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再生产及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
- 格式:pps
- 大小:3.72 MB
- 文档页数:41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经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这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第二章名词解释:1.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个人财产,由企业法人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主要类型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
)3.按劳分配: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4.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
简答题: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两者有什么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通过生产资料形式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所以制在权利关系和法律上的反映,具体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不同范畴。
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是一个经济范畴;所有权是指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法律范畴;就历史顺序而言,所有制先于所有权存在。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的所有权;所有权反过来又积极作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维护、巩固和发展所以制的重要功能。
2.谈谈你对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认识。
①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并不改变最终的所有权关系。
价格鉴证师考点:总供给、总需求及其平衡价格鉴证师考点:总供给、总需求及其平衡导语: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总需求指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
总供给、总需求及其平衡(1)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全社会提供的可供国内最终使用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二部门的社会总供给 Y=C+S三部门的社会总供给 Y=C+S+T四部门的社会总供给 Y=C+S+T+M总供给函数 AS=f(P)例题2-11(单选)修正后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 )。
A平行于纵轴的曲线 B平行于横轴的曲线C反“L”形的曲线 D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答案:D(2)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各个经济主体用于购买国内市场上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量。
二部门的社会总需求 Y=C+I三部门的社会总需求 Y=C+I+G四部门的社会总需求 Y=C+I+G+X总需求函数AD=f(P)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AD-AS模型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f(p);SAS= f(p);AD=SAS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f(p);LAS=Yf;AD=LAS=Yf通过AD-AS模型的分析,可以解释经济的高涨阶段、萧条阶段和滞胀状态。
例题2-12(多选)使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向右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 )。
A增加货币量 B减少货币量C增加政府购买 D减少政府购买E降低税收答案:ACE(4)总供求平衡在开放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平衡的公式是:投资品+消费品+服务+进口品=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服务需求+出口需求如果考虑到政府的收支活动,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平衡的公式就是:投资品+消费品+服务+税收+进口品=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服务需求+政府购买+出口需求【价格鉴证师考点:总供给、总需求及其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源流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理论源流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讨了社会再生产的规律问题。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强调了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指出,社会再生产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了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两个方面。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了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和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效率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社会再生产理论强调了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性。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社会再生产理论还强调了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的变化,合理调节产业结构,提高产能水平,以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施。
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可以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正是在积极借鉴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从低端走向中高端,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充分表明,在当代中国的经济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指导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还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景,为中国经济发展更新换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其核心就是要根据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平衡和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加快实施经济转型升级。
第二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分析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两种统计模式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有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以西方经济学中“总供给=总需求”的理论模型为框架,运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并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物概念出发,就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即已经实现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进行统计。
由于这种模式是对同一问题从两种不同角度进行反映,已实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必然是恒等的。
这种模式的计算结果不能直接判断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与失衡。
如要分析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与失衡,必须借助于其他指标来间接进行分析,如通过就业率或失业率、物价指数以及汇率的波动等来观察。
所以,这种模式对社会总供需均衡与失衡的测度与分析,采用的是间接反映的方法。
这种模式通常被称为“间接法”。
另一种模式是从社会总供求运行的客观过程,即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出发,从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统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运行过程的数量特征。
它不仅包括实际发生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统计,而且还包括未实现平衡的供给和需求总量的统计。
在这种模式下,总供给和总需求可以不相等,经常存在供求缺口。
这一缺口的绝对总量和相对量大小及其评判,正是宏观经济运行平均与否的分析依据。
所以这种模式可以直接用来判断和分析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与失衡,故而这种模式被称为“直接法”。
二、运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对中国1997年总供求的实际测算在测算社会总供求的第一种模式下,供给和需求统计核算是从市场交换的销售方和购买方分别统计的,尽管统计反映的方面不同,但它们都是来自同一实物流量,所以供给和需求的统计核算结果是相等的。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核算包括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全部,也包括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发生的进口、出口以及劳务输入和输出形成的供给和需求。
一般分别从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统计核算。
表9-1中列出的是中国1997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实际测算结果。
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的含义一、社会总需求的定义和含义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等主体形成的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它是决定经济活动规模和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社会总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是居民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总支出,包括食品、衣物、住房、医疗、教育、娱乐等各项消费。
投资需求是企业和个人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进行设备更新的投资支出,包括原材料采购、新产品开发、设备购置等各项投资。
二、社会总供给的定义和含义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生产者、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形成的可供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它是决定经济活动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社会总供给可以分为两部分:生产能力和库存量。
生产能力是指生产者和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形成的可供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库存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和企业为满足未来需求而储备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需求(Demand)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愿望。
通常用需求曲线来表示整个市场的需求情况。
需求曲线的横轴表示商品数量,纵轴表示价格。
需求曲线呈现出向下倾斜的形式,即价格越高,购买量越低;价格越低,购买量越高。
供给(Suppl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不同价格下生产者愿意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同样,供给也可以用供给曲线表示。
供给曲线的横轴表示商品数量,纵轴表示价格。
供给曲线呈现出向上倾斜的形式,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高;价格越低,供给量越低。
社会总需求是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可以通过将各个个体需求的数量相加得到。
在某个价格下,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可以通过需求曲线来描述。
在需求曲线上的每一个价格对应着社会总需求中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社会总供给则是在某个价格下,所有供给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总量。
第二节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与任务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一)宏观经济管理是对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过程的管理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管理也就是对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过程的管理。
1.社会再生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
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
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上,消费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所决定的,反过来,消费又对生产、分配、交换产生重要的作用。
生产、分配、交换的对象、规模、结构和方式决定着消费的对象、规模、结构和方式,并创造出消费的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作用表现为它能使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被再生产出来,消费对分配的作用表现为分配得以最终实现,消费对交换的作用表现为使交换最终完成,并促进交换的扩大。
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又创造出生产的动力。
在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上,一方面,生产决定分配,表现为生产为分配提供了对象即用于分配的产品,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了分配的方式;另一方面,分配也决定着生产,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着生产结构,产品的分配也反作用于生产。
在生产与交换的关系上,一方面.无论是生产过程内的交换,还是产品的交换都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的性质和分工发展的深度、广度决定了交换的性质、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交换又反作用于生产,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能够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与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社会再生产要顺利经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并循环往复,不断运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个条件是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必须相互协调。
社会再生产及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
一、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一)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1、个别资本、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个别资本:各自独立发挥职能作用的资本。
(独立地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增殖。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g ——W (个人消费品)PmA2、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联系与区别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公式W’W (生产消费)W (生活消费)——G ’G ——W……P…… W’资本流通一般商品流通■联系:个别资本是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社会资本是个别资本的总和;个别资本是社会资本的基础;社会资本的运动制约着个别资本。
■区别:个别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不包括个人消费和一般商品流通,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又包括个人消费和一般商品流通。
3、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4、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价值补偿:■实物补偿:4、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补偿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收回预付资本并实现价值增殖。
(卖出去)实物补偿4、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实物补偿内涵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以补偿当年生产消耗。
(买回来)。
4、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补偿该卖的卖掉了实物补偿该买的买到了两种补偿形式上的区别:会产的现题价值形态物质形态不变资本( c )可变资本( v)剩余价值( m )Ⅰ )Ⅱ)两大部类(二)分析社会资本运行的两个理论前提■特点:所有资本家将全部m 都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含义:指社会资本在规模不变的条件下的运行过程。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Ⅰ4000( c ) +1000( v ) +1000( m ) = 6000(生产资料)Ⅱ2000( c ) + 500( v ) + 500( m ) = 3000(消费资料)社会总产品: 6000( c ) + 1500( v ) + 1500( m ) = 9000例如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生产资料的生产(1)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1Ⅰ4000( c )+1000( v ) +1000( m )= 6000(生产资料)Ⅱ2000( c ) + 500( v ) + 500( m )= 3000(消费资料)例如:生产资料的生产(1)采矿部门机器制造厂购买电力发电厂4000c接着请看消费资料的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2)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1Ⅰ4000( c ) +1000( v ) +1000( m )= 6000(生产资料)Ⅱ2000( c ) + 500( v ) + 500( m ) =3000(消费资料)2500( v ) + 500( m )对第Ⅱ部类企业内部V+M 内容的解释购买资本所有者的收入购买第Ⅱ部类企业预付可变资本第Ⅱ部类企业的剩余价值工人所得的工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1Ⅰ4000( c ) + 1000( v ) +1000( m ) = 6000(生产资料)3Ⅱ2000( c ) + 500( v ) + 500( m ) = 3000(消费资料)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Ⅰ ( v + m ) = Ⅱ( c )基本条件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种比例关系。
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第二个条件基本条件Ⅰ ( c + v + m ) = Ⅰ ( c )+ Ⅱ( c )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一部类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第三个条件Ⅰ ( v + m ) = Ⅱ( c )+ m ) = Ⅱ( c )基本条件Ⅱ( c + v + m ) = Ⅰ (v+m )+ Ⅱ( v+m )消费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Ⅰ( c + v + m ) = Ⅰ ( c )+ Ⅱ( c )第二部类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对上述三个条件小结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Ⅰ( v + m ) = Ⅱ( c )基本条件Ⅰ( c + v + m ) = Ⅰ ( c )+ Ⅱ( c )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第二个条件)Ⅱ( c + v + m ) = Ⅰ (v+m )+ Ⅱ( v+m )消费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第三个条件)结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马克思语录2、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模上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
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行资本积累。
这就要求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首先,以货币的形式积累到一定的数额,达到最低的投资额的要求。
扩大再生产实现的两个前提条件(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Ⅰ ( c + v + m ) > Ⅰ ( c )+ Ⅱ( c )第一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除了满足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得有剩余。
Ⅰ( v + m ) > Ⅱ( c )(基本条件一)扩大再生产实现的两个前提条件(2)m/x 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
Ⅱ( c +v +m)>Ⅰ(v + m/x)+ Ⅱ(v + m/x)第二部类所提供的消费资料,除了能满足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简单再生产时工人和资本所有者的消费以外,还必须有一部分剩余。
Ⅱ( c +v +m)-Ⅱ(v + m/x) >Ⅰ(v + m/x)+ Ⅱ(v + m/x) -Ⅱ(v + m/x)Ⅱ( c +m -m/x)>Ⅰ(v + m/x)(基本条件二)(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假定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组成情况如下:Ⅰ(4000c+1000v+1000m)=6000 (c:v=4:1)Ⅱ(1500c+750v+750m)=3000 (c:v=2:1)是否具有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假定Ⅰ的m中50%用于积累)Ⅰ(c+v+m)>Ⅰc+Ⅱc6000 >4000+ 1500(多500)Ⅱ(c+v+m)>Ⅰ(v+m/x)+Ⅱ(v+ m/x)3000 >1000v+500 m/x + 750 v + m/x (比750m少)结论:满足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两大部类的积累(扩大再生产)过程:假定第一部类积累率为50%(m为1000),资本有机构成不变(4:1),则Ⅰ总产品的重新组合如下:Ⅰ:4000c+400Δc+1000v+100Δv+500m/x =6000第二部类的积累由第一部类引起并决定(即第一部类能够给第二部类提供多少用于积累的生产资料),假定第二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2:1 ),则Ⅱ的总产品的重新组合如下:Ⅱ:1500c+100 Δc+750v+50 Δv+600m /x =3000假定剩余价值率仍然为100%,则第二年的生产结果为:Ⅰ:4400c+1100v+1100m=66009800Ⅱ:1600c+800v+800m=3200是否满足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扩大再生产与简单再生产一样,社会总产品必须通过三大部类的交换来实现。
用图示表示:Ⅰ:①③Ⅱ:1500c+100 Δc+750v+50 Δv+600m /x=3000③②①Ⅰ内部的交换(4400c)②Ⅱ内部的交换(800v+ 600m /x )③Ⅰ和Ⅱ之间的交换(第一部类用价值1600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交换价值1600的生活资料)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①Ⅰ(v+ Δv+ m/x )=Ⅱ(c+ Δc)(基本条件)②Ⅰ(c+v+m)=Ⅰ(c+ Δc)+Ⅱ(c+ Δc)③Ⅱ(c+v+m)=Ⅰ(v+ Δv+ m/x )+Ⅱ(v+ Δv+ m/x )结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思考: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后果是什么?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一)社会总供求及其影响因素(1)社会总供给的内涵1、社会总供给及其影响因素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的联系与区别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一国的生产是一国的供给的来源,但一国的供给并非全部来自一国的生产,或一国的生产并非全部形成一国的供给。
凡是能够提供本国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不论是本国生产还是外国生产,都是社会总供给的构成内容;而本国享用不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使是本国生产的,也不包括在社会总供给之内。
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供给的水平除取决于总产出水平外,还取决于进口与出口差额。
(2)影响总供给的因素(P278-279)第一,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
第二,资源的配置方式或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价格的变动。
第四,产业结构。
第五,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影响。
第六,对外贸易。
2、社会总需求及其影响因素(1)社会总需求的内涵●社会总需求(广义),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和。
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是对应的,对二者要相互对应结合进行研究。
社会总需求(狭义),表现为对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社会总需求国内需求国外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2)社会总需求的构成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社会总投资从构成上看可划分为从资金来源上看可划分为固定资产的投资流动资产的投资重置投资新增投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
社会总消费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社会公共消费需求(3)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总需求是通过货币资金支出形成的。
来自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和再分配国内生产总值(c1+v+m)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两种资金和两种需求:投资资金和投资需求、消费资金和消费需求。
(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非均衡及其成因分析(P287-291)1、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动大体上包括两类:一是数量上的变动;二是结构上的变动。
数量上的变动有两种结果:第一,总供给数量与总需求数量大体相等,称为总量平衡;第二,总供给数量大于或小于总需求数量,称为总量失衡。
结构上的变动也有两种结果:第一,总供给品种与总需求品种大体一致,称为结构平衡;第二,总供给品种与总需求品种不相一致,称结构失衡。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并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或宏观经济均衡,否则,即为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或宏观经济失衡(或非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