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7.57 MB
- 文档页数:110
YB油区长6地层划分对比摘要:地层精细划分对比是油田地质的基础,通过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可以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许多地质问题,为了解决YB油区含水率较高、自然递减率较快、后期注水等问题,充分利用各阶段的分析资料,对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为下一步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综合治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关键字:YB油区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YB油区地处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东部,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中段。
研究区属陕北黄土塬区,地表被第四纪黄土层所覆盖,地形起伏不平,为沟、梁、峁地貌,地面海拔1050~1300m。
YB油区最早勘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研究区探井均钻达长6底部,主要含油层位为长61、长62、长63。
75%探井试油达到工业油流,初周月平均单井日产油0.8t,含水率85%。
区域上延长组厚度一般为1000-1400m,是一套以河-湖相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
在延长组地层划分对比工作中,从张家滩页岩(包括张家滩页岩)及其之上的延长组中识别出了9个标志层,自下而上一次为K1-K9,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遵循“先寻找区域标志层,再寻找辅助标志层,先对大段,再对小段,沉积旋回控制,参考厚度,多井对比,全区闭合”的原则。
延长组自下而上依次为T3y1- T3y5五段,同时根据油层纵向分布规律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10个油层组,依据K1、K2、K3、K9等标志层划分大层并结合地层岩性、电性组合及沉积旋回特征,将目的层长6地层进行亚层、小层不同级别的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逐井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达到全区圈闭,为了精细研究区的油层发育特点,选择大致顺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根据标志层、结合沉积旋回、地层厚度、岩电特征等对研究区分别做纵、横向油层对比剖面各3条。
完成研究区地层层序格架的建立,并建立了研究区主要目的层段的分层数据库。
YB油区ZB1208-1井-L203井长6-长4+5地层对比横剖面图根据研究区内58口井探井的测井、录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为指导,完成了研究区内58口探井小层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小层分层数据库。
1、油层划分与对比油层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无论是对油田特征的了解,还是对油层空间构造形态的研究,或是研究生油层、储集层及其生储盖组合特征,都是在油层对比的前提下实现的。
所谓油层对比,系指在一个油田范围内,对区域地层对比时已确定的含油层系中的油层进行划分和对比。
油层对比的主要依据有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
目前业已开始应用微体古生物、微量元素、粘土矿物等多种资料作为小层划分与对比,这无疑提高了小层对比的精度。
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和单油层四级。
单油层通称小层或单层,是组成含油层系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沉积韵律中的较粗粒部分。
同一油田范围内的单油层具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并且具岩性和储油物性基本一致的特征。
单油层间应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其连通面积。
砂层组是由若干相互临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其岩性基本一致,其上下均为较稳定的分隔层分隔。
油层组是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并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为盖、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之内。
岩相段的分界面即为其顶、底界面。
含油层系是由沉积成因相近、岩石类型相似、油水特征基本一致的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其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一致性。
(1)油层对比的依据本文来自阿果石油网在含油层系中,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都客观地记录了地壳演变过程、波及的范围和延续的时间,这为油层对比提供了地质依据。
岩性特征:是指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这些都是沉积环境的物质反映。
岩性特征用以进行地层对比的基本原则是:同一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亦应相同,而不同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也不同。
在地层的岩性、厚度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内进行油层对比,依据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就可直接划分对比油层。
在地层横行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岩性组合特征也是油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油层栅状对比图的编制一、实验目的1、掌握栅状对比图的编制方法2、学会读栅状对比图,进而进行图件的分析二、实验用品1、厘米方格纸25cm×35cm一张、制图用具一套及彩色绘图笔等。
2、数据资料(1)井位:以4号井为中心,其它各井为:1号井在4号井西北,距4号井390米,方位角328 ;2号井在4号井西南,距4号井510米,方位角2590;3号井在4号井东南,距4号井630米,方位角1190;5号井在4号井东北,距4号井370米,方位角290.(2)小层分层数据表如下表:三、实验步骤油层栅状对比图又叫油层连通图,是由多条油层剖面图综合组成的立体图,它反映了多个油层在各个方向上的岩性、岩相及层间连通情况。
该图件可用来研究分析开采措施、分析小层动态、确定注水方案。
1、制图步骤(1)定井位、根据收集到的井距及方位角资料,按一定的比例尺在底图上确定出井位。
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更清楚的反映油层,可将井排作一定方向的变动。
本次实验用25cm×35cm的底图,横比例尺选择1:5000,纵比例尺选择1:1000,4号井在距图下底8cm、左边12cm处。
(2)、量基线以井位为右端点向左作一长1.5cm的水平线段,并将其平均分为三段作为基线。
(3)立柱子以基线上的中间一段为柱底,立一垂直井柱,柱高等于所做油层的底部深度减去顶部深度。
在井柱上按分层数据表有关数据及比例尺绘出各层段。
渗砂砂有透层层效率号厚厚度度图16数据填写格式(4)填写数据按图16的形式,将分层数据表的有关数据标在井柱内或两边。
其中二类有效厚度中的油干层用(X)表示,油水层用[X]表示。
(5)连对比线将砂层号相同的层连接起来,即为同一砂层。
连接各小层时,为了使栅状图具有透视感,应首先连2井—4井和3井—4井,再连3井—5井、4井—5井、1井—4井、1井——2井,最后连1井—5井。
注意前面连的砂层挡住后面的砂层,而泥岩可视为透明。
若同一砂层(或非砂层)一口井有,而邻井缺失,可按岩性及变化趋势连成尖灭,尖灭位置根据经验确定。
简述油层对比的依据
油层对比是油藏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藏的性质,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开发过程。
油层对比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地质特征、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
地质特征是指油藏的形成条件,包括油藏和油藏周围的构造构型,油藏的沉积环境,油藏的沉积时间,油藏的沉积物的性质等等。
地质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藏的发育状况,从而更好地控制勘探开发过程。
物理特性是指油藏的热物理特性,包括油藏的孔隙度、渗透性、比表面积、油藏压力等等。
物理特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藏的含油性、油层的厚度、油层的分布状况等等,从而更好地控制勘探开发过程。
化学特性是指油藏的组成成分,包括烃类成分,如烷烃、烯烃、炔烃、芳烃等,以及油层中碳、氢、氧等元素的含量。
化学特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藏的含油性、油层的厚度、油层的分布状况等等,从而更好地控制勘探开发过程。
油层对比的依据是地质特征、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油藏的性质,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油藏的勘探开发过程。
油层对比是油藏勘探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油藏勘探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油藏的勘探开发过程,油层对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必须在油田开发前进行油层对比,以便更好地控制勘探开发过程。
油层对比以地质特征、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为依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油藏的性质,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油藏的勘探开发过程。
总之,油层对比是油藏勘探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油藏勘探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油层对比的依据是地质特征、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藏的性质,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油藏的勘探开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