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脊髓损伤得概述(一)概述脊髓损伤就是脊柱骨折或脱位引起得脊髓结构与功能得损害,就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原因引起得脊髓结构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颈髓损伤造成上下肢瘫痪时称为四肢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下肢瘫痪而未累及上肢时称为截瘫。
SCI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得严重创伤,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
(二)致病原因主要见于车祸伤、坠落伤、运动性扭伤、脊柱损伤、过重负荷等、(三)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临床表现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2.脊髓休克以迟钝性瘫痪为特征,病理反射消失、二便功能丧失,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辅助检查1.X线检查通过X线片基本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
2.CT检查有利于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及发现突入椎管得骨块或椎间盘。
3.MRI(磁共振)检查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极有价值、4.脊髓造影对陈旧性外伤性椎管狭窄诊断有意义、(四)治疗原则脊柱脊髓损伤治疗原则已有共识,即早期用药、早期手术(彻底减压、合理固定与有效融合)、早期康复、脊髓损伤24小时内属于急性期,此期内治疗都属于早期治疗、早期用药由于脊髓血运障碍及代谢产物等对脊髓造成得继发性损伤就是可以阻止或预防得,临床常联合应用药物来阻止或减少继发性损害,或促进神经轴突得生长。
1.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被认为就是目前治疗急性SC I经典有效药物。
冲击疗法就是指利用极短时间内超过通常口服剂量约20倍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充分发挥其抗炎及免疫抑制效应,强烈地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因子。
黏附分子与趋化分子等多种炎症介质得释放,阻断炎症细胞活化及其黏附与在组织中得聚集,使炎症反应得到控制。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轻水肿,增加脊髓血流量,抑制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增加NaK依赖式ATP酶得活性增大静息电位与脊髓运动纤维得兴奋性,促进脊髓冲动得产生与传导,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抑制炎症反应等。
脊髓损伤护理常规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伤、肿瘤、感染等因素造成脊髓内出血、水肿、炎症等反应,导致脊髓细胞坏死,出现肢体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术前】1、情绪稳定,不能过度焦虑和担忧。
2、保持病房安静整洁,提供舒适的治疗和休息环境。
3、体位:平卧硬板床,铺软棉絮,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肢体放功能位,预防足下垂。
翻身在医生、护士协助下进行,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滚筒式翻身,条件允许每3小时翻身一次。
4、饮食:加强营养,摄入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油腻。
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虾、家禽类等,同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水,预防便秘。
【术后】1、体位:同术前,可加强翻身。
2、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4-48小时。
3、饮食:视腹胀情况,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软食,再到术前普食。
4、活动:增加各关节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加强手的握力。
【术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1、预防呼吸系统感染: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多饮水,深呼吸锻炼,如缩唇式呼吸,吹气球等,翻身,排背,正确咳痰。
2、预防泌尿系感染:导尿管始终低于膀胱水平面,不应横跨身体侧面,应由大腿间通过。
留置尿管每4小时开放一次锻炼膀胱功能。
多饮水每天3000ml,增加尿量,达到膀胱冲洗目的,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盐水清洁尿道口2次。
3、预防压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浴2次,注意会阴部皮肤,被大小便污染后即时清洗,大便次数增多时用清水洗后用氯霉素软膏保护局部皮肤,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在骶尾部、肩胛部、髂嵴、内外踝、足跟、肘部等长期受压部位循环按摩,每个部位5-10分钟,白天每2-3小时按摩一次,以加强血液循环,减少压力。
勤翻身,穿宽松的衣物。
4、预防便秘:多食粗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多饮水,或饭后半小时脐周行顺时针按摩,餐后半小时开始,每次15-20分钟。
5、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使用血栓泵(气压)治疗每天2-3次。
脊柱骨折护理常规一、急救护理1、抢救生命:脊柱损伤患者伴有颅脑、胸、腹腔脏器损伤或并发休克时,立即进行抢救。
2、复位固定:颈椎半脱位者予颈围固定3个月;稳定型颈椎骨折,轻者可采用枕颌带卧位牵引复位,牵引重量3kg;明显压缩移位者采用持续颅骨牵引复位,牵引重量3~5kg,必要时增加到6~10kg。
待X线片证实已复位,可改用头、颈、胸支具固定约3个月。
3、体位:胸腰椎单纯压缩性骨折时,若椎体压缩不到1/5或年老体弱患者,可仰卧硬板床,骨折部位垫厚枕,使脊柱过伸。
4、腰背肌锻炼:单纯压缩骨折患者卧床3日后开始腰背部肌肉锻炼,使压缩的椎体自行复位,恢复原状。
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和骨折脱位者也应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二、术前护理1、执行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
2、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自主排便情况,注意有无其他复合型损伤的迹象;观察有无腹胀;评估神经系统功能,躯体痛觉、温度觉、触觉及位置觉得丧失平面及程度,肢体运动、反射和括约肌功能损伤情况。
3、饮食种类需依据患者是否有腹胀而定,可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饮食。
腰椎骨折致腹膜后血肿常出现腹痛、腹胀、肠蠕动减慢等症状,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通便。
4、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需指导行气管推移训练;行脊椎后路手术者,术前需指导患者行俯卧位训练。
三、术后护理1、执行外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2、间歇解除压迫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故卧床期间应每2-3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避免在床上拖拽患者,以减少局部皮肤剪切力,防止压疮的发生。
3、观察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反射和括约肌功能是否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展,及时发现脊髓损伤征象。
尽量减少搬动患者,搬运时保持患者脊柱中立位,以免造成加重脊髓损伤。
4、颈椎骨折患者遵医嘱决定是否垫枕及枕头放置位置。
5、指导功能锻炼,长期卧床可导致使用综合征,故应根据骨折部位、程度、康复治疗计划,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
单纯压缩骨折患者卧床3日后开始腰背肌锻炼。
医院患者脊椎与脊髓损伤的应急预案
1.急救搬运:
(1)脊椎骨折伴有休克的患者不宜立即搬运,应就地抢救,待休克纠正后再搬运。
(2)搬运时必须保持脊柱伸直位,需采取三人搬运法,禁止搂抱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方法,因为这样会导致躯干扭曲,加重脊柱骨折或脊髓损伤的程度。
(3)对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搬运时需一人固定头颈部,沿纵轴方向略加牵引,使患者头、颈、躯干一起缓慢移动。
切忌扭曲或旋转患者的头、颈,以免加重脊髓损伤,引起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2.指导或协助患者床上翻身:
(1)对能自己翻身的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属翻身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注意翻身时必须使肩部和骨盆一起翻,不可扭曲脊柱。
(2)对不能自己翻身的患者,护士需协助完成。
具体方法:一手托肩,一手托臀,双手向上向外用力,使患者由仰卧位变为侧卧位或由侧卧位变为仰卧位。
(3)颈椎骨折行颅骨牵引的患者翻身时,需保持头颅、躯干在同一平面上。
3.做好饮食护理,伤后1周因消化功能紊乱,可引起腹胀,应适当限制饮食,由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软食,用
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营养。
2〜3周后若消化功能恢复则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
4.病情观察及护理:
(1)观察及评估患者痛觉、温觉、触觉及位置觉的丧失平面和程度,观察肢体活动情况,注意截瘫平面的变化,肢体感觉、运动的恢复情况。
(2)高位截瘫者出现中枢性高热时宜用物理降温。
5.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6.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便秘、压疮、关节畸形等。
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和观察要点
1.神志、面容、表情、营养状况及精神变化。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3.日常活动的耐受水平。
4.严密观察呼吸变化,有无呼吸困难,保持呼吸道通畅。
5.颅骨牵引的观察。
6.皮肤完整性。
二、护理措施
1. 执行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 卧硬板床,加强基础护理,协助病人生活自理。
3. 严密观察呼吸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给予雾化、吸痰、吸氧,气管切开者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
4. 胸腰椎骨折术后病人平卧6h以压迫止血。
5.颈椎骨折术后给予颈围固定,观察病人呼吸及颈部切口出血情况。
6. 执行牵引护理常规。
保持颅骨牵引的有效性,翻身时保持脊柱呈一直线的轴线翻身,防止加重脊髓损伤或牵引弓脱落。
7.给予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多进食水果、蔬菜等,防止便秘。
8.健康教育预防肺部并发症,指导呼吸功能康训练:定时翻身拍背,深呼吸及咳嗽,可采取吹气球或吹气泡的方法。
指导进行瘫痪肢体功能训练;髋关节练习伸直、外展活动,防止发生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膝关节练习伸屈活动,防止膝关节强直。
踝关节练习背屈活动,防止发生足下垂,影响行走功能。
以上功能锻炼应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
三、健康指导要点
1. 给予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多进食水果、蔬菜等,防止便秘。
2. 预防肺部并发症,指导呼吸功能康训练:定时翻身拍背,深呼吸及咳嗽,可采取吹气
或吹气泡的方法。
指导进行瘫痪肢体功能训练;髋关节练习伸直、外展活动,防止发生屈
曲、内收、内旋畸形。
膝关节练习伸屈活动,防止膝关节强直。
踝关节练习背屈活动,防
止发生足下垂,影响行走功能。
以上功能锻炼应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四、注意事项
1.保持颅骨牵引的有效性。
2.维持呼吸循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