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数量与物价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物价上涨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法一、物价上涨的原因1.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2.外部影响因素3.供需关系失衡4.资源成本上升5.政府政策货币超发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货币供应过多的情况下,市场上的货币数量迅速增加,导致通货膨胀,从而促使价格上涨。
此外,外部的影响因素也会引起物价上涨,如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外汇市场波动等。
供需关系的失衡也会导致物价上涨。
如果市场需求远远超过供应,则价格必然上涨。
资源成本的上涨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这可能是由于能源价格上涨或生产成本上涨等原因导致的。
最后,政府政策也会对物价上涨产生影响。
政府政策如税收、贸易政策、货币政策等,都会对经济、供需和生产带来影响,从而引起物价上涨。
二、物价上涨的危害1.通货膨胀2.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3.资源配置效率下降4.社会不公5.信任危机物价上涨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首先,通货膨胀是导致物价上涨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波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留给自流或难以控制,则物价可能会异常高涨。
其次,物价上涨会导致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
当物价上涨时,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涨。
而消费者的购买力却在同一时间下降。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商品的需求减少,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接下来,由于资源成本上升,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由于价格相对较高,公司会在减少使用资源,从而降低他们的成本。
而缺乏优质的原料或资源也限制了他们的生产能力。
这样会导致经济增长更加缓慢和资源浪费。
接下来,社会不公是因为物价上涨加剧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价格的上涨影响到低收入人群。
最后,由于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的影响,信任可能会受到危机和损失。
三、物价上涨的解决方法1.货币政策2.价格管制3.供给方面管理4.企业管理5.政府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是解决物价上涨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合适的货币政策,货币超发的问题得以解决,通货膨胀得以控制,从而降低物价上涨的影响。
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各类物价指数关联度分析
货币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量的大小
直接影响着物价水平的变动。
本文将分析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各类物价指数之间的关联度。
首先来看M0和物价指数的关联度。
M0是指现金货币供应量,包括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
由于现金是人们日常交易中最常用的媒介,M0与物价指数具有很高的关联度。
一般来说,M0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进而导致物价上涨。
M0与物价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其次是M1和物价指数的关联度。
M1是M0的一部分,除了现金货币外,还包括可转让的储蓄存款和其他活期存款。
M1相对于M0来说更加广义,它包含了银行存款,也就是说,M1可以用于支付的货币更多。
M1与物价指数之间的关联度相对较高。
当M1增加时,也意
味着货币供给量增加,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从而推高物价。
我国货币发行量与CPI和GDP之间关系实证分析熊伟(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该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发行量与CPI、GDP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演进。
同时针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发行量;M2;CPI;GDP关键词:货币发行量与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GDP(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者必然的联系。
从理论方面有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费雪)、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都已经充分的论证了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同时西方国家的很多学者也对它们之间相关性做了很多实证研究,都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
就我国而言西方的理论是否符合我们的实际呢?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的数据分析(所有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与统计年鉴)来说明其中的共性和特性。
1.我国货币发行量与CPI和GDP的关系的实证分析1.1货币供给与GDP的关系。
1979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运行对金融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货币总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
一般而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又绝非存在着等比关系。
在改革过程中,货币增长的幅度相当大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例如:1986年和1990年和2003年,虽然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分别为23.3%、28.1%、20%,但经济增长率不高,至于对货币供给加以控制而经济增长仍然旺盛的情况也不罕见,例如2004年,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要贯彻适度紧缩意向的短暂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幅度明显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
1.2货币供给与物价变动的关系1.2.1信贷扩张是产生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个货币现象。
当货币增加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量,在缺乏价格结构调整机制和回笼货币的有效手段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场情况下,多余的货币经过一段时滞后,就会变为现实的购买力,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因此,物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信贷过于扩张,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汇率关系实证分析[提要] 货币供给会影响价格水平,国内价格水平又会影响到汇率变化。
本文分析我国货币供给量M1、价格水平CPI和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
分析发现,我国货币供给量M1与价格水平CPI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货币供给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造成CPI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与价格水平之间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不能由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所解释。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汇率;格兰杰因果分析;协整检验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5年4月3日近几年,我国的整体价格水平上涨较快,通货膨胀较为明显。
从2005年至今,物价上涨接近40%。
在造成通货膨胀的诸多原因中,货币发行的作用不能被忽视。
201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而2003年末M2余额22.1万亿元,10年增长超过4倍。
中国货币总量与GDP之比接近2∶1(2013年中国GDP总值56.88万亿元)。
可以看出,近几年货币发行速度的确增长较快。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把货币发行作为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我国的通货膨胀,国内购买能力的下降,我国的货币购买力相对于美元等国际货币,却不断升值,即存在“内贬外升”现象。
这与经济常识和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不符合。
根据货币供给和汇率决定理论,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到价格水平;国内价格水平影响到汇率的变动。
能否确定我国货币发行是否是造成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和如何正确理解我国货币对内贬值却对外升值现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结合相关经济理论,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价格水平CPI和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正确理解我国货币供给、价格水平、汇率变化之间关系,解释有关经济现象,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一、相关理论和研究(一)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
货币供给之所以影响价格水平,在于货币供给是否与货币需求一致。
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的关系当谈到经济问题时,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货币供应指的是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而物价水平则是指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首先,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
当央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时,人们手中的货币会增加,他们会更容易用这些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
然而,由于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是有限的,当人们追求同样的商品和服务时,供给不足会导致价格上涨。
因此,如果货币供应增加过快,超过了商品和服务的增长速度,物价就会上涨。
其次,物价水平的上涨又会影响货币供应。
当物价上涨时,货币的购买力会下降,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才能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
为了满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央行可能会增加货币供应。
这种增加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刺激物价上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原理,通货膨胀会削弱货币的购买力,给经济造成不稳定因素。
然而,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物价水平的上涨可能并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会通过提高产能来满足需求,从而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此外,如果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或需求疲软,大量闲置资源会抵消过量货币的影响,物价水平可能保持稳定。
此外,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货币的速度、货币的流动性、经济结构以及政府政策等都会对这种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货币的速度较快,即货币花出去的速度较快,那么货币供应的增加可能会更容易导致物价上涨。
同样,如果经济结构相对稳定,经济体内部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更容易适应货币供应的增加,物价水平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因素。
货币供应的增加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可能促使货币供应的进一步增加。
然而,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货币供给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分析一、前言货币供给是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经济学家已经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其中最常见的关系之一就是货币供给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
本文就将重点解析这一关系。
二、货币供给的定义与影响货币供给指的是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货币供给的增长与市场的繁荣有着紧密的关系。
当货币供给增长时,市场上的货币数量也将增加,因此市场交易量会增加,生产率也会随之提高。
然而在另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增长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货币过量导致物价加速上涨,最终损害消费者购买力,所以在货币供给的控制上政府会因为通货膨胀等问题而进行调整。
三、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的原因包涵着很多因素,比如贸易关税政策等,但在这里仅考虑货币供给对物价上涨的直接影响。
1.货币供给过量货币供给量增加时,通常物价也将增加,因为货币过多会导致市场流通的货币数量增加,推动物价上涨。
2.需求增加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购买力也随之提高。
购买力增加意味着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
但因为货币供给不能及时地跟上(比如因为国家政策或者金融危机等原因),这种需求就会导致物价上涨。
3.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成本的增加也将导致物价上涨,因为企业为维持利润,需要将成本转化为商品的最终售价,而许多成本(比如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等)是与货币供给紧密相关的。
四、货币供给控制的措施货币供给控制主要靠政府财政政策来实现,下面列举几种较为常见的方式:1.调整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调整就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RRR),该指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储备的现金净额,政府可以通过调整RRR数值来监管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量。
2.利率调节政府也可以尝试利率调整来影响货币供给,停止货币供给涨势。
如果利率处于较高水平,则贷款和利息成本也会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3.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货币供给,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投资来降低经济的资金供给并抑制物价因素。
倘若逆周期调整,则国家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来增加市场流动性,扰动物价因素。
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
下面,我来为你介绍货币数量论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
主要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
下面,我来为你介绍货币数量论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
主要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
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
反之则相反。
核心思想: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英国经济学家休谟。
本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现金交易论,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提出了现金余额说,其门徒庇古提出剑桥方程式。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使货币数量论的势头减弱。
50年代起,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影响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
主要著作有: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1956)货币稳定方案(1959),《价格理论》(1962)等。
货币数量论的发展过程:早期理论形成过程最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法国重商主义者J.博丹。
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南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致使欧洲市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史称"价格革命")。
博丹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
以后意大利经济学家B.da万萨蒂、G.蒙塔纳里、英国哲学家J.洛克、法国哲学家C.-L.de孟德斯鸠,以及后来英国哲学家D.休谟、经济学家D.李嘉图、哲学家J.S.密尔等都阐述过类似见解。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本文以我国2000年1月-2012年5月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稳定物价水平的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实证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自从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不断攀升,每个月的CPI都超过国际公认的3.0%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2008年全年CPI指数上涨5.9%(本文中所提到CPI相关数据均出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tjgb/),出现持续通胀现象。
虽然从2009年开始,CPI出现了回落,但PPI指标仍然较高,外贸顺差继续扩大,而且进出口总额占GDP的份额明显过大,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引发了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通过传导机制影响食品价格并有引发通胀的可能,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
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西方学者Bernanke(1992)在《联办基金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M1、M2、联邦基金利率、票据利率与物价和产出的关系,认为基金利率是经济的Granger原因。
Mishkin(2001)通过对加拿大1971-199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存在一定关系,货币供应量能有效解释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
(二)国内文献综述杨建明(2003)在收集整理我国季度CPI和GDP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6-2001年货币供应量变动与产出、物价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
其经验证据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狭义货币M1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孙凤华、张筱、李楠摘要: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对1984—2009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指数化后进行协整检验,得到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在此基础上检验了Granger因果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短期内,我国货币供给存在“托宾效应”;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的波动均主要由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来决定;此外,我国货币存在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反映在物价水平上。
最后综合实证分析结论,就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有关渠道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1.引言1.1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实施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1[。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
1984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中央银行不仅需行使发行货币和管理信贷的职能,而且还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
然而,1984年,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正式确立,标志着我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2[,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权。
从此,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促使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的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3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开始转为货币供应量。
在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
加入WTO后,贸易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方式、调控手段及各种机制、体制都得到了明显的创新与完善。
中国的货币数量与物价
一、引言
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存量以及其增长速度对价格水平和通胀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McCandless &Weber(1995)对世界上110个国家1960-1990年间的考察表明,长期来看货币增长率和通胀率的相关性接近于1,而同产出水平不相关。
关于货币增长率与产出水平关系,相似的结论还可见Kormendi &Meguire(1984)、Geweke(1986)。
这种经验结果同长期货币中性的论断是一致的。
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现实中货币数量论对货币量和价格水平之关系的解释能力极其有限。
典型的观点是,由于货币的流通速度非常不稳定,使得仅依靠货币增长率难以解释通胀行为(例如,Baba,Hendry &Starr,1992;Estrella &Mishkin,1997)。
实证中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如果货币、价格水平和产出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就可断定三者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关系。
关于这点经验上的结论存在分歧,一些研究结果认为的确存在协整关系(Hoffman &Rasche,1991;Baba等,1992;Stock &Watson,1993;Swanson ,1998;Dutkowsky &Atesoglu,2001),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不存在协整关系(Friedman &Kuttner,1992,1993;Thoma ,1994)。
这种分歧源于样本区间的不同以及取样频率的不同。
例如Friedman &Kuttner(1992)发现,仅在80年代以前协整关系较为明显,此后十年间货币、收入、价格三者不再有稳定的关系。
而且即使对于同一个样本区间,利用年度数据得出的协整结论也未必同样适用于季度或者月度数据。
中国货币与通胀的关系长期以来也存有争论。
邹至庄发现1952-1983年间价格和货币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从而认为货币数量论能解释中国的通胀现象(Chow,1987)。
Hasan (1999)利用较长的样本得出的结论同Chow较为接近。
Peebles (1992)则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同市场经济存在根本区别,货币数量论也不适用于中国货币和价格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时间内,在计划经济下价格水平受到严格控制,通胀率很低。
由本文附表的官方零售价格指数看,1978年的价格水平相对于1952年仅高出21%,这期间仅有60年代初"大跃进"时上涨幅度较大。
直到80年代后半期价格才又开始大幅上升,1989年高达18.5%,经历了90年代初短暂的平稳价格后至1995年又达到21.7%的历史最高值。
而流通中货币(M0)的数量也同时经历了相似的变动模式:60年代初有较大幅度增加,以后比较平稳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又开始大幅上升(价格与货币存量的走势也可见图1)。
一般地,每一个通胀高峰之前一两年都有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加。
例如就M0而言,1960年和1961年分别增加28%和30%,1988年增加47%,1992、1994、1994连续3年的增幅分别为36%、35%、24%(1952-2001的平均几何增长率仅为15%)。
粗略地看,通胀水平和货币数量明显正相关,从时间顺序判断,货币的过量增加似乎是导致高通胀的重要原因。
本文目的在于详细考察1952年以来我国货币与通胀水平的长期和动态关系,即货币数量论是否能够有效解释价格的变化。
同以往相关文献研究方法不同的是,本文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ECM )。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避免了非平稳序列回归中可能产生的"伪回归(spuriousregression)"问题,还可以同时推断价格水平与货币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
除了统计方法外,数据的选择和处理是有关我国货币和价格关系研究中另一
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数据主要包括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两个方面。
关于价格水平,广泛应用的是零售价格指数,然而众所周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物价受官方严格控制,难以根据商品和货币供求自由调整,因而官方公布的零售价格指数(以下记为P )势必低估了通胀水平。
不过Chow(1987)认为这种低估并不会对关键结论产生实质性影响。
相反有的研究者(Li &Leung,1994;Hasan ,1999)则认为有必要构建"真实的"价格指数(以下记为P1)。
关于货币存量的度量指标,现有文献在选取流通中现金(M0)还是广义货币(M3,流通中现金加上国有银行存款)上存有争论。
Chow(1987)推荐使用M0,因为在中国消费者不能使用支票,M0同商品零售价格的统计口径也较为一致。
也有研究者认为M3相对于M0更具外生性,故M3更能满足货币数量论的要求(Hasan &Taghavi ,1996)。
鉴于数据选取方面的争论,本文中分别使用M0和M3度量货币存量、P 和P1度量价格水平,我们认为这样有助于在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关系上得出较为全面而稳健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