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人格不可辱2》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格不可辱》的教案_七年级政治教案(一)知识与能力方面: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
2.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
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誉权,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
2.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
3.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行动为法制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如何珍惜名誉2.维护人格尊严三、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学法、阅读讨论法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阅读教材p31“生活在线”--绰号带来的烦恼学生讨论:有人认为喊绰号表明彼此关系亲近。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教师总结: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绰号可能有多种多样,同学之间喊绰号有时确实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关键是给同学起什么样的绰号,在什么场合喊绰号。
送人不雅甚至带有侮辱性的绰号,部分场合随意以绰号相称,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教授新课]一、我们的姓名和名誉(板书)(一)说说我们的姓名(板书)活动内容:说说自己姓氏的由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及其含义问题提示: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先介绍自己姓氏的由来及其名字的含义。
过渡活动:讨论:有人认为:“姓名不过是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
”对此,你有何看法?设计意图:为下面引导学生理解自己姓名的法律意义和权利作准备。
案例分析:“姓名不仅仅是符号”某校初一(1)班王某上学迟到了,门卫保安要求他写下自己的班级、姓名;他想,如果我写了,被班主任知道一定会批评自己,于是他写下初一(2)班刘某的姓名。
马某在单位分房时没有拿到满意的住房,为泄私愤遂以“技术科何某”的名义,向上级主管部门写信举报某领导曾收受贿赂,这封举报信给何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负担。
页边批注教学课题知耻近乎勇教学时间(日期、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与第2课“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一个自信的人必然是一个懂得自尊和知耻的人。
本课强调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统一,个人自尊心与民族自尊心、责任感的统一,是对前两课内容的深化。
本课以自尊和知耻为统帅,对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和国情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
学情分析进入中学后,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已能对自己作出客观的描述,而自信、自尊则是在这种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带有情感色彩的评价。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个人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
2。
树立在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3.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把个人的荣辱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结合起来,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理想。
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自尊、知耻、了解与自傲、虚荣的不同。
2.知道自尊知耻是个人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3.培养个人的知耻之心,提高辨别善恶、荣辱、是非的能力教学准备讲授法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加注名人名言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备课纸第页教学过程页边批注做人从知耻开始●小品:比高低(引入本课)开动脑筋:小明和小刚到底谁赢了这场“比赛”?为什么?小明和小刚约定要在考试中比个高低,但小明通过作弊,在成绩上“赢”了小刚,并十分得意。
但实际上,小明不以为耻,反一位荣的做法表明他缺少基本的羞耻观念,在道德品质上“输”掉了这场比赛。
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准备如何让小明提高认识,改正错误?知识点:羞耻观念:就是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一、羞耻之心义之端也知识准备:什么是羞耻观念。
●辩论赛:正方:设立免监考考场能够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反方:设立免监考考场不能够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小结:免监考本身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自我约束能力的信任和考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耻之心。
《人格不可辱》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人格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教学内容1. 人格的定义和特征•介绍人格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分析人格的主要特征,如坚定意志、正直诚实等。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探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塑造自己的人格•分析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提供一些塑造人格的方法和策略,如树立目标、坚持努力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人格塑造计划。
4. 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重要性;•分享一些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方法,如培养自己的优势、积极思考等;•组织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格的定义和特征1.导入•利用视频、图片或故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对人格的思考。
2.讲解•介绍人格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分析人格的主要特征,如坚定意志、正直诚实等。
3.讨论与总结•让学生讨论自己身边有哪些人具有好的人格特征;•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列出各组的观点。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案例或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检验对人格的理解程度。
第二课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导入•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经历和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思考。
2.探讨•与学生共同讨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享和展示•鼓励学生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第三课时:塑造自己的人格1.导入•分析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此话题的思考。
2.探讨•提供一些塑造人格的方法和策略,如树立目标、坚持努力等;•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并进行讨论。
3.制定计划•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人格塑造计划;•学生可以将计划写成报告并提交给老师。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人格不可辱》教案2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
2.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
[过程与方法]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学会用正确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行动为法制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维护人格尊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三、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活动体验法、谈话法。
教学建议案(修订)个人设计维护人格尊严[一] 信息点击:(1)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和内容:人格尊严权,是指公民的人格有依法受到尊重、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
人格尊严权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名誉权等。
(2)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侵犯人格尊严权的,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或请求人民法院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二]过渡:在日常生活中,侵害人格尊严的案件时有发生,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收集到的案例。
案例展示:由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各类案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教学中主要起三个作用:一是使学生分清哪些案例属于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案例,就是要使学生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内容;二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案例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三是使学生明确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案例时时发生,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学会维权方法和途径。
[三]学习新课:一、劳动者的尊严案例分析:教材P35“要饭碗还是要尊严”讨论:(1)朴某的做法侵犯了张文的哪些权利?(2)如果是你,会选择“私了”吗?理由是什么?问题提示:在自己的人格受到侵犯时,不应简单地选择“私了”,因为“私了”等于放弃了法律和政策对自己的保护,而且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人格不可辱
教后反思:某某权与名誉权同属于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内容。
本课由猜某某、说某某等活动情境引入,利用起绰号、侵犯某某权等事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问,引导学生明确某某权、名誉权的法律规定,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加深对尊重公民人格重要性的认识,贯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课本中的案例,紧扣学生生活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生活中自觉尊重他人的某某和名誉,用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某某权和名誉权,与他人和谐相处。
中的两则真实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维护劳动者尊严的重要性,进而明确人格尊严权的有关法律规定。
通过小组活动,交流有关维护人格尊严的名言、故事,让维护人格尊严、人格上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目通过“商场购物的烦恼”系列漫画,模拟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对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的事例有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确法律保护消费者人格尊严的有关规定。
最后从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相互尊重人格的角度升华认识和情感,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法律素质。
[键入文字]
初一政治人格不可辱教学设计
【摘要】本篇文章初一政治人格不可辱教学设计是政治网为您精心准备的,希望教师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第四课人格不可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
2.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
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一些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起绰号问题的办法。
2.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学会用正确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誉权,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
2.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
3.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行动为法制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第四课人格不可辱第四课人格不可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
2.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
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
[过程与方法]1.学会一些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起绰号问题的办法。
2.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学会用正确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誉权,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
2.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
3.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行动为法制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珍惜名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维护人格尊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三、知识体系第一框我们的姓名和名誉1.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姓名权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重要内容,“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2.怎样对待同学之间的起绰号问题?(1)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但故意给别人取不雅的绰号,不分场合随意喊别人的绰号,其实质是取笑别人,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
(2)起绰号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伦理道德等问题。
(3)给人起绰号,应慎之又慎。
3.我们应如何尊重、维护自己的名誉?(1)一个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名誉,首先自己要爱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誉,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名誉。
(2)诚信不仅是经商的道德基础,也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还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人有了信誉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
第二框维护人格尊严1.什么是人格尊严?人格尊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人格尊严权是指公民的人格依法受到尊重、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政治第四课人格不可辱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知识与能力: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
2、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
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格。
重点:如何珍惜名誉。
难点:如何珍惜名誉。
[课时] 2[教学提纲]一、生活在线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喊绰号表明彼此关系亲近。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明确:不一定。
绰号有亲昵和污辱之分。
亲昵的绰号表明关系亲近,但带有污辱性的绰号则不然,会损伤两人之间的友谊。
二、探究平台1、我们的姓名和名誉姓名的决定、使用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
――这是一个法律问题。
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我们应珍惜自己的名誉,同时也应该珍惜他人的名誉。
(1)、说说我们的姓名小知识;姓氏的由来――――老师说说王氏的由来(略)请同学说说自己姓氏的由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及其含义―――学生可能说不出,老师可以帮助分析,当然从积极方面解析,以激发学生对自己名字的热爱。
(2)喊姓名还是喊绰号讨论:●《水浒》中的英雄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绰号。
这些绰号一但无损其形象,反而脍炙人口,留传于世。
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几个,看看这些绰号表达了什么意思。
如,智多星――吴用。
――反映吴用聪明、智慧,主意多。
花和尚――鲁智深。
――反映和尚活泼好动,不畏权贵。
豹子头――林冲。
――反映林冲正义,武功高强。
这些说明: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有些绰号集中反映某个人的个性特征。
说明绰号有雅与不雅之分。
网络时代的今天,很多人有自己的网名和QQ名,怎样看――这些网名或昵称往往带有自喻或自嘲。
●当别人给自己起了不雅绰号时,会有怎样的感觉?启发:气愤、郁闷、受到了侮辱――――。
●喊绰号会侮辱他人人格吗?明确:不一定。
因为绰号有雅与不雅之分;还要看场合是否适当。
集体朗读“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