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上的法制之花悄然绽放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让语文教学的法制之花悄然绽放钟山区第三实验小学万红内容摘要:在现代法制社会,教育者应当从小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
语文学科是在学科教育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加强了法制意识,并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振兴民族的希望。
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有着极强的可塑性。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注重情感的熏陶,却忽略了法制方面的引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分辨是非和遵纪守法能力,逐步形成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责无旁贷。
我尝试着从以下几点做起: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语言应当平实、易懂、生活化。
人的发展,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需要抵达学生心灵从而也抵达教师心灵的教育。
平”是“平时”,是“心平气和”;“实”是“真实”,是“实效”。
平实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的基本训练,倡导教学的人文回归,凸显教学的真实朴素,强调课堂的师生成长。
教育关注生命意识,平实的课堂更呼唤着人文的回归。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应在师生、生生沟通和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要使语言平实、易懂、生活化是必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比如在教学《生日礼物》这一课时,要渗透动物保护法,可以说,小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没有它,你肯定会非常孤单的,如果你伤害它,它肯定非常伤心难过。
在讲到《悯农》这首诗时,渗透珍惜粮食,可以带入两句箴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同学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馒头、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古人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彻骨感受,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粮食的珍贵。
让法制之花绽放在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学生法制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如何让法制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一、课程设计语文教育要紧密结合时代要求,融入时代元素,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之中,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文本解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法制,增强法律意识。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涉及法律问题的文章、新闻报道等,引导学生分析并就此进行讨论。
此外,课堂可以安排一些模拟庭审、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进一步理解法律原理和程序。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还可以锻炼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材选取在教材中融入法律元素,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例如,在阅读教材中加入一些涉及法律的知识点或案例,通过行文表述让学生理解法律条款,并利用教材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研究判决结果背后的法律问题,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对于一些重要法律文本,也可在教材中酌情增加相关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基础法律知识。
三、师生互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引导者,也是法制教育的传道者。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亲自践行法律法规,利用制度优势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强调法律的普遍意义、普遍适用性等,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问答、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并对学生的提问提前做好准备,在课下加强对法律条文的研究,以提高自身水平,让法制之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竞相开放。
总之,让法制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必须需要一个有计划、有目的、有效的教学和课堂设计,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法律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更应该在加强自身法治素养上进一步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法制教育。
让法制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浅论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以及个人的安危。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是新理念教育的内容,更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不能再为教教本而教教本,我们应该以人为本,跳出教材,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把法制教育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促进国家的稳定,构建社会的和谐,创建家庭的完美。
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法制教育渗透在语文的学科教学中:一、教材解读渗透法制教育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惊喜地发现,高中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我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
譬如,我在讲到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的《兵车行》的时候,给学生讲一讲社会主义新中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履行兵役的的义务,但是已经远远不像以前的封建社会一样,国家想什么时候征兵就什么时候征兵,想征用谁就征用谁,而是具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并且十分合理化和人性化。
在讲当代青年散文家刘志成的散文名篇《怀念红狐》时,就红狐该不该被放走的问题上,我让学生展开了讨论。
最后顺水推舟,亮出《森林保护法》,让学生意识到捕猎国家野生保护动物是盲目的,也是违法的,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课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保不仅是每个公民的公德,而且是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就这样我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深刻研读教材内容。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二、作文教学融入法制教育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让法制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忠州四小何亚琼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以及个人的安危。
小学生年幼无知,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缺少成人的保护下会发生许多以外;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不能正确区分是非善恶,加之缺少应有的法律意识,极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们学法、懂法。
作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当从小培养儿童的法制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增强法制意识。
一、在词语的讲解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
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
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二、在课文的讲授中渗透法制教育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
譬如,一年级《美丽的小路》讲到动物们乱扔垃圾的行为时,就可以给学生讲一讲《环境保护法》。
我们国家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还专门立了一项法律《环境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三、在问题的设计中渗透法制教育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情节上。
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故事情节之后,引领学生关注鱼的悲惨结局。
让法制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余庆城关一小:王德艳邮编:564400 邓小平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胡锦涛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指出:以遵纪守法为荣,违反乱纪为耻。
所以培养法律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法律素质势在必行。
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以及个人的安危。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不能再为教知识而教教材,我们应该以育人为本,跳出教材,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把法制教育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境让他们从小知法、懂法、守法。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法制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一、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树立学生法制观念。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我在上《只有一个地球》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地球的美丽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
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然后抓住遨游太空的宇航员说的:“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感叹句,让学生感受到地球需要保护,再出示全球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具体数字: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
1/3土地面积沙漠化;80国家严重缺水;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
法制之花绽放校园征文《法制之花绽放校园》校园,本应是一方净土,是知识的殿堂,是梦想起航的地方。
就像一个美丽的花园,里面有娇艳的花朵、嫩绿的小草和挺拔的树木。
而法制,就如同这个花园里的园丁,默默守护着一切,让这方天地充满生机与和谐。
法制在校园里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它可不是那些生硬的条文,高高在上让人难以触摸。
法制就像是一把隐形的保护伞,悄无声息地为每一个学生遮风挡雨。
比如说,在校园里常常会有一些小摩擦,同学之间可能因为一个小玩笑或者一点小利益就产生矛盾。
这时候,法制就像一位公正的裁判,告诉大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它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就像天平一样,两边重量相等才是平衡的。
要是有同学未经他人同意就拿了别人的东西,这可不行,这就触犯了法律中关于财产权的规定。
这就好比花园里的小贼,想偷偷摘走别人精心培育的花朵,那园丁肯定不答应呀。
校园里的法制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就像阳光一样,要均匀地洒在每一个角落。
有的学校可能只是把法律知识写在书本里,让它躺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睡大觉,这怎么行呢?法制教育应该像春风一样,吹进每一个课堂,吹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老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案例来讲法律知识,像讲故事一样。
比如说,讲讲那些因为不懂法而犯了错的年轻人的故事。
曾经有个孩子,在网络上随便攻击别人,他以为这只是开个玩笑,却不知道这已经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这就像在花园里乱踩乱踏,破坏了和谐美好的环境。
当我们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原来法律就在身边,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关系。
那同学们自己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就应该像爱护花园里的花朵一样,去遵守法律。
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校园花园里的小主人,都有责任让这个花园充满法治的气息。
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好奇,就去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这就好比花园里的花朵不能自己想怎么长就怎么长,得按照一定的规则来。
我们在校园里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能欺负弱小,这就如同不能让大树去欺负小草一样。
我们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因为这些规章制度其实就是法律在校园里的一种体现。
让语文课上的法制之花悄然绽放
获嘉县位庄中心校苏章营小学于方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振兴民族的希望。
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有着极强的可塑性。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注重情感的熏陶,却忽略了法制方面的引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分辨是非和遵纪守法能力,逐步形成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责无旁贷。
我尝试着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叶圣陶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最熟悉的文字材料,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文本如矿藏,只要我们充分地去挖掘,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就会成为法制天地。
语文教材中的法制内容不可能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甚至是隐蔽的。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多方面用心去挖掘,以提高法制教育渗透的成效。
适时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法制因素,可以直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本文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课文尤其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情,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凡卡是在大城市---莫斯科中做学徒,但在老爷们的眼中,他却是一个连猪狗不如的东西,他在那里受到了侮辱,受到了歧视,受
到了毒打,受到了无数的伤害。
课文的结尾以凡卡做梦的形式反衬了凡卡的悲惨遭遇。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相信每个人读了都会为之动容,替弱小无依的凡卡将来的命运担忧!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上,我让学生用自己的童年与凡卡进行对比,使学生的品行得以陶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同时,适时地发出提问: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今天这个法制社会里,凡卡除了选择离开,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摆脱自己的悲惨遭遇?这时,同学们的思路将像开了闸的洪水,纷纷发言:可以向公安机关投诉,给鞋匠阿里西涅和老板娘以惩治;可以写信给儿童保护协会,让他们出面保护凡卡...... 此时,我趁机宣读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内容,讲解了一些法律知识让学生知道,在不触犯法律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我们自己。
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可真是:寓法与课堂,教生细无声呀!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所以在写字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教学“囚”字时,我为了让学生识记准确,叫学生站起来分析字形,学生当时是这样分析的:一个人被困在一间没有窗户和门的房间里,我对学生的观察给予肯定、表扬,并及时加以点拨:“那这个人还有自由吗?”就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形,再同做
人处事相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既掌握了字的结构,同时又受到了法制教育。
三、在安全班会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每周的班会安全教育课上,我都会有意识的渗透一些法制教育,激发学生思考,深化对某一现象或者某一件事情的认识。
例如:在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的安全课上,我不仅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看一些安全教育案例光盘,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交通事故就是死亡的代名词,这个是个沉重的话题反复提醒人们:只要你一出行,便同交通安全打上了交道。
例如“酒后驾车”“违反交通”这一社会现象,就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
我还结合春节时一些醉酒驾驶者酿成的血案进行讲解,又让学生把一些交通法规安全牢记在心,从中渗透交通安全法制教育。
倡议大家文明出行,生命第一,坚决向不文明交通行为、交通陋习说“不”。
每次安全班会课后,我都会提醒大家:遵守法律法规,就是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为了他人,更为了自己,让我们认真学习道路交通法规,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告别不文明的交通行为,乘文明车,走文明路,做文明人,自觉做到——交通安全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做个懂法知法、遵规守纪的文明公民!让你我的生命多一份保障,让整个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四、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渗透德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
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
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
特别是秋季由于人们急于晒粮食,占用了大半个路面,致使学校外村一个上学的女生由于躲避不及路边晒两村民放置的木头而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当场撞死的事件,使当时随行的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慨,劝告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近日,有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在凯旋路上公然拦截小学生要钱,学生家长和孩子们个个气愤填膺。
我会因势利导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称“严重不良行为”里第三点是“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孩子们纷纷表示,对于这样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制止不了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其父母,采取措施严加管教。
通过讨论交流,深化了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也强化了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总之,语文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法制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就一定会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强法律法规意识,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让我们携起手来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法制教育,让法制教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