A与C的百分含量不变,则m︰n︰p︰q为A、1︰1︰1︰1B、1︰3︰2︰2C、1︰3︰2︰1D、3︰1︰2︰24.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 △H =―Q1 kJ/mol 2H2S(g)+O2(g)=2S (s)+2H2O(l) △H =―Q2 kJ/mol2H2S(g)+O2(g)=2S (s)+2H2O(g) △H =―Q3 kJ/mol 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A. Q1>Q3>Q2B. Q1>Q2>Q3C. Q3>Q2>Q1D. Q2>Q1>Q35、已知反应:①2C(s)+O2(g)=2CO(g) ΔH=-221 kJ/mol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碳的燃烧热110.5 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C.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D.稀盐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6、用Pt作电极,电解串联电路中分装在甲、乙两个烧杯中的200mL 0.3mol·L-1的NaCl溶液和300mL 0.2mol·L-1的AgNO3溶液,当产生0.56L(标况)Cl2时,停止电解,取出电极,将两杯溶液混合,混合液的pH为(混合后溶液体积为500mL)。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Na:23 Al:27一、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低碳生活就是节能减排,使用太阳能等代替化石燃料,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B.用稀双氧水清洗伤口可以杀菌消毒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使原料尽可能全部转化为目标产物D.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1、【答案】D2、【知识点】化学与生活化学常识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二氧化硅和光导纤维3、【难度值】34、【基础试题☆】5、【优质试题□】6、【易错试题○】7、【解析】A、低碳生活就是节能减排,使用太阳能等代替化石燃料,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正确;B、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可使蛋白质变性,用稀双氧水清洗伤口可以杀菌消毒,正确;C、“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使原料尽可能全部转化为目标产物,正确;D、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的是二氧化硅,错误。
2、塑化剂DBP的分子式为C16H22O4,它属于()A.单质B.氧化物C.有机物D.盐1、【答案】C2、【知识点】物质的分类有机化合物3、【难度值】24、【基础试题☆】5、【优质试题□】6、【易错试题○】7、【解析】A、塑化剂DBP的分子式为C16H22O4,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单质,错误;B、氧化物是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塑化剂DBP的分子式为C16H22O4,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错误;C、塑化剂DBP的分子式为C16H22O4,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它属于有机物,正确;D、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塑化剂DBP的分子式为C16H22O4不属于盐,错误。
3、水污染主要来自()①天然水与空气、岩石和土壤长期接触②工业生产中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③水生动物的繁殖④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⑤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不当A.④⑤B.②④⑤ C .①②③D.②③④⑤1、【答案】B2、【知识点】化学与生活化学常识3、【难度值】24、【基础试题☆】5、【优质试题□】6、【易错试题○】7、【解析】本题考查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造成了水的污染;①天然水跟空气、土壤长期接触不会造成水的污染,错误;②工业生产中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造成水污染,正确;③水生动物的繁殖,为动物生命特征,不会造成水污染,错误;④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直接污染水,正确;⑤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水的污染,正确;选B。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Na:23 Al:27 Cl:35.5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物质必须隔绝空气保存的是( )①Na ②Na 2O ③Na 2O 2 ④NaOH ⑤Na 2CO 3 ⑥NaCl A .①② B.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2.下列变化中可以说明SO 2具有漂白性的是( ) A .SO 2通入溴水溶液中红棕色褪去 B .SO 2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C .SO 2通入氢氧化钠与酚酞的混合溶液中红色褪去D .SO 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紫红色褪去 3.关于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高纯硅是良好的半导体 B .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常用材料 C .单质硅既不能与酸反应又不能与碱反应D .硅在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但在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存在 4.将Na 2O 2投入FeCl 3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生成白色沉淀 C .有黄绿色气体产生B .生成红褐色沉淀 D .无变化 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 Cl 2通入烧碱溶液中:Cl 2+2OH -===Cl -+ClO -+H 2O B .Al 2O 3粉末溶于NaOH 溶液中:Al 2O 3+2OH -===22AlO -+H 2OC .AlCl 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 3++3OH -===Al(OH)3↓ D .FeCl 2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l 2:2Fe 2++Cl 2===2Fe 3++2Cl -6.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Fe 3+4NH +SCN -Cl -B .Na +H +3NO -24SO -C .Fe 3+ Fe 2+ Na+OH -D .Fe 2+4NH Cl -OH-7.将氯化钠、氯化铝、氯化亚铁、氯化铁、氯化镁五种溶液,通过一步实验就能加以区别,并只用一种试剂,这种试剂是( )A .KSCNB .BaCl 2C .HClD .NaOH8.将0.4 g NaOH 和1.06 g Na 2CO 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 mol·L -1稀盐酸。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分)某烃结构简式如下:..由制取少量的①2014-2015学年内蒙古包头市一机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若为若为9.(3分)某烃结构简式如下:,有关其结构说法正确的是()解:有机物﹣D12.(3分)甲醛、乙酸和乙酸乙酯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4%,则氧元素的×13.(3分)29g某烷烃完全燃烧生成2.5mol H2O,则该烃的一氯代物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H15.(3分)下列物质的沸点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16.(3分)中草药秦皮中含有的七叶树内酯(每个折点表示一个碳原子,氢原子未画出),具有抗菌作用.若1mol七叶树内酯分别与浓溴水、NaOH溶液和足量氢气完全反应,则消耗的Br2、NaOH和H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7.(3分)由制取少量的时,需要经过下列哪几步反→解:由制取少量的→,18.(3分)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关于该物质的下列说法:①能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②能发生消去反应③能发生氧化反应④能发生加成反应⑤能发生水解反应,其中不正确的是()19.(3分)某有机物A是农药生产中的一种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它能()①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②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③和稀硫酸混合加热,可以发生取代反应④与Na2CO3溶液作用生成CO2⑤和NaOH醇溶液混合加热,可以发生消去反应.20.(3分)某组成为C5H12O的醇可被氧化成为C5H10O2的酸,具有这种结构的醇的同分异二、填空题21.(4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乙醛发生银镜反应CH3CHO+2Ag(NH3)2OH CH3COONH4+2Ag↓+3NH3+H2O (2)实验室制备乙炔CaC2+2H2O→Ca(OH)2+CH≡CH↑.22.(10分)分子式为C3H6O2的物质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请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每小题只写一个.说明:①不考虑同一碳原子上连两个羟基②不考虑同一碳原子上同时连有碳碳双键和羟基(1)甲分子可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则甲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OOH(2)乙分子可发生水解反应,还可发生银镜反应,则乙结构简式为HCOOCH2CH3(3)丙分子可与金属Na反应,但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核磁共振氢谱中峰面积比为1:1:2:2,则丙结构简式为HOCH2CH2CHO.(4)丁分子可发生水解反应,水解产物均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则丁的结构简式为CH3COOCH3;(5)戊分子可与金属钠和氢气反应,但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则戊的结构简式为CH2═CH﹣O﹣CH2OH.三、实验题23.(14分)(2012•江苏一模)在苹果、香蕉等水果的果香中存在着乙酸正丁酯.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欲以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乙酸正丁酯.★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在干燥的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1.5mL(0.125mol)正丁醇和7.2mL(0.125mol)冰醋酸,再加入3~4滴浓硫酸,摇匀,投入1~2粒沸石.按图安装带分水器的回流反应装置,并在分水器中预先加入水,使水面略低于分水器的支管口.打开冷凝水,圆底烧瓶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加热.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下部的旋塞分出生成的水,注意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原来的高度,使油层尽量回到圆底烧瓶中.反应达到终点后,停止加热,记录分出的水的体积.★产品的精制将分水器分出的酯层和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用10mL水洗涤.有机层继续用10mL10%Na2CO3洗涤至中性,再用10mL 的水洗涤,最后将有机层倒入锥形瓶中,再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滤入50mL 烧瓶中,常压蒸馏,收集124~126℃的馏分,得11.34g产品.(1)冷水应该从冷凝管a(填a或b)管口通入.(2)判断反应终点的依据是: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视为反应的终点.(3)本实验提高产品产率的方法是使用分水器分离酯化反应生成的水,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反应产率.(4)产品的精制过程中,第一次水洗的目的是除去乙酸及少量的正丁醇,第二次水洗的目的是除去溶于酯中的少量无机盐.洗涤完成后将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上端置入锥形瓶中.(5)该实验过程中,生成乙酸正丁酯的产率是78.4%.×四、推断题24.(10分)苯的含氧衍生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A完全燃烧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与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相等.A的苯环上取代基彼此相间,A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CO2,还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1)A的分子式为C9H8O4(2)A的结构简式可能为:或(3)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B是邻位二取代苯,其中一个取代基是羧基,B能发生图示转化: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C→E,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②D与金属钠反应.=9×的可能结构为或;,原子数目为×的可能结构为或;故答案为:醛基、羧基、酚羟基,或,的方程式为:①②;25.(12分)已知:(R、R'可表示烃基或官能团)A可发生如下转化(方框内物质均为有机物,部分无机产物已略去):请回答:(1)F的蒸气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31倍,且分子中无甲基.已知1molF与足量金属钠作用产生H2 22.4L(标准状况),则F的分子式是C2H6O2,名称是乙二醇(2)D发生聚合反应后,产物结构简式为(3)写出两分子D反应得到含有六元环的酯类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2CH3CH(OH)COOH+2H2O(4)A转化为B和F的化学方程式是(5)H分子比B分子多了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在H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9种.,,,与氢气发生加成应后,产物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2H为为,故答案为:;26.(10分)现有一种有机物A,分子式为C4H6O6.对于A的结构与性质实验结论如下:i:A的分子中有两个羧基;ii:A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1所示;如图2是利用烃B和烃I合成有机物A和一种高分子新材料R的转化关系示意图,已知烃I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且F的相对分子质量比E多28.已知:①②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多个羟基的结构极不稳定,不予考虑.请分析并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对应的结构简式:(2)写出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J→K:BrCH2CH2Br+2NaOH HOCH2CH2OH+2NaBr;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3)请设计实验,检验C中所含有的官能团取少量C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冷却后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若产生淡黄色沉淀,则C中含有官能团为溴原子(4)有机物E的同分异构体M满足下列四个条件:则M的结构可能有3种①1mol有机物与银氨溶液充分反应生成2molAg②1mol有机物与足量NaHCO3溶液反应产生1molCO2③1mol有机物与足量金属Na反应产生1molH2④M中没有甲基.,不饱和度为的结构简式为,.烃,不饱和度为=2,.烃对应的结构简式为:Br+2NaOH HOCHBr+2NaOH()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可能有或,。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含答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N-14 K-39 Na-23 Cl-35.5 Br-80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为了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反应反应热,计算时至少需要的数据是() ①酸的浓度和体积②碱的浓度和体积③比热容④反应后溶液的质量⑤生成水的物质的量⑥反应前后溶液温度变化⑦操作所需的时间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C.③④⑤⑥D.全部2.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改为18列。
如IA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
按此规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第9列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B.第1列和第17列元素的单质熔、沸点变化趋势相反C.只有第2列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D.在整个18列元素中,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3.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①用乙醇和浓硫酸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②将Cl2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联合进行以减少实验中的空气污染③用食醋和澄清石灰水验证蛋壳中含有碳酸盐④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⑤用溴水鉴别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④D.②③⑤4.近年来流行喝苹果醋。
苹果醋是一种由苹果发酵而成的具有解毒、降脂、减肥和止泻等明显药效的健康食品。
苹果酸(α-羟基丁二酸)是这种饮料的主要酸性物质,苹果酸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酯化反应B.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C.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消去反应D.1mol苹果酸与Na2CO3溶液反应必须消耗2molNa2CO35.有X、Y两种元素,原子序数≤20,X的原子半径小于Y,且X、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选项中m、n均为正整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X(OH)n为强碱,则Y(OH)n也一定为强碱B.若HnXOm为强酸,则X的氢化物溶于水一定显酸性C.若X元素形成的单质是X2,则Y元素形成的单质一定是Y2D.若Y的最高正价为+m,则X的最高正价一定为+m6.有人设计出利用CH4和O2的反应,用铂电极在KOH溶液中构成原电池。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重点班)含解析一、单选题:共15题1.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新能源”、“低碳”、“节能减排”、“吃干榨尽”等概念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均属于“新能源”B.“低碳”是指采用含碳量低的烃类作为燃料C.如图甲烷经一氯甲烷生成低碳烯烃的途径体现了“节能减排”思想D.让煤变成合成气,把煤“吃干榨尽”,实现了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化学与STSE中能源问题。
A.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是新能源,A正确;B.“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就是指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B错误;C.从图示分析,甲烷在温和条件下转化为低碳烯烃,控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节能减排”思想,C正确;D.让煤变成合成气,能提高能源利用率,D正确。
答案选B。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属于水解反应的是A.HCOOH+OH-HCOO-+H 2OB.CO2+H2O+H+C.+H 2O+OH-D.HS-+H2O S2-+H3O+【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A.HCOOH+OH-HCOO-+H 2O,是HCOOH 与强碱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错误;B.CO 2+H2O+H+是CO2与H2O反应生成碳酸后电离成+H+的过程,B错误;D.是HS-电离方程式。
D错误。
答案选C。
3.(201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已知反应:①25 ℃、101 kPa时,2C(s)+O 2(g)2CO(g)ΔH=-221 kJ·mol-1;②稀溶液中,H+(aq)+OH-(aq)H 2O(l) ΔH=-57.3 kJ·mol-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①表示2 mol C(s)燃烧生成2 mol CO(g)需要吸收221 kJ的热量B.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1C.稀硫酸与NaOH稀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D.稀醋酸与NaOH稀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答案】B【解析】燃烧热是指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根据①知,1 mol C燃烧生成1 mol CO放出的热量为=110.5 kJ,则1 mol C完全燃烧生成CO2时,放出的热量应大于110.5 kJ,故B正确;反应①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中和热可表示为中和热为57.3 kJ·mol-1或ΔH=-57.3 kJ·mol-1,故C错误;CH3COOH为弱酸,反应中电离需吸收一部分热量,因此放出的热量比57.3 kJ少,故D错误。
4.下列有关问题,与盐的水解有关的是①NH4Cl与ZnCl2溶液可做焊接金属中的除锈剂②使用泡沫灭火器时将NaHCO3与Al2(SO4)3两种溶液混合③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合施用④实验室盛放碳酸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玻璃塞⑤加热蒸干AlCl3溶液得到Al(OH)3固体A.仅①②③B.仅②③④C.仅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①是利用NH4Cl、ZnCl2水解产生的H+溶解金属氧化物,正确;②中发生的是互相促进的水解反应,正确;③是草木灰中的水解产生的OH-与铵态氮肥中的N反应生成NH3,使肥效降低,正确;④是Na2CO3水解产生的OH-与磨口玻璃塞中的SiO2作用,生成有黏性的Na2SiO3,使瓶口与瓶塞粘住,正确;⑤是加热促进AlCl3的水解,HCl挥发而得到Al(OH)3,正确。
5.已知三个热化学方程式:(1)I 2(g)+H2(g)2HI(g)ΔH=-9.48 kJ·mol-1(2)I 2(s)+H2(g)2HI(g)ΔH=+26.48 kJ·mol-1(3)C(石墨,s)C(金刚石,s)ΔH>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254 g I2(g)中通入2 g H2(g),反应放热9.48 kJB.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C.反应(2)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1)的反应物总能量低D.金刚石比石墨稳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A、n(I2)= 254g/254g/mol=1 mol,n(H2)=1mol,由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则放出的热量小于9.48kJ,故A错误;B、由盖斯定律得I2(g)=I2(s)△H=-35.96kJ•mol-1,可知1mol固态碘与1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35.96kJ,故B错误;C、反应(1)、(2)的反应物都是I2与H2,但状态不相同,气态的能量高于固态,反应(2)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1)的反应物总能量低,故C正确;D中C(石墨,s)C(金刚石,s)ΔH>0,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D错误。
答案选C。
6.下列实验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A.B.C.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A、水的电离平衡是吸热的过程,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水的离子积常数变大,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错误;B、2NO 2N2O4,△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颜色加深,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变浅,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错误;C、根据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越稀电离程度越大,所以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C错误;D加压体积减小,气体颜色会加深,但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D正确。
答案选D。
7.CO(g)+H 2O(g)H2(g)+CO2(g)Δ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加快了反应速率,反应的ΔH也随之改变B.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改变,但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C.温度降低,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D.恒容时充入稀有气体或充入H2,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A、加入催化剂会改变反应速率但化学平衡不移动,改变反应的途径但反应焓变不变,故A错误;B、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改变,平衡不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故B正确;C、温度降低时,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正向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增大,C错误;D 、恒容时充入稀有气体,正、逆反应速率都不会改变,充入H2,逆反应速率增大,D 错误。
答案选B。
8.对于可逆反应N2(g)+3H2(g)2NH3(g)ΔH<0,下列研究目的和图示相符的是()A.AB.BC.CD.D【答案】C【解析】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先达到化学平衡,A错误;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2的转化率降低,B错误;增加N2,正反应速率迅速增大,此时逆反应速率不变,C正确;催化剂能够加快反应速率,D错误。
9.化学平衡状态I、II、Ⅲ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bB.增大压强;平衡状态II不移动C.升高温度平衡状态Ⅲ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反应II、Ⅲ均为放热反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Fe(s)+CO 2(g)FeO(s)+CO(g),K1=,CO(g)+H 2O(g)CO2(g)+H2(g),K2,Fe(s)+ H2O(g)FeO(s)+ H2(g),K3=,同温度下,K2=K3/K1,K3=K1K2,979K平衡常数a=1.47×1.62=2.38,1173K平衡常数b=1.68/2.15=0.78。
A、计算分析可知a>b,故A正确;B、反应ⅡCO(g)+H 2O(g)CO2(g)+H2(g),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故B正确;C、计算得到平衡常数,反应Ⅲ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减小,升高温度平衡逆向进行,故C错误;D、反应Ⅱ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减小,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Ⅲ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减小,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D正确。
答案选C。
10.部分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2CN-+H 2O+CO22HCN+B.2HCOOH+2HCOO-+H 2O+CO2↑C.等浓度的HCOONa和NaCN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D.中和等浓度的HCOOH和HCN消耗NaOH的量前者等于后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A根据电离常数可知酸性HCOOH>H2CO3>HCN >HCO 3-,依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知正确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N-+H2O+CO2HCN+,A错误;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知反应方程式正确,B正确;C、等浓度时,NaCN的水解程度大于HCOONa的水解程度,因此NaCN溶液的pH大于HCOONa溶液的pH,C错误;D、中和等浓度的HCOOH和HCN,各自的体积未知,消耗的NaOH的量也就不确定,D错误。
答案选B。
11.用水稀释0.1 mol·L-1氨水时,溶液中随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A.c(OH-)/c(NH3·H2O)B.c(NH3·H2O)/c(OH-)C.c(OH-)和c(H+)D.c(H+)和c(OH-)的乘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A、由NH 3 ·H 2 O + OH-可知,加水促进电离,则c(NH3·H2O)减少,c(OH-)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分母减小的程度大,二者的比值增大,故A错误、B正确;C、氨水加水稀释,溶液的浓度减小,碱性减弱,氢氧根的浓度减小,温度不变,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氢离子浓度增大,故C错误;D、因加水稀释时,温度不变,则c(H+)和c(OH-)的乘积即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故D错误。
答案选B。
12.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测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进行酸碱中和滴定时,无论是酸往碱中滴还是碱往酸中滴,下列操作都会使测定结果偏低的是(锥形瓶中溶液用滴定管量取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B.滴定过程中不慎有液体溅出C.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读数正确D.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
A.酸式滴定管未用待测盐酸润洗,则酸液被稀释,若碱往酸中滴,造成消耗的V(碱)偏小,分析可知c(酸)偏小;若酸往碱中滴,造成消耗的V(酸)偏大,分析,可知c(碱)偏大,故A错误;B.滴定过程中锥形瓶中不慎有液体溅出,若碱往酸中滴,造成消耗的V(碱)偏小,根据分析,可知c(酸)偏小;若酸往碱中滴,造成消耗的V(酸)偏小,根据分析,可知c(碱)偏小,故B正确;C.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读数正确,若碱往酸中滴,导致V(碱)偏大,根据分析,可知c(酸)偏大;若酸往碱中滴,造成消耗的V(酸)偏大,根据分析,可知c(碱)偏小,故C错误;D.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碱被稀释,浓度偏小,若碱往酸中滴,造成消耗的V(碱)偏大,根据分析,可知c(酸)偏大;若酸往碱中滴,造成消耗的V(酸)偏小,根据分析,可知c(碱)偏小,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