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1.2.1函数的概念第1课时学案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299.00 KB
- 文档页数:5
河北省容城中学高中数学《1.2.1 函数的概念》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3、情态与价值,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通过自学、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二)研探新知1、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注意:① “y =f (x )”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 =g (x )”;②函数符号“y =f (x )”中的f (x )表示与x 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 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3)区间的概念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②无穷区间;③区间的数轴表示.(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 =ax +b (a ≠0)y =ax 2+b x +c (a ≠0)y =xk (k ≠0) 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1.2.1函数的概念(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通过这节课学习,了解构成函数的基本要素,理解并掌握函数的概念,熟悉用“区间”、“无穷大”等符号表示取值范围,在数学抽象、数学建模中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2.学习用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刻画函数,并明确函数的基本要素,掌握判别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并能正确使用“区间”表示.(三)学习重点 1.体会函数的重要模型化思想,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并理解函数的概念.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并能正确使用“区间”表示.(四)学习难点1.体会并理解函数概念中的“任意性”和“唯一性”.2.符号“y=f (x )”的含义.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15页至第18页,填空:设B A ,是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x f y =,A x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A x x f ∈叫做函数的值域. (2)写一写:区间(设a <b ){x |a ≤x ≤b } 闭区间 [a ,b ] {x |a <x <b } 开区间 (a ,b ){x |a ≤x <b } 半开半闭区间 [a ,b ) {x |a <x ≤b } 半开半闭区间 (a ,b ] {x |x ≥a } 半开半闭区间 [a ,+∞) {x |x >a } 开区间 (a ,+∞) {x |x ≤a } 半开半闭区间 (-∞,a ] {x |x <a } 开区间(-∞,a )2.预习自测(1)()x f 与()a f 的区别与联系?答:()a f 表示当a x =时函数()x f 的值,是一个常量,而()x f 是自变量x 的函数,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一个变量;()a f 是()x f 的一个特殊值.(2)通过学习函数的概念,你觉得函数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定义两个函数是否相等时,是否需要函数的几个基本要素必须都相同?答:基本要素有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
1.2.1函数的概念一、关于教学内容的思考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认识函数的构成要素;明确函数的定义;理解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的含义;掌握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的方法;正确使用区间表示定义域、值域;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树立函数思想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意义: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变化的本质,揭示变量之间内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1.在背景材料下,引出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两个非空数集;一对一或多对一;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已知R x ∈,在解析式x y x y x y 2,|||,|2===中,哪些可以成为函数的解析式? 2.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函数相等具备的条件:定义域、对应关系完全一致。
4.对应关系常见形式:①解析法②图象法③列表法5.理解和正确使用区间符号:),(],,(),,(),,[),,(),,[],,(],,[b b a a b a b a b a b a -∞-∞+∞+∞ 注意:对区间[,],(,],[,),(,)a b a b a b a b 来说,(前提条件b a <)6.求函数定义域:①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②能使解析式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注意:通过解析式求定义域,无需化简,应注意自变量取值的等价性。
7.掌握常数函数、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值域情况。
三、教材节后练习(可以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穿插进行)四、教学备用例子 1.已知函数15)(2+=x x x f ,若2)(=a f ,则=a 。
1.2函数及其表示1.2.1函数的概念[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出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数学概念中的作用.(重点、难点)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重点).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表示数集.(易混点)一、函数的有关概念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的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结论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相关概念定义域x的取值范围A值域函数值的集合{}f(x)|x∈A二、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1.定义域相同;2.对应关系完全一致.三、区间的概念及表示1.一般区间的表示设a,b∈R,且a<b,规定如下:2.特殊区间的表示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一定是无限集合.( )(2)根据函数有定义,定义域中的一个x 可以对应着不同的y .( ) (3)f (a )表示当x =a 时函数f (x )的值,是一个常量.( ) 【答案】 (1)× (2)× (3)√ 2.已知f (x )=x +1,则f (3)=( )A .2B .4C .±6D .10 【解析】 ∵f (x )=x +1,∴f (3)=3+1=2.【答案】 A 3.函数f (x )=11-2x有定义域是________(用区间表示). 【解析】 由题意,需1-2x >0,解得x <12.故f (x )的定义域为⎝⎛⎭⎫-∞,12. 【答案】 ⎝⎛⎭⎫-∞,12 4.集合{}x |1<x ≤10用区间表示为________. 【解析】 集合{}x |1<x ≤10用区间表示为(1,10]. 【答案】 (1,10]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1)(2014·长沙高一检测)设M =x -2≤x ≤2,N =}y 0≤y ≤2,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M ,值域为N ,对于下列四个图象,可作为函数y =f (x )的图象为( )(2)下列函数中,f (x )与g (x )相等的是( ) A .f (x )=x ,g (x )=(x )2 B .f (x )=x ,g (x )=x 2 C .f (x )=x +2,g (x )=x 2-4x -2D .f (x )=x ,g (x )=3x 3 (3)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①A =R ,B =R ,f :x →y =1x 2;②A =N ,B =R ,f :x →y =±x ; ③A =N ,B =N *,f :x →y =|x -2|;④A ={1,2,3},B =R ,f (1)=f (2)=3,f (3)=4.【解析】 (1)由函数定义可知任意作一条直线x =a 与函数图象至多有一个交点,故选项C 错误.由题设定义域中有元素-2,2知选项A 错误.由值域为{}y |0≤y ≤2知选项B 错误. (2)对于A ,f (x )=x 的定义域为R ,g (x )=(x )2的定义域为{}x |x ≥0,两函数的定义域不相同,所以不是相等函数;对于B ,g (x )=x 2=|x |,与f (x )=x 的对应关系不相同,所以不是相等函数;对于C ,g (x )=x 2-4x -2=x +2(x ≠2),与f (x )=x +2的定义域不同,所以不是相等函数;对于D ,g(x)=3x3=x,与f(x)=x的对应关系和定义域都相同,所以是相等函数,故选D.【答案】(1)D(2)D(3)①因为A=R,B=R,对于A中的元素x=0,在对应关系f:x→y=1x2之下,在B 中没有元素与之对应,因而不能构成函数.②对于A中的元素,如x=9,y的值为y=±9=±3,即在对应关系f之下,B中有两个元素与之对应,不符合函数定义,故不能构成函数.③对于A中的元素x=2,在对应关系f的作用下,|2-2|=0∉B,从而不能构成函数.④依题意,f(1)=f(2)=3,f(3)=4,即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对应关系f之下,在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虽然B中有很多元素在A中无元素与之对应,但依函数的定义,仍能构成函数.1.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的步骤:(1)判断A,B是否是非空数集;(2)判断A中任一元素在B中是否有元素与之对应;(3)判断A是任一元素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2.判断函数是否相同的步骤:(1)看定义域是否相同;(2)看对应关系是否相同;(3)下结论.(1)f(x)=1x-2;(2)f(x)=3x+2;(3)f(x)=x+1+12-x.【思路探究】解答本题可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点,构造使解析式有意义的不等式(组),进而解不等式求解.【解】 (1)∵x ≠2时,分式1x -2有意义,∴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 |x ≠2. (2)∵3x +2≥0,即x ≥-23时,根式3x +2才有意义,∴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 ⎪⎪x ≥-23. (3)∵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x +1≥02-x ≠0⇒⎩⎪⎨⎪⎧x ≥-1,x ≠2.∴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 |x ≥-1且x ≠2.1.求解析式给出的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求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集合.已知函数y =f (x ):(1)若f (x )为整式,则定义域为R ;(2)若f (x )为分式,则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实数的集合;(3)若f (x )是偶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根号内的式子不小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若f (x )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字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5.若f (x )是由实际问题列出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本身有意义且符合实际意义的实数的集合.(2014·济宁高一检测)函数y =1-x2x 2-3x -2定义域为( )A .(-∞,1]B .(-∞,2]C.⎝⎛⎭⎫-∞,12∪⎝⎛⎭⎫-12,1 D.⎝⎛⎫-∞,-12∪⎝⎛⎦⎤-12,1 【解析】 要使函数y =1-x 2x 2-3x -2有意义,则⎩⎪⎨⎪⎧1-x ≥0,2x 2-3x -2≠0,即⎩⎪⎨⎪⎧x ≤1,x ≠-12且x ≠2,所以x ≤1且x ≠-12,故选D.【答案】 Df (2x +1)的定义域;(2)已知函数f (2x +1)的定义域为[1,3],求函数f (x )的定义域.【思路探究】 (1)函数f (2x +1)的自变量是x ,而非2x +1,解不等式1≤2x +1≤3即可.(2)函数f (2x +1)的自变量是x ,本题实质是知1≤x ≤3,求2x +1的取值范围. 【解】 (1)∵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3],即x ∈[1,3],函数f (2x +1)中2x +1的范围与函数f (x )中x 的范围相同,∴2x +1∈[1,3],∴x ∈[0,1], 即函数f (2x +1)的定义域是[0,1]. (2)∵x ∈[1,3],∴2x +1∈[3,7], 即函数 f (x )的定义域是[3,7].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则f (g (x ))的定义域可由a ≤g (x )≤b 求出;若已知f (g (x ))的定义域为[a ,b ],则f (x )的定义域为g (x )在x ∈[a ,b ]时的值域.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1),则f (2x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解析】 因为f (x )的定义域为(0,1),所以要使f (2x )有意义,须使0<2x <1,即0<x <12,所以函数f (2x )的定义域为⎩⎨⎧⎭⎬⎫x ⎪⎪0<x <12.【答案】 ⎝⎛⎭⎫0,12已知f (x )=11+x (x ∈R ,且x ≠-1),g (x )=x 2+2(x ∈R).(1)求f (2),g (2)的值; (2)求f [g (3)]的值.【思路探究】 (1)令x =2代入f (x ),g (x )→得出f (2),g (2) (2)求g (3)→求f [g (3)] 【解】 (1)∵f (x )=11+x ,∴f (2)=11+2=13, 又∵g (x )=x 2+2,∴g (2)=22+2=6.(2)g (3)=32+2=11,∴f [g (3)]=f (11)=11+11=112.1.f (x )表示自变量为x 的函数,如f (x )=2x ,而f (a )表示的是当x =a 时的函数值,如f (x )=2x 中f (3)=2×3=6.2.求f {f [f (x )]}时,一般要遵循由里到外的原则.在题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求g [f (3)]的值. 【解】 ∵f (3)=11+3=14, ∴g [f (3)]=g ⎝⎛⎭⎫14=⎝⎛⎭⎫142+2=3316.1.函数的本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由于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一经确定,值域随之确定,所以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只须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一致即可.2.f(x)是函数符号,f表示对应关系,“y=f(x)”为“y是x的函数”这句话的数学表示,它仅仅是函数符号,并不表示“y等于f 与x的乘积”.3.对于用关系式表示的函数.如果没有给出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指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集合,这是求某函数定义域的依据.相等函数判断中的误区下列各组函数相等函数的是()A.y=x+1与y=x2-1 x-1B.y=|x|+1和y=(x-1)2+1 C.y=2x和y=2x(x≤0) D.y=x2+1和y=t2+1【易错分析】 易失分点一:忽视函数定义域,误认为y =x 2-1x -1=x +1,而误选A.易失分点二:忽视对应关系,误认为定义域和值域相同就是相等函数,而误选B. 【防范措施】 1.判断函数相等时,对较为复杂的函数解析式的化简要慎重,注意其等价性,本例对选项A 中第二个函数解析式的化简易把定义域扩大,由解析式相同而误认为是相等函数.2.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的两个函数才相等.【解析】 A 错误,由于函数y =x 2-1x -1中要求x -1≠0,即x ≠1,故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不同,故不表示相等函数.B 错误,虽然定义域和值域相同,但对应关系不相同,因而不是相等函数.C 错误,显然定义域不同,因此不是相等函数.D 正确,虽然表示自变量的字母不同,但它们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相同,因此是相等函数. 【答案】 D——[类题尝试]————————————————— 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为相等函数的是( ) A .f (x )=x +1·x -1,g (x )=(x +1)(x -1) B .f (x )=(2x -5)2,g (x )=2x -5 C .f (x )=1-x x 2+1与g (x )=1+x x 2+1D .f (x )=(x )4x 与g (t )=⎝⎛⎭⎫t t 2 【解析】 A 中,f (x )=x +1·x -1的定义域为{x |x ≥1},g (x )=(x +1)(x -1)的定义域为{x |x ≥1或x ≤-1},它们的定义域不相同;B 中,f (x )=(2x -5)2的定义域为⎩⎨⎧⎭⎬⎫x ⎪⎪x ≥52,g (x )=2x -5的定义域为R ,定义域不同,不是相等函数.C 中,f (x )=1-xx 2+1与g (x )=1+xx 2+1的对应关系不同,不相等.D 中,f (x )=(x )4x =x (x>0)与g (x )=⎝⎛⎭⎫t t 2=t (t >0)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都相同,它们相等.【答案】 D。
1.2.1 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过程:一、问题链接:1. 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此时y 是x 的函数,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二、合作探究展示:探究一:函数的概念:思考1:(课本P 15)给出三个实例:A .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 (米)与时间t (秒)的变化规律是21305h t t =-。
B .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
(见课本P 15图)C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
(见课本P 16表)讨论: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归纳:三个实例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 中的每一个x ,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 ,在数集B 中都与唯一确定的y 和它对应,记作::f A B →函数的定义: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 f x x A =∈其中,x 叫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作定义域(domain ),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值域(range )。
《1.2.1函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函数概念这节课的学习,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三要素,掌握区间的符号表
示,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函数定义获得的学习过程,体会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化,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渗透静与动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树立“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函数定义及其三要素,掌握区间的符号表示方法,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难点:理解函数符号)(x f y 的含义,掌握区间的符号表示方法及无穷大的概念。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Ⅰ必修本( A 版)》的第一章 1.2.1 函 数的概念。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贯穿在中学代数的始终, 从初一字 母表示数开始引进了变量, 使数学从静止的数的计算变成量的变化, 而且变量之间也是相互 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变量间的这种依存性就引出了函数。
在初中已初步探讨了函 数概念、 函数关系的表示法以及函数图象的绘制。
到了高一再次学习函数, 是对函数概念的 再认识, 是利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来理解函数的定义, 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函数与 数学中的其他知识紧密联系,与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都互相关联、 互相转化。
函数的学习也 是今后继续研究数学的基础。
在中学不仅学习函数的概念、性质、 图象等知识,尤为重要的 是函数的思想要更广泛地渗透到数学研究的全过程。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函数又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 的枢纽, 特别在应用意识日益加深的今天, 函数的实质是揭示了客观世界中量的相互依存又 互有制约的关系。
因此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 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又有着重要的现 实意义。
本节的内容较多,分二课时。
本课时的内容为: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简单 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区间表示等。
(第二课时内容为:函数概念的复习、较复杂函 数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分段函数、函数图象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 已经在初中学习过函数的概念, 并且知道可以用函数描述变 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然而, 函数概念本身的表述较为抽象, 学生对于动态与静态的认识尚为 薄弱,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缺乏一定的认识, 对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造成了一定的难 度。
初中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 虽然这种定义较为直观, 但并未完全揭示出 函数概念的本质。
例如,对于函数如果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解释,就十分自然。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函数及其表示
1.2.1 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通过学习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启发学生运用函数模型表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含的规律,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用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②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给出下列三种对应:(幻灯片)
①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 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 m,且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这里,炮弹飞行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数集A={t|0≤t≤26},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的变化范围是数集B={h|0≤h≤845}.则有对应:f:t→h=130t-5t2,t∈A,h∈B.
②近几十年来,大气层中的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的曲线显示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S(单位:106km2)随时间t(
单位:年)从1979~2001年的变化情况.
南极臭氧层空洞的面积
根据图中的曲线可知,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数集A={t|1979≤t≤2001},臭氧层空洞面积S的变化范围是数集B={S|0≤S≤26},则有对应:f:t→S,t∈A,S∈B.
③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下表中的恩格尔系数y随时间t(年)变化的情况表明,“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时间
(年)
199
1
199
2
199
3
199
4
199
5
199
6
199
7
199
8
199
9
200
200
1 城镇居
民
家庭恩
格
尔系数
(%)
请仿照①②描述此表中恩格尔系数与时间(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思考以上三个对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以上三个对应的共同特点:
三、信息交流,揭示规律
问题2: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取值范围”呢?
问题3:函数有意义又指什么?
在研究函数时,除了用集合表示数的范围外,常会用到区间的概念.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如下表所示:
定义名称符号数轴表示
{x|a≤x
≤b}
闭区间[a,b]
{x|a<x<b
}
开区间(a,b)
{x|a≤x< b} 半开半闭区
间
[a,b)
{x|a<x≤b} 半开半闭区
间
(a,b]
{x|x≥a} [a,+∞)
{x|x>a} (a,+∞)
{x|x≤a} (-∞, a]
{x|x<a} (-∞, a)
R
(-∞,
+∞)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1】已知函数f(x)=+.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例2】求函数y=-的定义域.
【例3】已知函数f(x)=,那么f(1)+f(2)+f()+f(3)+f()+f(4)+f()=.
五、变式演练,深化提高
1.设函数f(n)=k(k∈N*),k是π的小数点后的第n位数字,π= 592 653 5…,则= .
2.已知A={a,b,c},B={-1,0,1},函数f:A→B满足f(a)+f(b)+f(c)=0,则这样的函数f(x)有( )
个个
个个
3.若一系列函数的解析式相同,值域相同,但是定义域不同,则称这些函数为“同族函数”.那么解析式为y=x2,值域是{1,4}的“同族函数”共有( )
个个
个个
4.若f(x)=的定义域为M,g(x)=|x|的定义域为N,令全集U=R,则M∩N等于( )
C.∁U M
D.∁U N
六、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精选,巩固提高
课本P24习题1.2 A组第1,5题.
参考答案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集合A,B都是数集,并且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对应关系f:A→B下,在数集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
三、信息交流,揭示规律
问题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问题3:函数有意义是指:自变量的取值使分母不为0;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如果函数有实际意义时,那么还要满足实际取值等.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1】解:(1)要使函数有意义,自变量x的取值需满足解得-3≤x<-2或x>-2,
即函数的定义域是[-3,-2)∪(-2,+∞).
(2)f(-3)=+=-1;
f()=+=+.
(3)∵a>0,∴a∈[-3,-2)∪(-2,+∞),
即f(a),f(a-1)有意义.
则f(a)=+;
f(a-1)=+=+.
【例2】答案:{x|x≤1,且x≠-1}.
点评:本题容易错解:化简函数的解析式为y=x+1-,得函数的定义域为{x|x≤1}.其原因是这样做违背了讨论函数问题要保持定义域优先的原则.化简函数的解析式容易引起函数的定义域发生变化,因此求函数的定义域之前,不要化简解析式.
【例3】解析:法一:原式=++++++=++++++=.
法二:由题意得f(x)+f()=+=+=1.则原式=+1+1+1=.
答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函数符号f(x)的理解.对于符号f(x),当x是一个具体的数值时,相应地f(x)也是一个具体的函数值.解法二没有分别求代数式中的每个函数值,而是看到代数式中含有f(x)+f(),故先探讨f(x)+f()的值,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单化.求含有多个函数符号的代数式值时,通常不是求出每个函数值,而是观察这个代数式的特点,找到规律再求解.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本题很容易想到求出每个函数值来求解,虽然可行,但是这样会浪费时间,得不偿失.其原因是解题前没有观察思考,没有注意经验的积累.
五、变式演练,深化提高
1.分析:由题意得f(10)=5,f(5)=9,f(9)=3,f(3)=1,f(1)=1,…,则有=1.
答案:1
2.解析:当f(a)=-1时,则f(b)=0,f(c)=1或f(b)=1,f(c)=0,即此时满足条件的函数有2个;
当f(a)=0时,则f(b)=-1,f(c)=1或f(b)=1,f(c)=-1 或 f(b)=0,f(c)=0,
即此时满足条件的函数有3个;
当f(a)=1时,则f(b)=0,f(c)=-1或f(b)=-1,f(c)=0,
即此时满足条件的函数有2个.
综上所得,满足条件的函数共有2+3+2=7(个).
故选C项.
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的观点来看待函数.
3.分析:“同族函数”的个数由定义域的个数来确定,此题中每个“同族函数”的定义域中至少含有1个绝对值为1的实数和绝对值为2的实数.
令x2=1,得x=±1;令x2=4,得x=±2.所有“同族函数”的定义域分别是{1,2},{1,-2},{-1,2},{-1,-2},{1,-1,2},{1,-1,-2},{1,-2,2},{-1,-2,2},{1,-1,-2,2},则“同族函数”共有9个.
答案:A
4.分析:由题意得M={x|x>0},N=R,则M∩N={x|x>0}=M.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