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骑桶者
- 格式:ppt
- 大小:377.00 KB
- 文档页数:20
高中语文卡夫卡《骑桶者》阅读练习及答案(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骑桶者①卡夫卡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
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
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
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下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
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
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
“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
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
“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具体章节为《骑桶者》。
课文详细内容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柯达士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个能够飞翔的桶,从而体验到了飞翔的乐趣,但最终却因欲望的膨胀而导致悲剧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背景,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3. 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飞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飞翔的向往,进而导入课文。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小说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拥有一个能飞翔的桶,会去做哪些事情,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桶的象征、飞翔的象征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板书内容:情节:偶然得到桶、飞翔的乐趣、欲望膨胀、悲剧收场人物:柯达士主题:反思人性、批判欲望表现手法:对比、讽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桶的象征意义。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飞翔的理解。
2. 答案:(1)桶象征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象征了欲望的膨胀。
(2)飞翔代表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过度的追求可能导致悲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骑桶者》,让学生对人性、欲望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小说与现实》的第三章《现代小说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表现》,详细内容为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小说的特点,深入解读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及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骑桶者》的主题思想;2. 掌握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卡夫卡的创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兴趣;2. 课堂阅读:让学生阅读《骑桶者》,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主题;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如桶的象征意义、主人公与社会的对立等;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其他象征、暗示手法;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7. 课堂拓展: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变形记》、《审判》等。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作者:卡夫卡主题: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体的困境艺术手法:象征、暗示主要人物:主人公、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骑桶者》,分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现代小说的特点,是否能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骑桶者》教案设计南昌市朝阳中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与戏剧》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以及作者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的背景,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3.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艺术。
难点:对小说深层主题的挖掘,以及对卡夫卡创作风格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卡夫卡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介绍卡夫卡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为理解小说打下基础。
3. 情节分析: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冲突和高潮。
4. 人物形象解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 艺术特色讲解:讲解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寓言性、象征性等。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作者:卡夫卡背景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结合情节进行阐述。
(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2. 答案:(1)主人公从最初的自信、期待,到遭遇挫折,陷入绝望。
这一心理变化过程与小说情节紧密相连,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无奈。
(2)小说主题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讨,通过寓言式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荒诞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变形记》、《城堡》等,深入了解卡夫卡的小说艺术。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与文化》中的《骑桶者》。
该篇文章为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所著,通过描述一个男子骑桶飞翔的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与孤独。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2. 通过分析小说,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飞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飞翔的想象,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4. 解析情节结构:教师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结构美。
5. 品味语言特色: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与学生共同欣赏、分析其语言特色。
6. 赏析作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出发,探讨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
7.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
8.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小说的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板书内容:人物形象:主人公形象分析情节结构:小说情节结构解析语言特色:课文精彩段落赏析主题探讨: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说明。
(2)从小说的情节结构出发,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3)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语言特色。
《骑桶者》教学案例高二语文教学目标:(1)赏析小说的虚构艺术,明确虚构的作用,能够解答相关题目。
(2)思考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现实)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判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本当中的“虚构”及其具体作用;教学难点:剖析“真实”在小说当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与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小说?小说的本质是什么?点拨:(用图片的方式展示必修课本当中所学的古今中外的小说篇目)小说的本质在于虚。
,今天,我们通过卡夫卡的《骑桶者》来认识并掌握小说这一虚构的艺术。
(二)作者简介(导入卡夫卡的图片,展示关键词来把握作家及其写作特色)•现代派小说的鼻祖、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奇诡怪诞的想象、变形荒诞的形象象征直觉的手法、“现代人的困境”(匈牙利卢卡契)“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三)自主阅读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些方面让你感到“荒谬和荒诞”?点拨: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去的,而是骑着桶飞去的,结果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其中,借煤的方式最令人感到荒诞。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四)文本解读之“虚构”A.虚构之事:①“我”为什么要去借煤?点拨:(1)自身原因:穷困潦倒,一无所有;强烈的求生欲(2)外界原因:冰凉冷酷的冬天。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②“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子去借煤?能不能换成别的方式?点拨:(1)体量轻,速度快,迫切想要赊到煤,尽快逃离寒冷;(2)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引起同情,获得施舍;(3)穷困潦倒,一无所有。
③“我”为什么借煤失败了?点拨:(1)煤店老板娘的拒绝(冷酷无情,自私势利)(2)“我” 交流方式不恰当(不善沟通)④结尾虚构“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点拨:面对“冰山”一样冷酷的社会现实,内心无比沉重;虽然“我”努力想要摆脱困境,但我一无所有,无可奈何,无能无力;“我”选择从地球上消失,孤独绝望,只能彻底弃绝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