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理论视角的受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7.57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广泛普及,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闻以其及时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有效传播。
利用心理学的视角对新闻的有效传播进行分析是有意义的。
一、认知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认知是人们接收、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在新闻传播中,受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闻的接受和理解。
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受众,新闻报道的选题、标题、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
认知水平较高的受众更喜欢接受深度、复杂的新闻内容,他们更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陈词滥调和简单故事感到厌倦。
在向这类受众传播新闻时,媒体需要更加注意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原因,提供更多的分析和解读,以满足这类受众的需求。
认知风格也会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人更喜欢图像或图表形式的信息,而另一些人更偏好文字形式的信息。
在新闻传播中,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媒介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认知风格,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
情感在新闻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接收新闻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接受度和记忆深度。
首先是情感的亲和力。
新闻报道如果能够触动受众的情感,激发他们共鸣和共情,就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接受。
在新闻传播中,媒体需要通过故事化、生动化的表达方式,让新闻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而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是情感的正负性。
正面情感一般能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情绪和关注,而负面情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抵触和厌恶。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需要适当地选择和平衡新闻事件中的情感色彩,避免过于负面的情感刺激,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
最后是情感的情绪化。
情绪化的新闻报道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受众的情绪化反应。
新闻学中的媒体心理学与受众研究近年来,新闻学领域的媒体心理学与受众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这一研究方向旨在探讨媒体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并解析受众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
本文将就媒体心理学和受众研究在新闻学中的重要性展开论述。
一、媒体心理学的定义与意义媒体心理学是研究媒体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涵盖了媒体对受众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分析媒体与受众的互动过程,媒体心理学旨在深入了解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与反应,揭示媒体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塑造作用。
媒体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媒体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增进对受众行为模式的理解,为新闻传播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其次,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受众在特定媒体环境下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媒体信息的感知与评价,可以帮助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此外,媒体心理学研究还对于媒体伦理、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受众研究的发展与重要性在新闻学中,受众研究是一门致力于剖析受众群体特征、需求以及对媒体信息的反应的学科。
通过对受众的调查和观察研究,可以对受众的阅读习惯、信息需求、意见反馈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媒体从业者提供更准确、有效的信息传播策略。
受众研究最早起源于市场研究领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新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受众研究也日趋重要。
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分析受众产生的行为模式以及对媒体信息的态度与反应,对于新闻机构和媒体从业者来说,是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的基础。
三、媒体心理学与受众研究的交叉点媒体心理学与受众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叉点。
媒体心理学通过研究媒体对受众心理的塑造与影响,为受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受众研究也为媒体心理学提供了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的基础。
该交叉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媒体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媒体对受众心理状态的影响,为受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浅谈受众心理【摘要】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
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
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
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本文将简要的介绍受众心理。
【关键词】受众心理媒介传播一、何为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二、受众的特点1、广泛性这里指的是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
从广义上讲,所有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传播的广泛也使受众超越了地域的间隔,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里,聚合而为传媒信息的接受者。
2、混杂性也正因为新闻媒体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早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他们在同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同一的,但他们彼此之间却又同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可谓千差万别。
3、隐蔽性尽管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也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新闻媒体工作,如加入受众参与节目,来信、来电反映意见和要求,或参与、接受媒体组织的受众调查等,但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三、受众的类型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四、受众的心理特征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文化・受众心理研究○ 花 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新时期党的战略性任务,文学艺术对此负有重要的使命。
高度重视当前受众心理的研究,是发挥文学艺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随着90年代中国社会越趋开放,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和更新频率在现代化浪潮中处于超前发展的位置,信息量的成倍增长带来了受众心理的急剧变化。
长期稳定的欣赏习惯被迅速更替的消费热点所取代,受众的文化需求不再是有节奏地渐进,而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跌宕和跳跃。
如1994年和1995年,上海电影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1994年票房收入达到1.4亿元,1995年更突破2亿元大关。
尤其是1995年出现了10部票房收入分别超过一百万元的国产大片,其中如《红樱桃》超过670万元收入,使专家们额手称庆,“场面壮观,制作精湛的国产片将在市场上重振雄风”。
岂料,几个月之后的1996年春天,受众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刚刚获得广电部“华表奖”的优秀国产片《悲情布鲁克》在沪上映一周便酿票房悲剧,全市日均票房收入仅5万元。
与此同时,另一些高雅艺术也摆脱了80年代以来的低迷状态,在90年代屡屡出现接受高潮。
1994年前后,以“米罗艺术大展”为代表的一批古典画展成为上海滩观赏热点,日均观众数万人次,从大学教授到外来民工蜂拥而至。
1996年5月上海艺术节期间,由外国艺术家加盟的歌剧《蝙蝠》上演一周也连续爆满,大出主办者的意外!凡此种种,使有心于文学艺术建设的人们深切感到:我们的文学艺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尚缺乏对受众心理的准确把握。
随着受众心理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因素越来越多样化,它也越具有新的变化规律。
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周传基教授所说:在一些发达国家,研究受众心理是市场预测的关键环节,受到高度重视。
①如美国不少电影、电视和其他文化产业,都与信息分析和咨询机构联手。
信息机构允许文化公司采用“800”打头的免费热线电话,供观众听众进行咨询、询问票务和节目预告及订票等。
心理学论文心理学理论视角受众问题摘要:受众研究的步伐似乎亦步亦趋地紧跟着心理学的研究。
这篇心理学论文由于研究对象的重叠,这两个研究领域很难说清是谁影响了谁,就像组织理论的研究同样能从心理学研究中找出规律一样,这些人文学科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取用对方的研究成果,并叠加以自发表咨询期刊投稿职称评选论文检测初次发表论文咨询受众研究的步伐似乎亦步亦趋地紧跟着心理学的研究。
这篇心理学论文由于研究对象的重叠,这两个研究领域很难说清是谁影响了谁,就像组织理论的研究同样能从心理学研究中找出规律一样,这些人文学科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取用对方的研究成果,并叠加以自己的视角重新建构,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从心理学方向去深度思考研究,并结合统计学、经济学的调研内容’>调研方法和视角,这仍然是受众研究继续努力的方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4年,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主办。
本刊面向基础教育,服务于中学师资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学教学研究。
开展高等师范各学科的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学教育管理研究等。
主要栏目:语言文学研究、新闻写作、中西文化探讨、政治经济、法学研究、心理学探讨、伦理探讨、教育理论研究。
摘要:受众研究与心理学研究关系密切,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催生了“魔弹论”,将受众视为毫无反抗能力的机器,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受众的研究方向开始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偏移。
关键词: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受众研究传播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功能,早期并未被学者重视以及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
直到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的出版,才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成立。
在《大众传播学》一书中,施拉姆修正和总结归纳了心理学、新闻学、统计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开启了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之路。
基于前期以美国学者为主的大量的定量与定性研究,传播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同时,在此过程中,传播学又与其他学科的各种研究互相佐证与融合,互相吸收彼此的理论来完善自身。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不断地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了解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在分析和理解受众需求方面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心理学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新闻心理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首先,新闻心理学关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通过分析受众对不同主题、类型和形式的新闻的偏好,为新闻选题和报道提供参考。
其次,新闻心理学还研究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和角度,使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1. 多样化的新闻兴趣和喜好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的背景、性格、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些人喜欢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娱乐、体育类新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喜好,新闻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新闻报道策略,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以采用更专业、深入的报道方式;而对于普通受众则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新闻传媒可以制定新闻表达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心理学对受众心理的理解新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受众心理的理解。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决策和效果。
新闻心理学主要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应、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1. 情感反应的分析新闻报道的效果与受众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新闻传媒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引导,使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联想和反应。
例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适当强调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