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_情感结构_的形成[1]
- 格式:pdf
- 大小:160.17 KB
- 文档页数:8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作者:张德明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摘要]18世纪的英国处在贵族精英与中产阶级同时并存、海外冒险与殖民开拓齐头并进、大陆旅行与国内旅游互相促进的年代。
在旅行文学的影响下,启蒙时代英国人的“情感结构”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从注重平衡对称的古典美学理念转而强调崇高和宏伟的情感体验,从理性至上的态度转而注重感伤主义和情感主义。
持续不断的旅行刺激了文化感受力的复苏,激发了旅行主体的移情能力,使其获得了替代性经历,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
通过时空的转换,旅行主体持续不断地躲避着固定的身份和定义,持续不断地发现自我和确认自我。
“情感结构”中出现的这种主体性倾向,在此后的浪漫主义思潮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英国旅行文学;情感结构;崇高;感伤主义;移情English Travel Literature and the Shaping of Modern ″Structures of Feeling″Zhang Deming(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 The 18th century British society witnessed subtle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structuresof feeling″.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the aristocratic elite tried to coexist with the middle classes, overseas adventures pioneered colonial expansion, the grand tour and home travels developed and promoted each other, and the travel literatu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haping of new structures of feeling which turned from the classical aesthetic ideal of symmetry and balance to sublime and grandeur, and from rationalism to sentimentalism.Continual travels wakened the traveler s cultural perception and sensitivity, stimulated his capability of empathy, renewed his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deepened his self cognition.With frequent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the traveler dodged all fixed roles and definitions, going further and further on the way of self discovery andself identification.With the passage of time,the growth of subjectivity in structures of feeling would find its next page and high tide in the approaching Age of Romanticism.Key words: English travel literature; emotive structure; sublime; sentimentalism; empathy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arxism and Literature)一书中,当代英国马克思文化理论家雷 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对传统的西方文化研究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西方旅行文学西方旅行文学是一种以旅行为主题的文学体裁,它记录了西方作家在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旅行经历的纪实,更是对文学创作与人文思考的融合。
西方旅行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让人们通过文字感受到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魅力。
旅行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
希腊历史学家赫罗多托斯的《历史》是古代旅行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纪实,展示了希腊和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而罗马时期的旅行家托勒密则以其地理学著作《地理学指南》为世人所熟知,这部作品收录了当时世界各地的地理信息,为后来的旅行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世纪的旅行文学主要以朝圣为主题,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旅途的描写》。
这部作品是法国作家西蒙·德·贝阿维修士在12世纪所著,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他的朝圣之旅,包括途中的风景、遭遇的困难以及与其他朝圣者的交流。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旅行笔记,更是一部对中世纪社会、宗教信仰的描绘。
文艺复兴时期,旅行文学开始呈现新的风貌。
意大利作家但丁的《神曲》中,主人公但丁通过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的旅行,展示了他对人类罪恶与救赎的思考。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他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在蒙古帝国的旅行经历,描绘了当时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为后来的探险家和旅行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旅行文学也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
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被誉为旅行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虚构的故事形式,讽刺地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同时也对人类文明与野蛮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法国作家兼哲学家卢梭的《忏悔录》则是一部自传体的旅行文学作品,他通过对自己的旅行经历的反思,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20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旅行文学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
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
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
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
《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
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
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
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
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英国旅行文学是指以英国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通常涵盖了英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和人文等方面。
这种文学形式的兴起和流行与人类的旅行和探索活动有关。
随着旅行的增多,旅行文学也逐渐成为了文学世界中的重要一环。
从英国旅行文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于英国土地的旅行和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
不仅是英国本地的人,来自其它国家的游客也纷纷前来英国游玩,描绘英国的史迹名胜和风土人情。
例如,英国文学巨匠弥尔顿曾经到达过威立雅和苏格兰地区,他的《天堂失落》中便可见到对这些地区的描写。
而众所周知的文学家、出版人萨缪尔·约翰逊则到达了苏格兰高地,他的《位于百老汇的那一片景象》也是一部有关苏格兰高地的旅行文学佳作。
除了弥尔顿和约翰逊,英国其他重要文学家也都为英国旅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威廉·莫理斯、威廉·沃兹华斯、塞缪尔·柯尔律治和鲁道夫·吉卜林等作家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以英国旅行背景为主题的。
英国旅行文学通常以描绘英国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主题,涉及到的范畴也比较广泛。
从英国的历史古迹、名胜风景、民俗风情、建筑艺术、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是英国旅行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
这些描写构成了英国国情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反映出了英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除了英国旅行文学对英国国情的描绘之外,它对现代英国文化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旅行文学所描绘的景象往往使人们更加了解到英国文化背景,感悟到英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同时也对现代英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旅行文学的兴起和流行,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旅行文学所描述的文化背景和旅行形式,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英国旅游业正以这种特有的文化背景为基础,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总之,英国旅行文学是英国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不仅反映了英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对现代英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性的展开*作者:张德明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第02期摘要:旅行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现代性空间想像与主体意识双重建构的产物。
英国旅行文学的发展刺激了大英帝国的跨文化想像力,而大英帝国的崛起和扩张也促进了旅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补互动、相辅相成的关系。
旅行文学的发展给英国社会文化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凸显,包括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秩序与混沌、中心与边缘、帝国与殖民地、全球化与地方性等一系列对立因素在不同文化空间中的并置和运动。
对旅行文学的研究不仅使我们理解了帝国与旅行、内心空间与外部空间、个体身份与民族身份之间复杂的缠绕关系,也提出了一些涉及文艺美学和创作诗学的问题。
关键词:英国旅行文学;现代性;空间想像旅行文学(travel literature or travel writing)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涉及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往。
近代以来,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欧洲的殖民扩张,旅行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在建构西方现代性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商品、信息和人口的全球性流动,旅行(作为社会实践)和旅行文学(作为文化表述)越来越成为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对旅行文学的研究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许多以前被忽略的旅行文学文本被重新发掘和整理出版,引起了广泛讨论。
一些重要的欧美学术期刊如《表征》、《爱丽尔》、《流散》、《性别、地点与文化》、《旅行》等,都展开了对旅行、旅行写作及民族志的专题研究。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英语研究中心(ULICES)和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旅行文学研究中心(CTWS)是目前西方旅行文学研究的两大重镇。
此外,艾塞克斯文学社会学论坛、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圣塔弗(SNATA FE)美国研究学院等也都开展了对旅行文学的研究。
分析英国自文艺复兴以后文学发展的线索分析英国自文艺复兴以后文学发展的线索10广电王彦雯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
下面对文艺复兴以后英国文学发展的概述。
一、17世纪文学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后,英国国王与议会矛盾日趋激烈,政局动荡。
1649年1月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约翰·弥尔顿积极投入资产阶级革命,曾任共和国政府拉丁秘书,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
1660年,查理二世回国复辟,弥尔顿一度被捕入狱,在朋友帮助下才得免一死,获释回家。
在双目失明的状态下,他完成了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诗剧《力士参孙》。
这些作品反映了王政复辟后弥尔顿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始终不渝的态度,文体雄伟庄严。
17世纪英国诗歌另外的一支是玄学派诗歌,代表诗人有约翰·邓恩和安德鲁·马韦尔。
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别具匠心的比喻,揉细腻的感情与深邃的思辩于一体。
王政复辟时期最受人欢迎的作家是约翰·班扬,他的《天路历程》采用梦幻的形式讲述宗教寓言,但揭开梦幻的面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7世纪英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图景。
查理二世复辟后,被清教徒关闭的剧院重新开放,英国戏剧获得新生。
这一时期出现的风俗喜剧是当时戏剧的最高成就,威廉·康格里的《以爱还爱》、《如此世道》等剧作是风俗喜剧的代表作品。
17世纪下半叶,约翰·德莱顿驰骋文坛,集桂冠诗人、散文家、剧作家于一身。
德莱顿关于戏剧创作和舞台艺术的论述构成英国戏剧史上第一组有分量的戏剧评论,他那简洁明朗的散文文体影响了18世纪许多作家的文风。
二、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
旅行与文学的联系旅行与文学,看似两个独立的领域,实则紧密相连。
旅行,作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旅行过程中,人们与新的人、事、物相遇,这些独特的经历均可成为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
例如,旅途中的美丽风景、独特美食,以及历史文化等元素,都可以被巧妙地融入文学作品之中。
另一方面,旅行也能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
在旅行中,人们经历各种情感与感受,如兴奋、激动、孤独、失落等。
这些情感与感受均可成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例如,当在旅途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失落和无助,这种情感可以被转化为文学作品中的主题。
此外,文学还具有将旅行体验与感受传达给读者的功能。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述旅途中的风景、人物、事件等,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旅行的魅力和意义。
同时,文学作品还能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感受。
旅行与文学,这两者似乎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旅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而文学则通过文字将旅行的体验与感受传达给读者。
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上,更体现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中。
旅行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新鲜。
这时,我们的大脑会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不断地去观察、体验和思考。
这些体验和感受,往往就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例如,许多作家都会选择在旅行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他们通过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将这些素材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
文学通过文字将旅行的体验与感受传达给读者。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旅行的热爱和向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这些情感与感受,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中。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观园的美景和人物的情感纠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大观园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人物的喜怒哀乐。
英国文学发展史及每个阶段的特点British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毋庸置疑,英国小说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大景观。
它如同促使其滋生与进化的社会土壤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改弦易辙,急剧演变。
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英国小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工具,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像英语一样,自它形成的那一天起,英国小说便建立了自己的规则和体系,虽东学一点,西借一点,却以坚定的步伐向前发展。
引人注目的是,尽管英国小说起步较晚,其历史比诗歌和戏剧短得多,但它却发展迅猛,变化巨大,流传甚广,其影响和作用早已大大地超过了诗歌和戏剧。
究其原因,英国小说不仅具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和人物形象生动等特征,而且还因其篇幅灵活、形式多样,语言通俗和艺术精湛而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经过无数作家的认真探索和反复实践,当代英国小说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上与它早期的雏形已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英国小说的崛起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其小说艺术的发展既是社会进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文学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Undoubtedly, the English novel is a great landscape in the world art tries. It as urging its growth and evolution of social soil, as in history stream of continuous converted, sharp evolution. Since the Renaissance, England has novel has developed into a dynamic and charm of the art tools, to the social life and historical changes the vivid description. Like English is same, since it formed the day, the English novel, he set up his own rules and system, although east, west borrowed learn a little bit, but with the firm steps forward development. Remarkably, although English novels startting evening, its history than poems and plays a much shorter, but it is developing rapidly, dramatic change, widespread, its influence and effect already greatly exceeds poetry and drama. Investigate its reason, English novels not only has the rich content and plots and characters vivi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ength,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flexible and diverse forms, colloquial English and art consummate and has extensive readers' favor. After countless writer's earnest exploration and repeated practic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s in artistic form and creative skills on early embryo of with it already is obvious. If, say, the rise of the English novel completely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o, its novel artistic development is both social evolution a distinctive sign,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modern literature.应当指出,英国小说艺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英国文学史I. Old English Literature & The Late Medieval Ages<Beowulf>贝奥武夫: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Anglo-SaxonsEpic: long narrative poems that record the adventures or heroic deeds of a hero enacted in vast landscapes. The style of epic is grand and elevated.Artistic features:1. Using alliterationDefinition of alliteration: a rhetorical device, meaning some words in a sentence begin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sound(头韵)Some examples on P52. Using metaphor and understatementDefinition of understatement: expressing something in a controlled way Understatement is a typical way for Englishmen to express their ideasGeoffer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1340~1400(首创“双韵体”,英国文学史上首先用伦敦方言写作。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称其为“英国诗歌之父”。
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writing style: wisdom, humor, humanity.①<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first time to use ‘heroic couplet’(双韵体) by middle English②<Troilus and Criseyde>特罗伊拉斯和克莱希德③<The House of Fame>声誉之宫Medieval Ages’popular Literary form: Romance(传奇故事)Famous three:King Arthur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BeowulfII The Renaissance PeriodA period of drama and poetry. The Elizabethan drama is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Renaissance: the activity, spirit, or time of the great revival of art, literature, and learning in Europe beginning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extending to the 17th century, mar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world.Three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Renaissance – rebirth or revival:1. new discoveries in geography and astrology2. the religious reformation and economic expansion3. rediscovery of ancient Roman and Greek cultureThe most famous dramatists:Christopher MarloweWilliam ShakespeareBen Johnson.1. Edmund Spenser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后人称之为“诗人的诗人”。
腻烦与现代性——兼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现代情感体验
腻烦与现代性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十九世纪是英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的时期,这些变革也影响了人们的情感体验。
腻烦,在这个时期指的是一种持久的、不安的情绪,它反映了人们对现代性所带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不满。
腻烦也可以指人们对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杂乱、忙碌和喧嚣的厌倦。
这种情绪常常出现在那些生活在城市、工业化社会中的人身上,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感觉自己与自然的脱节。
在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腻烦通常出现在那些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中,例如狄更斯的《奥克兰记》和托马斯·哈代的《巴黎圣母院》。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描述了城市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包括现代工业化带来的噪音、污染、人口过多等问题。
作者还描述了城市中的人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另外,腻烦还可以指人们对传统价值观、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的厌倦。
在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变革使得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到了挑战,人们开始怀疑这些价值观是否仍然适用于当代。
腻烦也可以指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角色以及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感。
在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腻烦这一主题通常出现在那些探索人类存在意义的作品中,例如狄更斯的《儒勒·凡尔纳》和托马斯·哈代的《现代悲剧》。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描述了人类如何面对腻烦这一情绪,以及人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意义和方向。
总之,腻烦与现代性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生活的不满和焦虑,以及人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意义和方向。
构成现代旅游文学的三大要素以构成现代旅游文学的三大要素为标题,我们可以从文学、旅游和现代三个方面来探讨,下面就分别进行阐述。
一、文学文学是现代旅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文字的表现方式,将旅游体验和感受转化为艺术作品,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旅游的美好和情感。
文学作品可以是小说、游记、诗歌、散文等形式,它们都是旅游文学的重要体现方式。
旅游小说是一种以旅游为主题的小说,它将旅游体验和故事情节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学魅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思考,使小说更加深刻和生动。
旅游游记则是一种以旅游经历为主题的散文形式,它以真实的旅游经历为素材,通过作者的笔触和感受,将旅游场景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歌也是旅游文学的一种表现方式,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庐山谣》中,他以旅游庐山的体验为素材,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诗篇。
二、旅游旅游是现代旅游文学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为文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情感体验。
旅游的核心是人的体验和感受,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来开阔视野、体验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放松身心等,这些都是文学作品所需要的素材。
旅游体验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例如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冒险旅游等,每种旅游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体验方式。
观光旅游是最为普遍的旅游方式,旅游者可以通过观赏名胜古迹、景点等来体验旅游的乐趣。
文化旅游则是通过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历史等来体验旅游的乐趣。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旅游者可以通过参观自然保护区、探险等方式来感受自然之美。
冒险旅游则是一种以刺激和挑战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旅游者可以通过攀岩、滑雪、潜水等方式来体验旅游的刺激和挑战。
三、现代现代是现代旅游文学的背景和基础,现代旅游文学通过现代的语言、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将旅游体验和情感表现得更加精彩和生动。
现代语言是现代旅游文学的重要表现方式,现代语言可以更好地表达旅游者的情感和体验,使作品更加生动和传神。
英国文学史上的朦胧派与抒情主义朦胧派和抒情主义是英国文学史上两个关键词。
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
在本文中,我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两个文学派的含义、特点和代表作品,以及它们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朦胧派朦胧派(The Bloomsbury Group)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学和艺术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他们对传统审美的反叛和对自由表达的追求,使得他们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朦胧派并不像传统文学家一样要求严格的逻辑结构和明确的表达,他们更注重直观的印象和感受的流露。
在朦胧派的诗歌和小说中,常常出现的是一些听起来仿佛没有意义的词语和句子、长篇的描述性文字以及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这种模糊和抽象的表现手法,被称为“朦胧派美学”。
朦胧派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在伦敦布鲁姆斯伯里的一群年轻人住在一起,常常聚集在家里进行讨论和创作活动。
他们包括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艾·M·福斯特、杰克森·波洛克、爱德华·摩根·弗福德等人。
这个小组的成立,象征着一种文学上的“解放”,是追求自由创作的文学家们在抗拒传统审美的束缚,从而打破传统文学的形式和思路。
在朦胧派的文学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德诺夫广场》(1910)和艾·M·福斯特的《退出民众》(1920)。
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尝试了全新的叙事方式,通过模糊和抽象的手法,在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的同时,也给读者带去了一些视觉和心灵上的感受和冲击。
二、抒情主义抒情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当时一些文学家在诗歌领域内发表了一系列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热情赞美之作。
他们希望通过诗歌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爱情、对人性的深层次触动和体悟。
这种诗歌的特点,是以自我感知和情感流露为主,强调对独立性和自我表白的尊重。
英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形成与风格特点在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浪漫主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时期。
它的涌现不仅代表着一种文学风格的转变,更是对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呼唤。
本文将讨论浪漫主义的形成与风格特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
一. 浪漫主义的形成1. 社会背景浪漫主义的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
18世纪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弱化了传统乡村生活所带来的质朴与纯真。
这种社会背景的转变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深处的寻找与瞩目。
2.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也是浪漫主义兴起的必要条件。
英国文学的古典主义思想已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
但是,在枯燥的古典主义文学中,难以使人们感知到情感和个性的真实性。
加之当时英国正经历着“宗教衰退”和“知识分子独立”的现象,带来的是文化的去传统化和文化个性的崛起,为浪漫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3. 文学先行浪漫主义的兴起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系列的文学热门和文学形态的变化,在形成这一文学流派的演变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诗经》等古典诗歌、约翰·米尔顿的史诗、塞缪尔·理查德森的长篇小说以及随着扫盲运动而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这一切都为浪漫主义的兴起提供了营造氛围的条件。
二. 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1. 强调个性、情感、直觉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作者的个性与主观体验十分突出。
与此同时,对于情感和直觉的强调,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
在作品中,作者希望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迸发读者面对真实世界的热情和感悟。
2. 支持革命浪漫主义也是一种文化革命的反应。
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作者试图对当时社会机构与制度进行审视,为新兴的知识分子和地位较低的人民争取更大的权益和自由。
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常被塑造成英勇、自由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于革命的支持态度。
3. 描述神秘幻想浪漫主义作品中的神秘幻想,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寻找心灵净土的一种表现。
英美文学知识点总结英美文学是指在英国和美国国家领土内产生的文学作品,包括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
英美文学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从古典到现代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从莎士比亚到奥斯卡·王尔德等众多作家的作品。
英美文学的知识点众多,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面将总结英美文学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英美文学。
1. 英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英国文学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作品包括《贝奥歌》、《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英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莎士比亚、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作品为英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影响了英国文学的发展方向,霍华德、斯威夫特等作家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2. 美国文学的诞生与发展美国文学的起源较晚,17世纪移民新英格兰书信文学是美国文学的开端。
18世纪,美国文学开始迈入现代化阶段,风格多样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现实主义运动以及自然主义运动,都为美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3. 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在英美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斯卡·王尔德的《风华绝代》、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等。
4. 英美文学的主题和风格英美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多种多样,既有对家国情怀的歌颂,也有对人性命运的探索。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骑士文学到现代主义文学,英美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是千姿百态。
5. 英美文学的流派英美文学的作品涉及的流派众多,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
在戏剧方面,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最具代表性的;在小说方面,狄更斯的作品是最为典型的;在诗歌方面,弗罗斯特的作品是最为著名的。
6. 英美文学的影响英美文学对全球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语言、风格、主题等方面都对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影响。
英国近代文学发展从《傲慢与偏见》到《简爱》,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小说中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中产阶级的平静生活,舞会,马车旅行,庄园,门第,伦敦与地方郡,绅士与淑女......这个时代的小说中鲜有涉及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甚至缺乏一个明显的反派人物。
即使是傲慢与偏见之中宾利先生那两个高傲刻薄的姐姐和达西先生那个古板的姨妈凯瑟琳伯德夫人也并不能称得上是邪恶的反派。
我们最多是嘲讽柯林斯先生的古板平庸和善于谄媚,倚仗权势,可笑贝内特太太及其小女儿莉迪亚的粗俗与鲁莽,反感凯瑟琳伯德夫人和宾利先生妹妹卡洛琳嫉妒与阻挠,厌恶威客汉姆的无耻恩将仇报。
但整部小说还是充满着英国小镇乡间生活的宁静快乐,和普通中产者的生活方式,反映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到了19世纪早期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已不是在简单的描写乡镇生活,而是描写一个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经受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这部小说仍是围绕着一个庄园。
尽管有伪君子院长布洛克尔赫斯特——洛沃特慈善学校总管;虚伪且刻薄的里德太太;脾气暴躁,惹是生非的败家子约翰里德。
但是善良的人儿总是更多。
简爱的舅舅里德先生,仆人白茜,简的良师益友玛利亚谭普尔小姐,海伦布恩斯。
这些人都曾无私的关心照顾小简爱,并引导她成长,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这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注义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
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诉求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直至19世纪中期,此时的工业革命已经冲击了传统的快乐的英格兰。
工业革命不但冲击着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其它的边缘郡和闭塞的乡村也发生改变。
此时现实主义作品兴盛起来。
这些文学作品描述着伦敦的流浪者们,贫困的工人,小资产者,邪恶的小偷盗贼,自私的商人和生活艰难但很善良的小市民,善良礼貌的绅士。
流浪汉,突如其来的遗产充斥着小说之中。