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年物价对比表
- 格式:docx
- 大小:11.56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及维持物价稳定的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虽然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伴随着物价水平持续攀升。
物价水平是判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标准尺度,更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晴雨表"。
本文首先概括了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影响,最后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物价水平进行趋势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改善物价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中国;物价水平;通货膨胀近年来,中国物价水平持续攀升,通货膨胀的迹象已经显露。
自2007年开始,通货膨胀的趋势更加明显:先是成品油、钢铁及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现在已经演变为人民生活资料价格的全面上涨——其中粮食、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更是成为了人民关心的重要生活问题之一。
作为一个拥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物价水平不但影响着国民的生活水平,物价的的稳定也控制着一国财政与货币收支的平衡。
所以,对物价水平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分析物价水平是指整个经济的物价,而不是某物品或某类别物品的价格,是用来衡量所在的目标市场所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分析其经济状况的又一非常重要指标。
物价稳定了是经济稳定,财政稳定,货币稳定的集中体现,物价稳定同时标志着社会总体需求量的基本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和时常流通的货币供应量与市场的货币量的基本适应。
通货膨胀会首先影响需求的,一旦发生膨胀的话,人们的实际收入会下降,购买力下降,需求也会下降。
物价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准确把握物价波动趋势对于了解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物价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焦点。
物价上涨在我国国内经济生活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这仅仅是目前我国国内经济社会一个较为明显的表象。
其实从1999年开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张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膨胀,就已经使得国内资源供给出现趋于紧张的潜在局势。
银天下:以史为鉴中国历次通胀通缩回顾(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对此,银天下分析师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下图中标记的分别是这几次通胀、通缩达到极值的年份。
银天下:我国历次通胀分析(一)银天下历次通胀分析——198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恢复国内经济,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后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建设导致财政支出激增,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央行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大量发行货币,货币供应量M0从1978年的212亿元扩张到1980年的346.2亿元,上涨了63.3%。
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CPI物价指数从1978年的0.7%上涨到1980年的7.5%。
快速上行的通货膨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抑制通胀,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政府采取了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在1981年得到抑制,历时两年多。
(二)银天下历次通胀分析——1985年1984年,中央政府提倡加快改革,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地方政府响应号召,扩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983年的16.2%上涨到1985年的38.8%;而1984年的货币供应量M2 比1983年新增1071.3亿元,过快的社会投资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
同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工资改革,使得居民实际收入大幅上扬。
社会投资增长以及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再次出现,CPI价格指数从1984年的2.7%上涨到1985年的9.3%。
为了抑制此次通胀,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紧银根,减少货币发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物价上扬,本次通胀历时三年。
中国的物价变化情况一物价变化的总体情况自2005年初物价水平较大幅度下降之后,2006年承接了2005年的低物价态势。
2007年物价总水平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主要价格指数出现了一致性收敛,这似乎预示了下一步的变化。
2008年初主要价格指数全面发力攀升,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这既与经济产出的下降趋势相背,似乎也无视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蔓延,由此也造成了国家有关调控政策与措施难以决断以及所谓的“一年四变”——现在,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以价格水平变化为主要标志来判断中国经济的态势很容易发生误导。
2007~2008年相对于2006年物价的表现如图1所示。
图1 2006~2008年物价水平同比增长从图1可知,相对于2006年,2007年物价水平几乎全面明显上升——除了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外。
相对于2007年,2008年物价水平整体有一定上升,但农产品和70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明显下降——尤其是后者,预示了经济景气指数的降低。
截至2008年,从各类价格指数变化的相关度来看,尽管它们的总体走势是一致的,但消费者价格指数一直处于最低,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率最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低于原料价格指数,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见图2)。
大致来说,各类物价相对变动的基本特征是:越是上游的产品,其价格上涨率越大;越是下游产品的价格,其上涨率越小。
但是,进入2009年以后,这种已经保持了数年的格局发生了反转性的变化——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下降幅度最大,其他价格依次排列。
这意味着中国实体经济较严重地步入了下滑通道。
图2 各类价格指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上游产品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的关系。
简单地推理,如果上游产品价格持续高悬,下游产品价格将受到上涨的压力。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在2008年,虽然国民经济已经出现多方面减速的苗头,很多研究者仍然坚持认为中国的CPI将继续上扬,因而仍然建议要进一步实施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
这种观点固然看到了产品价格通过投入产出链而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但却看漏了价格传递的另一重要机制——产品供求关系。
李世东:《中国千年物价史》物价:西汉2年(前205年)米(斛)5000钱。
关中价10000钱,人相食。
“人相食”。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四月关东大旱,40余郡国饥,汉宣帝五凤年间(公元前57年-公元前54年),关中地区连续数年大丰收,粮价低廉,每石仅值五钱,“农人少利”。
新莽地皇2年(21)米(斛)2000钱(洛阳以东情况)新莽地皇三年(22年)关中、南阳、荆州等大旱蝗疫饥,“人相食”,流民人关数十万,死亡十之七八。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秋,河南连降大雨,伊、洛、汝河特太洪水,造成41郡国315县大涝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粟(斛)10000钱(关中诸县因战争而粮贵)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谷(斛)数万钱(董卓铸小钱,谷贵,当系关中、洛阳等地情况)谷(斛)30钱(幽州价格,时刘汉为幽州牧)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谷(斛)500000钱(长安大旱,人相食)晋惠帝元康七年(297)米(斛)10000钱(雍、秦大旱饥疫时的情况)晋愍帝建兴二年(314)谷(斤)银半斤。
襄国(今河北)大饥时情况,又肉一斤值一银两永嘉三年(309年)大旱,“江、汉、河、洛皆可涉”。
四年五月蝗灾,自幽、并、司、冀至秦、雍,草木牛马毛鬣皆被吃尽。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米(斗)金二两(长安无粮时情况)“京师饥甚,米斗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东晋咸和七年(332年),太原至巨鹿千余里惨遭雹灾,行人被砸死者以万计,树木摧折,禾稼荡然晋成帝咸康元年(335)米(斗)500钱(会稽大旱,人相食)晋成帝咸康二年(336)粟(斤)金一斤(後赵大旱而百役俱兴时情况)晋穆帝永和十年(354)米(升)布一疋(前秦大饥,一疋一般为四丈)晋武帝太元十二年(387)米(斗)500钱(凉州情形,人相食)晋安帝元兴元年(402)米(斗)5000钱(凉州姑臧被围时情形。
按是年东晋三吴大饥,富人怀玉而饿食,但无物价资料)梁武帝天监元年(502)米(斗)5000钱(江东大旱,民多饿死)梁武帝天监四年(505)米(斛)30钱(是年大熟)梁武帝太清二年(548)米(升)70000-80000钱(侯景军食尽仓粟,掠夺民食後的情况)唐高祖武德二年(618)米(斛)80000-90000钱(王世充统治的东都情况)麟德三年(666年)的斗米5钱唐总章元年(668年),京师及山东、淮南大旱。
中国历年CPI一览表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在特定时段内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一个月内商品和服务零售价变动系数。
CPI计算公式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CPI基本功能1、度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2、国民经济核算。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需要各种价格指数。
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平减指数,对GDP进行核算,从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3、契约指数化调整。
例如在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义)增长能相等或高于CPI,希望名义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等。
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4、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
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
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
5、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
因此,可利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名义工资转化为实际工资。
6、CPI对股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股价上涨;物价下跌,股价也下跌。
CPI主要影响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
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中国5年物价对比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价”这个概念是指物品及服务的售价相对于指定时间的变化。
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物价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通常在月初公布上个月的物价,同时也会公布较长时间的物价指数变化趋势。
以下是中国近5年的物价变化情况,用CPI指数作为比较标准,其中CPI指数是指以城镇居民为主要调查对象的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城乡居民家庭购买一定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
2021年1月至6月的CPI指数同比上涨了1.1%。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8%。
观察数据,2021年一月至六月,食品烟酒类上涨1.3%,衣着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交通和通讯类下降5.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2%,医疗保健类上涨0.5%。
此外,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的CPI指数分别是:- 2016年CPI指数涨幅为2.0%;- 2017年CPI指数涨幅为1.6%;- 2018年CPI指数涨幅为2.1%;- 2019年CPI指数涨幅为2.9%;- 2020年CPI指数涨幅为2.5%。
可以看出,在这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物价变化总体呈现出稳步上涨的趋势。
其中,2019年的CPI指数涨幅最高,达到了2.9%,主要原因是因为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导致猪肉价格急剧上涨,进而推高了整体物价水平。
2020年,受COVID-19疫情影响,中国的社会生活及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全年物价上涨也相对缓慢。
从不同品类来看,2016至2020年,中国的不同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化趋势如下:-食品烟酒:2016年上涨了3.7%,2017年下降了0.2%,2018年上涨了2.6%,2019年上涨了9.1%,2020年上涨了1.6%;-衣着:2016年下降了0.6%,2017年上涨了0.4%,2018年上涨了1.9%,2019年下降了0.5%,2020年上涨了0.1%;-居住:2016年上涨了2.0%,2017年上涨了2.2%,2018年上涨了2.9%,2019年上涨了2.5%,2020年上涨了1.8%;-生活用品及服务:2016年下降了0.4%,2017年上涨了0.8%,2018年上涨了1.9%,2019年上涨了1.0%,2020年上涨了0.8%;-交通和通讯:2016年下降了2.5%,2017年下降了0.8%,2018年下降了1.1%,2019年下降了2.7%,2020年下降了2.0%;-教育文化和娱乐:2016年上涨了3.6%,2017年上涨了1.9%,2018年上涨了2.4%,2019年上涨了2.4%,2020年上涨了2.9%;-医疗保健:2016年上涨了4.9%,2017年上涨了5.5%,2018年上涨了2.2%,2019年上涨了2.6%,2020年上涨了2.1%。
中国历年CPI一览表CPI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得简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得消费品与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得宏观经济指标。
它就是在特定时段内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得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得相对数,就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得价格水平得变动情况,就是一个月内商品与服务零售价变动系数。
CPI计算公式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得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得价值)×100%CPI基本功能1、度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CPI就是度量通货膨胀得一个重要指标。
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得上升。
CPI得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得严重程度;2、国民经济核算。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需要各种价格指数。
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平减指数,对GDP进行核算,从而剔除价格因素得影响。
3、契约指数化调整。
例如在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义)增长能相等或高于CPI,希望名义薪资会随CPI得升高自动调整等。
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4、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货币购买力就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得消费品与服务得数量。
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
消费者物价指数得倒数就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
5、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得影响 :消费者物价指数得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得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得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得提高。
因此,可利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名义工资转化为实际工资。
6、CPI对股市得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股价上涨;物价下跌,股价也下跌。
CPI主要影响CPI就是一个滞后性得数据,但它往往就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得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就是最重要得社会经济目标。
不过,从中国得现实情况来瞧,CPI得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得那样“有一定得权威性,市场得经济活动会根据CPI得变化来调整”。
各国工资物价比较一、概述1、2006年各国PPP目前在国际上分析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生存环境时,更经常使用的是“购买力平价”产值(PPP GDP),也就是更接近真实情况的按照“本国货币实际购买力”来计算,而不是简单片面地按银行外汇汇率换算。
按照购买力平价PPP 核算的结果。
我国目前“购买力平价”生产总值已经排名世界第二。
美国第一,而印度居第三位,紧接其后为日、德、英、法、俄、意——仍旧是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的阵容!什么叫做按“购买力平价(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计算呢?它跟“按汇率计算”有什么重大差别呢?所谓“按汇率计算”就是按照国际牌价公布的银行兑换汇率,1美圆=7.5元人民币,或1元人民币=0.133美元来换算。
然而,由于各国物价很不相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跟实际购买力是有差别的、甚至可以相差好几倍。
1美元在美国可以买到的物品,只相当于2—3元人民币在中国可以买到的物品;例如,在美国一个汉堡包卖4美元,在中国一个汉堡包只卖10元人民币(不是按汇率7.5倍的30元)。
实际上一国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于该国所拥有的实物产量的多少;因此,以购买力平价(反映货币实际购买力)来换算各国的经济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GDP,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拥有的经济实力;而如果只按现行银行汇率来换算,就会对实际经济水平造成歪曲。
2、2007年中国物价CPI关于中国的消费者指数,即CPI,2007年来一路攀升,7月份环比已达到5.6%。
事实上,目前的货币已经贬值,购买力大不如前。
以高等教育、医疗等服务的购买力计算,今年的购买力只相当于五年前的几分之一。
房地产市场上,据7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包括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在内,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总体房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6.4%,但恐怕正在经历房地产价格恐慌的人,都会对这一数据抱怀疑态度。
今年6月份,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每500克新鲜去骨后腿肉平均价格为9.78元,比上月上涨12.3%。
中国历年CPl —览表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在特定时段内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一个月内商品和服务零售价变动系数。
CPI计算公式CPI=(—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100%CPI基本功能1、度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2、国民经济核算。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需要各种价格指数。
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F平减指数,对GDP进行核算,从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3、契约指数化调整。
例如在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义)增长能相等或高于CPI ,希望名义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等。
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4、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
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
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
5、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
因此,可利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名义工资转化为实际工资。
6、CPl对股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股价上涨;物价下跌,股价也下跌。
CPI主要影响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
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2010)数据采集来自中国统计局1980年至2010年"****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tjgb/index.htm以及统计局适时公告你现在看到的最新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于2010年11月11日的新闻发布2010年CPI指数与PPI指数2000-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货币流通量进出口总额与贸易顺差单位:亿美元财政收支与税收以下为2009年国家经济数据==================================================2008年各月消费物价指数(2008年12月6日更新)其中,历年经济数据比较:2008年全年消费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走势图近年物价指数,货币供应货币供应M2及准备金数据及政策********************************************中国历年银行存款基准利率(1990年至2008年)1990 -4-151990-8-211991-4-211993-5-151993-7-111996-5-11996-8-231997-10-231998-3-251998-7-11998-12-710.088.647.569.1810.989.167.47 5.67 5.22 4.77 3.781999 -6-12002-2-212004-10-292006-8-192007-3-182007-5-192007-7-212007-8-222007-9-152007-12-212008-x-x2.25 1.98 2.25 2.52 2.793.06 3.33 3.6 3.874.142008 -10-92008-10-302008-11-272008-12-232009-X-X3.87 3.6 2.52 2.25重要声明!已经有不止一位朋友提出质疑,认为消费物价指数的不应该是通胀率。
中国5年物价对比表1.简介中国的物价水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物价水平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对比5年间的物价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将就中国5年间的物价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从整体趋势、不同品类、地区差异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
2.五年物价总体趋势首先,我们来看一下5年间中国的物价总体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整体上涨的态势。
其中,2017年CPI为100,而2022年CPI为109.2,累计涨幅为9.2%。
这表明中国的整体物价水平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
3.不同品类的物价变化接下来,我们将对比不同品类的物价变化情况。
首先是食品类物价变化。
在过去5年间,中国的食品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
特别是鲜菜、猪肉、牛肉等生鲜食品的价格上涨最为显著。
而鸡蛋、大米等主粮类食品的价格波动相对较小。
其次是日常用品类物价变化。
洗涤用品、纸品等家庭日用品的价格上涨不明显,而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等高档消费品的价格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再次是服装类物价变化。
在过去5年间,中国的服装价格整体上涨,尤其是高档品牌服装的价格上涨较为明显。
最后是交通和通讯类物价变化。
油价、公共交通价格等交通费用整体上涨较为明显,而通讯费用的价格波动较小。
4.地区差异的物价变化除了不同品类的物价变化外,中国不同地区的物价也存在一定差异。
以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为例,5年间的物价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线城市的物价水平整体较高,且涨幅相对较大;二线城市的物价水平和涨幅次之;而三线城市的物价水平相对较低,涨幅也相对较小。
这与城市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5.物价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物价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随着物价的上涨,人们的生活成本也相应增加。
尤其是在食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物价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物价上涨也会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就业稳定和社会发展。
告诉你30年来中国的实际年通货膨胀率孙宝原载:天涯社区国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有多高?官方公布的3%~4%的CPI相当温和,却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截然相反。
最近有一场关于CPI的论战,上周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先生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他认为最近5年的CPI值被人为调低了大约7%,这篇论文立刻遭到了统计局官方的辩驳,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庞晓林副司长在统计局官网上发表署名文章:《庞晓林:CPI不是用模型推算出来的》。
现在的结果似乎庞晓林取得了完胜,徐奇渊的Sohu博客已经删除了他的研究报告。
我们把时间放长到78年,从78年到09年,把历年官方公布的CPI累积,31年间CPI总共增长了5.7倍。
78年全国平均月工资51元,按5.7倍换算是今天的290元,但是78年的51元可以养活一家人,而今天的290元只能喝西北风,可见官方的CPI根本不足信。
对于一个连房价年增1.5%这样的数据都能做出来的统计局,给不出真实的CPI大概也不稀奇。
我们从货币购买力的角度来估计一下实际的CPI。
1、按基本物价计算,78年至今货币贬值了58倍,年CPI高达14%网上有一篇徐以升先生的博文《系统性质疑CPI》,介绍了南方基金高级研究员万晓西先生做过的统计,他从《北京至&#·物价志》、《上海价格志》、《广州市志&#·物价志》等资料上查询了1978年的单品价格,包括食品、医疗、衣服、交通、烟酒和居住等6大类,然后和今天的价格相比,估算出78年的51元的购买力,大概与今天北京3000元相当。
31年贬值了58倍,换算成通货膨胀率的话高达每年14%!CPI指数14%,比GDP增长率还高,这个结论太耸人听闻了。
这种算法当然是有缺陷的,原因就在于电子、汽车等工业制造品在78年的时候无从买起,物价的比较只考虑了78年能买到的商品。
工业制造品跌价很快,如果将工业制造品的价格也列入比较的话,算出的CPI不会有14%那么离谱。
中国5年物价对比表
1. 介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它的物价对于全球经济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过去5年的物价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物价波动的原因。
2. 2016年物价对比
以下是中国2016年的物价对比表:
物价项目平均价格(人民币)
食品 2.50 元
房租2000 元
交通 5 元/公里
教育5000 元/年
医疗200 元/次
其他各异
2016年的物价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国内产能过剩导致价格竞争激烈。
此外,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通货紧缩政策也对物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2017年物价对比
以下是中国2017年的物价对比表:
物价项目平均价格(人民币)
食品 2.80 元
房租2200 元
交通 6 元/公里
教育5500 元/年
医疗220 元/次
其他各异
2017年的物价相较于2016年有所上涨,主要原因是部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
此外,中国经济逐渐复苏,需求增加,也对物价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 2018年物价对比
以下是中国2018年的物价对比表:
物价项目平均价格(人民币)
食品 3.00 元
房租2400 元
交通 6.5 元/公里
教育6000 元/年
医疗240 元/次
其他各异
2018年的物价相较于2017年略有上涨,但涨幅较小。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稳定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和加大财政支出,以稳定物价并促进经济增长。
5. 2019年物价对比
以下是中国2019年的物价对比表:
物价项目平均价格(人民币)
食品 3.20 元
房租2600 元
交通7 元/公里
教育6500 元/年
医疗260 元/次
其他各异
2019年的物价相较于2018年再次略有上涨,但整体上涨幅度较小。
中国政府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企业成本,稳定物价。
6. 2020年物价对比
以下是中国2020年的物价对比表:
物价项目平均价格(人民币)
物价项目平均价格(人民币)
食品 3.50 元
房租2800 元
交通7.5 元/公里
教育7000 元/年
医疗280 元/次
其他各异
2020年的物价相较于2019年继续上涨,但涨幅仍较小。
中国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7. 物价波动原因
本文对中国过去5年的物价进行了对比分析,下面将对物价波动的原因进行探讨。
7.1 经济增长水平
中国的物价受到经济增长水平的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会导致供需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物价水平。
过去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这一因素对物价的上涨起到了一定的压制作用。
7.2 政府调控政策
中国政府对物价进行调控,以维护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物价波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降低企业成本等措施,稳定物价水平。
7.3 需求变化
物价水平还受到需求的影响。
需求增加会推动物价的上涨,而需求减少则会对物价起到抑制作用。
过去5年中,中国市场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中产阶级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下,对部分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进而推动物价上涨。
7.4 供给变化
供给的变化也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供给增加会使物价下降,供给减少则会使物价上涨。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并降低企业成本,以提高供给效率,稳定物价水平。
总结
通过对中国过去5年的物价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物价总体呈现上涨趋势,但涨幅较小。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经济稳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水平。
然而,物价的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水平、政府调控政策、需求变化和供给变化等。
只有全面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预测和应对物价波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