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 格式:ppt
- 大小:472.00 KB
- 文档页数:28
西方近代史(政治)一﹑近代史的概念世界近代史包括15世纪初至1900年前后大约500年的时间,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3个时期: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7至18世纪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二﹑背景知识①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兴起。
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国家开辟新航路,抢夺殖民地,开始用殖民主义的锁链,把原来彼此孤立、隔绝的大陆连接起来,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方面: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动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体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枷锁,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②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
经济方面:17世纪后,荷兰、英国等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它们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积极拓展殖民地,彼此间展开了夺取殖民霸权的斗争。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文化方面:17、18世纪,资产阶级掀起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抨击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天赋人权。
他们勾画出未来理性社会的蓝图,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政治方面:17、18世纪,英国、美国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一个先例。
③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个世纪,是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目标检测参考答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A2.C 3.C4.B 5.D 6.D 7.D8.A 9.D 10.B11.(1)西周分封土地主要依据爵位高低。
周天子有巡视诸侯封疆的权力。
诸侯定期朝见周天子并向其述职。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对周天子尽义务,始做不到,周天子就会贬其爵位,削其封地,甚至出兵讨伐。
(2)通过分封制,西周的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的层层相属的体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条件下的西周的社会结构具有族权和政权的合一的特点。
(3)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发展。
随着诸侯与周王、卿大夫与诸侯力量对比的变化,旧的统治秩序难以维持,分封制和宗法制必然受到破坏。
12.(1)周公。
尊崇上天和先祖,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
(2)“礼”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
“乐”辅从于“礼”,“乐”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征服人心的感染力。
礼和乐都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3)维护西周的政治安定,社会和谐。
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典雅、精致的内容,因而值得珍视。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B 2.B 3.D4.C 5.A 6.B7.A 8.D 9.D 10.C11.(1)秦始皇;统治六国。
(2)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3)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4)焚书令或焚书坑儒。
12.(1)巩固统一的措施: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修建了“万里长城”;为加强境内的联系,拆除了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修建驰道和直道;统一货币、度量衡、使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注意整顿各地的风俗;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教案◆课标要求课标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规定: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课标解读: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在反封建和反殖民统治的革命过程中诞生的。
德国的特点是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在普法战争的胜利中组建德意志帝国,并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其政体虽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别,但毕竟也走上了立宪的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第一,结合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分析其性质,归纳其特点;第二,结合各国的历史情况及其宪法的制定情况,探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下的不同政治体制模式,用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教材分析:本课共有三个大问题,提纲如下: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㈠背景⒈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
拿破仑战争扫荡了德意志的封建体制,封建割据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拿破仑战败后,根据维也纳会议的“正统”原则,德意志恢复了34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德意志地区继续维持着封建割据的状态。
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18世纪末以来,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启蒙思想在德意志传播,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要求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思想产生并发展,德国进步人士提出统一主张。
⒊封建割据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德意志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德意志的分裂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统一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分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封建割据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⒋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俾斯麦:(德意志)这个巨型怪物成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
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依靠演说和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而要依靠铁和血。
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国家独立与统一之路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半殖民地状态进一步加剧,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国家独立和统一之路。
一、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正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方面,国内分裂矛盾严重,北方政权割据,南方军阀割据;另一方面,列强侵略者搜刮资源,加剧了中国社会的不稳定。
此外,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列强觊觎。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二、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军队的一次小规模军事行动逐渐升级而成。
正当清晨的时候,日本守备军在南满铁路实施了一场炸弹爆炸,模拟袭击,并将罪责归咎于中国军队。
这成为他们入侵的借口。
接着,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并迅速占领了大连、锦州等东北重要城市。
三、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国家独立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打破了中国以往的任何幻想,昭示了列强入侵的残酷和中国半殖民地状态的现实。
这实际上使得中国国家独立的目标更加迫切。
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时,加深了对国家独立的渴望,同时也加强了国内各方力量的对抗。
四、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国家统一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东北地区正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这使得中国的统一进程遭受了破坏。
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北地区的丢失使得国家统一的目标更加艰难。
同时,这也引发了民族觉醒的浪潮,更多的人民开始将国家统一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目标,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五、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国家独立与统一之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国人民认清了国家独立和国家统一的紧迫性。
随后,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独立与统一的坚定决心。
此战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与统一阔步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它标志着中国国家独立与统一之路的转折点。
中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统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历史上,中国长期存在着分裂和割据的现象,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
然而,中国的统一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阐述中国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历史维度1.1 古代中国统一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曾存在过多个朝代,但各个朝代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
统一后的中国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和集中,各地区之间加强交流和合作,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
当时的中国统一,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2 近代中国拧巴的教训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封建政权的割据和列强侵略的历史。
分裂和割据导致了中国内外困扰,各地区陷入混乱和贫困。
中国的发展和振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中华民族的利益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现实维度2.1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统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一个统一的国家能够形成更大的市场和更完整的产业链,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同时,统一国家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创造良好的环境。
2.2 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保障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国家的重要基石。
只有实现统一,各个民族才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共同发展、相互交流。
统一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一个统一的中国,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国家的强大和稳定将赋予中国更大的国际发言权和影响力。
统一后的中国将更加自信和有力地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结构: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知识结构: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本单元共有四课内容,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线索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条线索是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夏商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夏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这就是说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政权的权力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
2.商朝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神权色彩二、西周封建(封邦建国)1.西周的建立2.分封制的确立与作用3.以嫡长了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1)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2)宗法制度作用4.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乐制度三、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东周大致分春秋、战国两个阶段:其时间界线为前475年。
2.秦中央集权制度(1)其基本特征是权力的高度集中。
有两个标志:①皇权至上;②“家天下”皇位继承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①皇帝和中央机构:皇权至高无上,中央三公九卿制度(三公的概念要清楚)。
②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
③官吏的选拔与考核。
④法律严苛。
(3)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彻底打破了传统了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1)汉高祖巩固政权: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郡国并行)(2)汉景帝平息叛乱:①重要大臣:贾谊、《削藩策》的作者是晁错。
②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①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
②历史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容易造成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政局动荡。
2.唐中叶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3.周世宗改革的意义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杯酒释兵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枢密院、三司、通判、文臣的作用)。
(2)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三冗”(官、兵、费)积重难返。
我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一、引言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发展历程也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其中,我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极具价值和意义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共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二、背景介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领土辽阔,人口众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经历了多次统一和分裂的循环。
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的统一,再到隋唐的大一统,我国历史上一直有着统一与分裂的交替。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三、统一的原因和过程1. 统一的原因我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首先要考虑统一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主要是由于一个强大而有远见的领导者的领导和努力。
也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制度的完善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2. 统一的过程在统一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战争与征服。
而统一后的国家,通常需要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行政体系,加强地方管理和治理,促进文化融合和统一,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贸易。
四、大一统国家的影响1. 统一对社会的影响大一统国家的建立,通常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一法制的建立,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统一后的国家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比如管理辖区的大大扩大,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2. 统一对文化的影响在统一的过程中,多元的文化需要融合和统一。
这对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一统国家往往能够带动文化的繁荣和蓬勃发展。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我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我的个人观点是,统一与分裂是我国历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统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往往能够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统一的文化也能够推动文化发展,而这些都对国家整体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统一也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逊,需要尊重多元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一个多元而和谐的大一统国家。
教师寄语:我爱我祖国的花,我更爱我如花的祖国。
——闻一多诸城一中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学案(005)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编写人:封磊做题人:彭逸雪审核人:牛焕礼使用时间:2014、9、12【复习目标】【宏观把握】统一问题由来呼唤一国两制构想运用港澳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背景)(理论)(实践)(展望)【自主学习】一、统一之因———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背景材料:材料1 香港问题1842 《中英南京条约》、1860《中英北京条约》、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材料2 澳门问题。
1553年,葡萄牙人以晾晒水浸货物为由,进入澳门,并贿赂当地官员,开始长期居住。
1887年,葡萄牙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北京条约》,正式强占澳门地区。
材料3 现代台湾问题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失败后,盘踞台湾,致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到了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解放台湾。
根据材料概括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1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阅读教材P101第一子目,编写大事年记)酝酿: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1979年:萌芽:1981年:提出:80年代以后:宪法保证:1982年:成为国策:1984年:2 、“一国两制”的含义:前提:三、统一之路——---港澳回归1、回归的时间:2、港澳能够回归的条件有哪些?(多角度思考)3 、回归的意义:(你能根据下列提示的关键词,结合教材内容,把它还原成一段话吗?)耻辱新篇章统一范例四、统一之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停火:交流:对话:握手: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三通:2009年12月15日,两岸同胞期盼了60年的“大三通” (指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2、大陆立场八项主张:《反分裂国家法》:根据上述内容,概括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典题回顾1】一国两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1.(2014·上海单科·28)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考重点祖国统⼀⼤业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
对于同学们来说,简直⽆从下⼿,感到头痛。
但是有⼀些事我们是必须记住的。
⼩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考重点祖国统⼀⼤业 ⼀、祖国统⼀的历史渊源----港、澳、台问题由来 1.⾹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割⾹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割九龙司⼀区给英国;1898年《展拓⾹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给英国,⾄此英国占领了整个⾹港地区。
2.澳门问题的由来 1553-1557年,葡萄⽛⼈以“借地晾晒⽔浸货物”为借⼝,通过向明朝官员⾏贿的⽅式强占澳门;1622年1887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同意葡国“永驻管理澳门”; 3.台湾问题的由来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造成台湾第⼀次分离,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归祖国;1683年:康熙统⼀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省 1895年甲午中⽇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给⽇本,1945年抗⽇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 1949年⼈民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盘距台湾,使台湾与祖国⼤陆第三次分离,成为中央⼈民政府下⾯的地⽅割据势⼒。
前两次分离是民族⽭盾造成的,第三次分离是阶级⽭盾造成的。
重点强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港澳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统⼀之道:和平统⼀,⼀国两制⒈⼀国两制提出的背景: ①中共恢复与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的成就,综合国⼒逐步增强,国际地位⽇益提升; ③中美、中⽇关系正常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④港、澳、台⾃古以来就是中国领⼟,这是国际公认的事实; ⑤中华民族具有强⼤的凝聚⼒,运⽤和平⽅式实现国家统⼀,符合⼴⼤⼈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与愿望。
第三章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与和改革——民族国家统一之路柳州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组宋芳芳一、学案前置二、教材分析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进展。
实现统一,推翻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已刻不容缓。
六七十年代,两国资产阶级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先后实现统一。
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排除了障碍,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和普鲁士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
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的统一政策。
加里波第和他率领的红衫军在意大利统一中的作用。
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
通过对德意志、意大利统一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德意统一比较,培养学生综合比较能力;通过引入相关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析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以俾斯麦生平经历为线索,用他撰写的回忆录作为材料支持与引子,培养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
并且设置德意志与意大利的对比,利用对比教学,解决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并突破难点。
(2)通过对德意志统一发生的历史条件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3)通过德意志统一、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4)引导学生观看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地图,使学生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必要条件;统一又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对学生进行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②恰当肯定俾斯麦和加富尔在统一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
③赞扬加里波第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情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德意志的统一难点:铁血政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各国以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大统一国家治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从古代的秦统一到现代的新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在探索如何有效地治理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我国历史上的大统一国家治理进行小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统一国家治理方式。
一、国家统一的政治手段我国历史上统一国家的政治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在古代,统一国家的君主通过设立官职、规定赋税、制定律法等手段,强化自己的权力,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现代,我国通过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合作机制,实行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确保国家各项政治决策的有效实施。
二、宗教和文化统一宗教和文化统一是大统一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在我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君主往往通过制定宗教政策、推行一统文化等措施,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现代我国也致力于宗教和文化的统一,通过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等举措,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进步。
三、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我国历史上的大统一国家治理是建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的基础上的。
古代的我国君主通过派遣官员、设立都城等手段,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现代我国通过实行分权管理制度、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法治化。
四、对外统一与治理大统一国家治理不仅仅是对内的问题,对外统一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通过设置边防、扩张领土等手段,加强对外的统一管理。
现代我国则通过参与国际组织、推动国际合作等方式,加强和维护国家的对外统一和治理。
五、维护经济的统一发展经济发展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大统一国家治理的核心之一。
在古代,统一国家的君主通过规划国家经济、调节商品流通等手段,推动经济的统一发展。
现代我国也通过制定国家发展规划、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手段,促进经济各项指标的均衡发展。
总结:我国历史上的大统一国家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的议题。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我国统一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政治手段、宗教文化统一、中央地方关系、对外统一与治理以及经济的统一发展。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编写人:班级:小组:姓名:审核:【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香港回归的条件、意义?2、台湾的相关问题【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课前案【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伟大构想的形成:1、目的: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2、形成过程:①雏形:50年代后期:毛、周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②1979年元旦,邓小平访美: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③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④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⑤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⑥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正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国策)二、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港澳问题由来:(一)香港回归1、条件:①根本条件: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指明方向:“”的方针政策,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③时机成熟:1997年的临近④群众基础:人民渴望统一⑤法律依据:1984年12月《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2、过程:①达成协议:1984年12月《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成功回归: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3、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洗刷了②顺利回归(二)澳门回归: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不同时期的海峡两岸的关系:1、台湾问题的由来:内战遗留问题2、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1)1895年(2)1945年(3)1949年国民党反动派逃到台湾。
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两岸对立(4)新时期两岸关系有所缓和:①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宣布了方针②停火:,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实现30年来首次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