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以和为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42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1.知识与技能目标:搜集“和为贵”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理解“和”多样化的内涵,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
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
二、活动指导生成能力活动一探“和”之义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利用工具书,小组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交流点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
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
2.“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自行搜集资料,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3.各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班长、语文课代表整理各人发言,汇总后放入本次综合性学习档案袋。
活动二寻“和”之用1.“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
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原文为“礼之用,和为贵”。
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说法很多。
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将“和为贵”中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是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
本课的主题是“和”,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理解“和”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和谐价值观。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各个方面,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和”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和运用“和”的价值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的内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和”的内涵和价值,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和谐价值观,培养和谐个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的内涵和价值,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的内涵,将“和”的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和”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和”的内涵和价值。
高。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和”的内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5.实践运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和”的价值观,培养和谐个性。
6.总结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和谐价值观。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和”的内涵和价值。
部编语八下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江苏吴应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文化,了解“和”文化,让“以和为贵”的思想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人物故事】和而不同真君子侯爱兵当年,孙策临死前对其弟孙权有一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很快到了赤壁之战之际,面对曹操大兵压境,张昭直言相谏:“曹操其势正大,恐难抵挡,一旦硬战,恐怕凶多吉少,不如先送人质给他,以息战火,来日再战!”对于张昭的投降主张,周瑜却坚决反对,痛斥为“迂儒之论”,并在分析了曹操用兵的四大忌之后,十分坚定地对孙权说:“江东拒险,交通便利,兵精粮多,能割据,不必向曹操低头。
送人质反而会陷入被动,受到曹操的钳制。
将军擒操,正在今日!”一时间,张昭和周瑜在大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但这却并没影响他们日后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后来,孙权采纳了周瑜的意见,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主降的张昭并未对周瑜私下使绊子、暗地里拆台,而是积极配合和支持,协调一致,共同辅佐孙权,留下了一段令人值得称道的千古佳话。
张昭可谓“和而不同”交际的典范,作为顾命大臣,他与周瑜“志同”,都是为了维护孙吴利益,但“道不合”,一个主降,一个主战。
可贵的是,张昭没有因“道不合”而耿耿于怀,心生怨气,疏远对方,相反,他在“道不合”之下更加注重与对方相“和”,为相同之志而合作,这不仅帮助周瑜和孙权成就了大事,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友谊。
生活中,“志”同“道”不和的人还有很多,但也一些人总是心怀鬼胎,同床异梦,彼此之间勾心斗角,但愿他们能够学学张昭“和而不同”的交际智慧,做到和对方彼此尊重融合、相互支持。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6年08期)【经典解读】《侍坐》中的“和”温树孝“和”是孔子教育的目标。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此单元是古诗文教学单元,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此单元的学习,能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还要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
通过学习此单元,学生能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内容和主题上说,有的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是对现实状态的反思。
综观此单元的选文,无论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还是儒家对学习之道的认识、对理想社会的期望;无论是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还是杜甫、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都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接受这样的精神滋养,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感受古人的哲思和情怀,我们还可以欣赏古人论事说理和描写的技巧。
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强。
综合来看,八下第六单元的文言文教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已经经过了七年级和八年级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语积累,也形成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具备了品味文言文语言的能力。
所以此单元所选的课文,不只限于浅显易懂的故事性题材,还体现了情趣、理趣、古人的哲思和情怀,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以和为贵”,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和谐社会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和谐价值观。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这些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和追求,从而加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外,学生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需要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阅读并理解本单元的古文,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技巧;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和追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化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和谐社会的观念,认识到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和谐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古文的阅读和理解,特别是文言文的断句、实词、虚词的运用。
2.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如何将古文中的和谐社会理念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古文,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古文的理解,共同解决问题。
3.对比分析:将不同文章中的和谐社会理念进行对比,深化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4.讨论法:全班同学就和谐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树立和谐社会的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本单元的古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本单元的古文,了解文章内容,准备相关问题。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探“和”之义。
认真阅读相关资料,正确解读“和”与“同”的内涵。
理清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了解“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2.寻“和”之用。
搜集体现“和为贵”的事例,比较异同,从而探寻出“和为贵”的真谛。
3.享“和”之乐。
召开班级讨论会,以“和为贵”为主题,汲取思想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
重点难点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合理分工,明确各组任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谐和、上和下睦、家和万事兴等富含哲理的词语。
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二、合作探究(一)探“和”之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明确: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
(二)寻“和”之用。
1.浏览课本中《“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
明确:(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
(2)与人相处要心胸豁达,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阅读下面的故事,谈谈你的感悟。
教学反思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共50分,30分钟)1.综合性学习。
(10分)在我国,“和”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
请你参加“‘和’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1)“和”金文写作,是的省略,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乐音美妙谐调;“”即说话、言论。
“”“”以后者比喻前者。
“(郑)纲等从而和之,议始定”即用其本义: 言论相互响应;谐调(或声音相应)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则用其引申义: 和睦。
(4分)(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和”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3分)①夫和(不同因素和谐相处)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
(《国语·郑语》)②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义赏》)③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答:①和而不同(或和实生物);②敬畏自然(或不违天时、取之有度);③天人合一。
【“和”远流长】(3)3月20日“国际幸福日”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和’美中国”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3分)答:示例一:举办人类“和谐发展,共筑幸福”主题演讲或征文活动,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
示例二:开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志愿者宣传活动,向社会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观。
示例三:举办“拯救濒危生物”图文展览,让人们更多了解濒危生物相继灭绝的可怕现实。
示例四:开展“扫黑除恶”手抄报展览活动,宣传国家扫黑除恶的法律法规以及取得的成果。
示例五:开展“杜绝校园暴力,创建和美校园”专项教育治理活动,做好自尊自律、防微杜渐工作。
示例六:开展向“结对”学校贫困生爱心捐助活动,与他们共铸美好理想。
2.社区开展“弘扬家风”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3分)(1)说说下面古代育人小故事体现了什么家风。
(6分)曾子杀猪:讲诚信岳母刺字:精忠爱国(2)“孝顺”“邻里和睦”等都是我们应该传承、弘扬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