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三维运动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36例临床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77.78 KB
- 文档页数:2
电针排针法临床运用心得:电针电针排针法临床运用心得:电针关键词电针排针法痹症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治疗痹症效果非常明显,但是这类病症常易缠绵反复。
笔者采用电针排针法治疗,则相对来讲疗效更为满意,而且疗程较短,复发率低。
电针排针法就是在病痛部位采用多针刺入并用电针刺激的方法。
现举例如下。
1 肩关节周围炎杜某某,女,62岁。
20XX年6月28日初诊。
主诉:左侧肩背部酸胀疼痛半年,加剧1月,痛及左上臂外侧,夜间或遇风寒则疼痛更甚,发病初期曾理疗热敷10次后好转,今年再次复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检查:左肩关节活动受限,抬举60°,后伸30°,外展50°,后旋位左大拇指平第12胸椎棘突,左肩后侧、左上臂外侧均有多处压痛。
诊断为左侧肩关节周围炎。
证属风寒留络,寒凝经脉。
治拟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选穴:取左侧肩内陵、肩�、�俞、肩贞、阿是穴,用电极线串联成一个电流回路;再沿肩�到曲池连线压痛处刺入4到5根毫针,用电极线串联成一个电流回路。
两个回路连接在G6805针灸治疗仪,选择疏密波20min,同时给予TDP照射。
然后拔火罐15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并嘱其进行功能锻炼。
20XX年7月12日复诊,左肩背部酸胀疼痛明显好转,夜间仍有疼痛。
检查:左肩关节抬举100°,后伸45°,外展120°,后旋位左大拇指平第八胸椎棘突。
再前法续治2个疗程,临床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肩关节周围炎多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好发于50岁左右。
本例患者左肩关节周围的压痛呈弥漫性,称为“压痛处”更为恰当,选用电针排针法作用于“压痛处”,直接起到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促进“压痛处”局部软组织炎症的吸收,改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加以TDP 照射,拔罐,都能加快炎症的吸收,经脉渐通,通则不痛。
2 颈椎病薛某某,女,53岁。
膝骨关节炎患者应用电针治疗的临床效果考察发表时间:2017-02-20T14:25:48.6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作者:游建武[导读] 探讨研究膝骨关节炎患者应用电针治疗的临床效果。
(贵州天健七十三医院贵州安顺 561000)【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膝骨关节炎患者应用电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4月到2016年7月的6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电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ISOA评分以及疗效。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前后的ISOA评分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结论: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疼痛,增加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电针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205-02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常见的中老年疾病,极易反复发作,常伴有关节疼痛、晨僵、肿胀以及活动障碍,严重影响和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
目前对于KOA的治疗主要以非手术的电针为主,既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也可以避免手术创伤的产生[2]。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4月到2016年7月的6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具体的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科室于2015年4月到2016年7月选取65例膝骨关节炎的患者,男26例,女39例,年龄为33~77岁,平均年龄为(55.7±8.06)岁,病程为1~20年,平均病程为(9.56±8.11)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例和3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对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性分析。
膝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关节疼痛、肿胀、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由于炎性渗出的刺激和肌肉牵张力的异常而出现痉挛、膝关节稳定性降低,影响患者的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运用温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患者均为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本院康复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单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
治疗组43例,男13例,女30例;年龄21~82岁,平均52.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多年;单膝关节受累18例,双膝关节受累25例。
对照组33例,男13例,女20例;年龄20~80岁,平均52.2岁,病程最短20d ,最长10年;单膝关节受累15例,双膝关节受累1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受累关节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95年制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放射学诊断标准:(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2)X 线片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清亮、黏稠;(4)年龄大于或等于40岁;(5)晨僵小于或等于30min ;(6)活动时有骨擦音;(7)有骨性膨大。
排除标准:膝关节肿瘤、类风湿关节炎、结核、化脓、骨折及关节内骨折者。
1.3治疗方法1.3.1治疗组温针疗法:主穴为内外膝眼、犊鼻、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配穴:鹤顶、悬钟、阿是穴。
根据患者的胖瘦选用直径0.35mm 、长40~60mm 不锈钢毫针针刺,捻转得气后,在针尾套上2cm 长的艾条,艾条距皮肤约4cm ,点燃艾条,慢慢温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董玲(岳阳长炼医院康复科,湖南岳阳414012)【摘要】目的观察温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电针加拔罐法,治疗组采用温针配合运动疗法。
电温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膝骨性关节炎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等,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电温针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电热效应对关节组织进行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探究电温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电温针的原理及优势
电温针是一种采用微电子技术和纳米技术相结合的新型骨科治疗仪器,其原理是通过电热效应使得关节组织的温度升高,从而增加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改善关节炎症状和缓解疼痛。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电温针具有热效应强、穿透深、治疗范围广、治疗时间短和无副作用等优势。
电温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已经进行了多项,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以近年来的研究为例,2019年智联健康研究院李斌研究员等人通过随机对照实验研究了电温针治疗轻度至中度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
该研究共招募了60名患者,其中30名接受了电温针治疗,另外30名接受了口服布洛芬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电温针组的VAS评分、WOMAC评分和SF-36评分明显优于布洛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电温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虽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一定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使用电温针治疗前需要排除深部静脉血栓、关节结核、肿瘤等情况。
其次,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以避免产生温度过高的不良反应。
最后,患者在接受电温针治疗后应保持适当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结论。
陈丹1,2,祁芳1,朱琳2,李硕3,李亚4,许明1*,张泓1*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长沙410008;3.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湘阴校区,湖南岳阳414615;4.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长沙410004〔收稿日期〕2023-06-15〔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JJ40304);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D2022065)。
〔第一作者〕陈丹,女,硕士研究生,康复治疗师,研究方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通信作者〕*张泓,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许明,男,硕士,讲师,E-mail:****************.cn。
〔摘要〕目的观察探析电针联合全身振动训练对中度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 )患者本体感觉和运动功能的疗效。
方法将80例中度KOA 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
电针组采用电针疗法,联合组在电针基础上结合全身振动训练,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疗程为4周。
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通过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估量表评估膝关节功能,“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 "up and go"test,TUGT )评估步行功能,等速训练仪检测主动角度重现测试值(active angel repositioning,AAR )及被动运动阈值测量值(threshold to detection of passive movement,TDPM ),Pro-Kin 平衡系统检测测试执行时间(test time execution,TTE )及多轴平均轨迹误差(average trace error,ATE )。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ysholm 评分较治疗前提高,TUGT 时间较治疗前降低,AAR 、TDPM 较治疗前减小,TTE 、ATE 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联合组的上述指标较电针组改善更明显(P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