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22遍读书法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1
丰子恺的读书方法作者:苗维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11期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我国漫画的开拓者。
他用自己的文笔诠释着仁爱与悲悯、善良与纯真的思想,用自己的画笔捍卫着和平、幸福、博爱、护生的人生追求。
或许有人觉得他是个天才,有着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或许有人认为他是个奇才,有着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等领域的骄人成就,有着180多种图书的创作编译,然而英才背后往往是沉甸甸的艰辛。
丰子恺出生于“诗书礼仪之家”,从父亲的私塾启蒙,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五年,“东瀛游学”十个月,这便是他全部的正式的读书生涯。
他羡慕那些闲坐草花下或奄卧眠床上读书的学生,羡慕他们有大把大把的读书时间,羡慕他们有答疑解惑的老师,羡慕他们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
而自己“只能伺候教课的余暇而偷偷隐隐地读书”。
然而,他“埋头在案上”,孜孜矻矻地学,勤勤恳恳的读,硬是凭着自学,靠着“笨功”,打通了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达到了诗画无界、文理自通的境界。
丰子恺先生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有的只是苦学硬做的经历和读书、著书、藏书的乐趣而已。
他在《我的苦读经验》一书中,向我们传授了他的读书方法。
一是“讀”字法。
这是先生为了自学外语,掌握其会话特点,所创立的“二十二遍读书法”。
即“第一天读第一课,读十遍,每读一遍画一笔,便在第一课下面画了一个‘言’字旁和一个‘士’字头。
第二天读第二课,亦读十遍,亦在第二课下面画一个‘言’字和一个‘士’字,继续又把昨天所读的第一课温习五遍,即在第一课的下面加了一个‘四’字。
第三天在第三课下面画一‘言’字和‘士’字,继续温习昨日的第二课,在第二课下面加一‘四’字,又继续温习前日的第一课,在第一课下面加了一个‘目’字。
第四天在第四课下面画一‘言’字和一‘士’字,继续在第三课下加一‘四’字,第二课下加一‘目’字,第一课下加一‘八’字,到了第四天而第一课下面的‘讀’字方始完成。
高效学习语文的方法高效学习语文的方法(8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我们大家都离不开学习,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正确的学习方法。
那么,怎样学习才能更高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效学习语文的方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效学习语文的方法1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成功秘诀的名言W=X+y+z.其中W代表成功,X代表科学的方法,y代表不懈的努力,z代表少说空话。
可见科学的方法对于成功多么的重要,学习语文也同样如此。
有些同学认为语文很难学习,学习语文兴趣不浓,成绩很不理想,其实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要想学好它其实并不困难。
那就要看你有没有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
作为刚刚告别小学学习生活步入初中的学生,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很是迷茫,不知道如何学习,为了使同学们快速进入学习初中语文的角色,我提供几种学习方法。
语文主要记住重要的几个字:多积累勤运用语文学习无外乎是积累与运用,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低级阶段,而运用语言才是高级阶段。
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也就是学会运用语言的高级阶段。
语文学习主要侧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
这四种能力的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下面从积累和运用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学习语文。
A:积累积累主要是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两个方面。
(一)课内积累。
课内积累是指如何学习课文并从中获得语文知识。
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库,它上面的课文多是选自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很经典也很新颖,有一定的高度,很值得我们学生学习。
学习语文课本是我们现在学习语文的主途径。
我们要把课文学习好,那样才会以点带面,用课本课文的点去带动生活语文的面。
学习好课文的几个步骤:1.预习课文。
此环节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听课的质量的好坏。
(1)读课文读课文可以分为朗读快速读默读长期去做它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通过读课文可以对于课文内容有较好的理解。
听课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听。
这样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勾画法读文。
01语文学习方法1、多读,就是反复读。
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2、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
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
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
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
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3、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
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0202想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1、熟读、背诵的习惯。
2、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3、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4、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5、记日记的习惯。
6、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7、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8、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9、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10、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03课文预读“两步法”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
预习的好处很多。
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
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
第一步,粗读——扫除障碍。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
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
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中的“汤”(shāng)容易读错,当“水流大而急”讲。
丰⼦恺学习英语的⽅法告诉我们,⼤师就是⼤师,常⼈难⽐说到丰⼦恺,你不得不佩服。
他既是漫画家,也是⽂学家,还是翻译家,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令⼈瞩⽬的成就。
他的漫画,笔画简洁明了,寓意深刻;他的⽂章,清新脱俗,充满童趣;他的翻译⽂字,信达雅俱全,保留外语章法,⽽⼜不失中⽂的韵味。
他精通⼏门外语,学习英语以及其他外语的⽅法令⼈惊叹。
他究竟是怎么学的呢?原来还真的有⾃⼰的⼀套!丰⼦恺每读⼀篇英⽂⽂章,读⼀遍,在⽂章下⾯划⼀笔,⼀笔⼀笔积起来,组成⼀个“读”字的繁体字,即表⽰他把这篇⽂章读了22遍。
具体的步骤是这样:第⼀天丰⼦恺把第1课读10遍,写下左边的⾔字旁和右上的⼠字;第⼆天把第⼆课同样读10遍,再把每⼀课温五遍,在⼠字下加写⼀个四字;第三天把第三课读10遍,第⼆课温5遍,每⼀课温5遍,写下⽬字;第四天把第四课读10遍,重温第⼆,三课,同时把第⼀课再温2遍结束,即完成“ 读”字(繁体字)的最后两只脚。
这样1课课⽂反复读下去,终于在每1课下⾯都写上⼀个完整的“读 ”字像这样22遍分4天读,⽐⼀天读22遍收获更⼤。
看到了吧?我们谁有他这样的耐⼼呢?实话说,⼩编我学英⽂,⼀篇课⽂,预习⼀次,认真学习⼀次,然后第⼆天复习⼀次,过⼀个星期复习⼀次,我都觉得见效很⼤。
更不⽤说像丰⼦恺那样,⼀共读了22次,效果肯定⾮常好。
最重要的是,丰⼦恺的⽅法,符合记忆原理。
所谓的记忆⾼⼿,其实就是掌握了两个规律,第⼀个,就是反复刺激⼤脑,第⼆个就是及时地复习,不让记忆线索丢失。
所以,⼤师之所以是⼤师,就是因为他们有超乎常⼈的毅⼒,去执⾏⾃⼰的计划!所有的捷径,都是笨⽅法,但是笨⽅法有巨⼤的⼒量,让你取得成功!。
语文学习的三个基本方法
一、多读
多读,就是反复读。
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推荐一定要订阅《语文报》,这份报纸让人受益匪浅。
拿到报纸,每一篇文章都能仔细的去阅读,准备一个本子,看到好的东西就记下来。
二、强记
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
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
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
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
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三、勤写
勤写,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
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
不如头”不无道理。
语文学习方法之——语文学习方法精髓
多读,就是反复读。
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勤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
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
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
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
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日记、
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
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看到这,我们发现,背诵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它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为说话和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但在平时的学习中,背诵也是很多同学最头痛的事情。
其实,背诵也要注意讲究方法。
只有根据课文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背诵效果,事半功倍。
下面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经典课文背诵“五法”
1、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
丰子恺的读书法
作者:姚荣启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2021年第04期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不仅绘画成就卓著,而且他刻苦学外语的精神也被世人传為佳话。
1921年,丰子恺借钱到日本东京求学。
十个月后,丰子恺借的钱用完了,只得回国。
从此,他便为生活四处奔波,只能挤出业余时间继续自学外语。
他学外语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有计划地熟读课文,或以中译本为参考熟读原著。
他规定自己每天必读一篇课文。
他的读法别出心裁:第一天,他把第一课读十遍,而且每读一遍都在课文下面画上一笔。
当读完七遍时,所画的笔画组成了一个“言”字;读完十遍时,便在“言”字右边又画成了一个“士”字。
第二天,他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课读十遍,再把第一课温习五遍,并在“士”字下加画了一个“四”字。
第三天,他把第三课读十遍,第二课温习五遍,第一课重温五遍,在“四”字下又加画了一个“目”字。
第四天,他把第四课读十遍,重温第二、第三课,同时把第一课再温习两遍,并在“目”字下又画了两画成“八”字。
至此,第一课共读了二十二遍,课文下面画的二十二画正好组成一个“讀”(“读”的繁体字)。
这样一课课反复读下去,终于在每一篇课文下面都写下了一个完整的“讀”字。
像这样一篇课文二十二遍分四天读,他感到比一下子读二十二遍收效要大得多。
于是,他就把这种读书法命名“讀”字读书法。
丰子恺就这样刻苦钻研,学了日语、英语、俄语等多种外语,并翻译了俄国的《猎人笔记》,日本的《源氏物语》《竹取物语》《落洼物语》等名著。
他这种学外语的精神令人敬佩。
初中生提高语文成绩的32种方法学习语文没有一个速成的方法,想要快速提高语文成绩难度很大,语文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提升语文成绩,就要掌握恰当的方法。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中生提高语文成绩的32种方法,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生提高语文成绩的32种方法1.背字典。
不是在开玩笑,当然,发明这个方法的不是我,是已故名家钱忠书老先生;2.每天早上起来,哪怕是走走路,新鲜的空气也会让你的思想生活更加丰富;3.即使暂时看不懂也要每天都读几篇文言文。
读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语感,经常的接触对于语感的培养大有好处;4.多看一些伟人传记。
不仅能起到励志的效果,对于丰富作文的内容和给文章加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5.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6.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文言文去理解文言文,不要一上来就用汉语去理解文章。
学着用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文章(此方法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7.针对各种文体的文章做下专项练习;8.每天坚持写一段200字的豆腐块,没必要要求字字珠玑,主要是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知道你的脑子里缺少哪些词汇;9.偶尔做首诗,不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可以知道你的词汇到底够不够,哪方面的词汇量不够;10.尽量不要在你的作文中用到非主流词汇;11.多看点高考试卷的精析文章,而非一味地做试卷。
有时候吃透一篇好的试卷精析比闷着头做十套卷子管用;12.对于高考语文的前三项题目,在平时训练中,遇到自己做错的拿本子记下来,没事的时候翻翻,无须特别记忆也一样能记得住;13.早上大声朗读课文,不仅是用声音,还要用心读;14.做词汇选择题目的时候,对于近似的词汇,多念几遍,培养语感。
别以为语感可有可无,早早晚晚他会让你大吃一惊;15.阅读文章完成题目类试题,在读文章的时候切不可一字一句死抠,也不能一目十行。
只要按照正常的速度就可以。
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第一感觉;16.多上类似于教育类的相关教育网站,下载名校试卷,各地复习诊断试卷等,熟悉知识点与考试技巧。
不知道怎么读书?看丰子恺最敬重的老师夏丏尊的2种读书方法高考改革,最明显的语文的变化,分数提高,对阅读能力和作文的考查加大,这也让更多的老师和家长开始重视阅读。
虽说'开卷有益',但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该怎样阅读?我国最早提倡语文教学革新,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夏丏尊先生说:'阅读通常可分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
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
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于精读。
'夏丏尊先生喜欢阅读,教育论著、宋元明的性理书类、关于青年的研究的东西……都是他的心头之好。
非星期日不出校门,除在教室授课的时间外,全部埋身于自己读书与教育学生之中。
与鲁迅、李叔同等人关系甚好的他,因为读书,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的读书方法,是自己多年经验的总结,更给我们指明了阅读的方向。
作为一个教了十多年初三的语文老师,我觉得夏丏尊先生的读书方法,对中考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具体该怎么做呢?1 有针对性地略读夏丏尊先生说:'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
'那该怎样快速知道一本书要收得的内容呢?有2个方法。
第一,先看封皮、封底、腰封和序言。
很多孩子拿到书之后,喜欢直奔主题,但有时看完了整本书,除了情节之外,收获寥寥,原因就在于缺少了读书的目的。
要想一下子抓住书的核心,封皮、封底、腰封和序言,就不能忽略。
就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平凡的世界》为例。
封面、封底除了书名和一张小图,没有什么多余的信息。
但在腰封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激励亿万读者的不朽经典'。
其中陈忠实、贾平凹、马云、邱勇的推荐语中,还有这样一些关键词,'沟通情感''像火一样''不放弃''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
没有序言,但是却写了作者的一句寄语:'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丰子恺的22遍读书法第一篇:丰子恺的22遍读书法丰子恺的22遍读书法2009-12-04 10:06:04|分类:读书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丰子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漫画家和翻译家。
他不仅漫画画得好,对世界各国的语言研究也有颇深的造诣。
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学习外语的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中“22遍读书法”就是他在学习俄语时创造的一种方法。
所谓“22遍读书法”,也叫“读”字学习法,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每读一遍就在题目的旁边画一笔。
这样,一遍一遍,一笔一笔地积攒起来,直至组成一个繁体的“讀(读)”字。
当然,这22遍并不是一气读完,而是分四天进行。
第一天10遍,写完繁体“讀(读)”字左边的“言”字和右上边的“士”字;第二天读5遍,写完“士”字下面的“四”字;第三天读5遍,写完右边的“目”字,最后一天读2遍,写完“目”字下面的两脚。
丰子恺的“22遍读书法”是符合人类记忆规律的: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进行过多种关于记忆和遗忘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得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遗忘规律,那就是:记忆之后的遗忘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所以,为了避免遗忘后难以补救,及时复习、重复学习,不失为最好的记忆方法之一。
丰子恺先生这样不断地重复读书学习,看似笨拙,却很实惠。
由于对所学的内容复习及时,刚刚开始学习外语几个月后,他就已经能看外文长篇小说,并能从事翻译工作了。
当然,同学们在读书学习时,所读书的遍数不一定非得如丰子恺先生那么多,对于不同的学科可以有所选择,但是必须牢记:读书的过程是细细咀嚼、品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是我国古代哲人从读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德国著名哲学家狄慈根也曾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
”他们都把重复当作学习最重要的原则,这绝不是偶然的。
这种看似最不起眼、最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不正是人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最好的记忆方法吗?第二篇:丰子恺书法研究范文丰子恺先生以漫画闻名于世,但他对书法的看重和自许远在漫画之上。
中考语文的学习方法多读,就是反复读。
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
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
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勤写,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曰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一、画面记忆法背诵古诗时,我们可以先认真揣摩诗歌的意境,将它幻化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就能将作品的内容深刻地贮存在脑中。
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以根据诗意幻想出如下画面:山上云雾缭绕,太阳照耀下的庐山香炉峰好似冒着紫色的云烟,远处的瀑布从上飞流而下,水花四溅,犹如天上的银河从天上落下来。
记住了这个壮观的画面,再细细体会,也就相当深刻地记住了这首诗。
二、联奏记忆法这是按所要记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某些特点进行分类和联结记忆的一种方法。
用“联奏记忆法”来记忆作家作品方面的文学史知识,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看这样的“串台词”:有一天,莫泊桑拾到一串《项链》,巴尔扎克认为是《守财奴》的,都德说是自己在突出《柏林之围》时丢失的,果戈里说是《泼留希金》的,契诃夫则认定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
最后,大家去请高尔基裁决,高尔基判定说,你们说的这些失主都是男的,而男人是不用这东西的,所以,真正的失主是《母亲》。
这样编排,就把课本中的大部分外国小说名及其作者联结在一起了,复习时就如同欣赏一组轻快流畅的世界名曲联奏一样,于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就牢记了下来。
三、以少记多法有时遇到两组容易混淆的知识材料,当记住一组便能推知另外一组的时候,可以采取“记住少数,推知多数”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以少记多法”。
例如,“廴”与“辶”偏旁容易混淆。
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辶”旁汉字约有120个;“廴”旁汉字只有“廷、建、延”3个,宝盖头宀汉字有80多个,秃盖头冖的常用汉字只有9个。
龙源期刊网
古今名家读书五法
作者:姚荣启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2019年第24期
成功者读书的方法,不仅很有趣,而且给人以启迪。
现辑录我国古今五位名家读书五法,供同学们学习欣赏。
一、分步提要法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每次读《汉书》,都要做“提要”。
他第一步抄录一段,第二步用三字为提要,第三步用一个字为提要。
做好这三步,只要提示某一段的第一字,苏东坡就能背诵出几百个字来。
二、重复阅读法
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创造过“22遍读书法”。
就是:一篇文章每读一遍就在题目旁边画一笔,一遍又一遍,一笔又一笔积累起来,组成一个繁体字的22画的“读”(读)字。
三、摘記卡片法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凡是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就摘记在卡片上,并按内容、性质分类保存。
他做卡片的经验是:一张卡片只写一个内容,加上题目,注上类别,并写清资料来源,包括作者、书名、页码等。
四、构想对比法
夏衍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文艺评论家。
三十年代,他负责拍电影、写剧本。
在每次去看电影之前,他总要先读影片的“说明书”,然后设想这个故事如果让自己来编写,怎么显示故事的时代背景,如何刻画人物的性格,然后再去看电影。
经过对比,找出与自己设想的差距。
用这种“构想对比”法,夏衍学到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制作了不少优秀的电影剧本。
五、日积月累法
革命老前辈徐特立43岁才开始学外文。
他每天学一个单词,从不间断,一年学365个,用这种“日积月累”法,他先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
《刘姥姥进大观园》知识点与语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富有叛逆精神的青年。
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尤三姐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而且广泛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等,因而《红楼梦》又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二、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一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他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后因亏空获罪被抄家,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调tiáo停:安排处理(多见于早期白话)。
发怔zhèng:发呆。
岔chà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
促狭xiá:爱捉弄人。
筵yán席:指酒席。
二、主题概述本文记叙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农家老妇刘姥姥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刘姥姥这位语言粗俗、幽默机智、大智若愚的农妇形象,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描绘出贾府奢侈豪华的景象。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故事的开端。
写刘姥姥来到大观园,凤姐、鸳鸯商议,把刘姥姥当做女清客,准备取笑她。
第二部分(4~10):故事的发展与高潮。
写刘姥姥在酒宴上说笑话、夹蛋等,上演了一场“笑剧”。
第三部分(11):故事的结尾。
写刘姥姥“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的赔礼。
四、鉴赏品读1.从刘姥姥的视角来看,贾府具有怎样的特点?房子宽大、威武:“大家子住大房”“果然威武”;内部摆设豪华奢侈,令人羡慕:“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可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
丰子恺的22遍读书法
(2009-05-02 18:04:19)
丰子恺青年时师从李叔同,先学的是日语,翻译了源氏物语,再学英语,翻译了大量西方音乐理论,美术理论作品。
学俄语时,已经53岁了。
先用一本《俄语一月通》。
这种速成的书同学们不会陌生,外文书店里多的很,我大学刚毕业就为了进日资企业买过一本无师自通日本语,学了三天学的倒胃,就放弃了。
但丰子恺花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去通这本一月通,然后就在一本字典的帮助下,开始阅读《战争与和平》,全书9个月读完。
他把全书分成几百份,第一天他把第1份读10遍,在第一份的空白处,写下一个言字,旁边写一个士字;第二天把第二份同样读10遍,再把每一份复习五遍,在士字下加写一个四字;第三天把第三份读10遍,第二份复习5遍,第一份温5遍,在四字写下目字;第四天把第四份读10遍,复习第二、三份各5遍,同时把第一份复习2遍结束,即完成繁体读字的最后两撇。
这样一天天反复读下去,终于在每1份下面都写上一个完整的繁体读字。
所以9个月内他把战争与和平读了22遍,而且像这样4天式循环读22遍,由于符合记忆规律,比普通的从头至尾读22遍收获更大。
第一天,背第一课10遍。
第二天,背第二课10遍,复习第一课5遍。
第三天,背第三课10遍,复习第二课5遍。
复习第一课5遍。
第四天,背第四课10遍,复习第三课5遍,复习第二课5遍。
复习第一课2遍。
第五天,背第五课10遍,复习第四课5遍,复习第三课5遍。
复习第二课2遍。
……
第六十天,背第六十课10遍,复习第59课5遍,复习第58课5遍。
复习第57课2遍。
以上,每天2个半小时左右。
第六十一天,复习第一单元20课。
第六十二、三天,复习第二单元20课。
第六十四、五、六天,复习第三单元20课。
再加上当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多算10天吧。
七十五天可以把新三背到“不忘”的程度。
英文会有一个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