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课程推荐书目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12
01总体结构第一编学科元论第一部分学科论:事物共性研究第二部分问题论:事件专项研究第二编学科本论第三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生境论第四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结构论第五部分教育社会生态运行论第六部分教育社会生态功能论第七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存在形态第八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非生态化02学科范式第一部分学科论教育社会学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性质1,实质:结构框架构件构式2,本质:理念构想观念价值3,全质:范式思路方法模式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基本内容框架:思维对象的边界轮廓和结构关系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结构、运行和功能理念:质性判断:实能应怎是:生存生产生活思路:思维的起点、进程和顺序从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考察到、结构、运行和功能分析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性质根本特征实质本位的研究1,客观反映范式:教育社会生态2,研究者价值祛除3,对应反映,超越性设计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本质理念教育社会生命形态的能动延续、再造和创新与教育社会的公平生活与有效生产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全质思路教育社会生态形态四是研究按着教育社会生态形态的环境、结构、运行和功能顺序,进行实是面目、能是猜想、应是建构和怎是设计的系统研究。
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基本特征1,对应真实性:主客观一致性2,全质综合性:实质本质有机统一3,形态完整性:结构性:形式内容4,理论系统性:逻辑性:辩证形式5,行动个体性:整体性、复合性学习-研究要求●行动参与性学习:个体性、共行性●实践反思性学习:目的性、批判性●展示内化性学习:外化性、内烁性●互动协商性学习:博弈性、自主性第一章研究学习主体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二、研究学习主体的立场三、研究学习主体的职责四、研究学习主体的权能五、研究学习主体的行为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1,实质:个人身份:自己私人2,本质:法人身份:角色身份代表者3,全质:完整身份:自己私人代表者(1)国民公民(2)他人家庭族群国家(3)人类:公共知识分子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准公共知识分子1立场2职责3权能4行为二、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1,研究学习者的基本立场无立场暗立场灰立场明立场2,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明立场(1)全人类总体(2)全人类整体(3)全人类总体整体形态:个体三、准公共知识分子职责研究弘扬通识共识坚持维护公益公利发起参与公共行动尊重个体理念实践四、准公共知识分子权能研究认识权反思批判权表达辩论权自主行动权五、准公共知识分子行动坚持独立人格行动坚持批判反思行动创新设计建构行动本质形态:四是研究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应是研究怎是研究四是研究的基本内涵实是研究:实然、实证、真实:完整能是研究:性质、猜想、价值:充分应是研究:规范、建构、模型:完备怎是研究:操作、设计、举措:可行四是研究的逻辑关系从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到应是研究再到怎是研究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依据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实践性要求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意义实现主客观世界的科学统一实现科学认识与能动实践的统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复合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定义:生命形态人: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以教育生命的客观律动为基础和依托,能动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有效生产和公平生活,自主地谋求更好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学》课程学习的意义何在?有利于教育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质量有助于政府和学校解决社会和教育的问题有利于学习和研究者的就业关于该课程参阅书目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美国]T.帕森斯著,张明德等译:《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4、莫林.T.哈里楠主编,付松涛等译:《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版;6、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7、吴康宁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几点建议1、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旨趣与理想确定自己的学习教育社会学所花的时间与精力。
2、读1-2本教育社会学的教材或专著,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的著作及论文。
3、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有的甚至有较大的分歧。
因此,同学们要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要学会怀疑与批判。
4、结合自己的学习,提倡撰写课程论文。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及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的萌生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的扩展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从传统的教育社会学到新兴的教育社会学。
(20世纪中叶以后)一、教育社会学的萌生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教育社会学萌生的背景:(时代背景、思想根源、学术基础)2)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社会心里学之父——孔德他认为达尔文提出存在于生物界的“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运用到人类社会,试图用社会进化来反对社会改革,以此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