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习语翻译与文化认同
- 格式:pdf
- 大小:322.57 KB
- 文档页数:5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某一民族的历史文化,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
习语翻译既要处理好文化差异,又要保留原习语的形象、喻义,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本文从不同类型的习语着手,结合实例论证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翻译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
本文讨论的英语习语主要涉及承载一定文化和语用含义的俗语和谚语。
这类习语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受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审美观念、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
1.简析中英文化差异中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承载的文化不相同,表达方式自然存在差异,掌握这种差异对我们的外语学习尤为重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1民族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很多农谚充满乡土气息。
如“早起三朝抵一工”;“春天起得早,秋后吃得饱”;“乡下没有泥腿,城里饿死油嘴”等。
而英国是岛国,四面临海,有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ny port in a storm.(风暴中任何一个港口都是好的);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微小的裂痕能使一艘巨轮沉没);A smooth sea never asks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大海孕育不出优秀的水手);Being on sea ,sail ;being on land ,set -tle.(在海上就航行,在陆上就安居)。
(注:类似于汉谚“随遇而安”)。
1.2不同的价值观念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人本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突出强调个人方面的东西。
如:Don ’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不要做违背自己利益的事情。
);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omorrow we may die.(及时行乐。
)。
而汉语谚语中有极其浓厚的伦理色彩,它倡导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如汉谚“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等。
- 24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汉译英习语翻译中针对文化意象的应对办法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梁原【摘要】汉语习语是汉语言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
翻译汉语习语时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
本文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列举了汉译英习语翻译中针对文化意象的三种应对方法。
【关键词】汉译英 习语 文化意象一、习语的概述习语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文化意象的概述意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
而文化意象从属于意象,是相对于自然意象而言的,是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尤其增加了文化翻译的难度。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有关。
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寓言、文艺作品中,慢慢的它们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三、汉语习语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汉语习语是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往往表达精炼,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
在将这些习语译为英语时,其难点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
通常来说,译者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翻译习语:其一,省略原文中的文化意象,直接表达原文的含义;其二,改变原文中的文化意象,采用英语读者能够理解的意象表达出与原文同样的含义;其三,保留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必要时间可增添注释,以说明其特别的含义。
1.省略原文的文化意象。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些汉语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具有特殊性,很难用英语来表达同样的意象。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之一,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表达方式。
习语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翻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英语和汉语习语的共性与差异、文化内涵及其跨文化翻译进行分析探讨。
一、英汉习语的共性与差异英语和汉语都是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与差异。
在习语方面,英语的习语种类繁多,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而汉语的习语则以精炼简洁、形象生动而著称。
在表达方式上,英语习语常常充满诗意和想象,富有寓意和象征意义;而汉语习语则注重形象的生动和语言的传神。
英语中的“the apple of one's eye”和汉语中的“掌上明珠”都是用来形容某人深爱的人或物,但表达方式上却有所不同。
习语的使用频率也有所不同,英语中常用的习语可能在汉语中很少被使用,反之亦然。
在文化内涵方面,英语和汉语习语的表达方式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英语习语常常反映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强调情感表达和个人意识;而汉语习语则更注重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表达方式更加含蓄和内敛。
英语中的“once in a blue moon”表示难得一见,而汉语中的“千载难逢”则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却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情感。
在使用习语时,英语中强调形象化的表达,喜欢用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具体的画面;而汉语则更注重抽象的表达方式,运用类比和象征手法来表达含义,通过内在的联系来表达外在的意思。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跨文化翻译英语和汉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深刻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者需要深刻理解源语言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准确把握其含义和表达方式。
翻译者还需要尊重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巧妙地将源语言习语转化为符合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表达方式。
浅析文化影响下的英汉习语翻译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且是文化的最特殊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而习语则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多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更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包含着大量的习语,而在表达同一事物或思想时,英、汉习语却往往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性。
在英汉习语互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这些文化差异有深入的了解,并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将文化因素带来的各种伴随信息准确、有效地加以传递,尽可能做到翻译对等。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翻译“等值”或“对等”(equ ivalence) 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很多翻译理论家都把这一概念作为自己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过详尽的论述。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指导翻译实践的两个主要原则,即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奈达在书中明确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其“动态对等”理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传入国内,在国内译界掀起一股“奈达风”,译者在论述自己的翻译或进行翻译实践时必以奈达的翻译理论为基础。
奈达于1986年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并指出,这两种说法的内涵实际上是一致的。
他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使译文的接受者理解译文的程度能够基本对等于原文接受者理解原文的程度。
功能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一般标准,当然也适用于英汉习语的互译。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一、本文概述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表达。
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中的习语、俚语等表达形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语习语作为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其字面意义,更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文化角度出发,探讨英语习语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分析习语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英语习语翻译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沟通。
二、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习语,作为英语语言中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并广泛流传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这些习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是理解和欣赏英语文化的重要窗口。
英语习语通常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含蓄幽默等语言特点。
它们往往通过简洁的词汇和生动的比喻,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例如,“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节省一分钱就是挣了一分钱),这个习语以简洁的词汇表达了节约的重要性,同时也传达了劳动与收获的哲理。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是其最为独特和丰富的部分。
这些习语往往源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多个方面,反映了英语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这个习语源于基督教的自助观念,强调个人努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再如,“as British as fish and chips”(像炸鱼和薯条一样英国),这个习语以炸鱼和薯条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英国食物为象征,表达了英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其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这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正确性,更要关注文化因素的传递和解释。
英汉习语的文化传承与翻译策略研究习语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现象,既有着极高的使用频率,同时也承载了每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英汉习语翻译不仅存在着语言障碍,更加涉及到文化传承和翻译策略问题。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背景英语对于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可以追溯到英国移民在17世纪迁往北美大陆以及英国殖民帝国的建立。
英语自此开始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其广泛应用致使英语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习语。
中文的繁荣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汉字作为中文的书写基础,早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雏形。
中文习语就在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继承。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与文化传承英语习语数据庞大,其中不乏表达时间久远、历史事件、民间故事、地方风俗、人物传说等等的内容。
这些习语直接关联到英语民族的文化习俗、民族历史、神话传说等方面,丰富了英语民族的人文内涵。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习语翻译便成为了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作为中文普通话的使用者,我们翻译英语习语时容易陷入字面意思的解释中,而忽视了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
例如,“in the same boat”这个英语习语的字面意思是“在同一艘船上”的意思。
但是在全球共同面对新冠疫情的背景下,这个习语在中文中经常被用来表达“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概念。
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传达的文化内涵,在表达时就有可能导致误解和文化沟通的失败。
因此,在英语习语的翻译中,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运用文化解读和语用分析方法,找到原文中的情感、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传承和拓展其文化内涵。
三、中文习语的翻译与文化传承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都是一个非常崇尚文化传承的国家。
中文习语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英语习语不同,中文习语一般从物、事、人、动等方面衍生出来,其中蕴涵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底蕴。
例如,中文习语“风雨同舟”最初出现在《左传》中,是说政治家们应该像在同舟中的人一样,同心协力,共同渡过建国时期的艰难困苦。
《教学与管理》2008年8月20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对应的文化。
英汉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英汉语言中都拥有大量的习语。
这些习语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它语言成份更有典型性、代表性。
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英汉习语文化的渊源,才能顺利将其翻译。
一、形成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原因1.地理环境对习语文化的影响。
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地处亚欧大陆,千百年来以农业为本,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如五谷丰登、枯木逢春、顺藤摸瓜、瓜熟蒂落等,而英国地处海洋,是一个岛国,在征服恶劣的海洋环境时,形成了许多与航海和海洋有关的习语。
如:weatherthestorm(安全度过了风暴);know(learn)therope(熟悉内幕);plainsailing(一帆风顺)等。
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人们的思想意识相异。
中国地处内陆,早在秦代就形成“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思想,形成的习语有对立统一,顺应自然的特征。
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
而英国地处海洋,形成了英国人征服自然、思辨理性的文化观。
如:standonone'sfeet(自立);steelamarchon(先发制人)等,同时地理环境也使英汉文化中“东风”和“西风”的文化内涵各异。
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吐绿;西风(秋风)吹后,树叶变枯,万物凋零。
而英语中,“东风”与“西风”的象征意义与汉语恰恰相反。
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国诸岛,而东风从欧洲大陆吹来,大雪来临。
2.宗教信仰对习语文化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及思想意识都有重大的影响,这在习语文化中有深刻的体现。
在中国文化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佛教和道教,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有:借花献佛、大慈大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在汉译英翻译中,这些价值观往往会得到体现,使得翻译作品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价值的传递。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重视礼仪和道德。
在英语翻译中,这一价值观往往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和表达方式得到体现。
在中文中,对长辈或者上级的称呼非常讲究,通常会使用尊称,如“老师”、“领导”等,以示尊重。
而在英语中,则可能会使用更加正式的称呼,如“teacher”、“leader”等。
在汉译英翻译中,对于这种礼仪和尊重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华文化中,道德和仁爱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在汉译英翻译中,对于这种价值观的体现则可能会体现在对一些特定词汇的选择上,比如“仁爱”、“和谐”等词汇在翻译成英语时,可能会选择使用“benevolence”、“harmony”等词汇来传达中华文化中的道德和仁爱。
中华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
在英语翻译中,这一价值观的体现往往会通过对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得到体现。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是每个人都要承担的。
在汉译英翻译中,对于这种价值观的体现可能会通过对句子的表达方式和句式的选择上来体现,中文中经常使用的“以家庭为重”、“见贤思齐”等句式,在翻译成英语时可能会选择使用更为直接和简洁的句式来表达这种价值观。
中华文化强调和谐共处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汉译英翻译中,这一价值观的体现往往会通过对一些习语和成语的使用得到体现。
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与和谐相处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习语和成语,比如“和衷共济”、“承前启后”等。
在汉译英翻译中,对于这些习语和成语的翻译往往会通过对英语中类似的习语和成语进行选择和运用来体现中华文化的价值观。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对传承非常重视,这一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可能会通过对一些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的翻译来得到体现。
习语文化与汉英翻译习语文化与汉英翻译习语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等。
习语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独特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汉语中的习语更是具有这样的特征。
英译通常可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直译兼顾意译、套译等。
1)叔叔两下里住着,过个一年半载,即或闹出来,不过挨上老爷一顿骂……就是婶子,见?生米做成熟饭?,也只得罢了。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Then you will have two homes, uncle. After a year or so, if word does get out, at most you will get reprimanded by your father … When Aunt Xifeng sees that 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 she?ll have to put up with it. (the yangs) (the rice is cooked ---- 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 it can?t be helped) (反正生米作成熟饭,大家都已经认可了。
Anyway it was already a fait accompli, accepted by everybody.)2)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第六章)Escape? But his hous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 “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away with him.”(Hsu Meng-hsing) (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not the temple ---- a fugitive must belong to some place that can provide clues (to his whereabouts))3)怎么的,你倒把好心当作驴肝肺!好,咱们支部会上见。
汉英习语翻译与文化认同
作者:温中兰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语系,浙江,宁波,315104
刊名:
上海科技翻译
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4(3)
被引用次数:15次
1.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3(02)
2.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 1993(01)
3.刘德重文化语言翻译 1992(04)
4.胡文中;高一红外语教学与文化 1997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1997
1.王芳中英习语翻译文化特色的处理[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翻译2001,14(1)
2.高丽新.李岩汉英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蕴对比分析[期刊论文]-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
3.陈燕论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效果对等处理[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z2)
4.王晶晶.WANG Jing-jing从文化角度看交际翻译法在习语翻译中的有效性[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
5.李燕.Li Yan浅谈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期刊论文]-科学之友2009(17)
6.蔡荣寿.全艳芳中英文化差异及习语翻译[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z2)
7.裘姬新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期刊论文]-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02(2)
8.董海琳跨文化习语翻译中抵制文化中心论[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9(12)
9.刘博颖英汉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期刊论文]-华章2010(20)
1.王建春从文化因素看有关颜色词的习语翻译[期刊论文]-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4)
2.吴军赞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期刊论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
3.杜惠玲谈李清照词英译中文化因素的传达[期刊论文]-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10)
4.刘葆花.张弨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与译文的"神似"[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
5.莫敏释意理论下跨文化翻译对策[期刊论文]-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8)
6.李利红汉英时政习俗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归化与异化[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9(31)
7.项利英语习语的文化翻译(一)——英语习语的语言文化特征[期刊论文]-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4)
8.黄秋文.陈二春英汉习语:文化与翻译[期刊论文]-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 2006(9)
9.王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8(31)
10.吴军赞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期刊论文]-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3)
11.吴军赞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归化处理的研究[期刊论文]-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
12.夏学胜.廖明福习语及其翻译的理据[期刊论文]-宜春学院学报 2010(3)
13.李成华从文化顺应的角度看翻译[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15.刘金龙文化视域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策略之比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kjfy20040301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