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 格式:doc
- 大小:5.84 MB
- 文档页数:4
五月十三为什么会下雨?作者:曹小疆在民间人们对农历的“五月十三”这一不属于任何节日的一天比较重视。
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酒割肉,包水饺,过得十分隆重。
传说:这一天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是肯定要下雨的。
下面曹小疆老师就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说“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初六龙晒衣。
说起五月十三这天,那还得从刘备借荆州说起。
当初,刘备的大军拿下西川后,在成都坐了皇帝,但仍然赖着荆州,不肯归还,并把镇守荆州的大权交给了关羽。
孙权多次催促他索还荆州,都没有取得结果。
他只好派人到荆州送信,邀请关羽前往陆口赴会,当面提出索还荆州事宜。
他打算用软办法不行就来硬的。
不料这年荆州遭遇百日大旱,田里禾苗枯蔫,老百姓正忙着抗旱,听说又要打仗,弄得人心惶惶,无意耕作。
关羽接到鲁肃的来信,感到进退两难。
若是去了,明明要上鲁肃的圈套;倘若不去,东吴必定兴师动众前来问罪,打起仗来老百姓又要受战祸之苦。
他经过仔细掂量,决定单刀赴会。
关平在一旁劝道:“爹爹!赴会不妥,听说鲁肃埋伏重兵,你单刀赴会,不是往老虎口里钻吗?”“你小孩家懂得什么,我是蜀国镇守荆州的大将,倘若不敢赴会,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吗?”说着,关羽交待周仓备马扛刀,可是周仓好象没有听见一样,还是一动不动的站着。
关羽问道:“快去备马扛刀,听见了没有?”周仓答道:“将军久未打仗,大刀已经生锈了,不能使用呀!”原来关羽使用的大刀,名叫“青龙偃月刀”。
它是青龙变化的宝刀,每次磨刀时,必须天降大雨,青龙喝够了天河水,才能显出威力,锋利无比。
然而,关羽陆口赴会,不带大刀怎么能行?他着急地说:“难道不能找龙王爷借点水吗?”周仓说:“天河水龙王爷咋能借给凡人呢?”关羽气得脸更红了,他对天大吼一声:“你不借我磨刀雨,我不准你龙晒衣!”谁知关羽这一声大吼,惊动了东海龙王。
传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晒衣的日子。
东海龙王听说关羽单刀赴会,是为了荆州百姓免遭战祸,只好借他一场磨刀雨。
5月23下雨下的俗语
在农村,你听说过农历五月二十三下雨的谚语:大落大干,小落小干,不落不干。
相传,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公)老爷磨刀的日子,天多少也下点雨,让关老爷好好磨刀,不至于无水干磨刀,所以五月十三天必下雨。
今年的五月十三,一个老农说,今天准能下雨。
果然,上午和下午,我这儿真的下了两阵儿雨,但下的不大。
传是这一天是关公老爷磨大刀,磨刀需要水呀,而关老爷是上天之神,所以他磨刀用水就是下雨。
而这天下雨呢就意味着这一年雨水大,种水稻则是大丰收年景,所以说都去窰上买大碗,因为大碗能盛雪白雪白的大米饭。
说实在话这句话还真灵验,我们那五月十三这天,真的都要下雨,过去有好多人家在五月十三的前一天就把水稻的秧苗给起好,准备第二天栽。
关于芒种的谚语和诗词相关农谚芒种忙,麦上场。
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
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吃了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机、畜、人,齐上阵,割运打轧快入囤。
推车不用教,全靠屁股摇。
两腿拉得宽,屁股摆得欢。
平路怕后沉,上坡怕前沉,下坡载重难驾稳。
小麦选种在田间,弄到场里就要掺。
选种忙几天,增产一年甜。
若要种子选得好,秆粗、穗大、籽粒饱。
秆黑粉,不抽穗;散黑穗,不长粒;腥黑穗,粒腥味。
麦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风刮。
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
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
麦收九十九,不收一百一。
麦熟九成动手割,莫等熟透颗粒落。
黄熟收,干熟丢。
麦收要紧,秋收要稳。
紧收麦子慢收秋。
麦子夹生割,谷子要熟妥。
麦子争青打满仓,谷子争青少打粮。
生割麦子出好面,生砍高粱煮好饭。
杏子黄,麦上场。
枣花开,割小麦。
麦到芒种谷到秋,豆子寒露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
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
麦收有五忙:割、拉、打、晒、藏。
麦子入场昼夜忙,快打、快扬、快入仓。
麦松一场空,秋稳籽粒丰。
麦收时节停一停,风吹雨打一场空。
快割快打,麦粒不撒。
麦收无大小,一人一镰刀。
好手不压快刀。
手巧不如工具巧。
七分家什,三分行家。
把式把式,离不开家什。
手快不如工具快,老汉能把青年赛。
心巧不如手巧,手巧不如家什巧。
要酿好酒需好曲,巧手还得好工具。
战士爱武器,庄稼人爱农具。
小小轴承黄豆大,千斤百斤它不怕,运转工具安上它,好像跨上千里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镰擦锄,不误工夫。
磨刀不误砍柴工。
面朝黄土背朝天,腰酸腿疼割得慢,收割机过去一大片。
打轧机械转速高,检查调试必须搞。
润滑点,注机油,固定零件要牢靠;磨损变形要修换,试验运转要良好。
脱粒机,效率高,安全操作要记牢,填入麦秸要注意,扎好袖口站立好,两侧喂入危险大,一不小心把手咬,均匀填入别成捆,谨防机子吃不消。
有关于芒种节气的谚语及意义芒种是一个播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
农谚“芒种忙,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于芒种节气的谚语,供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于芒种节气的谚语1、芒种有雨,芒种后日日雨。
2、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
3、杨柳枝,诱虫蛾,虫未出腹就消灭。
4、夏季田,早一宿,高一拳。
5、枣花开,割小麦。
6、五黄六月去种田,午前午后差一拳。
7、旱耪田,涝浇园。
8、水源能保险,可以提前串。
9、收扁豆就收黄豆。
10、芒种不种高山谷,过了芒种谷不熟。
11、霉烂病虫能生灾,入到囤里还得晒。
12、芒种有雨豌豆收,夏至有雨豌豆丢。
13、生割麦子出好面,生砍高粱煮好饭。
14、芒种忙两头,忙收又忙种。
15、五月冷,一棵豆子收一捧。
16、要酿好酒需好曲,巧手还得好工具。
17、有风没风,堆到当中。
18、豆子当宿就翻身,再下大雨就无损。
19、麦子割倒还未运,遇雨种豆不用问。
20、芒种雨涟涟,夏至要旱田。
21、快割快打,麦粒不撒。
22、推车不用教,全靠_摇。
23、黄熟收,干熟丢。
24、芒种夏至天,走路需人牵。
25、耩地深又暄,就怕大雨灌。
26、槐花稠,豆子收;槐花稀,豆子秕。
27、磨刀不误砍柴工。
28、夏季修剪桃摘心,三次摘心增千斤。
29、把式把式,离不开家什。
30、沤了麦子收豆子,沤了豆子收麦子。
31、豆子播上大雨下,不管黑白快套耙。
32、棉花不打杈,光长柴禾架。
33、得不得,麦芒水。
34、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35、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
36、麦收前后浇棉花,十年就有九不差。
37、苗蚜治不下,伏蚜积疙瘩。
38、芒种谷,赛过虎。
39、麦子去了头,高粱没了牛。
40、芒种黍子夏至麻。
41、小麦选种在田间,弄到场里就要掺。
42、埋麦露豆,提耧耩谷。
43、高地芝麻洼地豆,沙岗坡上种绿豆。
44、芒种南风扬,夏季雨满塘。
45、高压灯,诱成虫,棉田卵量减五成。
46、磨镰擦锄,不误工夫。
芒种是北方什么作物的收获期芒种时节,正是北方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收获期。
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日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日,通常处于夏至或小暑季节间的前后,正常的气候都有降雨的过程,气候不正常的年份亦有不下雨的。
而民间称此日若下雨,便是关公在“磨刀”,其磨刀的用水是从南天门处降下凡间,下雨便是吉兆,雨越大越好,预示当年的光景必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倘若次日不下雨,则属不吉之兆,预示当年或许有“自然灾害肆虐”或许“社会动荡不安”的说法。
长期以来,民间以此作为观察天气迹象和社会动态的参照物,并广泛流传为口头谚语。
这就是五月十三日人们盼望的的甘露细雨。
每年农历五月,如果遇到旱天,我们的先人都会怀着期盼的心情说:“五月十三日是下雨汛头,关老爷要下磨刀雨呢!”然而,这场磨刀雨还是关羽从东海龙王那儿借来的呢。
传说关云长的英灵升天后,玉帝赐命为“三星都督总管雷火瘟部宜府酆都御史”。
关云长受命之后,在南天廷就任,时常下凡间察访,关心农夫疾苦,呼风唤雨,使世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自晋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官员都督辖当地的老百姓建“关帝武庙”,与尊崇孔夫子的文庙并列。
历代以来各地“关帝庙”前的香火都很旺盛,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闻名遐迩。
此消息传至南海,却惹起南海恶龙的嫉妒。
有一年正值庄稼扬花吐穗之时,恶龙趁关公外出不在南天廷之机,便翻起逆浪,张开血盆大口,吸尽江河溪流之水,致使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庄稼干旱枯萎。
眼看庄稼将颗粒无收,农夫们焦急地如热锅上的蚂蚁,纷纷到各处关帝庙祈祷降雨,哭号之声连天贯耳。
在南天廷代管此事的关平、周仓二将力敌不过恶龙,见形势不妙,遂骑上千里驹,追寻关公回来征服妖龙。
当关公返回南天廷时,俯瞰下界一带山川,白地千里,旱情严重。
关公非常愤怒,连夜具奏本,翌日早朝启奏玉皇大帝,请旨擒服妖龙,为民除害。
玉皇准奏,并赐“先斩后奏”的令牌。
关公回到南天廷后,立即调遣周仓、关平二将率领天兵,定于农历的五月十三日吉时,在南天门外磨利青龙大刀而后出征。
是时,其磨刀的水洒落人间,形成微雨,而后天兵一起涌到南海与妖龙展开厮杀恶战,最终擒住恶龙,拔了龙须,抽了龙筋,逼使妖龙吐出满腹之水,旱情消失,恢复了风调雨顺的景象。
五月十三不磨刀,山上青草枯焦焦!农谚分享农耕文化农业谚语民间谚语节气传播农业小知识谚语
这句谚语是描述五月十三这个时候,山上的青草开始枯焦的情况。
这句谚语来源于中国农耕文化,传达了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经验教训。
农谚分享:
1. 春耕一场雨,夏耕一场草。
2. 稻谷开花靠边田,好事多磨等碾揉。
3. 雨滋润农田,粮食银山。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农业社会中农民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传统观念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套文化体系。
农耕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在农耕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包含了农业知识、传统农具、农事技术、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农业谚语:
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 光看杂草多不多,就能看出农民好不好。
3. 老乡水田有,莳草养鸭爽。
民间谚语节气:
民间谚语节气是指用民间的谚语来描绘和预测某个节气的特点和变化。
例如:
1. 春分时节蛇出洞,准备春季休眠。
2. 霜降心头寒,果农挂灯光。
3. 初冬看雪迎新年,田间稻麦农忙碌。
传播农业小知识:
1. 春季是种植蔬菜的好时机,例如种植甘蓝、胡萝卜等。
2. 种植水稻需要充足的水源和湿度。
3. 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谚语:
1.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 冬暖夏凉,庄稼受祥。
3. 劳动光荣,浩浩荡荡。
以上是一些农谚、农耕文化、农业谚语、民间谚语节气和传播农业小知识的例子,希望可以为您提供一些有关农业的信息和启发。
农村俗话: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太神了!
俗话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物的生长对水的需求更大,对于农民朋友来说,只有风调雨顺才能获得好的收成。
在古时,发生旱灾,人们尝尝通过各种的仪式祈雨。
在很多的农村地区,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这句话意思是说:不管上半年的这几个月天气是大旱还是小旱,最迟过不了农历的五月十三。
那么这天有什么比较神奇的地方吗?
农历的五月十三,它不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在很多地方非常受农民朋友的重视。
在这天需要买酒割肉,包水饺,过得十分的隆重。
在山东一些地方,农历五月十三称之为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五月十三,不雨直干”,如果这天没有下雨,就会一直的干旱下去。
因此,在很多农村地区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在湖南地区还有谚语“不怕五月十三漫,只怕五月十三断”,大概表示的都是一个意思。
老百姓认为五月十三下雨比较吉利,这样会预示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在山东地区,如果农历的五月十三不下雨,并且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必定发会大旱。
此外,民间相传农历5月13日还是城隍爷的生日,也就是俗称的土地神、土地爷,因为土地爷保一方平安,在这一天很多地方的城隍庙都会举行祭奠活动,以示感激和崇敬之情。
月日谚语(2)(江陵)吃了端午粽,还在冻三冻。
(崇阳)食过五月粽,寒衣入箱笼。
(竹溪)吃了端阳酒,晌午热死狗。
(宣恩)吃了端午肉,月口紧紧筑。
(保康)端阳下一阵,家家添谷囤。
(江陵)雨打黄谷日晒麦,端阳下雨是丰年。
(崇阳)端阳有雨浸谷心,河内水浅生蝗虫。
(房县)端阳不划船,来年不种田。
(恩施)端午栽谷,边栽边出。
(广水)端阳露水多,芝麻角挨角。
(不祥)过了端午节,锄地不停歇。
(竹溪)五月初五划船雨,五月初八头八雨,五月十三磨刀雨,五月十八洗街雨。
(远安)三个端午晴,摆子打死人;三个端午雾,见子压断树。
(建始)三个端午下,谷米无好价。
(蒲圻)五月望三八,头八无雨二八休,三八无雨干到头。
(孝感)发不发,五月看三八,足不足,单看五月二十四五六。
(钟祥)三八横龙行夜雨。
(随州)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六日晒龙衣。
(不祥)你不赐我磨刀雨,我不赐你晒龙衣。
(郧县)龙王晒架干不干,单看五月一十三。
(长阳)五月十三的雨,皮鞋烂掉底。
(汉川)五月十三磨一刀,泥齐膝,水齐腰。
(石首)五月十三滴一点,洞庭湖里有鱼捡。
(郧西)五月十三下一场,一年要收两年粮。
(枝城)五月十三把刀磨,芝麻绿豆压断腰。
(嘉鱼)五月十三磨一刀,干死黄豆不落叶。
(广水)干磨刀,水飘飘,湿磨刀,干断腰。
(五峰)刀儿磨得快,四十五日晒;刀儿磨得慢,四十五日淹。
(石首)不怕五月十三漫,只怕五月十三断。
(罗田)十七十八不洗街,街上大姐哭哀哀,十七十八洗街头,街上大姐满街游。
(嘉鱼)五月十三不下雨,五月二十龙相会。
(黄梅)五月二十晒龙衣,晒干龙衣百日雨,打湿龙衣百日晴。
(黄梅)五月二十晴,五谷压田塍。
(洪湖)有吃无吃,单看五月二十一。
(麻城)大旱不过五月二十三,再旱不过七月半。
(黄冈)雨落五月二十三,大落大干,细落细干。
(竹溪)收秋不收秋,单看五月二十六:大晴大下大收,不晴不下担忧。
(松滋)得谷不得谷,得看五月二十六;北风吹过南,无钱挑九担;南风吹过北,有钱买不得。
谚语一、气象谚语九尽无凌丝。
一阵春风一阵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蚂蚁搬家蛇过道,必有大雨到。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指看云能知雨)不怕初一、十五下,就怕初二、十六阴。
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
(指这天常有雨)。
亮一亮,下一丈。
(指雨后一晴,接着又下,雨水更大。
)淋了“伏王”,一天一场。
太阳倒照,晒得猫叫。
(指一日雨,傍晚出太阳,次日天热。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
(指雾后常下雨)先下毛毛无大雨,后下毛毛不晴天。
西北风是开天钥匙。
(指阴雨连绵,刮西北风必晴)风刮一片,雹打一线。
南风随日落,北风随日长。
(指下午南风多变小,北风多增大。
)春打“六九”头。
打了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指八月初一下雨,往往以后干旱。
)重阳无雨盼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雨后起东风,未来雨更凶。
久旱雹子多。
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东风不晴天。
云彩向北一阵黑,云彩向南水没镰。
云彩向东一阵风,云彩向西水没鸡。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九月里不上冻,十月里冻煞人。
二、农业谚语二月清明菠菜老,三月清明菠菜小。
四月芒种四月吃,五月芒种到夏至。
人勤地不懒。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清明高梁谷雨谷,小满芝麻芒种黍枣芽发,种棉花。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麦收八、十、三场雨。
(指八月、十月、三月)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宜时。
伏里穿棉袄,收成不会好。
炕上热得不能躺,抬眼看见庄稼长。
养猪图攒粪,挣钱是枉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六月六,看谷秀。
立了秋,哪里有雨哪里收。
头伏萝卜末伏菜,三伏有雨好种麦。
九月里不刨葱,十月里捞场空。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秀。
有钱买种,无钱买苗。
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
早谷晚麦,十年九害。
豆子入了伏,打个有和无。
夏至麦芒死。
芒种三日见麦茬。
麦子黄了稍,就是这么高。
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三伏有雨多种麦,三九有雪多打谷。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典故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句谚语。
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揭示了中国古代农民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和对农作物收成的期待。
在古代,农民们生活依赖于天气和自然环境,他们时刻关注着天空中的云彩和气象变化,因为天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成和生活质量。
五月十三是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日子,也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
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他以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文学才华被后人所景仰。
然而,屈原的一生并不幸福,他忧国忧民,郁郁寡欢,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选择了自尽。
这句谚语的含义是说,大旱的情况通常不会持续到五月十三这一天。
在中国古代,五月初五是夏季的开始,也是农民们开始播种的时候。
如果到了五月十三还没有下雨,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收成将会减少甚至无法收获。
因此,农民们非常注重天气的变化,希望能在五月十三之前迎来雨水,保证丰收。
这句谚语的背后,蕴含着农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盼。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们对天气的变化格外敏感。
他们深知,天灾人祸是无法控制的,但他们也相信,只要他们努力耕作,尽职尽责,就能够得到丰收的回报。
这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成为中国古代农民们生活的支撑和动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天气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现代农民们可以通过气象预报和灌溉系统来调节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生活更加多样化,不再像古代农民那样完全依赖于农作物的收成。
然而,这句谚语仍然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典故,不仅仅是对古代农民生活的一种描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盼始终是不变的。
无论是面对干旱还是其他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会带来美好的收获。
五月十三不磨刀,山上青草枯焦焦!农谚分享农耕文化农业谚语民间谚语节气传播农业小知识谚语
五月十三不磨刀,山上青草枯焦焦!这是一句流传于中国农村的谚语,描绘了五月十三这个时候山上的青草枯焦的景象。
这句谚语的寓意是告诫人们,在五月十三这个时候不要贪图享乐,而是要努力耕作,为未来的收成做准备。
农谚是农民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谚语通常简洁明了、具有寓意,既总结了古人的智慧,又传递了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农谚中有很多关于农业生产、天气变化、气候规律、耕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谚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传统的耕作技巧和农业知识,以及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思考。
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用来划分农事活动和天气变化的一种方式。
根据太阳运行的轨道,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相
隔15天。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与农事和民俗
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播农业小知识和谚语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传承农耕文化,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和尊重。
通过学习和传播这些谚语,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同时也可以增进人们对农民的尊重和关爱。
大旱不过六月十三的意思
“大旱不过六月十三”是一句流传于中国的谚语,意思是再大的旱情也不会超过六月十三这一天。
这句谚语原本是形容天气的干旱程度,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对人生挫折、困难等方面的寓意,表示再厉害的人或事物也会有过不去的坎,也有“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的意思。
这句谚语背后的意义是,在人生中,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并不会持久,也不会有永恒的困境。
就像天气一样,再严重的干旱也会在某一天迎来降雨,我们的人生也会不断地迎来新的转折点和机遇。
所以,这句谚语也提醒我们,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击倒,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勇气,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更好的未来。
关于五月十三的言语
五月十三青龙生,旱年涝年在当天
而关于天气的农谚有很多,而现在是农历五月份,正好有一条农谚:五月十三青龙生,旱年涝年在当天!
这里的五月十三指的是农历,也就是今年的6月11日。
关于五
月十三的说法有很多,之所以能够断定其是灾年涝年是人们通过无数年的总结,然而把这样现象变成了一个个故事,从而演变出来的传说。
五月十三一说有说,五月十三为青龙生日,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生物,也被我们认为是图腾象征,我们则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因而关于龙的传说有太多,而之所以把五月十三定为青龙出生日,主要是根据星象演变的过程得来的。
相信“苍龙七宿”这个词很多人不陌生,也称作东方青龙七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名词。
如农历“二月二”被我们称作“龙抬头”,这一天理发的人极多,寓意好价格自然也高。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古人通过夜观星象总结出了一套农时规律,即苍龙七宿升得越高,下雨的概率越大,而仲夏就是青龙升到天空正中的时候,每年农历五月阳历六月就是仲夏时节,而五月十三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正是一年中青龙升至最高的时候。
因而就有了五月十三青龙升(生),人们口传之后就成了青龙的生日,认为当天怎么都会下点雨。
民间汉族节日雨水节(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民间汉族节日雨水节民间汉族节日雨水节五月十三日为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传说是黄帝诞辰。
特殊日期与天气初一:正月初一一朝霜,一个棉铃两人扛。
二月初一雨雪大,芒种前后有一怕。
四月初一天漏,种花不如种豆;五月初一不漏,多种棉花少种豆。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籽。
五月初一开江雨。
六一雷,一雷压九台。
六月初一雷打台六月初九雷引台六月初一落一点,家家户户端大碗六月初一落一阵,家家户户谷满囤七一雷,一雷九台来。
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八月初一难得雨,九月初一难得晴。
十月初一阴,柴炭贵如金立冬无雨一冬晴,冇得十月初一灵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初二的月亮十二的雨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
坏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干。
初二:二月二湿了场,麦子谷子一把糠初三:二月初三雨,清明节淋雨。
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十二月)十二月初三,落雨落到廿九暗。
初三潮十八水,眨眨眼没到嘴。
初四:上怕初四雨,下怕十六阴。
月逢初四雨,九个半太阳(一月晴九天)。
初三冇得初四灵,一月只有八天晴。
初五:五月初五龙船水。
十月初五九月九,神仙不敢河边走。
初七:七晴八不晴,九日放光明七落八不落,九日似瓢泼七月七动雷,八月八发水初八:头八晴,好年成;二八晴,好收成。
三八有雨重阳破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四月八,苋菜掐,四乡人家把秧插。
四月八,刮南风,十冲干九冲。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
八月初八,大雨大旱,小雨小旱,无雨不旱。
初九:九月九,无事不在河边走。
(风大)十二: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
四月十二下一阵,家家准备要饭棍。
十三:五月十三关刀水。
大旱难逃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磨刀雨。
五月十三磨一刀,干得青山叶儿凋九月十三晴不用盖稻亭(钉靴挂断绳)十四:六月十四夜暗暗台风暴雨要乱窜十五: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六月十五天气寒,冰雹能下几道川。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十六:不怕十五落,就怕十六阴。
不怕十六阴,只怕十七夜晚冇得星有谷无谷,且看四月十六。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典故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
据说在古代的某个年代,中国遭遇了长时间的干旱,农田干燥,庄稼无法生长。
人们祈求上天降雨,但一直没有结果。
直到五月十三这一天,一位名叫杨乃武的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突然发现一只蛇正在他的田地里扭动。
杨乃武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他跟随蛇到了一个井边。
他发现这口井水非常清澈,而且井底有一只金蛋。
杨乃武将金蛋带回家,第二天一早,天空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结束了长时间的干旱。
这个故事被传为佳话,人们开始相信五月十三这一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有着神奇的力量。
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祈雨仪式,希望能够得到丰沛的降水,保证农田的顺利种植。
至于为什么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则是因为这个故事中的大旱最终在五月十三这一天结束,人们以此来形容旱情严重时,希望雨水能够尽快到来。
农历六月十三,胶东地区有个与“下雨”有关的传说(编者按:本文作者柳栋馨,为旅居大连的栖霞人,喜欢研究胶东文化,对柳氏族谱钻研颇深。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在胶东广为流传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中年以上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
)——“大旱三年,忘不了六月十三”这句俗语很多人会认为我说错了,不应该是五月十三么?怎么是六月十三?根据传说,山东的西部等地区往往奉五月十三为雨节,这天是要下雨的。
而山东潍坊以东多是纪念六月十三,祭祀龙王而奉为雨节。
六月十三这一天下雨,也仅仅在胶东地区的农村会有流传,胶东地区之外知道的人并不多。
相传古时,半岛有一个小村庄,(现潍坊高密夏庄镇龙王官庄村),村口住着一户李姓人家,六月十三这户人家的媳妇要生孩子,生下的却是一条如龙似蛇黑黑的“怪物”,母亲当场惊吓而死。
父亲拿着镰刀冲上来砍他,黑龙只好从木格子窗缝中化身而出,但尾巴落在了后边,结果被父亲一镰砍掉了……据说,没有尾巴的老李断尾在半空落下时砸在地上化作了一片水洼,被百姓唤作了“龙王洼”。
后来有人在此种瓜,个大瓜甜不说,还要风来风,要雨来雨。
瓜农知道是沾了黑龙的光,就在瓜屋子边上用水里的干沟、地里的坷垃加上几块砖头搭了一座简陋的龙王庙,门楣上担了块大青砖,刻了三个大字“龙王庙”,别看这座庙不像样子,每逢大旱年头,百姓来这里焚香祷告,刹那间就能云起雨下。
有时哪怕是没有一丝云彩,只要心到香火到,也会大雨倾盆。
后来附近官庄的百姓感念黑龙的功德,又集资在原址重修了龙王庙,为黑龙塑了真身。
至此,高密龙王庙已在十里八乡名声远播。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东征,路过山东高密官庄地界,由于连续行军,人困马乏,加上供给出现暂时困难,士兵又急又饿,筋疲力尽,不能前行。
正在着急之时,走来一慈祥老妇,给军士送饭,一篮饭,一罐汤全体军士吃饱喝足、汤饭还有剩余。
李世民感激不尽,亲送老人回去,走到龙王庙前,老人不见了。
细查其故,当地人一一细说其来龙去脉,皆云,龙母显灵,前来送饭,东征必胜。
农历五月十三:关公磨刀与龙王兴雨的传说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日,通常处于夏至或小暑季节间的前后,正常的气候都有降雨的过程,气候不正常的年份亦有不下雨的。
而民间称此日若下雨,便是关公在“磨刀”,其磨刀的用水是从南天门处降下凡间,下雨便是吉兆,雨越大越好,预示当年的光景必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倘若次日不下雨,则属不吉之兆,预示当年或许有“自然灾害肆虐”或许“社会动荡不安”的说法。
长期以来,民间以此作为观察天气迹象和社会动态的参照物,并广泛流传为口头谚语。
这就是五月十三日人们盼望的的甘露细雨。
每年农历五月,如果遇到旱天,我们的先人都会怀着期盼的心情说:“五月十三日是下雨汛头,关老爷要下磨刀雨呢!”然而,这场磨刀雨还是关羽从东海龙王那儿借来的呢。
传说关云长的英灵升天后,玉帝赐命为“三星都督总管雷火瘟部宜府酆都御史”。
关云长受命之后,在南天廷就任,时常下凡间察访,关心农夫疾苦,呼风唤雨,使世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自晋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官员都督辖当地的老百姓建“关帝武庙”,与尊崇孔夫子的文庙并列。
历代以来各地“关帝庙”前的香火都很旺盛,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闻名遐迩。
此消息传至南海,却惹起南海恶龙的嫉妒。
有一年正值庄稼扬花吐穗之时,恶龙趁关公外出不在南天廷之机,便翻起逆浪,张开血盆大口,吸尽江河溪流之水,致使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庄稼干旱枯萎。
眼看庄稼将颗粒无收,农夫们焦急地如热锅上的蚂蚁,纷纷到各处关帝庙祈祷降雨,哭号之声连天贯耳。
在南天廷代管此事的关平、周仓二将力敌不过恶龙,见形势不妙,遂骑上千里驹,追寻关公回来征服妖龙。
当关公返回南天廷时,俯瞰下界一带山川,白地千里,旱情严重。
关公非常愤怒,连夜具奏本,翌日早朝启奏玉皇大帝,请旨擒服妖龙,为民除害。
玉皇准奏,并赐“先斩后奏”的令牌。
关公回到南天廷后,立即调遣周仓、关平二将率领天兵,定于农历的五月十三日吉时,在南天门外磨利青龙大刀而后出征。
是时,其磨刀的水洒落人间,形成微雨,而后天兵一起涌到南海与妖龙展开撕杀恶战,最终擒住恶龙,拔了龙须,抽了龙筋,逼使妖龙吐出满腹之水,旱情消失,恢复了风调雨顺的景象。
旱魃的的传说旱魃的的传说2015-11-14异事录旱魃(hàn 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孔颖达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唐·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石灵《捕蝗者》:“本来大家商议要刨旱魃,后来袁大爹着人来叫抬龙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使用童子尿与黑狗血来对付旱魃。
童子尿与黑狗血也是古代降妖辟邪中主要使用的物品。
明清时期,以僵尸为旱魃的观念十分流行,由此派生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求雨习俗。
旱魃 - 释意及出处旱魃(hàn 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孔颖达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唐·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石灵《捕蝗者》:“本来大家商议要刨旱魃,后来袁大爹着人来叫抬龙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1] 《说文》:“魃,旱鬼也。
”《诗经》孔疏引《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
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
一名旱母。
”《子不语》卷一《旱魃》里描写为:“猱形披发,一足行”。
袁枚《续子不语》又说:“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七:“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
”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值得一提的是,“魃”多与“旱”组合,极少单用。
即使单用,还是“魃”不离“旱”。
民间传说宋真宗时,旱魃作怪,竭盐池之水。
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就派关羽去降伏。
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
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关振多
昨天是芒种,芒种,“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开始收割;“种”是指谷黍作物的播种。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是农业生产最繁忙的时节。
威海石岛的小麦都已经开镰了,时间过去半年了,老天爷就没有给下过一场像样的雨。
整个威海地区全都处在干旱之中。
麦子是该收割了,可是麦粒不饱满,成色不高,在该灌浆的时候不下雨,靠天吃饭就是这样无可奈何。
凤凰湖有不少业主在楼前种了小园子,栽了各种菜秧子,亟待浇水的时候却无水可浇。
天旱无雨,水库都干涸了,往年种小园用的是水库下来的绿化用水,今年水库没水可用了,这园子可怎么种啊。
五一过节,物业将小区景观喷泉池子注入自来水应景,没有几天池水就被取光了。
天越旱,秧苗越是要水,头天刚浇了,第二天秧子就蔫了,可难坏了这些种地的人,他们开着三轮车,拉上各种桶、盆、罐,到东寨的池塘里去提水拉回来浇地,疲于奔命。
真是天大旱,人大干,欲与天公试比高。
昨天天气预报今天有小雨。
旱了半年的石岛今天终于下雨了!
老一辈人常说一句民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为什么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呢?因为五月十三再不下雨就要影响到大秋作物的收成了,“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可就要遭天灾了。
传说这五月十三是黄帝诞辰的日子,黄帝绝非凡人,他的诞辰必将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幸福。
还有传说,五月十三这天是关羽关云长磨刀赴会的日子,雷声就是关老爷霍霍的磨刀声,雨水就是关老爷磨刀沾水时淋洒的水点子,这关老爷后来被尊为关帝,关帝也不是凡人,也要为民谋福祉,给人们送些雨水也就好理解了。
由此说来,五月十三是一个危险的时刻,圣人们总是在
危难之中显身手的,这样才不愧为圣人。
不管怎么说,今天是农历五月十二日,石岛真的下雨了,看这势头天已经阴透了,预报的小雨下到中雨是没有问题的,我真的是十分佩服我们的先人,他们竟如此的厉害,如此的料事如神,总结出这等灵验的农谚,让后人坐享其成。
看起来经验主义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包括种小园子在内。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迷信与科学共存的时代,让我们受益于经验的迷信主义与科学的理想主义给我们带来生存和发展的便利,让我们尽情地享受造物主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吧。
作于石岛凤凰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