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17.65 KB
- 文档页数:3
英汉语言中“乌鸦”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吴志英摘要: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乌鸦”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联想与象征意义,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与乌鸦相关的表达。
汉英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关于乌鸦的习语与谚语,若译者在翻译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有助于传达汉英语言背后乌鸦的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教关键词:乌鸦文化内涵翻译方法在汉英文化中,“乌鸦”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时,了解“乌鸦”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内涵显得十分必要。
一、乌鸦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乌鸦在东西方文化中是个非常复杂的形象,在神话、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中,“乌鸦”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它可以代表光明,也可以象征黑暗;它是神的“使者”,也是鬼魂的“邮差”。
人们认为它带来喜讯,也相信它预示灾祸。
它本来代表着和睦温暖的亲情,却经常和漂泊羁旅有关。
“乌鸦”这些判若云泥的身份,不仅是其生活习性决定的,也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乌鸦”在汉语中的含义在中国,关于“乌鸦”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关于《山海经》中“皆载于乌”的注解,《淮南子·精神篇》:山海经·大荒东经》“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关于《山海经》中“皆载于乌”的注解,《淮南子·精神篇》》王逸注引《淮南子》:淮南子》》:“乌,孝鸟也。
”乌鸦反哺的美德在《本草纲目·禽·慈乌》中也有记载:本草纲目·禽·慈乌》中也有记载》中的颜乌,《异苑》中的宗懔,都是因为孝行感动了乌鸦。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典故和俚语。
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的话,那么习语便是这个瑰宝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习语的出现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
因此习语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修辞方法,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异。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统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恰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极精练的方式之一。
就英汉习语而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地理环境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
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
而中国则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
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1.2 历史典故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
2009年第5期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孟红(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00)[作者简介]孟红,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摘要]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离开了水,人类无法生存。
但是,由于各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政治策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中英人民对“水”的理解既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
对于汉英语言中与“水”有关的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这个话题,以前很少有人涉及。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英两国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明显。
帮助人们了解汉英语言中与“水”有关的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可以进一步促进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与“水”有关的习语;文化内涵;翻译;汉英[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5-0085-02浅谈汉英语言中与“水”有关的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一、引言(一)研究现状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
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的北部和一些小岛构成。
英国的渔业、航海业、造船业非常发达,在俗语的运用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与水有关。
有些俗语起初只是在水手们中间使用,因其表现力强,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后来逐渐被陆地上的人们所接收。
汉族人自古就以农业为生,水一直是农作物收成的主宰。
所以汉语中也有许多关于水的成语。
英汉语言中关于水的俗语在互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蕴含的不同,翻译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文化蕴含的差异及译法,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研究颜色词语、动物词语及植物词语上。
几乎没有人涉及与水有关的俗语的文化蕴含的差异及译法的研究。
(二)“水”的范畴水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以多种形态在地球上存在:天空中的云,海洋中的海水,还有山中的河水。
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的北部和一些小岛构成。
因此,英国是名副其实的岛国。
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海洋是密切相关的。
英国人经常在海上谋生。
关于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点思考【摘要】习语是语言文化中最具丰富内涵和民族特色的部分。
英汉习语翻译,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了几种有效的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习语习语翻译文化差异习语,是指被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短句。
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简明扼要、精辟犀利又寓意深刻,与诗歌等文学作品一样被誉为语言文化的精髓。
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语言种类之一,其历史文化渊远流长,在人类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包含了大量的习语,它们有的含蓄典雅,有的诙谐幽默,有的趣味横生,给人们带去无比丰富的乐趣与文化享受。
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很多,笔者认为结合中西文化背景,采取“直译法为主,辅助直译加注,灵活地配合意译法”的策略十分可行。
一、直译法直译,就是指在符合翻译文章的语言规范性前提下,将原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接转换成译文。
换句话说,直译法就是尽量保留英汉习语的原意、语法和形式结构,既要做到“形相近”,又要达到“意相似”。
比如常见的英语俗语“have seen better days!”直译成汉语就是“看起来日子过得不错!”;“a gentleman’s agreement”直译成中文便是“君子协定”。
汉语习语直译成英语也是如此,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直译成“hard work pays off”;“头发长,见识短”直译成“long hair and short wit”;“万事开头难”直译成“the beginnings of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等。
直译法使得原文与译文习语的字面结构和形象意义都十分近似,保留了原习语的文化特征与民俗风格,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理解。
此外,如果原文中有比喻、隐喻、意象等特点,在直译的过程中也将保留这些特点。
因为这些修辞手法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文化色彩,通过直译法保留这些特点,也就保留了习语译文的原汁原味。
如何对英汉习语准确翻译?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英汉习语在翻译中占重要位置,翻译时我们要了解他们是文化差别,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差异等,灵活翻译,不死译,做到“三忌”即忌“望文生义”、忌“混淆习语多义”、忌“混淆习语多义”。
不能照搬硬套,否则会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在翻译方法上要把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了解双方文化的差别,尽可能的准确翻译。
关键词;习语、翻译、三忌、直译、意译正文习语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由于两种文化体系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汉英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了解英汉习语的特点将有助于翻译活动的进行。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别1.风俗习惯的不同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
又如peaches and cream。
大家知道peaches 就是桃子,cream 是指奶油。
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很美好。
有人可能会问:桃子和奶油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西方人在吃水果时往往喜欢把水果切成块,然后加一点奶油一起吃。
实际上,西方人吃很多东西都喜欢和奶油一起吃。
所以,peaches and cream 就意味着完美无缺。
2. 宗教信仰的不同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 英语中有很多习语来源于《圣经》,如:go to the church(做礼拜),power of the keys(教皇的权力)。
在早期帽子盛行的年代,街头卖艺者往往将帽子翻转用于盛放观众施舍的硬币财物。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翻译启示英语中pig的喻义也基本一样,可用pig比喻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 (贪婪、肮脏、粗野之人),如: eat like a pig (大吃大喝)make a pig of oneself (吃得过多)1.2动物词的文化意义在英汉中的异同点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在有些情况下,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大庭相径。
下文以dragon(龙)、dog(狗)为例。
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中文的“龙”是吉祥尊贵的,而英文中dragon 是邪恶凶残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封建社会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
时至今日,龙在人们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头军师、” “丧家之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被视为爱畜。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或者以狗比人,如a top dog (优胜者);a gay dog(快活人);a sea dog(老练水手);a water dog (水性好的人) 等等。
浅析文化差异下英汉习语的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定文化。
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其次提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然而习语又是语言文化的精华,它是语言在很长的时间里总结提炼出来的。
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翻译是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它与文化的关系更紧密。
这里所谓“了解”并不是一个概括的了解,而是要真正了解这一门语言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就包含了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政治结构,等等,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交流,更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言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背景,就是由于历史和背景的不同而造成了习语之间的差异。
要真正理解习语的意思,就必须了解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环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
航海捕鱼是英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都与航海和捕鱼有关。
如a fish out of water(感到如鱼离水)不自在的人;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离不开土,同时自古以来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习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都来自农谚,如拔苗助长、瓜熟蒂落等。
2.宗教信仰的差异在英汉语言中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习语。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与之相反西方人信奉的是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的。
英汉语中“鹅”及其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李玮;李延林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3)002
【摘要】习语能通过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体现语言文化的精髓,其中与动物相关的习语往往由于更加贴近生活而备受语言学习者的关注.为此选取“鹅”作为文化意象,从一些文艺作品中寻找它们的文化渊源,并做出较为深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与“鹅”有关的习语加以举例分析,并将其按照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类,以求所提供的译法能在与动物相关的习语翻译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李玮;李延林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1
【相关文献】
1.英汉语中“猫”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J], 康诗琴;李延林
2.英汉语中“天鹅”及其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J], 胡潇逸;李延林
3.英汉语中“驴”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J], 康诗琴;李延林
4.英汉语言中“鳄鱼”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J], 康诗琴;李延林
5.英汉语中“天鹅”及其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J], 胡潇逸;李延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别及翻译中文摘要习语通常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
英汉习语源于生活,纷繁浩瀚,源远流长,文化信息异常丰富。
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述人文习俗、思想感情。
由于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习语中有些文化信息完全对应,有些部分对应,还有一些无任何对应的关系。
为了形神兼备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习语时,应当充分了解英汉习语中所含的文化内涵,视具体情况,或英汉对译,或文外加注,或另添字词。
本文从多方面比较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列举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常见的方法,如直译、意译等。
直译多适用于文化信息完全或部分对应的英汉习语翻译,而意译多用于无对应关系的习语。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AbstractIdioms usually include idioms, proverbs, mottoes, colloquialisms, slang and allusions. Large in quantity, long in history and rich in cultural informatio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life. Idioms represent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natural rules accurately with lively and plain words. As far as their underly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concerned, some idioms are completely or partial equivalent 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while some others have nothing in common at all. In order to convey their cultural information fully, faithfully and effectively, we can translate these idioms word for word, give notes or add extra wor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dioms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在汉语和英文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
英语中常见习语的文化内涵与汉语翻译作者:时雪华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第09期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
而习语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提炼、不断沉淀出的语言精髓,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单个词或者字面上加以推测和理解;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关键词:习语文化内涵汉语翻译许多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生活观念和模式,人们在语言的表达上往往就会存在诸多差异。
英语习语的形成与汉语一样,会受到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人们的传统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
本文仅就英语颜色,动物,植物等方面的一些习语表达进行分析和翻译。
一、关于颜色的英语习语文化内涵与翻译红色,国人多看作为喜庆,吉祥,成功等褒义较多的词,如“红红火火”“走红”“红人”等。
而在英语的习语中,红色( red)常表现为一个偏向贬意的词,如“red revenge”译为血腥复仇,“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译为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rag to a bull”则译为惹人恼火的事物(言行)。
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西方文化中,red主要是指血液的颜色,流血则意味着危险和危及生命;加之西方“斗牛”文化的流行,因此红色在英语国家一般象征着血腥、残暴、灾祸、危险等含义。
白色,往往在我国文化中表示禁忌的意思较多的词。
我们常说办“白事”,白表示枯竭无血色,因而常象征死亡,凶兆。
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
因此,在中国旧时还把白虎视为凶神,甚至现如今还有人称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白色的摈弃和厌恶。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中文摘要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
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
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
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
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论述习语在文化上六个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即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字习语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英汉习语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
在翻译时,对应关系的习语可采用直译的方法。
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的习语应该首先弄清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处理。
因此,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应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
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Abstract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sentence because they are ignorant of target cultur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me field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dioms, which reflect customs, ar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n every country. Idiomatic phrase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 are loaded with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erve as a mirror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idioms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 six levels: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llusion, the acknowledge of objective thing. When expressing linguistic meanings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idioms: correspondent,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For the correspondent idioms, we can translate them word for wor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for the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idioms, it’s better to make sure first of their cultural connotat ions and practical meanings, and then translate them appropriate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Therefore, translation of idiomatic phrases is mor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n simple translation of these two languages. The mastery of the technique for translating idiomatic phrases is a must to the cultivation of 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