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研究型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教科书_评方福前教授所著_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_
- 格式:pdf
- 大小:147.86 KB
- 文档页数:3
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系列推荐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系列推荐一、《经济科学译丛系列》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 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
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
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
推荐入门首选阅读。
2、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
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发展糅合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微观经济学而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框架。
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
目前经济学理论数学化大行其道,此翁实始作俑者。
《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
国内50年代由高鸿业教授根据英文第10版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81年出版。
市面之16版,是和诺德豪斯合写,由萧深教授翻译,并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单行本出版。
全书结构宏伟,篇幅巨大。
可谓博大精深。
渗透萨谬尔森数十年经济学见解。
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每有深意。
其中诸如“热情的心,冷静的头脑”、“相关未必因果”等言语,可谓经济学之《老子》。
读完该书,可了解经济学所探讨问题在经济学体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之认识框架。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主讲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王志伟绪论一、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 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 •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及其代表观点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及其代表观点文管2班修翔宇当代西方经济学应该说是从凯恩斯主义开始的,其他流派大多与凯恩斯主义有关,有的是从凯恩斯主义发展分化出来的,有的则是作为凯恩斯注意的对立面出现的。
当代西方经济学可以分为这样一些流派: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西德新自由主义、合理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制度学派、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瑞典学派。
其中影响最大是四个流派: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现代货币主义、新制度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
萨缪尔森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混合经济,新古典综合是为混合经济服务的经济理论。
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经济。
汉森进一步发挥了这个思想,提出了双重经济的概念: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与私人经济同时存在着日益增加的社会化的公共经济,因而成为双重经济。
因此,经济学理论不仅应有反应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还应有反应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正是适应于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有:一、IS-LM分析。
在IS-LM分析中,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上需求与供给一致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关系;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上需求与供给一致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关系。
IS-LM分析把商品市场的供求一致,货币市场的供求一致以及国民收入水平和利息率水平同时用均衡分析方法解决。
在IS曲线上表示商品市场均衡,在LM曲线上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两种市场同时达到均衡,这就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
二、对滞胀问题的解释。
微观部门供给异常。
个别部门供给变动异常及价格变化是微观经济学所讨论的问题,这是用微观理论补充宏观理论来解释滞胀现象。
福利支出增加引起滞胀。
这是用围观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滞胀问题。
《西方经济学》重要学术流派简介重农学派重农学派是18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 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 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学派在鼎盛时期以“经济学家”称谓。
其成员之一杜邦·德·奈穆尔于1767年编辑出版了一本题名为《菲西奥克拉特, 或最有利于人类的管理的自然体系》的魁奈著作选集, 首次提出了源于希腊文“自然”和“统治”两字的合辞作为他们理论体系的名称。
但在当时, 这个新名称没有得到通用。
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 依据他们“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 把他们称为“农业体系”, 汉语则意译为“重农学派”。
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
有人曾认为古尔奈也是创始人之一, 但古尔奈除了经济自由放任的主张外, 并没有树立任何重农学派的主要论点。
魁奈无疑地首创了重农主义所有的理论。
他的代表作《经济表》, 就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全面总结。
18世纪50~70年代, 在魁奈的周围逐渐出现了一批门徒和追随者, 形成了一个有较完整理论体系和共同信念的派别, 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纲领和组织的政治和学术团体。
他们有定期讨论学术问题的集会, 有作为学派喉舌的刊物—《农业、商业、财政杂志》和《公民日志》。
杜尔哥是继魁奈之后的重农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深受魁奈的影响但不是魁奈的门徒, 也几乎没有参加所谓“经济学家”们的派系活动。
他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是重农主义的重要文献。
他发展、修正了魁奈和其徒党的论点, 使重农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特征有更加鲜明的表现。
在他那里重农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重农主义体系实际上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 却又是封建制度、土地产权统治的资产阶级的翻版。
封建主义是以资产阶级生产的角度来加以说明, 而资本主义则以大农业改造封建制度的臆想来发展。
西方经济学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大学经济类必看经典!)1.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
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
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
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2.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
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
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
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经济评论 2006年第4期ECONOMIC RE VIEW No14 2006一本研究型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教科书———评方福前教授所著《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马 颖 目前在我国设有经济学院(系)的各个院校中,大都形成了包括“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和“西方经济学流派”这三门课程在内的教学体系。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这三门课程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关系。
国内凡是讲授“原理”的各位同行都清楚,无论他们使用的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层次的教材,凡是进入“原理”课程的经济学知识基本上是那些已经被学术界所接受并成为定论的假设、定理、模型和结论。
尽管在一些国内外教材中介述了一些尚处在学术前沿的存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但大部分教材却很少涉及。
即使是在那些介绍了新近学术进展的教材中,也很少对那些属于假设、定理、模型及结论之外的知识展开讨论。
我们知道,在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中充满了理论论战。
整个一部西方经济学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各个理论学派在不断论战的同时,又相互吸收并共同推进理论进步的历史。
那些进入被称之为“原理”的教科书中的知识构成了由包括基本假设、基本定理和命题、各种数学模型和基本结论在内的庞大的现代经济学知识体系,但它们都经过了加工,或是被刨去了展现其理论锋芒的“棱角”,或是被做了“截头去尾”处理。
因此,原作者的不少原创性思想在筛选进教材的过程中被省略掉了。
对于以经济学为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使他学过一部流行很广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仍然有可能回答不了如下问题:那些支撑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关键概念和定理是谁先提出来的?它们又是如何被提出来的?如何被其他人推进和发展的?这些概念、定理及模型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在现代经济学的演进中有何重要意义?在经济理论和政策领域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在国内现行的教学体系内,只能托付给主讲“流派”和“学说史”这两门课程的教师了。
笔者长期以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和“西方经济学流派”这三门课程。
授课的年头长了,养成了一种职业习惯,比较关心书市上销售的国内外同行们撰写的教材。
近些年来,在市面上能见到不少涉及这三门课程的教材或可以用作参考书的有关专著。
在“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教科书当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底出版的方福前教授所著《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以下简称《流派》)引起了我的关注。
细读此书,可以看得出,此书是方福前教授长期研究并经过认真思考和细心整理后而写成的。
同目前国内流行的其他教科书相比,该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色:第一,此书是一部标准的中级层次的研究型教科书。
将此书通读下来,我觉得它是一部标准的中级层次的教科书,既适用于硕士研究生层次,也适合于高年级本科生。
作为一部中级层次的研究型教科书,作者在全书的安排上颇费心力。
首先,作者在内容的选取上做了严谨而独特的安排。
作者显然不想使这部教材给人留下把当代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简单堆砌在一起的零散的、杂碎的印象,而是一反国内西方经济学流派教材几乎囊括所有流派的惯例,选取了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供给学派及新凯恩斯主义这五个主流学派以及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奥地利学派共三个非主流学派,而古典学派则作为该课程预备章节也被编入其中。
任何人著书立说都需要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选取,而不同的选取方式所带来的是不同作者的风格。
551方福前教授的这种选取方式的长处在于,它有助于读者把握住当代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发展过程,以及对主流学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非主流学派同主流学派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理论演进的主要脉络。
尽管其他一些非主流学派,如新剑桥学派、瑞典学派、弗莱堡学派、伦敦学派以及激进经济学派等也对当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流派的影响远不如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及奥地利学派所产生的影响,这一点可以由后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数来解释。
其次,作者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梳理各个流派。
作者在概述每一个经济学流派的学术观点之前,都交代了这一流派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对各个流派的理论本身及其发展过程做了概述,接着又讨论了这一流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所产生的影响。
构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便于读者对不同的流派进行比较时搭建起一个共同的平台,使之既可以看到当代西方经济学演变的总体趋势,又可以看到这些流派之间的分歧和承继关系。
作为“原理”和作为“流派”的教科书,各自的使命就像是一部电影既需要特写镜头(“原理”),又要有全景镜头(“流派”)一样:从特写镜头得到的是经济学中有关假设、定理、模型和结论的具体知识,而从全景镜头中获得的是一种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全景式认识,即给人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受。
最后,此书严格遵循着中级层次教科书的体例。
作者显然考虑到了这部教材的适用对象问题,因此在体例上做了精心安排。
作为一本主要为研究生而写的教科书,作者在每一章的后面都附有思考题和经过精选的可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包括某个流派的代表性著作、被公认的经典性论文以及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
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图形和表格。
此外,判断其为中级层次教材的依据,在于书中所使用的数学方法。
这部研究型教材很适合于已经系统地学完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并且希望在相应层次上进一步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的读者。
第二,此书是作者对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进行长期系统研究的成果。
撰写一部有关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教材与撰写一部宏、微观经济学教材多少有些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后者要求作者不但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宏、微观经济学知识,而且还要有扎实的经济思想史的功底,并且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进行过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尤其是,写一部中级层次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教科书难度更大,要求作者最好能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经济思想史”这三个领域做到融会贯通。
方福前教授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研究和教学,在《流派》一书付梓之前,曾出版过涉及凯恩斯主义和公共选择学派等领域的专著以及大量的有关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学术论文。
《流派》一书是他在使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的不少概括、判断、评价和结论都是作者独立思考的结果。
例如,作者在谈到“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争论与分歧”时指出:“在西方经济学内部,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在对同一个经济问题上的看法的分歧不是对抗性的,而是互补性的。
不同的经济学家往往从不同的假设、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和解释同一个经济问题,由此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这些不同的观点我们很难绝对地说是合乎实际的还是不合乎实际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说它们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成立,又在什么条件下不能够成立。
”又如,在论及凯恩斯主义及其经济政策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时,他认为,不能把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发生的滞胀完全归咎于凯恩斯主义,就像50-60年代的长期繁荣不能完全归功于凯恩斯主义一样。
滞胀既有凯恩斯主义的罪过,也有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升级导致政府开支急剧扩大和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冲击的影响,还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增加等因素有关。
这种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50-60年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应用而引发的。
这类见解和结论反映了作者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颇有新意,并且是实事求是的。
类似见解中的独到之处,读者在读到作者有关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学研究方法影响的评论时也能体会到。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流派”或“学说史”教材同“原理”教材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别,在于“流派”教材,尤其是为研究生而写的教材,不仅要把原作者思想产生的历史环境、原作者的原本思想传授给读者,还要在介绍和评价原作者的研究方法及理论风格等方面给读者以启示。
在这一方面的典范,当属熊彼特的鸿篇巨制———《经济分析651史》。
我认为在国内外有关经济思想史的著作当中,《经济分析史》是最为成功的。
很少有其他著作能够像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那样以如此深邃的思想给人以如此深刻的启迪。
第三,此书刻意从方法论角度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进行了探讨。
方福前教授的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借用科学哲学中的“范式”(由库恩提出)、“科学研究纲领”(由拉卡托斯提出)等概念,将它们作为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标准和依据,以便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进行对比分析。
借用科学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长处,在于它能使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作者在《流派》一书中,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列表方式,按照科学哲学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概念,并且从“核心概念”、“研究主题”和“结论”这几个方面,将当代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做了对比研究,并以此判别某一种学说是不是属于一个新的流派,而不是根据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上的基本一致来划分经济学流派。
如此有意识地和系统地借用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来讨论经济学分析中的方法论问题,在目前国内的教科书中并不多见。
尽管如何在“流派”或“思想史”教科书中使用科学哲学研究方法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作者毕竟在对西方经济学各流派进行对比分析方面做了有创意的尝试。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其一,这一做法正确地刻画出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在建构其理论体系时所具有的方法论上的共性。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建构其理论体系时,总是先提出一些基本假设,然后再围绕这些基本假设提出一些假说或命题。
这些基本假设、假说或命题就构成某一学说的“内核”和“保护带”,同时也构成该学说有别于其他各种学说或流派的出发点。
判断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之间是否具有传承关系或存在根本区别,就要看这些流派之间对于彼此的基本假设、假说或命题是持反驳态度还是持修正态度。
其二,将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经济学理论同自然科学理论之间的差异。
尽管一直以来经济学在社会科学当中被公认为最接近于自然科学,但无可否认的是,经济学同自然科学之间在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是否拥有共同范式、研究结论的可检验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①一般来说,在自然科学中,一旦对某一自然现象的解释成为被公认的定理或命题之后,不再会出现对同一自然现象的另一种不同的解释,但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却不同。
由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充满了众多的不确定的变数,加上经济学家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可以有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持不同的价值观等原因,即便是有关某些社会经济现象已经形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经典解释”,这些解释也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仍然有可能提出不同的解释。
于是,在经济学中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说、流派或思潮。
若用人们熟知的经济学术语来比喻,我们可以说: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在知识积累方面早就实现了“帕累托最优”,而对于被人们公认戴上了“社会科学王冠”的经济学来说,似乎永远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